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公民教育:意义、内容与路径

2015-01-31 15:49穆建亚
中国电化教育 2015年3期
关键词:公民大学生教育

穆建亚

(南阳师范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 河南 南阳 473061)

大学生网络公民教育:意义、内容与路径

穆建亚

(南阳师范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 河南 南阳 473061)

如今人类已经全面进入了网络时代,网络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亦成为大学生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主要平台,而这就为大学生的公民教育提供了新的实践领地:网络公民教育。该文从网络公民的概念入手,运用观察法和调查法,分析了当前大学生网络公民这一群体的特征:对互联网强烈的依赖性、是网络世界的引领者、网络公民身份的缺失;然后,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公民教育的角度探讨了当前开展大学生网络公民教育的现实意义,并构建了大学生网络公民教育的内容:公民文化教育、网络技能培养,网络道德养成;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推行大学生网络公民教育的路径:加强公民知识教育,积极开设公民教育课程;建好网络平台,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建立全方位、协同合作的网络公民教育机制,试图为高校网络公民教育的开展提供参考。

大学生;网络公民教育;意义;内容;途径

如今,网络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成为人们一种重要的生活方式。同时,网络也成为公民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平台和自身公民身份彰显的场所,这就为我们的公民教育提供了新的实践领域:网络公民教育。网络公民教育突破了传统公民教育的局限,有利于公民实践的全面开展。但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由于网络本身的虚拟性与非在场性,网络社会中的互动和交往缺少现实的约束,容易导致公共意识和公共理性的丧失,造成一些负面的网络舆论。因此,加强网络公民教育,利用网络来推动本国的公民教育已成为当前世界范围内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在我国,大学生们作为互联网的主要群体,在网络世界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公民精神和公共理性等公民素养直接影响着自身的网络行为,同时对其它网络群体也有一定的暗示和引领作用。因此,高校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的网络公民素养,做好大学生的网络思想引领,着力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网络公民教育。

一、大学生网络公民教育的内涵及意义

(一)网络公民

所谓网络公民,就是现实社会中的公民在网络社会中呈现出独立、自主、参与、进取等特征的角色延伸和存在状态[1]。网络公民是网络社会和公民社会并存发展下的必然产物,它是公民个体网络参与社会事务的形式体现,是国家需要重视和引导的重要群体。网络公民不同于“网民”“人民”或是“公民”这些概念 。关于“网民”,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公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把过去半年内使用过互联网的6周岁以上的中国居民定义为网民。而市场咨询公司comScore则是把15岁以下使用家庭或者工作计算机访问过互联网的用户定义为网民。网民在大众媒体的用法较无明确的定义,概括来讲,通指使用网络的特定民众[2]。网民一旦独立参与到网络社会的公共生活当中,履行公民的身份与职责后便成为网络公民。“人民”则是一个政治学的概念,通常是住在同一国家或地区、享有一定权利的人的集合构成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民。“公民”是一个复杂而古老的概念,是与“臣民”相对等的,是人在公民社会中获得的一种身份,公民身份是个体与共同体之间制度化关系的反映,它是个体性和公共性、权利与责任的统一[3]。 网络公民是公民在网络社会里的一种实现形式,相对于普通公民而言,它具有虚拟性、网缘性、开放性等显著特征。

(二)大学生网络公民

大学生网络公民是当代网络公民中一支生力军,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相对于社会上的一般公民,当代的大学生网络公民这一群体具有自己的特征。

1.对互联网强烈的依赖性

随着网络在社会上的迅速普及,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数据显示,截止到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91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4.1% ,其中,学生群体是网民中规模最大的职业群体,占比为26.8%,在学生群体当中,在校大学生人群中互联网的普及率已达到较高的水平,人均每周上网达11.8小时[4]。由此可见,网络已经融入当代大学生们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他们通过网络来获取信息、学习交流、网络购物,同时,视频、音乐、游戏等娱乐活动也充实着他们的业余生活,所谓“无网不在”“无网不活”正是当代大学生生活的真实写照。

2.是网络世界的引领者

当代大学生几乎都是九零后,他们伴随着网络成长,由于文化程度高,朝气蓬勃、思维活跃、标新立异、逐渐会成为网络的先行者和主力军,即所谓的“网络意见领袖”“网络达人”。他们常常成为时尚的风向标,在网络上引领着其它网民的时尚导向;他们广泛参与到网络热点事件的讨论与推进中,在网络舆论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他们喜欢发表言论,有强烈的社会参与愿望,关注着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层面,希望通过网络参与到现实决策中来。在诸如网络论坛、聊天室、微信群、微博群、飞信群、QQ群、BBS、贴吧、SNS等网络平台上都活跃着大学生们的身影,引领着网络世界。

3.网络公民身份的缺失

虽然网络是虚拟的,但网络公民的身份却是真实存在的,大学生作为网络公民的一份子,是根据国家法律享受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是需要履行公民职责的人,但目前部分大学生们失范的网络行为却彰显着网络公共精神的困境和网络公民身份的缺失:如在网络事件的过激言论、错误导向;网络道德失范,攻击他人、传播错误信息、制造网络病毒以及网络侵权;利用网络技术盗窃和网络欺骗,沉迷于网络世界;网络涉黄行为等等。这些网络失范行为是与大学生的网络公民身份相悖的,是目前网络环境下公民教育缺失的结果,因此必须培育大学生们的公共理性,强调公民的社会责任与社会道德。

