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堵有进
中高职衔接“3+3”分段培养院校教学工作有效对接策略研究
□堵有进
中高职“3+3”分段培养作为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一种模式,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探索,也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有力保证。基于江苏省率先开展的中高职衔接“3+3”分段培养试点工作实践,对院校教学工作对接不畅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梳理分析,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质量监控和管理机制等方面提出解决策略和方法。
分段培养;教学工作;有效对接;策略研究
所谓中高职衔接“3+3”分段培养(以下简称“分段培养”),是指参与衔接的对口中高职院校,一体化设计、统筹制定对口专业中、高职理论知识和技能训练课程衔接贯通教学体系,系统化、分阶段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一种衔接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完成3年中等职业教育任务后,既可直接就业,经过选拔,也可进入对口高等职业院校继续学习3年,毕业后取得高等专科文凭[1]。从2012年起,江苏省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提出的“探索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贯通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在全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和地方政府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综合改革国家试点市范围内,率先开展了以中高职衔接“3+3”分段培养项目为主要内容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工作,为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提供人力资源支撑,搭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立交桥”,做了有益的尝试。然而,处于主体地位的对口中高职院校,在主动有效对接教学工作、科学构建教学管理体系、充分发挥整体教学优势等方面,还存在着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旨在对问题进行系统梳理分析,并提出解决策略和方法。
(一)认识偏差,校际沟通不畅
作为一种教育“类型”,职业教育在其内部应该搭建起层次高低不同、相互间衔接贯通的 “立交桥”,其中,中高职衔接是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任务之一。然而,分段培养试点工作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认识偏差、试点走样的现象。部分高职院校视分段培养为摆脱本科与中职两头挤压,储备更多生源而采取的权宜之计;部分中职学校迫于招生困难,毕业生学历过低不能满足就业市场需求的严峻局面,也把参与试点作为赢得生源市场、缓解毕业生就业不畅窘境的良方;在这样的利益驱动下,中高职院校合作双方缺乏沟通,占有重要地位的教学工作,也是各自为政。按照江苏省试点实施方案,本应要求高职院作为牵头一方,联合对口中职学校制定相应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管理制度与办法,全程监督和指导中职阶段人才培养工作,实际情形是不少高职院未能将中职三年的人才培养工作看成是己任,很少主动过问此项工作;中职学校在新生进校后,总认为任务已经基本完成,把分段培养的学生当作临时在校就读学生,满足于看管好,顺利送入高职院校即可。总之,对口中高职院校部分教师与教学管理人员,把分段培养,看成是一种“救市”的逐利行为,使得原本应有的“衔接主体明确、衔接方式既接续贯通又相对独立”的比较优势没有能够得到充分发挥。
(二)目标含糊,课程体系紊乱
准确界定总体和各个阶段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对于分段培养试点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包括培养规格、层次、人才类型、适应的工作岗位等内容。在此基础上,方能采取系统设计、分段递进的方法确定中高职阶段课程开设的内容和顺序,构建贯通衔接的课程体系。由于我国缺乏权威的中高职阶段人才培养目标和统一的课程开发与制定标准,加上对口中高职院校重视不够、对接不畅,试点工作开展以来,不少试点院校至今未能通过共同调研、分析,制定出目标清晰、符合人才成长规律,切合分段培养特点和衔接学校办学实际的人才培养方案,现行的人才培养方案不能够准确体现中高职培养目标的层次性、衔接性。由此带来的结果是所对应的分段培养课程体系,只不过是通过中职与高职课程的“加加减减”拼凑而成,要么没有兼顾中职学生继续升入高职的需要,文化基础课程内容缺乏衔接;要么由于高职与中职培养目标趋同,专业课程内容重复率高。总之,分段培养课程体系设计“一体化”理念缺失,培养目标的实现以及课程之间缺乏有效内涵的支撑。课程衔接作为中高职一体化的关键工程,已成为实现中高职衔接的现实诉求[2]。
