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安宁
(陇东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甘肃 庆阳 745000)
为提高中小学教师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改变中国教育师资“短板”的现状,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基础教育改革,提高农村地区教育质量,教育部、财政部从2010年开始,以“示范引领”“雪中送炭”“促进改革”为宗旨,采取顶岗置换培训、短期集中培训、网络远程培训等方式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简称“国培计划”[1]。(以下简称为“国培”)该计划通过几年的实施,使受训教师在政治思想素质、职业道德修养、教育教学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等方面真正得到了实实在在的进步和提高,回到工作岗位后,绝大部分受训教师确实起到了示范引领和种子辐射的作用,也使数百万的农村基层教师从中切实受益。同时,各培训机构通过参与“国培”提升了教师培训的水平及社会影响力,丰富了教师培训的内容,创新了培训的方式,开发了一批优质的培训资源,加强了培训机构与地方中小学的联系,实现了教学资源共享与教学改革的良性互动,为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有力地推动了本地区新课程改革的健康发展。但从客观上讲,相对大量的人力、财力及物力的投入,培训的结果还是不能令人完全满意。当然,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主观方面的,也有客观方面的。为使“国培”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中西部广大农村基层教师,充分体现“国培”的价值,增强“国培”在教师培训中的吸引力,就必须认真思考,分析原因,并提出应对策略。
21世纪之前教师培训工作未受到国家和教师自身应有的重视,教师培训缺乏有效的保障机制和激励措施。一方面,教师行业普遍存在着轻视教师培训的观念,长期形成了一种认识上的偏差,即一旦进入教师这个行业,一般就可以不参加任何培训来应对教育教学工作,而且这种观念已经根深蒂固,导致绝大多数教师普遍缺乏主动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和内在动力。另一方面,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及国家对教师培训工作的逐步重视,一时间名目繁多的各种教师培训铺天盖地而来,使广大教师应接不暇。刚开始,绝大多数教师都怀着迫不及待的心情和好奇心,如饥似渴地积极参加培训,但是由于多种主客观因素(如培训组织不够严密且随意性较大、主题不明确、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学科特点不突出、专家讲座理论知识偏多、内容空洞且交叉重复较多、培训经费无法保障等)的影响,部分教师很快就失去了原有的好奇心和新鲜感,教师参与培训的热情和积极性急剧下降。
虽然教育部对“国培”的参训对象有严格的条件限制。不管是置换培训或集中培训,还是远程培训,培训对象一定是符合“国培”宗旨和层次定位的骨干教师。如“国培”——农村初中骨干教师培训项目选拔条件中规定,“在近几年承担过县级以上科研课题或公开发表过论文”。[2]但通过调查发现,70%—80%的参训者都没有承担过县级以上科研课题或公开发表过论文,同样被推荐参加了“国培”,如此看来,此条规定形同虚设。这表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及基层学校对“国培”认识不到位,重视不够,宣传不够,把关不严,导致许多参训教师不了解“国培”的内容、目的及培训形式。部分学校校长对教师培训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应付教师培训,将某些不符合参训要求的教师派去参加培训,而迫切希望参加培训或真正有培训需求的骨干教师却无法参加培训。这样一来,一方面导致学科不对口的学员听不懂,随意缺课、不参加培训,其他学员效仿,给培训机构的培训管理制造了很大的麻烦,培训效果大打折扣,质量也就难以保证;另一方面严重地挫伤了绝大多数教师参与“国培”的积极性,其吸引力下降就成为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国培”如何吸引教师参加培训,这是一大课题,也是一大难题。因此,培训目标的确定、方案的研制、内容的选择等都是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要使培训能够吸引教师积极参加培训,就必须切实帮助参训教师有效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因此,一定要事先进行前期调研和培训需求分析,充分了解受训学员的培训需求,在此基础上确定科学合理的培训目标,设计切实可行的培训方案,选取符合培训学员需求的内容,这样才有可能使培训做到有的放矢,提高实效。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下述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前期调研和培训需求分析很不到位。1.重申报,轻实施。培训机构在申请项目时,考虑的主要问题是能否中标,所以制订培训方案时就将重点放在了说服评审专家方面,再加上培训对象还不明确,也就没办法做需求调查。2.时间上不允许进行需求调查。培训项目申请成功后,由于下达培训任务及基层选派教师不及时,留给培训机构准备的时间有限,加之培训人员短缺,大多数都有教学任务,导致没有时间和精力进行充分的前期调研和需求分析,即使调研,设计的问卷空洞,千篇一律,往往是以发邮件的方式进行,草草应付了事,且部分学员不认真填写,很难了解到受训教师的实然需求。