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志广,高 实
(1.北京市海淀区中小学干部研修中心,北京 100097;2.吉林省教育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2)
所谓中小学校长培训的主体性,是指中小学校长在主体意识指导下,主动参与培训活动的能动性。中小学校长培训应注重参训者(学员)的需求和自主性,注重同参训者经验及其生活情境的整合,强调自主参与,突出师生互动、教学相长。
现行校长培训存在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讲授为主要形式,参训者时常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静听状态的现象。[1]培训中校长主体性作用的缺失,势必影响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此,我们有必要加强对校长培训由政策的规定性向主体需要的自觉性转换的研究工作。
“十五”“十一五”以来,我们在海淀区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中,注重贯彻按需施教、学用一致、讲求实效的原则,在参训学员主体性研究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这为“十二五”期间持续开展主体性研究,构建以参训者为中心的培训体系,提供了一定的经验积累和条件保障。
第一,校长的学习是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学习。如前所述,学习的最重要动力源自学习者要求学习的内驱力,而对校长来说,其最大的学习需求源自希望解决生活和工作中所遇到的种种问题,这是校长学习最主要的动力。因而,校长的学习目的更主要的是通过学习获得解决问题的思路与策略。而知识的学习往往限于掌握解决问题时所必需的那类知识。
第二,经验与固有的知识对校长学习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按照建构主义观点,学习过程其实是知识的一种建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自身的知识与经验对学习的快慢、学习内容的掌握与理解程度至关重要。校长往往已经具备了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具有相对丰富的经验系统;如果能够充分调动校长原有的知识与经验,将新的学习内容与原有知识经验进行合理的对接,就会大大提高校长的学习效率与效果。但是,由于校长自身已经具有丰富的经验和固有的知识,往往也会影响其对问题的理解和对价值的判断。另外,学习意味着改变,而原有的知识与经验越多,改变就会越困难。如果方法不当,或者没能充分调动校长主动学习,校长固有的知识与经验也可能成为学习新知识的一大障碍。
第三,校长学习是自主的学习。[2]校长学习的自主性主要体现在学习目的的明确性、学习内容的主动选择性、学习方法的灵活性、学习过程的自控性和学习结果的自我诊断与评价。只有充分尊重学习者的自主学习需要,并为其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条件,校长的学习才可能有效地进行。
第四,校长的学习是一个相互协作的过程。通常情况下,校长的学习是在同他人的交往中发生的,是在其他人的参与下进行的,因此学习是一种相互协助的活动。而协作的基础是学习者的经验,尤其是他们社会交往方面的经验,协作与经验的充分共享为校长群体共同解决问题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1.以人为本的理念
教育必然是从学习者本人出发的。以人为本在中小学校长培训领域的具体体现,就是以学员为本,其精神实质是尊重学员、关心学员,满足学员的学习需求,把以学员为本全方位落实到干部教育培训的全过程。
2.尊重学员主体性的理念
教育是一种培育人的活动,教育中的主体性是指学生在主体意识指导下,主动参与教育活动的能动性。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参训者是培训学习的真正主人。学员主体性的发挥对学习起决定作用。干训教师或专家是中小学校长培训活动过程中的组织者、促进者、合作者,作为参训者的中小学校长才是培训学习的真正主人。培训的目的在于让参训者“造血”,而不仅仅是给参训者“输血”。
3.广开培训资源的理念
培训资源即在培训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整个培训过程中,可以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其他自然资源的总和,包括教师、学员以及学校、家庭和社区中所有有利于实现培训目标的各种资源。我们要把参训者的专业经验作为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培训资源来开发利用。[3]
4.培训中生成课程的理念
培训参与者的学习过程,其实就是在其已有的教育背景和教育经验的基础上扬弃、提升和发展。培训过程也是培训课程开发的过程。我们把培训的目标与参训者的特点联系起来,从学员的经验、兴趣、差异及存在的问题中发掘培训资源。参训校长既是学习者,也是培训者。学员主体参与的过程往往能够生成许多新的培训资源和培训课程。
依据上述理念,我们在中小学校长培训实践中,进行了积极而有成效的探索。
中小学校长培训对象的学历状况有异,职责要求有别,知识经验、管理能力、学校特点彼此都有差异。因此,校长培训无论是目标的确定,还是方式方法的选择,都不能只凭经验或想当然任意而为,必须充分了解培训需求信息,这是培训的基点。
在调查学员的培训需求时,一般采用这样几种方式:根据已往的培训经验和有关统计资料进行预测;广泛征询教育行政领导和培训专家的意见;问卷调查培训对象;走访学校,征询优秀校长和拟参加培训有关人士的意见。在上述调查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提出培训需求调研报告。尤其要指出的是,我们还结合校长成长规律和学员群体特点,挖掘潜在需求,引领主体需求。
