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磊
针刺后溪穴配合推拿火罐治疗“闪腰症”的临床观察
毛磊
目的 观察针刺后溪穴配合推拿火罐治疗“闪腰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128例“闪腰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各64例。治疗组以针刺后溪穴配合推拿火罐治疗, 对照组用常规推拿手法治疗, 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6.9%, 对照组总有效率53.1%, 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刺后溪穴配合推拿火罐治疗“闪腰症”有显著疗效。
闪腰症;针刺后溪;推拿火罐
“闪腰症”西医称之为急性腰扭伤, 以急性突发性腰痛为主要临床表现;多由搬取重物、弯腰拾物姿势不良用力不当, 或腰部突然扭转动作失调、或感受寒凉刺激等因素引起,其起病急、患者较痛苦;作者近年来采用针刺后溪穴配合推拿火罐治疗“闪腰症”, 取得了显著的治疗效果, 现总结如下。
1.1 一般资料 将128例诊断明确的“闪腰症”患者,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64例, 其中男39例, 女25例, 年龄18~35岁55例, 35~70岁9例, 病程3 d以内61例,病程3 d以上3例;对照组64例, 其中男41例, 女23例,年龄15~35岁52例, 35~70岁12例, 病程3 d以内59例,病程3 d以上5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急性腰扭伤(闪腰症)的诊断标准如下。
1.2.1 多有腰部扭伤史, 多见于青壮年。
1.2.2 腰部一侧或两侧剧烈疼痛, 腰部活动、咳嗽、打喷嚏,甚至深呼吸时疼痛加剧, 活动受限, 不能翻身、坐立和行走常保持一定强迫姿势, 以减少疼痛。
1.2.3 腰肌和臀肌痉挛, 呈紧张状态, 常见一侧肌肉高于另一侧, 或可触及条索状硬状, 损伤部位有明显压痛点, 脊柱生理弧度改变。
1.2.4 X线摄片检查 脊柱轻度侧弯, 棘突向一侧偏歪, 腰椎生理弧度消失, 相邻椎体边缘有骨赘形成, 可见椎体后缘“双边征”。
1.3 纳入标准 符合急性腰扭伤(闪腰症)诊断标准;年龄15~70岁之间;征得患者知情同意。
1.4 排除标准 排除腰肌劳损急性发作期, 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部肿瘤、结核及肾病等患者, 影像学检查无异常者。
1.5 治疗方法 治疗组:①针刺后溪穴, 患者活动腰部:患者取站立位, 屈肘轻握拳, 双臂尺侧向前, 操作者用0.30 mm×40 mm华佗牌一次性针灸针快速将针刺入双侧后溪穴25~40 mm, 针尖略向腕侧倾斜, 行捻转提插泻法1 min, 强刺激, 使患者局部出现强烈的酸、麻、胀、痛感, 但是以患者能够勉强忍耐为度。进针得气后嘱患者做前屈、后伸、侧屈、旋转、下蹲活动。留针30 min, 5 min行针1次。②推拿手法:患者取侧俯卧位, 操作者在患者腰臀部用掌指行推、摩、滚法, 而后用肘前臂揉压下肢膀胱经循行路线, 拇指重取委中穴, 取穴时嘱患者左右活动腰部, 以上手法操作约为15~20 min;最后, 患者取侧卧位, 操作者行使腰椎改良斜板法[2], 患者患侧在上, 双臂在胸前交叉, 双手抱住对侧肩部,下肢在上侧者屈膝屈髋, 踝部置于下侧膝腘部, 下肢在下侧者轻度屈髋, 操作者立于患者面前, 双肘一肘前臂从患者交叉抱胸的前臂中伸出, 固定患者肩部, 另一肘前臂压于患者臀部, 双手食中指压于患者棘突偏歪侧, 将双前臂交错, 缓缓推扳患者肩臀部至极限位;然后嘱患者深呼吸, 在吸气末端时操作者作一快速、轻巧的扳动, 同时食中指向下推压偏歪棘突, 操作中常可听到“喀噔”响声。③火罐疗法:患者取俯卧位, 操作者用4~5号经消毒火罐在腰臀部痛点及膀胱经走行路线上行火罐疗法, 取穴压痛点、大肠腧、环跳、殷门、委中等穴, 患者留罐10 min, 注意点火时尽量避免灼伤患者皮肤, 如出现水泡用碘伏消毒后涂抹龙胆紫药水。以上治疗针刺后溪穴, 拔罐法和改良斜扳法均为单次运用, 常规推拿手法1次/d, 3次为1疗程。对照组:本组治疗仅运用常规推拿手法治疗, 1次/d, 20 min/次, 3次为1疗程。
1.6 疗效判定标准[2]参照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治愈:腰部疼痛消失, 脊柱活动正常。好转:腰部疼痛减轻, 脊柱活动基本正常。未愈:症状未改善。总有效率=治愈率+好转率。
1.7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比较:两组均3 d为1个疗程, 单个疗程治疗后统计疗效。治疗组治愈36例, 好转26例, 无效2例, 总有效率为96.9%;对照组治愈16例, 好转18例, 无效30例, 总有效率53.1%,两组总有效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日常生活中, 如泼水、弯腰、起立, 甚至挂手巾、打喷嚏、打哈欠由于准备不足或睡卧露腰、淋雨感寒等导致腰肌筋膜损伤均可诱发“闪腰症”[3]。从中医角度看, “闪腰症”属于中医腰痛范畴, 《黄帝内经》云:腰为肾之府, 又诸经皆贯于肾而络于腰脊, 所以除肾病腰痛外, 感受风寒湿邪、虚劳、跌扑闪挫等均可以引起腰痛, 本病从中医临床辨治证属气滞血瘀寒凝证型;首选针刺后溪穴, 概后溪为手太阳小肠经输穴, 与足太阳膀胱经为同名经, 根据同名经相治的原则, 可以对病位在足太阳膀胱经循行路线上的“闪腰症”进行治疗,又因后溪穴为八脉交会穴之一, 通于督脉, 而督脉又通于肾,故针之可起到通阳通络止痛的功效;而后用推拿手法可以行气活血, 整复错位, 从西医上来看, “闪腰症”(即急性腰扭伤)不仅是不当外力造成的腰部肌肉、韧带、筋膜的急性损伤,亦可因过度牵拉使腰椎后关节错位造成腰椎小关节紊乱及滑膜嵌顿, 所以用推拿手法整复解除嵌顿导致的痉挛疼痛是十分有必要的;最后, 通过火罐疗法可以祛风散寒、活血化瘀。
综上所述, 运用中西医理念合治, 针刺后溪穴配合推拿火罐治疗“闪腰症”, 可以通经络、调气血、祛风寒、散瘀血、定疼痛, 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改司.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3:212-213.
[2] 沈国权, 严隽陶.推拿手法图谱.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4:146.
[3] 韦贵康, 黄宪章.中医筋伤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170.
10.14163/j.cnki.11-5547/r.2015.02.168
2014-09-29]
453000 河南省新乡市市直机关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