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丽霞
【摘要】有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找准文本中的练笔落点,给学生随文练笔铺垫好梯度,使随文练笔更科学、更合理,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随文练笔;切入角度;分步实施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经常将写作训练贯穿其中,这样既可以强化语言运用,又促进了学生读、思、写的有机整合。当然,随文练笔要充分发挥文本优势,因文而异,选准训练的切入点,让学生读写结合,学以致用,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有效提高。
一、科普说明,发掘改写创作点
不少的说明类文章,通过对事物几个方面的描述,把特点、结构、用途、分类等分别介绍清楚。这样的文章通俗易懂,对事物某一方面特点的理解,学生自己都可以读懂,但是让学生全面地了解事物的特点,并有顺序、有规律地进行表达说明却是有难度的。这时一般可以采用改变人称,通过转换角色的方式进行练笔活动。例如《新型玻璃》这一课,可以设计这样的练笔:如果你就是书中的一种新型玻璃,你可以怎样向前来参观的客人们推销一下自己呢?或者,你还想成为怎样的一种新型呢?能不能学着课文里的写法来介绍一下自己呢?这样的练笔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还能提高学生的感悟力和表达能力。
二、写景状物,找准表达迁移点
写景状物、散文类文章往往在作者观察角度、遣词造句等方面有许多值得借鉴的东西。对于这些文章,也可以根据教材本身不同的语言特点,指导学生在多种形式朗读的基础上,通过比较,发现其语言特点。例如学习《荷花》这一课,我们可以设计练笔:像课文那样抓住颜色、形态,加上自己的想象来写一写自己熟悉的花。学习了《翠鸟》我们这样练笔:学习第一小节按照一定的次序加上自己的合理想象来写一写自己熟悉的小动物。通过抓住文本独特的表达方式,联系学生的生活经历,进行仿写练笔。
三、写人叙事,着眼主题深化点
写人叙事类文章占了教材选文较高的比例。这些文章所蕴涵的人文内涵并不是直白地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通过人物的言行,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去理解感悟的。对于这类文章,可以选择由浅入深,着眼主题深化点的策略来展开练笔。浙江的汪玥老师在教学《穷人》这篇课文的时候,设计了这样的练笔:用上特殊的标点符号,进行心理活动的迁移描写。桑娜来到西蒙家,看到邻居西蒙死了,而两个孩子却睡得香甜,此时,她会想些什么,请写下桑娜当时的心理活动(可以尝试着用一用省略号、问号和感叹号)。本课托尔斯泰真实细腻的心理描写,是《穷人》这篇课文的重点。教学聚焦于文本重点桑娜抱回孩子“忐忑不安”的心理描写,深入叩击省略号的内涵,分层辐射课文内容,让学生逐步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了人物的善良品质。
四、童话神话,填补表述“空白点”
最让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是童话神话类文章。如何让学生去真诚关注、深入感受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呢?笔者觉得这类文章的随文练笔可以采用由表及里、填补表述“空白点”的策略来进行。例如《女娲补天》是一篇神话故事,文中对女娲如何找五彩石只用几天几夜一笔带过。笔者就抓住这一空白点设计练笔:女娲会到哪些地方去找,怎样找?有的学生写到女娲翻过了许多座高山,跨过了许多条小河,好不容易找到了红、黄、蓝、白四种石头,此时的她饥渴不堪,就来到小溪边喝水。就在女娲俯下身子喝水时,她惊喜地看到清澈的溪底躺着一块青色的石头。女娲激动不已,宝贝似的拿起石头放入怀中。通过练笔,学生在神奇的想象中感受到女娲补天的艰难,人物的形象更加丰满,学生的灵性在这里得到充分的释放表达,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
五、分步实施,为练笔铺路架桥
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因此,在学生感到练笔难度的时候,给予一定的帮助。课堂要面向全体学生,让大部分学生在练笔中感到有话想说,想表达。例如林清玄的《和时间赛跑》一文语句清新、精美隽永。有位教师执教该课后,经过初读、品文后,设计了这么一个练笔:“有那么一天,你会为人父、为人母,有什么要告诫和勉励自己孩子的,请把它写下来。”三分钟、五分钟过去了,有几个优等生发言了,也是挤牙膏式的说了几句,而且都是千篇一律的:“孩子,你要懂得珍惜时间。时间是一去不复返的。你要从小珍惜时间,长大了就不会后悔……”内容空泛、单一。对于三年级孩子来说,生活阅历不足,更没有为人母为人父的经历,自身也没有因为时间消逝的痛苦经历。这虚拟的情境,学生的情感必定是虚幻的、空洞的,练笔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成了课堂拔苗助长的摆设。
课堂练笔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才能理解文章的真意。书写自我之境,自得之情。这位老师这样改进:(1)让学生深入阅读爸爸的话语,体悟作者看到日落、鸟归的生活场景的感受,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设计练笔。如:我看到庭院里的小树抽出了第一片新绿,我知道( );我听到窗外落叶窸窣的飘零声,我知道( );我看(听)到( ),我知道 ( )……(2)再投放一些课前收集的惜时名言警句来充盈学生的语言库存,最后过渡到写写《我也来和时间赛跑》。这样的练笔,没有生硬的说教,没有高调的理论,但孩子的练笔水到渠成,不留痕迹。同时也深深地感受到“时间的弥足珍贵”。
每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教师要抓住每篇课文表达的特点加强迁移训练。我们还可以抓住文本的情感聚集处,在练笔中让激情燃烧起来;抓住文本空白处,让文本丰满起来;表达方法的迁移处,让运用鲜活起来……精心提炼练笔点,有效实施练笔训练,从而使学生尝试到成功的喜悦,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水平。
参考文献
[1]陈少云.站在“生本”的基点思考教育[J].现代教育论坛,2010(12).
[2]吴丽霞.随文练笔的误区及对策[J].教学月刊,2011(7-8).
(编辑:马梦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