(三)制度缺失,过程管理松懈
分段培养教学管理制度是中高职有效衔接的基本保障。为推进全省分段培养试点工作有序进行,江苏省教育厅先后出台了《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项目转段升学工作的意见(试行)》等有关指导文件,对全省试点工作进行了顶层设计与规范,各地区也相继成立了试点工作领导组织机构。然而,作为试点工作实施主体的对口中高职院校,面对国家迅猛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形势,思想准备不够,认识不到位,加上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存在重审批、轻过程和质量监管不到位等现象,试点工作中暴露出的深层次问题还未来得及思考与着手解决。具体表现在:第一,制度体系尚未建立。目前,各试点院校主要依据的还是原有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对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管理、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学生转段升学遴选考核、教学质量过程监控评价等等,还没有一套完整的适应分段培养特点的教学管理制度予以规范。机制不适应、制度不健全的问题普遍存在;第二,中高职院校一体化教学管理平台还未形成,整体资源优势未能发挥。试点院校依然按照原先的管理模式运行,没有因分段培养建立新的运行体系。教师、管理人员互不往来,课程开发、教学方法、教材建设等教学研究活动没能有效开展,实训基地、校企合作资源优势未能得到互补;第三,分段培养的质量缺乏有效评价标准和办法,目标实现缺乏保障。由于各试点中职学校办学条件、办学模式、师资条件和管理模式存在不小差异,导致中职阶段培养规格不一致,学生进入高职阶段时,高职院难以兼顾各衔接学校的学生素质差异,最终导致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一)凝聚共识,增强主动对接意识
中高职衔接是满足社会对人才多样化需求、发挥高职引领中职发展、构建人才成长“立交桥”的重要举措,也是中高职协调发展的关键所在。不可否定,作为中高职衔接模式之一的分段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国家教育管理制度改革、社会观念变革以及高校招生机制调整等多个层面,需要各级政府在教育管理体制层面进行合理的制度构建和制度主导[3]。然而,相对于对口单招、五年一贯制等中高职衔接模式,分段培养模式下合作院校的主体作用发挥,即成为了可能又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分段培养,使原本没有联系的高职学院和若干所中职学校,从培养学生的中职一年级开始,就进入到了有一定联系的特定状态与过程。在长达6年的培养过程中,中高职院校各个子系统的分效应,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阶段目标与总目标的达成。如果中高职院校之间内部关系不协调,组织化水平不高,那么,整个承接分段培养任务的中高职院校大系统,整体功能就难以发挥,最终,作为试点项目的人才培养质量就不能保证[4],以至于分段培养留给家长和学生获取高一层次学历的“便宜”也不复存在。对口中高职院校要转变狭隘的“救市”之见,消除业已存在的中高等学历“嫁接”之嫌。要从中职与高职接续培养人才的认识高度,以宽泛和长远的国际视野和产业视野,重新审视和确定各自的办学定位、培养目标及质量标准,大胆突破、主动衔接、共谋发展[5]。要积极争取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通过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和队伍建设,系统整合各院校教育资源,一方面最大限度发挥各校组织运行效能,另一方面主动对接,积极寻找各校协同步调,发挥整体效应,提高分段培养衔接模式的质量,以期取得最好的试点效果。
(二)准确定位,制定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
培养目标决定着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类型和等级,蕴含着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规格和质量标准,反映着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要求[6]。依据“职业带”理论对现代人才结构的划分,技能型人才其知识和技能结构以操作技能为主,中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主要应定位在技能型人才[7],而培养兼有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特点的技术型人才,则是专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分段培养模式下中高职既相互贯通又相对独立,彼此相互促进。