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发柱
充分关注文本、学情、教法,才有可能成就一节好课。最近,笔者参加了一次全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研讨活动,感觉个别教师对这三个方面关注不够,导致教学效果不够理想。
一、关注文本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有篇课文叫《月光曲》。指导学生阅读时,不少教师对第9自然段的内容特别感兴趣,前面的内容往往一带而过。如此教学给人的感觉是,本文叙述的重点是《月光曲》这首世界名曲的内容、意境及表达的情感。
这样处理,显示出教师没有充分关注文本叙述的重心。本文要讲述的重点,作者在第一自然段说得很明确:“其中有一首著名的钢琴曲叫《月光曲》,传说是这样谱成的。”是怎样谱成的?全文讲述了如下几个要点:第一,人爱。居住在莱茵河边一个小镇上的一所茅屋里的兄妹俩特别喜爱贝多芬的钢琴曲,特别渴望听到贝多芬亲自弹琴。第二,人苦。兄妹俩太穷,买不起门票。茅屋里点着一支蜡烛,灯光微弱。兄是皮鞋匠,妹是盲人。第三,人知。盲姑娘从贝多芬的弹奏中一下认定弹奏者正是贝多芬本人。第四,景谐。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第五,情深。贝多芬的弹奏打动了兄妹俩,他俩沉醉其中。这几个要点的综合作用使贝多芬灵感大发,“他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把刚才弹的曲子——《月光曲》记录了下来。”由此可见,文章第9自然段叙述的只是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一个要点,说他表现的就是《月光曲》的内容、意境及表达的情感,有一叶障目之嫌。
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选择课文的重点段落组织教学,但这种选择必须尊重文意,不能随意破坏文章表达的基本意义。否则,文本就失去了应有的价值。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有篇课文叫《番茄太阳》。这是一篇叙事性的散文,语言朴实,描述细腻,情感浓烈。读起来,给人的感觉如涓涓细流浸润心田。文中有这样一个自然段:
我去菜场差不多总是中午,这时摊上没什么人,那位年轻的父亲拉着小女孩的手,在面前各种蔬菜上来回抚摸,耐心地说:“这是黄瓜,长长的,皮上有刺;豆角呢,扁扁的,光滑点;番茄很好看,圆圆的……”小女孩一面用手摸,一面咯咯地笑,妈妈也在旁边笑。
多么富有生活气息的场景,多么美好的画面啊!有的教师没有关注文本的这种表达特点,教学时仍然简单地抠字、抠词、抠句:“咯咯笑”是怎么笑?“抚摸”是什么意思?“耐心”呢?……五年级的学生不懂这些词语的意思?本来很美好的一个画面,被教师七问八问,变得索然无味。文本不一样,表达特点不一样,教学方式、方法肯定也不一样。不一样的文本用一样的方法教,折射出教师对文本表达特点的漠视。
二、关注学情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口语交际”的题目是“我是小小推销员”。有位教师以“推销从心开始”为题组织了口语交际活动。大体过程是:尝试推销,体验表达;学习推销,得法表达;创意推销,针对性表达。这位教师素质不错,安排的教学形式很丰富,但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体验表达”阶段,学生推销商品说的是降价处理;“有针对性表达”时,推销商品说的还是降价处理。也就是说,教师辛辛苦苦地组织了一节课,最终仍没有打破学生原有的认知平衡。原因是什么?教师没有关注学情。推销,生活中无处不在。日常生活中的推销,降价处理最常见,学生对此有较多的认知,对其他的推销知识却不一定了解。教学时,教师立足于这一学情,选择商品价格以外的一个点(如商品功能、推销的话语等)组织教学,才有可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教学长春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与众不同的麻雀》时,前35分钟,教师以读为主线,读中识字、写字、解词,组织的非常精彩。最后5分钟,教师回到单元主题“与众不同”,问:本单元的几篇课文带给我们哪些思考?学生无语。教师说:“做事不能一味地追求整齐划一。‘与众不同是一种创新意识,因为与众不同,就可能找到新的方式方法,从而得到不一样的收获。”二年级小孩子懂这番话的意思吗?教学有必要加这么一个尾巴吗?究其原因,还是没有关注学情。
三、关注教法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有首词叫《清平乐·村居》,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朴素恬静、有声有色、有情有景的乡村生活画面。这首词文字浅显易懂,学生完全能够借助自己的力量读懂。
实际教学中,当学生读了两遍之后,教师开始发问:“茅檐”指的是哪儿?“溪上”指的是哪儿?“相媚好”是什么意思?“翁媪”是什么意思?……问完后,教师组织学生自读、想象、讨论:眼前浮现出怎样的画面?讨论的结果,教师指定在“清新”“美丽”上。最后,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要求读出“清新”“美丽”的感情。置身这样的课堂,一个个疑问跃入脑间:课堂上究竟是谁在学?学生有没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学生的想象为什么一定要归结到“清新”“美丽”上呢?“清新”“美丽”是怎样的一种感情,学生真能读出来?教学,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这个道理大家都明白,但一进入教学实践,许多教师就不自觉地漠视了这种基本思想,仍然全面地把持着课堂,以牵线木偶、燕子哺雏的方式推进整个教学进程。如果说课与课之间还有什么区别的话,那也是谁“牵”的巧妙、精致,谁牵得隐蔽与否的问题,本质都是一样。
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的古诗《石灰吟》时,教师在学生初读的基础上提出:再读诗句,想象画面,把想象到的画面读出来。把话变成画,再把画变成话是阅读的一种过程,让学生经历这样的教学过程是有意义的。问题是怎样想象画面,怎样把想象到的画面读出来。这最需要教师精心的指导,这种指导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上课的那位教师没有很好地利用这种阅读指导策略,只是提出要求,指名学生回答。学生一回答不上来,教师就束手无策。这凸现出教师教法的缺乏。
真正做到“三关注”,教师需要强化对教育基础理论及学科知识的研读,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素养;基层教育行政和教研部门要转变工作方式,建立起帮助教师有意关注的工作机制。如,教研员指导教师教学时,不要简单地拟订一个教学方案让教师去执行,而应该与教师共同研究,将“教什么”“为什么教”讨论清楚,以此为基础共同设计“怎么教”。
责任编辑 姜楚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