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华 杜朝晖 李敏 易宜杰 谢琳瑛 杨井岗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是指多因素导致的颅内静脉回流阻塞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其发病率较低,病因复杂,临床症状各异,容易导致临床漏诊和临床误诊现象[1-3]。随着神经影像学技术和医疗技术的提高,CVST的诊断治疗的成功率逐渐升高[4-7]。现对本院30例CVST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CVST的临床特点和磁共振静脉成像、64层螺旋CT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特点,具体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1年1月-2014年1月住院部CVST患者30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男8例,女22例,年龄22~66岁,平均(37.06±8.13)岁,病程1 d~2年,急性(<7 d)19例(63.33%),亚急性(7~30 d)9例(30.00%),慢性(>30 d)2例(6.67%)。
1.2 临床症状及体征 首发临床症状:头痛合并恶心、呕吐24例,发热4例,视物模糊4例,精神异常3例,癫痫发作3例。主要临床症状:意识障碍、认知功能异常17例,其中反应淡漠4例,精神异常3例,嗜睡3例,躁动3例,昏迷4例;大脑皮层刺激征6例,其中癫痫发作3例,幻觉3例;运动功能异常4例,其中偏瘫2例,口齿不清2例;眼部症状7例,其中视物模糊4例,复视3例。体征:双侧巴彬斯基征阳性3例,颈强直刺激征4例,腱反射或膝反射亢进3例,偏身肢体肌力下降2例,展神经麻痹3例。
1.3 实验室检查 外周血WBC计数增多7例,CRP增高4例,血沉增高2例,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2例,淋巴细胞增多3例,血小板增多1例,红细胞增多2例,抗心磷脂抗体(+)2例,凝血酶原时间PT降低2例,D-D聚体增高5例,脑脊液压力>2.94 kPa患者4例,1.97~2.94 kPa患者9例,0.78~1.97 kPa患者17例,脑脊液WBC升高2例,细胞数目增多2例,脑脊液蛋白质含量升高4例。细胞学检查:异形细胞阳性患者1例,表现为细胞形态异常,细胞核不规则,核仁明显,细胞浆液深度染色的肿瘤细胞。
1.4 眼科检查 眼内压升高2例,双侧瞳孔缩小合并光反射迟钝1例,双侧视力下降4例,视乳头水肿6例,其中2例患者眼底血管造影显示视乳头边界模糊。
1.5 影像学检查 全部患者给予磁共振静脉成像、64层螺旋CT检查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
1.6 治疗方法 全部患者入院后给予甘露醇脱水降颅压、扩充血容量、抗感染和对症支持等治疗。28例患者给予纤溶酶原激活药物进行抗凝治疗,药物静脉注射溶栓治疗2例,静脉介入溶栓治疗3例,静脉下取栓术3例,去颅骨瓣减压术1例。
1.7 统计学处理 研究数据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 字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临床特点 男8例(26.67%),女22例(73.33%),女性多于男性,急性63.33%,高于亚急性(30.00%)和慢性(6.67%);意识障碍、认知功能异常56.67%,明显高于大脑皮层刺激20%,运动功能异常13.33%,眼部症状23.33%,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磁共振静脉成像特点 头颅磁共振静脉成像(MRV)检查显示:静脉血管、静脉窦变窄或阻塞,血栓形成处血流信号降低甚至消失,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呈三角征,静脉窦汇内T1WI高信号9例,T1WI低信号7例,乙状窦内T1WI高信号7例。静脉源性脑梗死5例,表现为: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静脉源性出血11例,表现为T1高信号、T2高信号。
2.3 64层螺旋CT特点 静脉窦区示条带样高密度影12例,静脉窦区类圆形或三角形高密度影6例,静脉源性脑梗死4例,双侧丘脑或枕叶皮质低密度影各2例,静脉源性脑出血7例,枕叶片状或颞叶片状高密度影分别为2、3例,双侧丘脑高密度影2例。
CVST与静脉血管、血液循环和血流动力学状况密切相关,其中血流动力学异常是CVST的主要病因,临床多见[8]。流行病学研究发现该病好发于女性[9]。与本研究结果女性占73.33%结果相一致。本研究非慢性占93.33%,明显高于慢性发病的6.67%,与以往研究中以非慢性发病,意识、认知障碍为主要特征相符[10-11]。神经影像学检查在诊断和指导临床治疗中具有重要的意义。神经影像学检MRV、多层螺旋CT和DSA在诊断CVST中均占有重要的地位[12-14]。头颅CT平扫的诊断阳性率和特异度仅为25%左右[15]。因此,MRV、多层螺旋CT和DSA可作为CVST的首选方法。本研究结果表明:患者MRV主要表现为T1WI低信号或高信号,T2WI高信号,而64层螺旋CT主要表现为静脉窦区异常低密度或高密度影,在辨别CVST发生部位和类型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综上所述,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好发于女性,以意识、认知功能异常及急性发病为主要临床表现,MRV或CT检查结果为其诊断提供依据。
[1]刘凤荣.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2例[J].实用医药杂志,2014,31(3):281.
[2]马东波,翟素巧,王晓军.围生期女性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7(1):126-127.
[3]龚家俊.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治疗方法、疗效及安全性的探讨[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2014,8(1):41-43.
[4]张兰起,韩庆玺,田立.表现为颅高压的慢性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1例[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14,27(1):49.
[5]翟素巧,马东波,王晓军.低分子肝素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7(7):94.
[6]孟利军,孟胜君,黄捷.孕产妇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临床分析[J].河北医药,2014,36(1):35-37.
[7]庄菁,吴成翰.颅内静脉窦和脑静脉血栓的诊断研究进展[J].北方药学,2014,11(1):56-58.
[8]傅永旺,李秀娟.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临床分析[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3,29(6):74-76.
[9]杨勇,于临源.颅内静脉窦血栓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临床价值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35):98-99.
[10]刘虹.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15例诊治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34):417-418.
[11]路永刚,吕经兰.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32例的临床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36):194-196.
[12]张小喜,是明启,成红学.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13例[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13,21(6):424-426.
[13]曹春华.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22):38-39.
[14]王连玉.13例颅内静脉窦血栓临床分析[J].河南中医,2013,33(B10):150.
[15]崔芳,周志彬,李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163例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3,46(12):806-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