因此,中职阶段对技能的培养目标可相对单一,原有的“规范熟练”,“实践性”等特点不能因衔接而弱化;为充分发挥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性作用[8],理论知识在“必需够用”的基础上,为准备进入高职阶段学习的学生奠定坚实基础,还要对影响高职分段培养的文化基础知识进行系统分析和整合安排,充分体现中职阶段 “基础性”特征。与中职教育相比,高职阶段对人才的综合能力培养要求较高,无论是多工种技能复合、还是技能与智能的复合,都要求高职学生不仅要适任当前岗位的技术技能要求,而且随着产业升级与技术创新发展,还要具备适应未来岗位发展变化的综合能力。因此,从确定高职阶段培养目标的知识、技能和素质三个维度来看,高职教育阶段要更加注重与岗位相关理论知识的广泛性、完成任务的创新性,以及具备在可能发生不可预知变化的工作情境下,能够独立完成整个工作过程,并进行自我检查和评价的能力。
试点高职院要主动牵头联合行业企业、试点中职校和相关管理专家,深入调研,科学确定中职、高职分阶段人才培养规格,清晰描述中高职培养目标之间的梯次关系。笔者所在的江苏商贸职业学院,从2013年起牵头省内几所中职学校开展了物流管理专业分段培养的试点工作。为更好地开展试点工作,成立了由对口中高职院校教师、行业企业和课程专家组成的人才培养方案开发工作组,依据经国家发改委立项,由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开发的“物流行业人才标准体系”研究成果,广泛深入开展行业需求调研与分析,借鉴“职业带”理论,按照物流行业人才标准体系层次化要求,通过中高职阶段人才培养规格(包括知识、技能和素质等)与行业岗位级别和能力标准以及资格证书体系的比较对照,遵循职业教育系统内部关系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在纵向上将中职与高职作为同一系统的两个衔接层次统筹考虑,确定了中、高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了一体化物流专业中高职分段培养人才培养方案。
(三)分段递进,构建梯度明显接续顺畅的课程体系
课程内容的衔接是分段培养的本质和核心所在。为抓住这一本质,找到解决课程内涵衔接的技术路径,对口中高职院校要统一课程开发理念,协调课程开发方法,依据国家和行业职业标准,构建面向工作岗位需求,得到高职与中职共同认可、具有梯度性和延续性的课程体系。笔者认为:在分段培养课程体系设计中,既不能把现有的中职课程体系与高职课程体系进行简单地对照,通过合并或删减形成新的课程体系;也不能简单地以高职课程体系为目标基准,通过把其中一部分原本高职课程下移到中职,形成分段培养的课程体系,而应该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确定的中高职学生不同阶段的培养目标和学生职业能力发展水平,按照从简单能力到复杂能力,简单理论知识到复杂理论知识的顺序,将国家职业资格与学历资格评价平行对接、国家职业资格中专业能力的具体评价指标与中高职不同阶段的课程评价内涵对接,理顺中职与高职课程开设顺序和课程之间的递进、平行支撑关系,达到课程内容的延续与衔接。在构建新的课程体系中,有时还要对合作院校现有的中职课程和高职课程体系中某些专业理论与专业实践课程进行适度拆分,形成既能充分适应学生学习能力水平发展,又能保持中高职各阶段专业课程的相对独立与完整性,兼顾中职毕业生升学和直接就业的课程体系。如此编排的分段培养课程体系,比之目前对口单招模式下中高职阶段课程设置,其关联度和层次性将大大增强,较之五年一贯制衔接模式,又凸显了分段培养带来的相对独立与灵活性。江苏商贸职业学院与合作中职学校在物流管理专业分段培养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按照确定的阶段培养目标,遵循成长规律,根据物流行业人才标准体系中每个层次职业标准的主要内容以及能力单元矩阵,开发了符合学生知识、能力形成规律,以及心理发展逻辑的专业课程体系,制定了基于工作过程的中高职阶段主干课程标准,努力改变当前衔接中产生的课程脱节与重复现象。实现中职阶段注重文化基础知识和素养、物流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高职阶段侧重物流行业高新技术以及管理能力与创新能力等复合性素养的培养,凸显高职教育的高等性和职业性。
(四)相互渗透,建立职责明晰、运行规范的教学管理机制
分段培养作为一个正在试点中摸索的教育形式,要真正实现从学制、招生考试等形式上的衔接转变为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等内涵和实质上的衔接,高职院牵头制定职责清晰、运行规范的教学管理制度,并使之有效实施至关重要,具体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加强组织建设与协调融合。成立由试点院校校领导、教务、系部和专业教学团队四个层级参与的分段培养管理机构,明确中高职院校在各阶段应承担的工作任务与职责,建立科学、系统、规范的教学管理制度,形成统一的操作规程。同时,高职院衔接试点专业所在系部是分段培养工作的具体实施单位,要牵头建立由合作院校相关系部教师和管理人员组成的工作小组,并明确由高职院专业负责人担任总负责人,负责协调和解决工作中出现的矛盾与困难,定期向校级联合管理机构汇报试点工作,确保教学工作组织有序。
第二,规范分段培养教学工作的过程管理。建立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变更和修订的协调机制,滚动修订分段培养人才培养方案,不断适应变化的市场需求和学生成长过程中出现的新要求和新情况。在日常教学工作运转过程中,合作院校要按照 “跨界管理”的要求,创新教学管理体制与机制[9],消弥校际边界鸿沟,打破各自为政的教学运行管理体系,通过相互沟通,彼此增进了解,通过相互检查,促进共同提高,共同建立起开放式、规范化、相互渗透的教学管理运行模式。
