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捷
(福州教育研究院,福建 福州 350001)
“诉求”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陈诉和请求”。“诉”,提示陈述者要积极主动、真实合理表达自己的动机、意愿、见解和需要;“求”则是一种抵达,让传递的信息为听者接受,达成“诉”的目的。当然,也有求之不得的时候,诉求被拒绝、阻拦、回避,石沉大海,没有下文。可见,诉求所期待的回应、反馈、问题的解决,依赖的是诉求提出时的方法、表达的态度。写作就是要表达真实意愿,抒发内心情感,达成交际交往目的,势必涉及诉求类的文章。基于此,我们提出并设计了诉求类儿童写作课程的开发实践。
“诉求”类儿童写作课程应然成为儿童写作课程的发展趋势。其符合“交际语境”类型写作课程的基本特征,为儿童写作发展方向所决定,是新时代儿童写作课程建设的典型代表。荣维东教授总结出当代写作的“三种范式”:第一种是“文章写作”。这是关注结果的古老模式,行文标准是写成的文章是否字词正确、文通句顺、结构完整、主题正确。很明显,这是指令性、被动性的文本制作。第二种是“过程性写作”。由关注结果转向关注写作过程,由关注写作“产品”到关注写作主体——人,由关注外在结果到关注思维过程,这是重大进步。但这种范式仍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作者对写作活动目的、功能、意义的体认与感知,仍脱离具体语境和现实需要。第三种就是“交际语境写作”。写作是作者与读者之间运用背景知识,基于交际目的,针对具体语境而进行的意义建构和交流活动。读者不再仅是文章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与作者一起进行交流的积极对话者、意义建构者、文章合作者。作者不再仅仅是信息的发出者,而是一场对话交流的组织者和协调者。作品不再仅仅是写的结果,而是持续具有交流和传播的价值。[1]
“诉求”类写作课程的三大特质,决定其归属于“交际语境”写作课程框架之下。其一,“诉求”具备“作者——读者”的双向交际功能。作者发出诉求信息,读者接受信息,做出反应、反馈,作者再接受,达到双向互动。在此过程中,读写双方都要参与表达信息的处理、加工、反馈,都是写作过程的参与者、共建者、合作者。其二,“诉求”需要参考语境,这是“交际”的重要参照。诉求的表达要符合情境,注重实情,关照表达各方,具有在语境生成的交际特质。表达诉求前,有具体情境为写作背景,有确认的或者潜在的对象为既定读者;表达时有直观可见的交际环境需顾及,有各种影响诉求是否达成的要素需考虑。因此特别需要注意选择适切的写作内容,设定表达形式,并在表述过程中不断因时、因地、因人、因境做出调整,如:更换素材,改变体裁,调整结构,修正语言等。写作,在“活”的交际语境中不断孕育重生。其三,“诉求”本身就是交际。诉求写作对作者来说,是极为需要的,是真实、具体、有内驱动力、有实现价值和写作意义的。因此,写作全程中,儿童不仅要关心文章写成什么样,还要努力设想这样的文章是怎么写出来,更要注重文章为什么写,写了给谁看,写了有什么用。写作的动机、文体、语体的观照、语言表达的品质追求等,都能在写作中得到锻炼与发展。
皮特·科德认为:语言的社会本质就是交际的工具。教学应关心的是不仅要教会他能说出语法正确的一连串话语,而且还要教会他能有效地使用语言与人交际,并且起某种社会作用。现代语言教学的一个很大优点是能较多地从社会的角度来对待语言,并且重视语言在不同社会环境中的交际功能问题。[2]《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为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3]参考英国、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各国对语言学科课程厘定结果,我们清晰可见的是:母语教育、语言教学,本质上就是培养人、发展人、成就人的工程。