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节点·重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内涵与路径

2015-01-31 17:15王丹中
职教论坛 2015年33期
关键词:教育学生

□王丹中

起点·节点·重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内涵与路径

□王丹中

教育部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正成为全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热点。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基本概念的辨析入手,基于高等教育自身规律,通过对基本概念内涵的分析,阐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起点、节点和重点,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定位、创新创业载体的功能等进行了探讨,提供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案例。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内涵

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把“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作为“培育和催生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之后,国务院及其办公厅在不到半年时间里,相继出台了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快构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撑平台的指导意见和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大学是最具创新、创业潜力的社会组织之一,“创新创业”也因此迅速成为2015年高等教育的“热词”。2015 年6月,教育部推动组建了“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并增设了“全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分支。其间,由国家相关部门、地方政府、高校主导或推动的创新创业载体建设、创新创业技能大赛层出不穷。与创新创业活动的轰轰烈烈形成鲜明对照的是,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和理解却不尽统一,有些观点甚至完全相悖。如何做好高校创新创业的定位与顶层设计,防止一哄而上、急功近利和低水平重复发展,如何进一步发挥高校作为创新创业载体的效率和功能,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本文就此进行探讨。

一、创新与创业

“创新”、“创业”都是古老的汉语词汇。据考证,“创新”一词最早出现于《魏书》:“革弊创新者,先皇之志也”[1]。“创业”一词最早出现于《孟子·惠王下》:“君子创业垂统,为可继也。”[2]通俗的理解,创新就是创造新事物(包括物质的、精神的事物)的结果、行为或过程,“创业”就是开创性地创造价值(包括经济的、社会的价值)的方式、行为或过程,都反映着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

总观目前有关“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各类文件、文章,“创新创业”基本上是作为一个词组出现的。从完整意义上分析,“创新”、“创业”两者之间不存在线性的逻辑关系:创新不一定创业(如基础理论创新等),创业不一定创新(如传统产业的低端创业等),只有基于创新的创业,才使创新创业产生有机联系。当我们把“创新创业”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词组来理解时,从内涵上我们应该做“基于创新的创业”这样的设定,否则就会窄化了创新、创业的固有内涵。

二、高校创新创业

高校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综合载体,是创新创业的重要源泉。由此也决定了高校创新应该是知识、技术含量比较高的创新,高校的创业也应该是知识、技术含量比较高的创业。在上述创新与创业所建立的逻辑关系中,创新既是创业的前提和基础(因创新而创业),又是创业的组成要素(创业中同样需要创新)。“创业之前的创新”主要指知识与技术的创新,“创业中的创新”则包含了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市场创新等更宽的内容。

知识、技术的创新到创业的实现,通常沿袭着“创意—>工程化—>产品化—>产业化”的演进路径。“创意”即具有创造性的思想,是高校创新创业的起点、源头,是创业的首要决定因素;“工程化”即创意与技术、材料的融合过程,通过创新技术或选择适宜技术,把有价值的创意变成功能性的实物;“产品化”即工程化成果与产品工艺的融合过程,通过创新工艺或选择适宜工艺,把功能性的实物改进为成熟的产品;“产业化”即成熟产品形成规模生产和品牌化的过程。在创新到创业的演进路径中,“创意”、“创意—>工程化”更侧重于创新,“工程化—>产品化”则同时兼具了创业特征。

就高校的资源秉赋而言,创意的工程化、工程的产品化是其最大优势,因此,“创意”、“创意—>工程化”、“工程化—>产品化”无疑是高校创新创业的主要节点。相比较而言,本科高校因其学科型人才培养目标,在技术原始创新上更显优势;高职院校因其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在技术集成应用创新上更具优势;但在创业上,高职院校因其人才培养目标更接轨产业,与创业教育目标的相容性、契合性更大,创业的可能性更大。

三、创新创业教育

在1991年于日本东京召开的创业创新教育国际会议上,对“创新创业教育”给出了一个比较宽泛的定义:“培养最具有开创性个性的人,包括首创精神、冒险精神、创业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和管理技能的培养”[3]。创新创业教育是对创新创业的认知、心理、能力等综合素养的培育,但基于创新与创业的不同内涵及相互关系,创新创业教育实际上包含了创新教育、创业教育两个相对独立的教育范畴。教育界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目前存在着诸多说法,概括起来主要有五种:

“素质说”。创新创业是需要从小培养的一种基本素质,不只是高等教育的任务,需要从小学开始进行教育。

“思维说”。创新创业教育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为以后创业奠定基础,而不是直接培养创业能力。

“体验说”。创新创业教育就是要为学生提供创业模拟演练,让学生了解、体验如何创业,培养未来创业能力。

“成果说”。创新创业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科研能力,鼓励学生多出创新成果,为以后的创业提供机会。

“实战说”。创新创业教育就是要让学生直接投入商海,在实战中积累经验。

上述说法,虽然从某个视角看都有其合理性,但不同程度存在两个误区:一是在教育内容上,没有准确理解创新、创业内涵,把两者笼统地混为一体,或者以创新教育取代创业教育(如“成果说”),或者以创业教育取代创新教育 (如 “体验说”、“实战说”),或者以通识教育取代能力培养(“素质说”、“思维说”);二是在教育方式上,仍然是基于以教师为中心的视角,把创新创业仅看作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的“平均”教育,忽视了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个性化。

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4]

创新教育中,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关键。大学教育阶段,学生的思维方式已基本形成,并直接影响着创新能力发展,因此,大学不是培养创新思维的最佳时期,其最大优势是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思维教育要从小学甚至幼儿时期开始,让学生从“学会提问”开始,逐渐形成逻辑性、批判性、创新性的思维品质。创新应作为贯穿各级各类教育的基础理念和通识教育,纳入各级各类人才培养方案,形成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创新教育体系。

科技论文、作品、专利等创新成果,是创新能力的直接体现和检验创新教育成效的重要指标,因此,创新教育是实践性较强的通识教育,鼓励和指导学生多出创新成果,应该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内容。

实施创新教育的最大瓶颈,是传统的教育模式,转变人才培养方式以适应创新教育需要,对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以说是当前各级各类教育共同面临的艰巨任务。

创业教育中,创业能力的培养是关键。创业属于劳动就业范畴,是成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所以并非实施得越早越好。从教育层次与就业的相关性看,中等教育阶段以上的各类教育,应贯穿实施创业教育。高等教育阶段因与就业相关度更高,应该成为实施创业教育的重点。高校创业教育与社会创业教育的本质区别,在于高校创业的重心是基于技术的创业——科技型创业。创业教育中的创业认知、创业心理教育具有通识教育的特征,但创业能力的培养则不然。创业能力的形成,是一个自然过程而不是必然过程,其终极成效取决于实践经验的积累,与个人的创业意愿、创业意志和创业行为密切相关。

创业能力的培养,不能坐而论道,要坚持教育环境与市场环境的融合(各种创新创业实验、模拟、实训、竞赛等,都是培养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途径,但创业能力最终要能经受市场的检验),仅满足于竞赛、模拟的创业能力教育不是完整意义上的创业能力教育。创业能力培养也不能“一刀切”,把所有学生都推入到创业大潮中(不是每个学生都愿意创业,也不是每个学生都具备创客的秉赋)。因此,创业能力培养是面向部分学生的教育,需要采取个性化的培养方式,为有意愿、有潜力的学生创造条件和机会。

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过程中,要准确理解、统筹把握创新教育、创业教育的重点,如果把高校创新与创业教育简单化地混为一谈,或者把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通识教育,等同于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等同于为学生提供创业体验、创业实验,等同于社会创业,都不是完整意义上高校创新创业教育。

五、以高职院校为例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探索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下称“学院”)是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近两年来,学院从满足学生多元化发展入手,以创新创业教育为重心,以探索培养高职教育杰出人才为抓手,在立足全面培养合格学生的基础上,根据专业秉赋与学生需求,建设多种类型的创新创业载体,按照学生自愿与集中选拔相结合的原则,遴选出有兴趣、有基础、有潜质的学生进入相应的载体,集中院内外优质资源进行重点培养。创新创业载体具体分成三类:

一是针对学习兴趣弱、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学院开设了“三菱电器”、“自动化系统集成”、“电子产品设计”、“无线网络应用开发”“智能手机维护”、“数字影像”、“网络与信息安全”等一批特长生工作室,通过承接社会项目、帮助企业开发应用产品,强化实践技能培养,以技能培养带动技术学习,着力培养技能促进型杰出学生。

