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途径研究

2015-02-01 03:38朱颂梅郎家丽
职教论坛 2015年34期
关键词:工学残疾残疾人

朱颂梅 郎家丽

一、导言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即“从学校过渡到工作”(school to work)的职业教育改革,最初在西方一些国家是针对残疾人的。由于社会竞争及就业压力的加大,许多学生由于缺乏必要的职业准备和特殊技能而无法就业,因此,服务对象才从残疾学生等弱势群体扩大到了所有学生,成了帮助学生顺利升学或向就业过渡的职业教育运动。[1]

(一)国外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与启示

国外残疾人职业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建立了以服务残疾学生个体为中心的完善的教育支持与服务体系、专职师资培训制度等保障制度,在工学结合中为每位学生配备专职教师,通过校企合作为残疾大学生提供特殊的服务和支持,提高了残疾学生整体素质及生存能力,促进了其融入正常社会。[2]美国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的典型代表——罗彻斯特聋人技术学院,地处著名的高科技园区硅谷,与柯达胶卷公司、博士伦隐型眼镜公司和施乐复印机公司等大型企业为邻。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上述企业向学校提供劳动力就业市场和向学校捐赠设备,还为残疾学生和教师提供实习实训的场所。每年学校都派教师去企业工作一段时间,以增加实践经验。在课程设置中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强调全纳教育,不仅使残疾学生学习到了赖以生存的职业技能,而且加快了其正常融入社会的步伐,并建立了一整套支持保障制度,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校企合作是日本筑波短期技术大学残疾人高职教育的重要特色,该校充分利用毗邻筑波科学技术城的地理优势,与东芝、松下、日立、三菱等大型企业建立了广泛联系,为残疾人高职教育提供了优质的职前培训,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一线实用型技术人才。总之,发达国家残疾人高职教育通过校企合作培养,从职业岗位的需要出发,层层分解,确定从事行业所应具备的能力要求,进而体现在具体的课程设置和教育教学当中,立足于残疾学生社会生存能力的培养。[3]使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从根本上提高残疾人的综合素质,增强其社会竞争力和适应性。

(二)中国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

中国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始于20世纪80年代,从1985年山东滨州医学院临床医学系招收肢体残疾大学生开始,30年来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从学术研究走向技术应用,从救济保障走向福利权益,在专业设置上满足社会需求,坚持规范操作性和实践性相结合,教学计划上从残疾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出发,培养其应用操作技能。但与发达国家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相比,由于受到教育体制和办学经验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残疾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机制不健全,体现在准备式职业教育[4]培养模式远远落后于普通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步伐:一方面传统的知识导向体系,统一的能力要求,不能适应残疾学生个体差异;另一方面与企业的合作不够,教学与生产实践脱节,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残疾大学生的教育质量和就业潜能,进而影响其生存竞争力和社会适应性[5]。

《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提出:把特殊教育的发展,扩大到义务教育之外的三个非义务教育阶段,发展残疾人的高等教育。[6]2014年《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规定:“面向包括残疾人等弱势群体广泛开展职业教育和培训”。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目标是:结合残疾人的特点,不断完善残疾人职业教育体系,紧密联系企业,加强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加强校企结合,校厂合办,使学生所学适应就业企业需求,不断提高残疾人就业的比例和层次[7]。

二、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必要性

(一)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

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对具有高中文化水平的残疾人进行的职业教育与职业康复相结合的高等技术专门教育。通过特殊训练使受教育者成为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一线中具有一定理论和实际经验的技术应用型人才。[8]首先它具有高等性和职业性双重属性,必须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和产业发展条件下劳动力就业结构不断提升的需要,将新工艺、新方法纳入教学;同时区别于研究型学术人才和技术精湛的创新型技术人才的培养过程,需要找出教育对象感官的比较优势,经过反复训练提高他们的智力技能和动作技能,从而适应现代化生产和服务的需要。