当代语文教学必须“重视言语表达的功能,强调在生活交际中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达到学以致用的目标”,这是时代对语文学科课程的基本要求。因此,“重实践,重交际,重运用”理应成为教学的核心理念,成为写作课程的主要目标。诉求类儿童写作课程特色就体现在对交际能力的切实重视以及合理的训练,全程的观照,不遗余力地促进表达与交际能力发展上。
诉求类儿童写作课程的特质,是课程的优势,也是课程核心理念的阐释。首先,让个体自觉内驱成为写作的源泉,以真实的交际、交流、交往满足表达需要,儿童充盈了“我愿意”的写作动力。儿童写作最常遭遇的是动力缺失,感觉“不爱写”导致“不会写”“没东西写”“写了也没用”。而“诉求”类写作将真实的言语交际作为写作动机,激活儿童的表达欲望,儿童会为了解决个体某种需要而写,写的过程充分关注措辞、读者、行款、形式等,写作不再成为“挤牙膏”式的为难之举。其次,让运思成为写作全程的主导,以思维牵引表达实践,儿童树立了“我能够”的写作自信。在缺乏思维的写作活动中,儿童容易在惯性思维的主导下,写成内容陈旧、言语乏味、结构平淡的宿构型作文。而诉求类写作依存于“交际情境”之中,需要写作者调用思维全面参与。思维的作用就凸显出来了:为解决问题而研究读者,选择文体,行文表达,以文字和读者真诚交流。当文章完成时,有一种目标达成的快乐体验,产生充分的写作自信。第三,让诉求成为联通生活与写作的阀门,以真性情沉入其间获取表达意趣,儿童形成“我快乐”的写作情态。当儿童心中有所想,有所求,有所希冀并能得以表达,表达时有明晰的读者,有倾诉的对象,有信息接纳的一方时,言说的快乐就在信息流淌中获得体察。倘若信息还能得到反馈,能实现多向的交互,就能让快乐增值。长此以往,必定极大促进美好写作情态的产生。写作,会成为快乐的代名词。
诉求,是以诉求内容的发出者——“我”为核心,与诉求预期送达对象产生信息辐射、关联、交通、回馈,是一种多向交互的信息流通。诉求类儿童写作课程的建构框架,也要因循着诉求类写作的特质,按照从低到高、由易到难、逐步加深的教学逻辑,合理构建课程框架。具体计划如下:
1.单一“点”的凸显,表达“我”为中心的诉求。在起始阶段的写作,多安排单一型抒发个体诉求的写作实践。如:表达个人愿望,个性的感言,个别的理想等。常见的命题有:我的理想;我的小要求;我要……;我能……等。这一阶段的写作评价重在鼓励,让儿童有话敢说,有话愿意说。同时特别注意高频回馈。教师或者同伴收到个体发出信息时,应及时回应,给予诉求者心灵的满足。
2.“点”对“点”关联,表达“我”对“你”的诉求。经过第一阶段的练笔后,可以引导儿童进入第二阶段。教师精准地为儿童组建表达关联对象,辅助儿童树立读者意识,鼓励其将自己的愿望、想法等,准确地向另一个对象传递。在此阶段,可以引入书信、留言、建议等交互性能强的文体,主张小范围、单一读者、准确地表达诉求。例如:给同伴的一封信;向你介绍我;说说我的心里话;给你提些小建议等。这样的设计也有助于让交际成为一种写作常态,让读者成为写作共同体中的不可或缺的一员。
3.“点”对“面”互动,表达“我”对“群体”的诉求。当儿童写作已经有明显的读者意识,较为习惯表达自我诉求,习惯接受读者反馈信息,交际意识形成条件反射时,可以拆除“点”对“点”的单一性关联,鼓励个体面对更为广泛的读者群发出诉求。例如:“上课好动的孩子”请听我说;给学校写建议;向社区提要求;男生我想对你们说;大队长应该这样做等。随着读者范围的扩大,“我”将直面某一群体,写作的文体意识、责任意识等都将随之增强。同时,“我”也会更加关注文章“写得如何”“读者能否理解”“写了有没有效果”,写作成为自觉自愿的行为,成为交际交往的途径,作者变得主动关注文章的品质。这是渐入佳境的阶段,儿童进入预期中的良好写作状态。
