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璐 卢永田 林畅
本次研究中,选择内镜下经鼻颅交界腹侧区入路的方式来暴露手术视野,就手术入路解剖技术问题进行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1 材料与工具 选择本院28具颅底与颈椎比较完整的标本,对经鼻入路有关解剖学数据进行测量,测量工具选择104型数显的游标卡尺(由联思精密生产)、圆规,将精度调整在0.01 mm,对标本颅颈交界区进行相关解剖数据的测量。测量内容包括:枕髁间距,即标本双侧枕髁内缘间距,
可以了解枕大孔前缘侧方的骨质具体的切除界限;寰椎前弓,测量寰椎侧块间前弓的长度,可以了解减压最大宽度值;齿突高,测量枢椎齿状突高,可以了解齿突切除术实际手术中需要切除齿突长度范围;齿突最大横径,测量齿状空的最宽横径,可以了解齿突切除术在实际手术中可以切除的寰椎前弓宽。
1.2 模拟入路 在28具标本中选出8具尸头,以红色与蓝色乳胶进行灌注,通过内镜(由德国生产Rudolf)下观察,以0 °和30 °经鼻入路对颅颈交界腹侧区的腹侧镇里行分析。内镜直径调整在4 mm,再配合电动微型磨钻(由上海光电生产)与内镜器械,进行模拟入路,将颅颈交界区腹侧的结构显露出后,对手术入路具体解剖可能性进行分析,为解剖学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经测量,枕髁间距为(16.13±1.85)mm,而寰椎前弓长度为(15.85±1.17)mm,测量齿突高为(14.97±2.18)mm,而齿突的最大横径可达到(10.35±0.79)mm。手术术野和地面保持平行,在操作时内镜、器械均保持和地面的垂直,而尸头选择仰卧位,上扬30 °,以实验头架进行固定,把内镜与器械一同插入鼻孔,使用微型磨钻插到另一鼻孔内,解剖时改变角度操作,把器械由另一鼻孔进行插入。
由一侧鼻孔插0 °内镜下,由鼻甲内对鼻孔进行确认,插入到鼻咽部后,以30 °内镜上扬对鼻咽部黏膜与侧方咽鼓管咽口和圆枕进行观察。
由中线将鼻咽部黏膜切开后,向双侧咽鼓管连2 cm,使连线和枕大孔的前缘保持平齐,可以当作标志,对腹侧颅颈交界区进行判断。将黏膜分离后,向两侧翻出,显露出头长肌。对软组织分离后,再将寰枕前膜进行切除,可以把斜坡下段与前弓暴露出来。
将枕骨和寰椎分离清理后,使寰椎前弓和枕大孔前缘及咽结节等暴露出来,由鼻入路,观察颅颈交界区,可见齿状突尖,露出深处颅颈交界区的硬膜,将部分的斜坡下段磨除后,可见硬膜。
颅颈交界腹侧区发生病变后,多由口入路,要把寰椎与齿状突进行磨除处理,很容易导致关节不稳,还要完成后路固定,病变发生于颅颈交界腹侧区很难全切[1-2]。随着颅底外科技术的发展,由枕下远外侧与极外侧入路技术也越来越成熟,将颅颈交界腹侧区硬膜病变可以进行手术切除,对后方进行固定,不过这些入路方式都需要暴露过大的范围,对患者造成的创伤过大。尤其是颅颈交界腹侧区出现中小型的病变,需要创伤小的入路方式更为合适[3]。
经鼻颅颈交界腹侧区手术应用有以下注意事项:(1)入路适应证,经鼻颅入路只适用颅颈交界区的腹侧中线,指斜坡中部、下部和枕骨的前缘及枢椎等处切除病变。(2)解剖学要点,切开患者鼻部、咽部等层要注意咽部后和椎间的间隙,注意第2颈椎后小动脉和静脉做好止血,防止术后出血[4-6]。对于颅颈交界区的骨窗,要在两岩枕裂间、寰椎前弓、枢椎等范围内,防止颅后窝椎动脉或脊髓前动脉等处脑神经出现损伤,当椎体的切除过大时,就会使寰枕关节面、寰枢关节出现损伤,使关节出现不稳定的情况。对齿突的解剖,注意齿突与枢椎体相连,根部较窄,有韧带相连,所以,容易出现脱位、根部骨折等情况,如果朝后移动,也会使韧带发生钙化、炎症、水肿等情况,将齿突切除后有效减压[7-9]。患者硬脑膜内发生病变时,延髓脑桥沟展神经与面神经的连接,延髓外侧沟舌下神经根及迷走、副神经根等处均需要做好保护工作,防止受到损伤[10]。