钟远清
【摘要】为了提高学生写作能力,解决学生一上写作课就普遍感到“头痛”的问题,我认为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从三个方面进行训练,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第一,积累,从生活中、文本中积累丰富素材,使之成为写作之“源”;第二,感悟,对生活有感悟,才能融入自我,抒发真情;第三,创新,才能激活思维,文章才有个性,写作能力才会发展。这样,有了丰富的写作材料,又激起了真情,激活了文思,就激发了写作兴趣,自然就提高了写作能力。
【关键词】生活;自我;个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新理念的推进,使得写作观点、命题方式及评价标准都有了新的变化,作文教学中注重鼓励学生写真情实感,具有新意的文章。在这种新的理念下,过去一上写作课,许多学生就觉“头痛”的现象有所好转,但是写作文还是学生普遍存在的“头痛病”,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他们抓不到写作材料,感到没什么内容可写;另一原因是没有写作兴趣,缺乏创作热情。简言之,就是存在写作能力低下的现象。
那么,有什么医治写作“头痛”的良方,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积累。积累生活素材,使之成为写作之“源”,孕育写作能力
写作是发现生活、认识生活,再由此推进到表现生活的双重转化的动态过程。因此,首先要重在积累生活,在积累中孕育写作能力。
那么,该如何引导积累写作材料呢?
(一)观察生活,亲近社会
生活是写作的灵感之源。朱熹诗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活”就是指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要使写作成为有“源”之水,首先就要观察生活,亲近社会,做生活的有心人。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叶圣陶的“生活本源论”,刘国正的“生活语文观”以及“语文素质教育观”和“大语文教育观”为理论的指导思想,都明确指出要认真观察生活,用心去感受生活,这样才能获得丰富题材,开发写作源泉。综观世界,很多国家的作文教学都在朝着一个共同的方向努力——“向生活靠拢”。
(1)在课外,引导学生深入生活,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教导学生抛弃“两耳不闻窗外事”的错误,引导他们有意识地观察、体验、挖掘生活,养成触景生情、见物生情等习惯;同时,积极为学生创造各种参加实践活动的机会,带领学生走出课堂,亲近社会,从丰富的社会生活中汲取写作的养分。这样,他们的世界就会变得丰富多彩,对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和教材中所固有的思想形成自己不同的见解,学会用自己的眼光观察理解社会现象和书本知识,突破思维定势,收集到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和材料,作文所表现出来的就将是自己在实践中所获得的见解和思想。
(2)在授课中,联系社会生活,现实情况,用活现行教材。
联系现实生活时,教师选用的事实与新的形势发展相适应,有时代感,从而使事实跳动时代脉搏。另外,将新事件、新科技、新成果引入课堂以开阔视野,促进学生了解社会,关注生活,积累生活。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从课文中积累写作素材,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们做到以下三点:首先,有意识地将课文中的人物、景物、事物等融入作文;其次,将课文中的名段名句、佳词、典故等引入作文;再次,让课文中的句式(语形、语流、语势等)进入作文。这样,充分利用精读、讲读课的机会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掘作文素材,不但提高学生牢固掌握知识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而且大大地开发了学生智力,激发了学生学语文、写作文的兴趣,取得了极佳的效果。
(二)扩大阅读面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学生没有丰富的写作素材,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自然写不出好文章。对于中学生而言,从大量的日常阅读中汲取写作养分是培养写作兴趣,提高写作水平的有效途径。
那么,如何开展阅读呢?
(1)激发阅读兴趣。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习过程中最活跃、最现实、最有效的因素。只有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才能对学习有效促进,使学习者全身心投入到自我启动式的学习中,才是最持久的,最深入的。平时,注重采取多种方法,激发学生感兴趣的大量阅读。
(2)鼓励多读书,读好书。
长期以来,我们的作文教学缺乏活力,只满足向学生灌输写作技巧,忽略对良好阅读写作习惯的培养,导致学生眼界不宽,缺乏文化积淀,对文字领悟能力和信息获取达不到应有高度,学生写作水平跳不过相应平台。我们稍加留意,就不难发现,无论是中学生中的拔尖优生,还是知名的学者专家,大多有过大量阅读课外读物的经历。在写作教学中,树立“大语文观”,鼓励学生广泛阅读。除阅读教材、《高考考试说明》规定的文学名著,还推荐其他优秀刊物、报纸等,如:《读写天地》《杂文月刊》《语文报》及时事要闻等,并引导学生养成如剪报、摘抄、背诵名篇佳句等习惯。
二、感悟。感悟生活,才能融入情感,萌发写作能力
写作是生活感受的再创造。每人每天都有自己的生活感受和认识,所以,引导学生在留心生活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感悟生活,思考生活,把生活给予的所感所思所悟有技巧地表达出来,这就是我们平常认为的写作了。
感悟生活首先就必须要深入生活、体验生活,在生活中观察思考,从生活中获取鲜活的写作素材,形成自己作文的源泉。指导学生思考生活,将自己的个别情感升华到人类普遍情绪和感情的概括,从而感染别人,引起别人的共鸣。我指导学生写随笔、心得,就是要学生会悟生活,用心去观察,用心灵去感受、体验,用笔去记录,并作定期检查,促进学生内心产生灵感的“火花”。