1.教育对象的复杂性。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是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主要特性。一方面,残疾学生与健全学生之间存在差异。比如盲生由于视觉损失所以其抽象思维能力低,但由于器官的代偿作用其听力通常灵敏度高;聋生的听力受损,但其注意力和专注力较高。所以在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上,要针对其特长进行规划开展教学。另一方面,残疾学生群体之间也差异明显,由于致残的原因、残疾的种类、残疾的等级各不相同,针对需求复杂多样的残疾个体,学校必须根据学生的自我发展需求和原有基础,重视个体的差异和特性量身定制,制定个性化的培训计划,通过感官的代偿作用,使受教育者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开发。

2.教学内容的实践性。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是直接对应于满足残疾人个人生存的需要,促进残疾人个性的发展,让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和技能。所以在对其进行文化教育的同时,我们更强调的是对残疾人进行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以就业为导向的残疾人高职教育的整个教育过程,应该围绕教育对象就业岗位群的实际需求,传授实际工作中需要的技术和技能,教学内容要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通过科学的市场调查和分析,针对个体感官的特殊性,反复训练促其形成熟练操作的能力。

3.教学评价的发展性。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过程既是与健全学生完全不同的全新的个性化教育与教学实践过程,也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职业教育与职业康复相结合的过程:教育的对象特殊——不同残疾类型和残疾等级的学生;教育的目标明确——通过职业能力培养实现就业,从而融入社会;教育的方法创新——针对不同个体感官的优势,通过代偿作用,强化其熟练的技能训练;教育的多元参与——学校为主体,政府、企业、社区和家庭的协同配合。与之相适应的作为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教学评价必然要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性、评价内容的丰富性和评价方法的灵活性,确保评价过程的科学性与操作性相结合、针对性和系统性相结合、通用性和专用性相结合,充分发挥评价在教学过程中的指导、监督和激励作用。

(二)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作用

1.促进高等特殊职业教育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的需要。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是让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顺利实现从学校到工作的过渡,从而实现经济的发展和人的发展的结合。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经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知识传授为主要内容的课程体系过渡到以职业发展为主要内容的工学结合课程体系;第二个阶段:从学校的职业培训过渡到企业的工作培训的实践教学体系;第三个阶段:实现残疾大学生从教育生涯到职业生涯的过渡,实现就业融入社会的目标。企业是职业教育的需求方,也是职业教育的供给方,残疾人职业教育要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的需要,通过订单式或合作培养等多种形式与企业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在行业企业的指导、支持和帮助下,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促进残疾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2.促进残疾大学生个性素质和社会生存能力的提高。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是满足残疾学生个性发展和生存需要,将自然人变为社会人,将社会人变为职业人,在让学生掌握熟练的职业技能的同时,还要促进其社会发展需要的个性素质的提高。包括:个人文化素质、科学态度和人文精神,使其个性更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首先可以帮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职业倾向,对自身进行准确定位,认识自身尚未发现的长处与潜能,树立自信心、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抗逆力;其次结合培养目标以及相关岗位的就业环境,获得相关的职业信息,根据残疾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选配个性化的教育,进而有针对性地培养其职业能力和社会生存能力。

三、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培养途径

(一)人职匹配的特色课程体系

1.就业市场的职业分析。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和课程的开设均按照统一的样式,很难满足个体的特殊需要,难以发挥个体特长。随着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课程的优化设置和调整成为保持教学活力的关键。学校、企业、教研机构、残联和各级教育行政等部门联合组织专家,以就业为导向,根据市场的需求进行职业分析,对特定职业和职业群进行系统分析,以明确该职业对从业者必备知识和能力的具体要求,不断归纳出职业群中每个职业或多数职业都需要的能力、技能、知识,并将此纳入到课程体系中,编订合适的课程标准,开发特需的课程模块,并根据生产技术快速发展的需要,把新工艺和新技术及时补充进来,保证特殊职教课程开发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2.教育对象的职业测评。残疾高职生因其致残原因、残障程度的不同,职业局限性很强,要在对不同残疾学生进行职业能力测评的基础上,对其进行职业发展可能性的分析,以此来确定课程目标、筛选课程内容、组织和实施课程评价。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及其在教育培训中的作用认为:在职业指导时首先应该通过测评确定个体的职业兴趣类型,然后寻找与之相匹配的职业。所以从入学开始就应对残疾学生的职业价值观、职业兴趣、职业人格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测评,确定个体的职业适应性。根据职业群能力的要求,兼顾个体间的共性与差异,遵循补救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寻找贴近职业、贴近学生起点水平、接受能力、确定培养学生特定的职业能力,采用人职匹配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制定个性化的课程目标,弥补残疾大学生知识技能方面的缺陷,充分挖掘和发展残疾人潜能,通过课程实施,为其适应社会环境打下基础。