如果发生损伤,就会使器官功能发生障碍,使椎动脉、脊髓前动脉等处发生血肿,这时,患者会有生命危险。(3)入路解剖特点,颅颈交界区的腹侧中线发生病变需要及时切除,如果入路的距离短,实际解剖层十分简单时,不需要了解太多的相关结构,通过直视下就可以完成手术。例如:对硬脑膜内病变解剖,能防止延髓或颈脊髓等处脑神经、椎动脉结构造成的牵拉。如果暴露范围受到一定的限制时,病变范围已经超出骨窗的范围,很难将病变部位完整的切除,就需要再应用其他手术入路的方法,做好适当的适应证选择。经鼻颅颈交界入路将病变及时切除是现阶段极佳的方式,避免颅面部出现切口,也避免了骨与肌肉发生损伤,实现微创治疗,也可以更好地认识颅底深部的解剖结构,方便病变清除的更彻底。
随着神经内镜技术进步积极累了大量临床经验,本次研究中,由尸头模拟操作发现,内镜下经鼻入路可以将颅颈交界腹侧区充分暴露,具有可行性,能很好处理患者颅颈交界病变,也能将硬膜下的结构充分暴露,显露出侧方的寰枕关节等[11-12]。但是,内镜下经鼻入路的应用在临床上还存在很多困难,例如:不具备专用内镜器械,普通的磨钻应用于鼻腔活动时很容易受到限制,操作时间过长等问题。以后的研究中需要不断改进基础应用器械,增加内镜下的操作练习,才能真正提高手术安全性,更好的应用于临床中。
[1]余勇,胡凡,张晓彪,等.导航内镜下切除齿状突治疗颅底凹陷症畸形[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12,12(4):322-324.
[2]郭伟韬,祝葆华,曾荣,等.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创伤性寰枢椎不稳23例临床分析[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0,32(14):1557-1559.
[3]吴波,游潮,蔡博文,等.远外侧入路治疗颅颈交界腹侧病变的探讨[J].中华外科杂志,2010,43(9):612-615.
[4]王胜,徐华梓,池永龙,等.内镜下上颈椎前方咽后入路的应用解剖学研究[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10,30(6):417-420.
[5]张晓彪,胡凡,顾哗,等.内镜下扩大经鼻蝶人路切除鞍上三脑室内颅咽管瘤口[J].中国临床医学,2010,17(4):474-476.
[6]梅其勇,孙克华,卢亦成,等.经口咽齿状突切除术10例分析[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10,15(3):122-124.
[7]张恒柱,兰青.远外侧枕骨髁上锁孔入路的显微解剖[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10,29(4):274-276.
[8]马原,顾建文,匡永勤,等.Chiari畸形合并颅底凹陷的外科手术治疗[J].解放军医学杂志,2011,36(2):119.
[9]廖文胜,刘玉峰,鲍恒,等.经口前路寰枢椎侧块关节间固定融合器的研制及生物力学分析[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57(5):658-661.
[10]张亚卓,王忠诚,宗绪毅,等.神经内镜在颅底脊索瘤外科治疗中的应用[J].中华医学杂志,2011,91(25):1734-1738.
[11]王智运,尹庆水,章凯,等.经口咽前路行颅颈交界区手术显露与安全性的解剖研究[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0,19(2):121-161.
[12]艾福志,尹庆水,王智运,等.经口咽前路寰枢椎复位钢板内固定的外科解剖学研究[J].中华外科杂志,2010,42(21):1325-1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