德国著名哲学家斯普兰克指出:人的青春期是第二次诞生,而这第二次诞生的第一个特征就是自我发现。即把探索的视线对着自己的内部,发现作为脱离其他一切事物的一个世界的主观意识。“开放生活,抒发性灵”的自由式作文正是将这种探索作用于笔端的展现形式。因此,作为教师可以突破从前让学生们一学期写几篇作文的任务,代之以一本学生们自己命名的“随笔本”。随笔本上内容不限,体裁不限,自己命题,字数在700字左右,以每天自己最有感悟、最想写的东西为内容,持之以恒地练习,最终都使学生形成一个共识,即让学生体会到:用真心去写,很畅快,是内心自我倾诉后的一种快感,生活中还无法少了它!这样,作为教师就很好地达成了既定的教学目标。自由式的“随笔”实际上在学生的不经意间完成并保有了一定量的作文,既满足了写作练习的数量,又在对作文的提炼、揣摩中提高了写作质量。让学生们觉得自由式“随笔”是他们倾吐心声的绝妙形式,四季变化都可入景,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学生在习作中,不仅将笔触面向家庭、学校生活,而且积极向社会生活延伸。“一根鱼刺”“一个意外”“一次改选”“一场不测风雨”“一幕感人场景”俯拾之间几乎都成了作文的素材来源。学会用眼睛观察生活,用心灵感受生活。让学生成为体验生活的主角,表现生活的高手,而不再是游离于文章之外的“苦心经营”的编造者。
将他们汪洋恣意写就的“放胆文”(宋·谢枋语)与以前的习作相比,他们习作中表现出的是真实的自我、真实的个性,他们不仅在思考自己的得失悲欢,也在忧虑国家的命运前途。他们学会凸显自己的位置和情绪,把握写作的机遇,表现强烈的写作欲望和浓厚的写作兴趣。
从这点抓起、练起,也就成了提高学生整体写作能力关键的一步。
三、创新。创新才能抒写“自我”,抒展个性,发展写作能力
有了丰富的生活积累,深刻的生活感悟,要写出有创意的作文,还要创新。创新就是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的习惯。作文教学要紧追日新月异的时代发展步伐,树立教学新理念,把培养创新意识,发扬创新精神,发展创造能力放在首位,在创新中发展写作能力。
(一)改变传统教育格局,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以打破思维定势
众所周知,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积极交流、共同发展的过程,民主、和谐、自由、宽松的氛围,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创造才能。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积极营造活跃思维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的创新行为,对学生新颖的构思、不同的见解,甚至错误看法都能给予充分信任和热情鼓励,根据规律设计训练方法,运用艺术技巧,点燃学生创新的火花,采用多种教学方式,让课堂充满活力,使学生在宽松氛围中掌握知识。
(二)紧密结合课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学习写作技巧并激活文思
要有创造,自然也要在学习并掌握基本写作技巧上才能进一步发展。这就要从语文课本中挖掘作文材料和写作技巧,在阅读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吃透课文,掌握作者的取材、立意、谋篇布局、语言表达方式等,再进行仿效创新。如以朱自清《背影》为范文,让学生学习课文朴实中见真情的特点,写一篇以抓住人物某个形象特征来反映真情的文章,学生用心体会家庭亲情,写出《父亲的斗笠》《妈妈的白发》等好文章,流露出真挚情感。这样的写作训练,使学生在写作方法、组织材料上有路可寻,从而解决学生没材料和不知如何写的问题。
(三)抒写“自我”,展示个性化
作文是写作主体自我个性的一种或深或浅,或隐或显的表现,是一种充满了主观情感和个人色彩的人格呈现。为了不让学生的个性受到压抑,让作文充满个性,教师教学就得创新,让学生活跃的思想和鲜明的个性都得到最大限度的自由发挥。这样,学生在写作上就不至于言他人所言、步他人所步,假话、空话充斥文章,避免矫揉造作。
(1)命题上,以抒写“自我”为主。
一切可借助想象、思维的材料都来自现实生活,命题应贴近生活与自我,这样题目、素材就发生在学生的周围及自身,易被学生采集,原始材料越丰富,想象的翅膀就越能展翅翱翔,学生见了题目就觉得题材就在眼前,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开展联想,尽情描述、议论、讴歌。教师贴近生活进行命题,让学生围绕“自我”,写“我”熟悉的人或事,反映“我”的生活经历,描绘“我”的喜爱的景致,抒发“我”乐于抒的情感,论“我”热衷的道理,有利于展现自我意识和想象力,能激发求知的广泛性,富有时代感和生活情趣,思维也就激活了,也能做到“用我手写我心”,让学生主动倾吐生活的积累,写出有个性的作文。
(2)语言上鼓励抒写个性化语言。
我们常会看到这类现象,学生写作的语言有很大趋同性,从词语的选择、句式的构造、语气语调等大同小异,面对这种现象,在写作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悟性,打破思维的定势,鼓励学生大胆的联想和想象,引导学生开动“自我”,构成以人为本,彻底摒弃程式化的语言模式。学生面对纷繁世界焕发自己感悟生命的活力,加上个人情感的不同,就能有声有色、淋漓尽致地发挥自己个性化的语言,文章的语言就充满了生命力。
通过采用上述的几种方法,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在积累中孕育,在感悟中萌发,在创新中发展。能让学生心情舒畅,信心十足地进行作文训练,使写作成为学生的一件快事、乐事,不再是“头痛”的事,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达到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2]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出版社,1980.
[3]唐书萍.新时期作文教学走向的理性思考[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7(6).
[4]杨恩凤.新时期作文教学探索[J].考试周刊,2011(38).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