(二)工学结合的应用实践体系

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较高素质的应用型技术人才,不是采取传统的准备式职业教育模式而主要是支持性的职业教育模式,这就需要在竞争的条件下,根据市场的需求,首先开拓就业机会,再根据工作条件和残疾人自身特点的匹配程度,为残疾人提供密集性训练、现场辅导和跟踪支持,帮助残疾人大学生实现从学校到工作的过渡。

1.残疾大学生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培养残疾学生尚处在研究和实验阶段,目前工学结合实践模式主要是在政府支持下,学校根据市场需求与企业签订长期合作协议,企业参与由行业专家、企业专家和学校教师组成的实习指导委员会,学校与企业共建资源共享的大型实训基地,以工学结合教学实践,促进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群建设。企业导师定期指导残疾学生的实习和实训,建立双方参与的教学与管理平台,让企业的岗位技能训练与学校教育教学有效地结合,依据产业发展的新工艺和方法,不断更新实训内容、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把特殊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相结合。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收益大于成本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行为的出发点,因残疾人个体的培养过程需求复杂多样、周期长、投资回报率低、不确定因素多等,势必增加企业的成本。政府可以通过减免税收或投资大型实习基地建设等形式,提高企业参与的积极性,校企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专业课程设置和培养目标,通过“订单培养”,由学校具体实施教学,企业提供相应的实习环境和师资,企业最终考核学生的职业技能,并根据考核结果择优录用。政府也可以通过购买面向残疾人学生的企业服务,创建新型的校企合作关系,促进企业为残疾大学生提供一定数量和质量的“顶岗实习”,学校和企业共同培养残疾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促进企业的用工需求与残疾学生就业的同步,确保学校人才培养紧跟市场需求的方向。

2.残疾大学生工学结合的校企文化体系。工学结合教学实践中,与正常学生相比残疾大学生由于长期生活在比较封闭的空间,他们普遍存在职业认知度低,缺乏清晰的职业意向和职业规划,生产实践的参与过程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与恐惧。理解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普遍欠缺,对工作世界不适应。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一方面要加强对残疾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和工作实践的指导,配备专业的心理辅导老师、教学导师和实习导师,对他们进行系统的辅导,包括:职业认知、生涯规划、岗位职责、心理咨询等等;另一方面残疾大学生的个性倾向鲜明,对他人的言语和态度自卑敏感,需要协调好工作岗位的环境和精神因素,给残疾学生创造一个和谐包容的实践环境,通过建立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深度合作机制,让先进的管理理念、独特的精神风貌、紧密的团队意识、敏捷的竞争意识、创新的敬业水平、高端的服务水准,融入到多元而丰富的校企文化中,使残疾大学生在两种文化的熏陶中,培养职业能力的同时获得职业康复,顺利融入社会。

(三)开放包容的教学评价体系

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评价包括对校企合作背景下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功能的评价和学生实践技能、实际工作能力获得的学业评价两个方面。