二是针对动手能力弱、学习兴趣强的学生,学院开设了 “电子与电气创新实验班”、“H3C网络精英班”和“欧姆龙automate”、“物联网与虚拟仪器”、“Robocup机器人”、“软件研发 (信飞工程中心)”、“嵌入式系统”等一批技术工作室,通过强化技术学习、技术研发,鼓励技术创新,以技术学习促进技术研究与创新,着力培养技术增强型杰出学生。

三是针对不适应传统学习模式、创业兴趣强的学生,学院专门开设了“创业实验班”,以互联网创业为重点,开展基于实战的创业教育;同时,通过大学生科技项目园、商贸创业街、大学生创业园、淘宝电子商务中心、“香樟大道”微商平台等,为有创业意愿的学生提供创业机会,以商务实战牵引技术学习与技能培养,着力培养创业自强型学生。

两年多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明显成效。2013年以来,学院在校学生在省级以上职业技能大赛中,累计获奖270多项,其中,全国特等奖2项、一等奖4项,全省特等奖3项、一等奖16项;有21人获思科、华三通信专家级认证,22人获华为、华三通信高级(资深)工程师认证,19人获华为中级工程师认证;52个学生创业项目正式注册为法人企业、4家企业成为软件企业,入园企业累计获得专利授权23项、软件著作权34项、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资质证书1项;1名同学获 “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提名奖,学院被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授予“寻访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活动优秀组织奖。

实践证明,为保障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高职院校应加强创新创业教育长效运行机制的渠道研究:

一是营造氛围、点燃激情。可通过举办创新创业大赛、创业讲堂、校友“草根创业明星交流会”、创业项目路演、“创业文化周”等活动,让广大学生了解创业、分享创业,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

二是打造课程、普及通识。可组建创业教育教研室,把创业教育作为学生的必修课程;精心打造了网上创业“慕课”课程,通过全程网上学习实现创业教育的泛在学习。

三是教产合作、实战导向。可积极推行“大企业合作”战略,通过与中外知名企业合作,企业技术专业家和学院专业名师协同培养、合作企业与社会组织项目牵引,在实践中培养人才。

四是创业辅导、助力创业。可组建由校内教师组成的专业导师团,由大学生创业者组建的朋辈帮扶团,由政府、银行、风投机构等行业专家组成的政策咨询团,和由本地企业家组成的运营问诊团,及时对学生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指导帮助。

五是完善机制、优化环境。可研制杰出人才培养行动计划(2014-2015)、专业导师制人才培养实施方案、个性化培养学分认定和折合管理办法、大学生科技成果奖励办法、大学生科技创业扶持政策、大学生科技项目基金管理办法、大学生创业园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政策,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全方位支撑。

[1]百度文库.创新[EB/OL].http://wenku.baidu.com/ link?url=LyBIN-i8wO0Tx3MKNaZ8pjmPMvRrxAl M_N_io2ttWTmA3vEaKXq-fDaEoBt_gDzbWboDH tix-etgp7vBtu5jb7aM6BCXY7JdzKsqXDUjhFC.

[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EB/OL].http://www.gov.cn/zhengce/ content/2015-05/13/content_9740.htm.

[3]百度文库.中小企业创业战略研究[EB/OL].http:// wenku.baidu.com/link?url=lkjhy3EXCT3Ltlch9dDt bzzEKAgBSC5uMsjKw6HeiijZUJKBnQgOQGARl4 aBGeErb3ArCGp7eei_LoLh5vL1btG77qfyWJgy8Cy FFTxagTq###.

[4]赵勇.创新创业教育:需要的不是新增课程[N].光明日报,2015-10-13.

[5]赖明勇.高校教育要厚植创新创业文化[N].光明日报,2015-09-07.

责任编辑 蔡久评

王丹中(1968-),男,江苏丹阳人,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博士,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信息化管理。

G710

A

1001-7518(2015)33-0027-04

猜你喜欢
教育学生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软件工程教育与教学改革
快把我哥带走
什么是“好的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李学生》定档8月28日
赶不走的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学生写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