第三,搭建对口院校教学资源共建共享、互助互利新平台。分段培养为中高职院校在师资互补、实训基地共用、教材协同开发等方面提供了有利条件。要把高职教师进入中职学校担任课程教学任务,中职教师定期进入高职院校培训和开展交流与沙龙,作为一项正常工作予以安排,促进中高职教师相互了解、拓展视野、凝聚共识、共同提高。要按照人才培养要求,统一调配使用各校现有实训设施,充分发挥各校紧密合作企业作用,放大各校信息资源优势,使各校教学资源利用率达到最大化。
第四,强化质量监控,制定转段选拔考核方案。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信息采集、分析和反馈网络平台,使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和第三方评价更为方便,校际间相互监督、相互约束更为有效。由于分段培养中职与高职两个阶段既相互关联又相对独立,对口中高职院校要高度重视转段选拔考核方案的制定,引导和推动分段培养两个阶段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过程的相互衔接。江苏商贸职业学院根据江苏省关于分段培养转段升学有关文件要求,结合物流管理专业特点和试点学校实际,与对口中职学校制定了包括课程考试、过程考核和综合评价相结合的选拔考核方案。其中,中职部分核心课程采用课程考试方法,重点考察学生文化基础素质和专业核心技能的掌握情况;中职阶段过程考核重点考查学生学习期间各类主要课程的掌握情况;综合评价主要评价学生在校期间的德育成绩、专业综合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并将学生技能证书获得、参加国家和省级技能大赛获奖等情况综合考虑择优选拔。
中高职“3+3”分段培养作为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一种模式,是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的产物,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探索,也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有力保证。对口院校站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高度,立足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运行管理等方面的研究与实践,主动有效对接,协同合作,就可以实现从形式衔接向内涵衔接转变,为推进中高职协调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1]江苏省教育厅.2012年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Z].苏教高[2012]5号,2012-02-29.
[2]肖凤翔,肖艳婷.基于课程论视角论中高职课程衔接内涵及其条件[J].职教论坛,2014(31):37-41.
[3][5]鲁武霞.院校协同:高职专科与应用型本科衔接的主体支持[J].职业技术教育,2011(31):12-17.
[4]姚韵红.开放教育中高职衔接机制下协同教学策略[J].云南开放大学学报,2013(6):14-17.
[6]李国栋.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定位研究[J].江苏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89-92.
[7]杜连森.浅析“职业带”理论对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启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15):21-25.
[8]教育部等六部门.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印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的通知[Z].教发[2014]6号.
[9]彭晓兰,张海峰,童丰生.论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体制的创新[J].职教论坛,2015(26):55-58.
责任编辑 殷新红
堵有进(1960-),男,江苏南通人,江苏商贸职业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重点资助课题“区域中高职衔接的体系构建研究”(编号:B-a/2015/03/028),主持人:堵有进,朱宝华;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课题“基于行业人才标准体系的物流管理专业中高职分段培养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编号:2015JSJG345),主持人:堵有进,张晓燕。
G712
A
1001-7518(2015)33-007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