4.“面”对“面”代言,表达“群体”对“群体”的诉求。这是诉求类写作的终极目标,让诉求者挣脱“我”的束缚,上升为“某一群体”,成为群体的代言人。而“群体”对“群体”的诉求,是儿童参与社会生活时经常遇到的,是真实存在的写作体验。例如:代表少先队员向全国少先队员发出倡议;代表消费者向消费者协会提出要求;代表小区住户向街道提意见;代表学校向全校同学做读书节动员等。很明显,这一阶段的实践最能体现“交往情境写作”的特征,对写作中“交际意识”的形成以及“交际能力”的提升,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一阶段的写作训练,对完善写作意识,增强儿童的公民意识,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世界观都起到一定作用。
原则上,四个阶段要按部就班地进行。如:第一学段注重第一阶段训练,第二学段注重第二、第三阶段训练;第三学段注重第四阶段训练。但也允许根据学情适当调整,跳跃、交叉进行。例如,对于写作优质团队,可以直接跳过第二阶段,进入第三阶段。有时针对第三学段的儿童,还可以夯实第一阶段的训练,让“我”的愿想得到更为完美的诠释与表达,指向表达文学性的提升。总之,课程实施过程中,四个阶段操作应当灵动活跃,随机应变。
儿童“诉求”类写作课程,实践全程都要围绕一个“真”字展开。念好“真”字诀,让儿童参与真情的写作过程,树立真正的写作理念,产生真切的写作感受,获得真实的能力提升。我们从以下四个方面给出实施建议:
文体就是文章的体裁,通俗地说是文章的“样子”。包括构成文章的语言、风格、结构及其所呈现的综合特征。英国教师安东尼·海恩斯在其《作文教学的100个绝招》中列出了数百种文体,如:广告词,编写字谜,小故事,通知,申请,章程,使用说明,自传和传记,书信,歌谣,日志,简介,解说词,挑战书,声明,贺信,咒语,序言,报纸头条,新闻,标题新闻,访谈实录,笑话,创意歌词,启事,订单,座右铭,计划,请愿书,开场白,谚语,推荐信,清单,剧本,梗概,短信,调查……[4]这些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具有真实可感的生活情境的文体,为诉求类写作带来鲜活可感的生命跃动。教学中,应引导儿童广泛接触不同文体的范文,了解文体特征,明确文体要求,尝试按照文体范式练习写作。教师要提醒儿童:练习要从模仿开始,起步阶段要忠实于文体本真,还原文体本来面貌,让写作带有神圣感、使命感,这正是对长期以来儿童写作教学中文体意识缺位的呼唤与回归。
“仿真”一词多运用于玩具设计,仿真玩具之所以能吸引儿童,也就在于充分认识到穿越时空隧道,瞬间转换角色对于儿童来说是一件容易的事。设计者抓住儿童的这一特性,用逼真的造型引起孩子的同类联想,实现藏匿于内心深处的童真美梦。诉求类写作属于“交际语境”写作范畴,非常依赖于情境创设,亟待将“仿真”理念迁移于写作教学中。教师可着力营造接近生活真实的交际情境或者直接借用生活情境,引导儿童融入其间,按照实际需要,采用适当的文体、恰当的言语参与表达实践。同时还要顾及读者需求,在情境中努力达成交际交流的需要。这将有助于强化儿童的读者意识。
不论是何种类型的写作实践,真实的表达都是恒久不变的审美标准,这不需赘言。诉求类儿童写作对“真”的坚守有如下的界定:其一,在真实的现实环境中,如实表达诉求。例如《给同桌的一张便条》,就是向同桌提出自己的建议,希望同桌采纳。话题源于真实的交往场景,表达真实的交际需要。其二,在虚构的想象空间中,大胆且合理地表达诉求。例如《给外星人的友好协议》一文中,对人类即将前往的外太空生活做了大胆的构想后,在此情景中合理提出建议,表达“和平相处,友好互爱”协商意见。虽然一切都只在想象空间中,但只要合乎虚构的情境,依然属于真实的表达。其三,对文章进行的艺术加工,只要符合情景需要,能与儿童年龄发展、思维特征相匹配的,也视为真实表达。例如《环卫工人我想对你说》一文中,作者提出诸如“智能化清扫”“建设自动吸污街道”的建议,并对其做了具体解释,虽然暂时还不能实现,但充满童真与美妙的想象,依然属于真实表达范畴。
