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林则徐蜡像”为例小议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

2015-02-02 20:53唐正才何成刚
历史教学·中学版 2015年11期
关键词:历史核心素养林则徐

唐正才 何成刚

关键词:史证意识,历史核心素养,林则徐,英国人印象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5)21-0042-03

笔者曾阅读过这样一个教学片断:教师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教学结束之际,向学生介绍这样一个事实:位于英国伦敦的杜莎夫人蜡像馆,一百多年前就曾立有林则徐的蜡像,以供游人参观。并且引用了如下材料,以说明林则徐虎门销烟对人类文明的积极贡献以及林则徐的爱国精神受到了英国人的尊重。

材料1:可见林则徐之禁烟,即英国人亦尊重之,岂非公道哉?

——萧一山《清代通史》

材料2:虽然英国借口“禁烟”向我国发动了侵略战争,但林则徐及其领导的禁烟运动,在当时的英国舆论界就有比较公正的议论……蜡人馆中出现林则徐像,也可以看做是这种舆论的另一反映。

——宋伯胤《博物馆人丛语》

萧一山先生为中国著名史学家,宋伯胤先生是中国文物、博物馆事业的杰出人物,他们的认识应该说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可以说,这种认识影响了许多人对英国伦敦杜莎夫人蜡像馆展示林则徐蜡像这一历史现象的认识。例如,向贤彪在《为官当学林则徐》一文中指出:虎门销烟给英国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同时,也使林则徐的名字威震天下。至今,在英国伦敦的名人蜡像馆里,还陈列着林则徐的蜡像,以示对这位禁毒英雄的敬畏。①甚至,在各种高考历史模拟试卷中,屡次出现以此认识为考查要点的试题。

那么,萧一山与宋伯胤是依据什么得出这种认识的呢?经查,萧一山与宋伯胤在发表上述议论之前,都引用了志刚(1818—?)的日记。志刚是清朝末年一位得到朝廷赏识的海关官员,1868年他被任命为办理中外事务大臣,随“蒲安臣使团”出访美、英、法、普、俄等国。由于《天津条约》所规定的修约期将至,清政府担心各国借修约之机提出新的要求,因此决定派外交代表团游说各国。1868年秋,志刚在伦敦参观了杜莎夫人蜡像馆。他发现,馆中蜡像不仅有多国的“君主后妃及古今著名公卿将帅、奇杰名士”,而且还有自己仰慕已久的林则徐。志刚发现,林则徐“其身不长,其貌则扬,颧平面圆,存我冠裳”。让他感到惋惜的是,蜡像虽然十分逼真,但毕竟不能说话,否则就可以向林则徐询问一些“安边之方”。②可见,志刚在游览期间也没有忘记自己的身份以及此行的重任。

同一时期参观杜莎夫人蜡像馆,并且留下珍贵记录的中国人还有王韬。王韬曾在上海就职于英国教会所办的、中国境内第一个近代印刷所,在太平天国运动和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他向清政府献策,但并未受到重视。后来王韬又向太平天国上书,因此遭到清政府通缉。在英国领事的庇护下,王韬先逃至香港,后去了英国,并于19世纪60年代末参观了杜莎夫人蜡像馆。王韬“甫入门,即见有华人男女各一”,“男则衣冠翎顶,女则盛服朝裙”。经询问才知道,他们是林则徐夫妇。更让王韬惊讶不已的是,蜡像馆没有把林则徐与那些君主、太子、公主放在一起,也不在“良臣名宦”之列,而是“侍立门侧,若司阍然”。大清帝国的钦差大臣林则徐,在这里竟然成了一个门卫!深感困惑的王韬向熟悉该蜡像的馆内工作人员咨询,工作人员解释说,“禁烟启衅,虽始自林,而因此得通商五口,皆其功也,故立像以纪其始”。①意思是,由于林则徐的禁烟行动,导致了两国战争的爆发,从而使英国寻找到了机会,打开了中国的通商口岸,因此塑像以作纪念。以这种理由来纪念林则徐,不仅让王韬无言以对,甚至还感到了莫大的耻辱!