1.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效果的评价。对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评价包括:残疾人高职教育工学结合课程的开发、实践教学基地的投入、专业群的建设评价。科研和社会服务功能的评价包括:社会的满意度,对经济社会发展和残疾人劳动福利制度的贡献程度等。以政府为主导,同时引入强有力的第三方评价机构,参照行业标准、社会的需求和残疾人福利事业的贡献程度,建立一套完整的适合行业企业和特殊高等职业院校合作的评价机制,提供反馈信息帮助学校和企业改进教学。坚持评价与管理相结合、激励和指导相结合、过程与结果相结合,强调将评价作为主要手段,帮助学校和企业了解工学结合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和差距,促进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不断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2.对残疾大学生学业成效的评价。对学生的学习评价要反应学生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所反映出的学习成果、学习感受,既强调残疾学生知识技能的应用(理论运用、实践操作、解决问题、团队协作、自我管理等),更强调残疾学生亲身参与探索性实践并获得感悟和体验,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在态度、能力、知识等方面的成就和问题,不断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质量,从而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根本目的。由于学生分散在不同的企业,工学交替、顶岗实习成绩的考核标准很难统一,评价标准要体现开放性、不要求结论标准化、一刀切。在评价原则上,在学习过程中要给予学生(也包括教师)足够的空间、提供更多的机会、保持适当的弹性。在评价方法上,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可采取教师评价、学生自评、班级集体评价相结合,通过书面与口头、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促进残疾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融入社会意识的形成。

(四)协同创新的专业支持体系

残疾人由于身体存在先天的缺陷,只有获得各种帮助其工学结合的教学过程才能顺利进行。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专业支持体系的主体包括:政府和社会组织。[9]

首先政府通过政策供给与资金支持提供保障。一是政府通过加大残疾人职业教育财政支持力度,投入大型实训基地建设,完善校企无障碍设施,创造有利于校企合作的硬件环境。二是通过减免税收、财政补贴等方式敦促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积极参与残疾人职业技术教育的实践培训工作。三是利用产业政策和科技政策,通过新品研发和科技成果的转化,将校企合作企业纳入高科技产业链,提升校企合作企业的技术层次。

其次慈善团体、基金会、非政府组织等社会资本,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手段,积极参与兴办福利企业为残疾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岗位,提供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逐步形成残疾人工学结合的教育网络。同时社会组织还可以利用自己的优势,对残疾人校企合作中的教学过程进行测评,帮助学校准确地了解残疾人校企合作职业技能训练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残疾个体的潜能、对环境的适应性、职业需求等等。发挥非营利性组织、残疾人组织以及社区的作用,利用广泛的社会资源(家庭、社工、医疗、辅助器具),形成专业化、社会化的开发支持体系。

总之,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是残疾人接受的较高层次的教育,具有高等性和职业性双重属性,通过校企合作培养,适应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产业发展条件下劳动力就业结构不断提升的需要。在与企业紧密结合的过程中,将新工艺、新方法纳入到教学内容当中,构建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同时遵循补救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兼顾个体间的共性与差异,满足个性化教学的需要。在广泛的社会支持下,使残疾大学生的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与社会需求相吻合,成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合格的应用型人才。

[1]甘昭良.残疾人职业教育:“从学校到工作”的模式[J].职业技术教育,2006(28):64-65.

[2]茅艳雯,马红英.发达国家残疾人高等教育研究综述[J].中国特殊教育,2010(3):8-13.

[3]王得义.中、美、日三国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模式之比较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1(10):140-143.

[4]许家成.残疾人职业教育的准备式和支持式模式[J].中国特殊教育,1998(2):34-38.

[5]王得义.有限隔离无限融合——试论我国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模式的建构与创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15):89-92.

[6]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教育部等部门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的通知[EB/OL].http://www.gov.cn/zwgk/2014-01/20/content_2570527.htm.

[7]杜宇.残疾人职业教育亟需规划[J].中国残疾人,2014(8):60-61.

[8]刁春好.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成就、问题及对策[J].继续教育研究,2011(3):21-23.

[9]朱颂梅.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研究[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2):82-85.

猜你喜欢
工学残疾残疾人
盐工学人
——宋辉
2021DMP大湾区工学博览会
感性工学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现代学徒制下的工学情景教学探索与实践
我骄傲
残疾预防康复法制建设滞后
为残疾人筑一个“中国梦”
多方联手为残疾青年办实事
一个倾情帮教的残疾老人
四位老人与一个残疾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