诉求是发表内心的愿望,是思想的展露,意念的抒发。表达诉求,更看重是否有真情实感。在教学中,应关注儿童的情感状态,采用正确的评价观,鼓励其在诉求表达过程中抒发真实的情感。首先,真情来源于对世界的认识,对事件的了解,对他人的关心,对未来的憧憬,珍藏于写作者善良的童心之中,教师要能够欣赏。其次,真情可以寄托在字里行间,在表达诉求的文字中,鼓励儿童抒写对事件的看法、感受、评论,在表述观点、态度、评价中真情流露,教师要善于指导。最后,真情可以在务实的诉求建议中体现。写真文,做真事,为真人,当紧紧把握“真”字诀时,纯真情感自然流淌,教师要把握方向。
以下提供笔者的教学设计——《一封鸡毛信》,这是诉求类儿童写作的代表案例。[5]
一、情景创设——紧急情况出现
教师:在古林街和大方街的十字路口出现了紧急情况,赶快去看看吧,有人设立了一个临时禁止通行牌。(幻灯展示大方公司的广告牌悬在空中即将掉落,路旁出示禁行标志)请小伙伴们根据画面内容展开大胆的想象,这里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二、目标呈现——警示路人,保障安全
教师:(幻灯展示)瞧,原来是图中描述的这件事啊。怎么办,赶快想办法吧,“三个臭皮匠抵上一个诸葛亮”。请大家说说自己设想的解决方案吧。
学生:
1.讨论文体:写一封“鸡毛信”,也就是紧急建议书。
2.设想读者:可以给大方公司的经理,可以给城管执法部门,可以给社区的居委会负责人,还可以给交警部门……
3.设置目标:议论该写些什么内容:紧急情况的介绍自然首当其冲;之前的和谐、平安的交通环境也可以回顾;即将发生的险情也可以做个设想;最后别忘了自己的建议和呼吁……当然,每个小伙伴心中还有许多设想,都可以在书信中体现。
三、教学辅助——文体写作的复习巩固
教师:写信可是有讲究的,首先注意格式正确。一般书信不需要标题,但如果你选择写建议书,则可以有个标题,写在开头的正中间,常用的格式是“给……的建议”或“关于……的建议”。正文部分要注意:开头称呼顶格书写,表示尊敬对方。结尾落款在全文的右下角。在正文中,可以分点提出建议,在正文结尾部分用商量的口气来争取对方采纳自己的建议。其次要留意语言的得体。在书信中和长辈的说话、提建议要有礼貌,遣词用语要真诚,不说空话、套话、假话;对长辈的称呼要正确、谦恭,不要弄错身份,尊卑不分。
学生习作呈现:
(内容略)
在这一案例中,儿童的表达不是空穴来风。他们先要了解“前情”,进入“事件情境”中,之后要熟悉文体,掌握文体规范要求后方能正式进入表达。在写作中,还要注重“问题的解决”,要通过交际交流解决“事件情境”中遭遇的困境,让表达产生实际效用。在任务的驱动下,儿童表达时会小心谨慎,在用词上注意对方身份,在表述上注意“达成意愿”,在整体呈现上注重符合大众对文体的基本认识。在仿真的情境下,儿童的言语表达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良好的锻炼,言说能力得到提升。▲
[1]荣维东.交际语境写作:我国写作教学的发展方向[J].语文教学通讯,2013(4):4-8.
[2][英]S·皮特·科德.应用语言学导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3.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英]安东尼·海恩斯.作文教学的100个绝招[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50.
[5]何捷.习作命题需要“三维定位”[J].新课程研究,2011(2):2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