3.为降低培训成本不做需求调查。培训机构为了节约经费,不愿意进行前期调研和需求分析,盲目开班。4.申报与实施脱节。有时候制订方案和执行方案不是同一个部门,培训对象确定后也不修改申报方案,即使想修改方案,因为牵涉到培训专家的选聘、内容的重新选择等一系列问题,最终致使培训目标过高、过空、过泛,培训方案不切合实际,培训内容设置欠合理,不同程度存在着偏于培训者的喜好或特长的“因人设课”现象,培训内容安排比较随意(如某些短期培训将近半月,而安排的学科培训内容只有两三天,其他都是通识培训,这样的培训能吸引培训学员吗),面面俱到,不是以解决当前农村骨干教师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重点不突出,针对性不强,忽视学员自身经验与资源的挖掘与开发等,难以引起学员的培训兴趣。[3]
培训团队建设及其作用的发挥是保证“国培”质量的关键。“国培”在政策上对培训团队提出的要求:遴选熟悉中小学教学实践的高水平专家和一线优秀教师组成团队;充分调动和整合优质资源实施培训;中小学教育教学一线特级教师和骨干教师不低于40%,省域外高水平专家和优秀教师占1/3以上。这一要求旨在通过组建多元化高水平的培训者团队以满足教师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体现“国培”的高水平和高质量。然而,这对于地处偏远落后的西部地区的培训组织者来说颇费周折。笔者记得在一次培训者的培训课上,有人将这一部分人称为“空降部队”。由于培训费用、专家本人的事务安排等种种原因,国内专家的培训日程安排一般为一两天。除去必要的应酬占用的时间,有效的培训时间很有限。在有限的时间内,如何将“空降部队”的作用发挥到最大,诸多问题需要认真去解决。除省域外高水平专家,培训团队的另一部分即优秀的一线教师的选聘也存在缺陷。加之主讲教师的研究领域不一定与培训课程内容完全覆盖,以及专家、学员、培训机构三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等原因,使得依据培训目标设置的部分课程,常常因请不到合适的主讲专家而不得不放弃开设,或不同专家讲授同一个方面的内容。所以,在培训课程的设置中经常出现因人设课,出现“拼盘”式的课程设置,而不是因课聘人。一些地处相对偏远地区的培训机构,交通不便利,熟悉的专家又少,聘请费用比较高,很多国家级专家因为个人事务繁忙,没办法请到。像甘肃庆阳这样比较落后的地方,优秀的一线教师和教研员相对较少,即使有比较优秀的,又缺乏教师培训经验,布置的培训任务由他们自行准备,一般不能做具体要求,如果要求过高,他们就会以教学任务繁忙推辞不干,就会影响专家团队比例,所以只能暂时拼凑,培训效果可想而知。另外,培训机构随意降低课时标准,导致培训者应付培训,也是影响培训效果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
有些培训机构“国培”项目实施时间较短,经验相对比较缺乏,管理欠科学与规范,培训的实施过程是否与方案相符无人监督,且忽视对培训效果的后续跟踪管理。因此,在具体实施“国培”的时候,管理过程相对比较混乱,主动服务培训教师的意识淡漠。更有甚者,由于对“国培”的经费使用缺乏有效的审计和监督,培训机构为了节省经费,在实行首席专家负责制时,限制管理人员人数,压缩管理经费,克扣学员生活费,随意降低培训者课时标准,为学员放假来缩短有效培训时间,影子研修流于形式等,导致学员对“国培”的认同度急剧下降,甚至出现不愿意参训或抵制培训的情况。另外,“国培”缺乏科学有效的绩效考核制度,致使培训效果很不理想。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过程管理不到位,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机制。
大部分“国培”都安排在学期内,许多骨干教师因为有繁重的教学任务而无法参加培训,学校只能选派其他教师顶替,而且许多学员认为置换培训时间2个月过长,到最后使得学员身心疲惫,直接影响培训效果。
要使“国培”能够吸引教师培训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要继续加大“国培”的宣传力度,使广大农村教师明确“国培”的意义、目的,增强参与培训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各级教育管理者,培训对象选派者、审批者,培训组织实施者乃至参训者都必须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国培”精神,了解“国培”宗旨,明确培训目标,树立一盘棋意识,自觉地肩负起加快教育改革发展的责任和使命,为提高“国培”质量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第二,建立“国培”教师培训的考核及评价制度。“国培”与其他教师培训项目之间、国家与地方之间要统筹兼顾、定位明晰,理顺教师培训关系,避免重复培训,地方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要进一步严格规范培训教师选派工作,把好入口关,使培训教师符合培训相关规定。要对参训教师提出培训要求。例如培训结束后必须将培训内容整理出来与同学科教师进行交流,为本校教师做学术报告、上示范课、制订指导青年教师成长计划等,将培训内容及收获在更大范围传播,达到“一人受训,人人受益”的效果。第三,培训机构要加强管理。从出勤、纪律、培训效果等方面对受训教师进行严格考核,对考核不合格、旷课现象严重、缺勤超过1/3以上者,除通报所在单位外,自费参加下年度培训,引导受训教师端正态度,提高培训效果。同时,也要想方设法从遴选培训专家、培训内容、培训方式、人性化服务等方面贴近一线教师实际,吸引教师参加培训,使之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终身学习的理念。第四,对项目实施进行全程监控和奖惩。对于应付培训、不按条件推荐参培对象的基层学校及培训管理混乱、培训效果较差的培训机构给予通报批评,甚至取消资格。对支持“国培”、培训效果较好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扬、鼓励。总之,“国培”是全国的大合作,只有大家都理解,达成共识,相互支持,共同努力,才能达到预期目的。