1877年春节期间,清政府驻英公使郭嵩焘、副使刘锡鸿,以及使馆的全体工作人员到杜莎夫人蜡像馆参观。刘锡鸿发现,林则徐蜡像“前有小案,摊书一卷,为禁鸦片条约。上华文,下洋文”。他推测,虽然林则徐“办禁烟事,几窘英人”,但英国人仍然非常敬重他那“忠正勇毅,不以苟且图息肩”的品格。②

志刚、王韬、刘锡鸿三人几乎是在同一时期参观了蜡像馆,面对同一尊林则徐蜡像,三人的感受却大不相同。志刚因无法向林则徐问策而深感惋惜,王韬则感到了莫大的羞辱,刘锡鸿则体会到了一种特殊的“自豪感”。这与他们的身份与立场有关:志刚奉命出使游说各国;王韬借流亡欧洲之机,对西方文明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思想固执的副使刘锡鸿,其主要任务是,监视并随时向清廷汇报开明人士郭嵩焘的言行。

由此可见,中国人对英国伦敦杜莎夫人蜡像馆林则徐蜡像的解读,大致存在着两种截然对立的观点,而非只有“肯定”这一种观点。

既然参观并记录感受的上述三人,对林则徐蜡像有着不一样的感受,因此教学中可以向学生呈现这两种观点,供学生思考、讨论,以培养其对历史现象的理解和解释能力,从而形成正确的历史观。那么,哪种观点更接近英国伦敦杜莎夫人蜡像馆方的本意,仅凭如上的文献资料,估计学生还不能得出让人信服的结论。这还需要充分的史料依据。

英国学者何伯英所著的《图像中国——早期西方摄影与明信片》为我们提供了确凿的史料证据,有助于揭开蜡像馆展示林则徐蜡像背后的真相。该书中有一幅插图,是《杜莎夫人蜡像馆展出林则徐蜡像时派发的宣传单》。③主图为穿着清朝服饰的一男一女相对而立的画像,背景是当时在欧洲流行的“中国风”庭园景色。单张上以大字印着“钦差大臣林则徐与他钟爱的配偶”,小字是:“对华战争的始作俑者”,“二百五十万英镑英国财产的销毁者,他和他的小脚老婆是唯一在我国被展示的这类人物”。由此,学生不难发现,英国伦敦杜莎夫人蜡像馆之所以展示林则徐,意在讽刺和侮辱林则徐,而非对林则徐的尊重。

显然,刘锡鸿、萧一山、宋伯胤及受他们观点影响的教学设计者、习题命制者,对杜莎夫人蜡像馆里展示林则徐蜡像一事的理解,实属误读,是一种缺乏依据的主观揣测。相比而言,王韬的记载更接近杜莎夫人蜡像馆展示林则徐蜡像的本意。

教育部于2014年颁布《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该意见强调,教育部将组织研究各学段各学科学生的核心素养。①我们以为,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讨论英国伦敦杜莎夫人蜡像馆里展示的林则徐蜡像这一历史现象,对于我们思考中学历史教学应培养学生的何种核心素养,至少有如下三点启发:

一是强调设身处地的历史理解。分析历史现象,绝不能忽视了该历史现象发生的历史背景,例如时间空间、事件诱因。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基于历史现象发生时的重要背景,准确理解与历史现象有关的重要当事人的思想、态度和立场。很多人之所以错误地解释了杜莎夫人蜡像馆里展示的林则徐蜡像,原因就在于没有站在蜡像馆方的角度去分析,而是将自己想当然的理解作为杜莎夫人蜡像馆方的本意。

二是强调基于理解的历史解释。正确的历史理解是作出科学历史解释的前提和基础。以英国伦敦杜莎夫人蜡像馆里展示的林则徐蜡像为例,只有正确理解蜡像馆方展示林则徐蜡像的原始意图,才能引导学生对于这一历史现象作出科学的解释,错误的历史理解一定会对历史解释产生误导。了解了历史的真相之后,对英国伦敦杜莎夫人蜡像馆方展示林则徐蜡像这一行为,就不会给予表扬,而应给予谴责。

三是强调基于史料的证据意识。无论是设身处地的历史理解,还是基于理解的历史解释,都应该建立在确凿史料的基础上。确凿的史料应该成为引导学生理解与解释历史现象的证据。不同的史料,具有不同的价值和作用,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最能说明历史现象本质的关键史料。英国伦敦杜莎夫人蜡像馆为什么要展示林则徐蜡像,其动机是什么,不能依靠无根据的揣测,必须依据有价值的史料来作出科学判断。庆幸的是,后人著作为我们探究历史真相留下了有价值的“蛛丝马迹”,这就使得我们对历史的理解和解释建立在了坚实的史实基础之上。

(江苏省昆山中学历史特级教师沈为慧参与了本文讨论,谨致谢意)

【作者简介】唐正才,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副编审,主要从事中学历史教材编写和中学历史教学研究。

何成刚,男,1976年生,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副研究员,从事中学历史教学研究。

【责任编辑:李婷轩】

猜你喜欢
历史核心素养林则徐
林则徐奖“错”
听爷爷讲故事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例谈“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在历史复习中的应用
借力微课,培育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构建历史认同感,筑基核心素养
历史深度学习的六个着力点
谈高中教学过程中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
林则徐以烫回洋人凉
家乡的世界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