根据需求调研,制订培训方案,筛选确定师资。主要考虑解决好四个问题:培训应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培训应提供哪些经验与内容以实现这些目标?如何有效地组织这些内容?怎样才能确认这些目标得以实现?然后,围绕上述四大问题制订出具体的主题培训方案,内容包括:主题名称、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师资、培训手段与方法、培训课时、培训时间安排、培训效果的预测等方面。
中小学校长参加继续教育,不单纯是为了储存知识,主要是为了应用,为了有效地解决学校管理中的问题,提高管理效益。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努力把培训本身变成参训者体验管理、提升素质的一个渠道和载体,努力创设参训者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我教育的机会和平台。
1.形成课题小组
围绕培训主题,所有学员都要参与到课题研究中。干训部引导学员多角度、多层面地提出问题,然后对问题进行分类归因,提出有价值的核心问题,并形成研究课题,设计研究方案,使研究走上科学规范化的道路。学员可以自主选择研究专题,自由结成小组,形成课题小组,小组合作,深入研究,最后拿出具有一定水准的研究报告。
2.开办学员论坛、读书交流会
我们视学员为培训资源,相信最好的资源就在我们身边。在培训活动中,参训者都不是一张白纸。中小学校长培训的参训者是经过了长期的系统学习的成人,又有一定的教育实践经历。参训校长既是学习者,也是培训者。作为受训者的校长通过培训得到了提高,同时,作为培训者的校长也因为备课、讲课和对话,对自己的实践和理念有了系统深入的梳理和提炼,加强了反思,从而达到了新的认识水平。
自2006年举办“校长任职资格培训班”和“新任校长培训班”以来,我们陆续遴选了一大批学员作为培训师资,开办学员论坛,让学员走上讲台,报告管理经验,分享学习心得,产生了良好的培训效果。另外,定期组织学员读书交流会,通过提供书目、配备教材、开展导读、指导撰写读书笔记、集中交流等措施引导学员加强自学。
3.创办班报、班刊,设立班级公共邮箱
和而不同是美的真谛,差异是资源。校长之间的差异,学校之间的不同,都是培训的资源。一个校长的教育理念、价值观、管理方略、成长历程,乃至仪容仪表、言谈举止,对其他校长而言,皆有可以借鉴、引发思考的意义。班刊、班报、公共邮箱,成为学员们交流研讨、资源共享的理想平台。
4.组织教育考察
各类干训班教育考察活动的管理基本是在干训部确定的原则指导下,由学员自主进行的。在教育考察前,学员参与教育考察方案的制订,并以学员为主体成立考察领导小组、安全小组、生活服务小组,考察活动以学员自我管理为主。教育考察汇报会也主要由学员自主筹备,并由学员主持召开。
5.开展微培训,开发微课程
随着数字传媒技术的发展,“微文化”诞生,微博、微信、微访谈、微电影、微小说等进入大众生活。当下的中国已经进入了一个“微时代”。无处不在的互联网,同样给中小学校长的学习提供了新的可能。
2012年5月,我们自海淀区首届德育干部高级研修班开始,大胆开展了中小学校长的微培训,探索形成海淀区“教育干部培训班级文化微课程系列”“学校管理微课程系列”等新式培训课程,借助新媒体,拓展新路径,建构学员“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新培训方式。培训教师引领并参与活动,由学员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培训。目前,微培训、微课程逐步为中小学校长广泛接受,并向身边人传递,形成微环境;校长回到学校,带动教师培训和学生培养,形成辐射链。因为简便易行,微培训、微课程已在我们的各类教育干部培训班中开展起来,并成为许多中小学校长、教师学习研究的一种新常态。[4]
1.考勤通报
因为干训班学员是成人在职学习,所以工学矛盾比较突出,学员保证出勤有一定困难。我们除提供制度支持、制度要求外,强调培训是组织行为,对培训活动进行严格考勤,并及时在培训班内通报,分阶段向学员所在学校通报学员出勤情况。在培训班中,形成一种珍惜培训机会、积极参加培训、纪律严明的风尚。
2.班委轮值、班委和支部述职
在干训班中,我们将学员随机分组,各组轮值班委会,给所有学员创造参与班级活动管理和服务的机会。认真组织班委会和支部述职。使其深刻体会一个团队建设的全过程以及团队对自身成长的重要性。
3.拓展训练
在校长任职资格培训班,我们开设了“九型人格”心理训练课程,拓展了学员的视野,丰富了培训渠道,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在新任校长培训班、中学德育校长研修班等多个主题班次,我们开展了以团队合作为主题的拓展训练。不仅增强了学员之间的了解和信任,也增强了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促进了学员沟通协作能力的提高以及团结协作、勇往直前精神的锤炼,认识到每个人超越自己心理的意义。
4.开题报告会和结题答辩会
在课题研究中,我们注重过程管理,抓住关键环节,认真开好开题报告会和结题答辩会。
5.汇编培训成果,评比表彰
培训中,我们要求学员及时将所学所思进行记录,上升为成果。培训期间或在培训结束时,干训部将各类培训成果分别以文集、光盘、展板、音像等形式汇编,并进行评比表彰。
当我们的培训使参训者由被动地功利地接受培训,转向主动地选择继续学习时;当我们的培训成为学习者的一种生命成长的原则,成为一种主体性弘扬的依托,成为一种人生意义和价值追求的内在需要时,我们的培训工作也就从根本上发挥出了实效性作用。▲
[1]北京教育学院校长研修学院.校长培训需求与课程设计研究[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6.
[2]田汉族.从任务驱动到个体成长:中小学校长培训模式的反思与重构[J].教育科学研究,2012(1):18-23.
[3]杨文新.构建中小学校长培训质量保障体系的路径选择[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10):20-24.
[4]汪志广.在中小学校长培训中开展微培训的研究[J].中小学校长,2013(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