确定培训目标是实现培训有效性和吸引教师参训的关键环节,有效教师培训必须建立在教师需求的基础上,而且应将国家需求和教师个人需求结合起来,实现国家和教师对培训目标要求的一致性。因此,在进行方案设计的时候,要坚持以“国培”课程标准要求为指南,以教师需求为导向,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走访等多种形式,进行扎实有效的前期调研,了解农村教师的培训需求。根据调研结果,组织学科专家、教育专家和一线教师进行教师作为学习者的特征分析和学习需求分析,研究满足培训的路径和方法,制订符合受训教师实际的培训目标,按标施训,按需施训,突出“以学科为基础,以问题为中心,以案例为载体”的培训重点。培训内容应该紧扣参训教师的专业诉求,充分挖掘和利用学员自身的课程资源,以最新、最有价值的内容去引领他们转变观念,掌握新知,学会实用方法和技能,以便在以后的工作中有效利用、改进和发扬光大。
组建结构合理的专家团队是达成培训目标的重要因素。实行首席专家制是组建优质专家团队的核心与灵魂。因此,要保证“国培”吸引教师参加培训,就必须整合力量,共享资源,按需设课,因课索师,按照要求将熟悉中小学教育教学实际的专家和中小学一线优秀骨干教师组建成阵容强大、来源广泛、结构合理、风格独特、个性鲜明、优势互补的高水平培训专家团队。同时,既要保持培训专家的相对稳定,也要不断更新,形成动态更新的培训专家库,对于一些地处边远的培训机构,要重视“本土专家”这一优质培训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本土专家”是在本乡本土的教学一线上成长起来的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大胆创新、充满活力的培训者,他们对学员的专业成长具有典型的示范教育意义。培训时要提前与培训者沟通,在首席专家的组织下,认真进行集体备课,对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和培训结果做明确的要求,保证培训内容贴近培训教师,培训内容不重复,在培训过程中,尽可能让参训教师体现“主人”感觉,让他们充分发表意见,尽量展示自己的观点,甚至进行争论和质疑,体会培训的成就感,感受到“国培”不仅仅是教师学习新的思想、提升新的技能的专业化成长,更应该是一种生存方式的见证,一种生活态度的树立,是教师职业生涯的重构,以此来吸引教师参与“国培”。
培训管理是影响培训质量和有效性的重要环节。在开展培训工作中建立和完善培训管理机制,是确保顺利完成培训任务的保障。因此,必须加强培训过程监督、检查,应组织相关专家采取定期或不定期的随机检查,对培训机构的培训过程进行管控,督促培训机构认真组织培训工作。而科学有效的管理、人性化的服务、良好的后勤保障条件,是吸引教师安心培训、提高培训质量的基础。为此,各个培训机构要将精细化管理理念引入“国培”,以人为本,根据“国培”的相关要求和实际,制订“国培”切实可行的管理办法(包括学员管理办法、班主任工作管理办法、专家团队管理办法等),制订培训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预案等管理制度,加强培训管理、学员管理。同时要注重过程管理,选派数量足够、工作责任心强、乐于奉献、能够真心为受训教师服务的人员参与培训的管理和服务工作,组织学员座谈会、课余交流、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等形式,既增强学员之间的凝聚力,又做到寓学于乐。及时收集学员对培训教师和管理团队的反馈意见,深入了解学员需求,切实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通过规范化、专业化、人性化的管理,营造一个积极向上、温馨和谐的学习环境,使受训学员在愉悦的心情下参加培训学习,为培训取得较好的成效提供条件和保障。还要将参培教师的管理延伸到培训结束之后的工作实践过程之中,通过建立参培教师信息档案库,创建交流学习平台,利用网络研修社区等方式对学员的返岗实践活动实施动态管理,共享学习资源,巩固培训效果。
建议置换脱产研修及短期集中培训安排在合理的时间进行,如短期集中培训最好安排在假期,置换脱产研修培训时间最好是一个月,这样骨干教师就可以安心参加培训而不用担心影响正常的教学工作,不会出现顶替培训现象,培训效果就会得到有效保证。
通过多年“国培”项目的实施,我们深深地认识到,中小学教师培训不是一项任务,而是一种由专业人员从事的专业活动,更是一项事业,需要用感情、热情和激情去从事。真正的教师培训,需要关注教师需求,关注多样性的培训方式,关注教师作为成人学习者的特性,关注培训团队的建设,关注教师成为真正参与者与学习者角色的实现。唯有如此,才会体现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才能够帮助教师实现其专业发展。[4]▲
[1]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的通知[EB/OL].[2010-06-22].http://www.gpjh.cn/cms/sfxmbuwen./584.htm.
[2]管培俊.在“国培计划”实施准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2011-03-03].http://www.gpjh.cn/cms/ldjh/554.htm.
[3]严卫林.课改中教师培训的“五大顽症”[J].中国教育学刊,2007(4):52-53.
[4]李瑾瑜.“国培计划”:基于政策理解与专业实践的行动策略[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1(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