(三)大学生网络公民教育的现实意义

1.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要高度重视对学生生活园区、学生公寓、网络虚拟群体等新型大学生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见,网络公民教育已经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大学生网络公民教育,改进大学生网络教育工作,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是网络社会大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广大思想政治教育者面临的一个时代课题。

2.是网络时代下大学生公民教育的有效途径

如今,现实社会与网络社会密不可分,相辅相成。吉登斯曾经强调,网络极大地拓展了社会行为的空间,使在场和缺场纠缠在一起,让远距离的社会时间和社会关系与地方性场景交织在一起[5]。大学生对网络生活的强烈依赖性和作为网络世界的引领者都决定了我们的公民教育不能仅仅拘泥于现实社会,也要在网络场域内开展相应的教育,使现实社会的公民教育和网络世界的公民教育紧密结合,形成合力。依赖于网络这个可以及时、有效的互动平台,教育者可以建设公民教育网站,通过网络沙龙、新闻跟帖评论、网上民意调查等形式对大学生们的公民参与进行舆论导航、思想引领、教育督促,培育成熟的网络公民。

3.对其它群体的网络公民教育有良好的辐射作用

由于网络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作为网络世界引领者的大学生们的公民素养、网络技能和网络道德水平将直接影响着其它的网络群体。拉扎菲尔德的“多级传播理论”认为,网络领袖在社会交互和信息传递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虽然他们是隐形的领导者,但却充当着关键事件的发言者和传播者,其作用不可小觑。大学生们在网络舆论中的权威感和话语权有助于积极引入具有权威性的社会主流意识,推动网络公共事件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同时能防范和化解网络危机。因此,加强大学生的网络公民教育对其它群体的公民教育起着重要的辐射作用。

二、大学生网络公民教育的内容

鉴于当前大学生网络公民的特征和网络公民教育的重要意义,我们必须要加强大学生网络公民教育。那么,如何来构建大学生网络公民教育的内容呢?一方面,网络公民教育的内容要体现网络社会的特殊要求;另一方面,要体现公民教育的理念和内在诉求。因此,大学生网络公民教育的内容应该是全面而具体的,应该包含公民文化教育、网络技能培养、网络道德养成。

(一)公民文化教育

公民文化教育是网络公民教育的基础和前提,在当前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培育具有民族意识的“国家公民”和国际视野的“世界公民”是我们公民文化教育的目标。大学生公民教育内容应遵循这一教育目标,着力提升大学生公民的整体素养,使大学生群体从普通公民成为社会的“好公民”。具体来讲,应从两方面入手:培育公民主体性的教育和主体间性的教育,所谓主体性教育,是培养公民主体人格的教育,这包括公民身份教育、权利教育、自由教育、生计教育等;主体间性教育是推进公民公共性的教育,它体现的是公民的公共理性和公共意识,这包括平等教育、民主教育、公德教育、社会融合教育、合作教育、信念教育、公民责任教育、公民参与能力教育等。

(二)网络技能培养

大学生网络公民身份的确立还依赖于个体对网络公共生活的参与,因此,网络技能培养也是网络公民教育的主要内容,主要涉及网络知识与技术的掌握和网络参与能力的培养。大学生必须对计算机的构造、运行以及网络技术、通讯原理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并熟悉相关的基本知识,同时,要学会使用电子邮件、浏览器、文字处理软件、搜索工具等网络技术工具,只有熟悉了这些知识和技术工具,才能在海量的信息中做出准确的判断与取舍、获得有效信息。网络参与是公民在网络环境下试图影响公共政策和公共生活的一切活动,它包括公民的政治参与、群体事件参与、网络交往、网络评价等。网络的参与能力决定了公民履行身份的程度,要对大学生进行网络参与制度、法规的教育、参与方式的引导、参与过程的督查,从而提升大学生公民的网络参与能力和参与的自觉性。

(三)网络道德养成

网络道德养成是大学生网络公民教育的关键。网络社会的“去中心化”给网民提供了充分的自由和话语权,但同时更需要人们在网络环境下具有良好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首先,正确的道德观念是大学生道德养成的基础,是大学生们在网络上的道德信仰,它能启发大学生追求真理的情操,产生道德上的认同与共鸣,是规范网络道德行为的引领者和指明灯;其次,道德情感起着激发道德观念、掌控道德行为的中枢作用,它往往以独特的形式向外界传输道德信息,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来培育大学生的道德情感。同时,网络道德行为是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在行动上的反应,也是区别“网民”与“公民”的根本指标,大学生们的道德行为处于一个相对开放的体系,由于这个群体的学生模仿性强,从众心理普遍,因此,要使他们有自觉的意识和行为,引导他们按照网络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以较强的网络责任感和使命感来引领网络世界,辐射和带动其它的网络公民。

三、大学生网络公民教育的路径

(一)加强公民知识教育,积极开设公民教育课程,将大学生网络公民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当中

在西方社会,公民教育课程已经实施了几百年,但自从1949年之后,我国的公民教育就被叫停,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转型,开展公民教育的趋势将不可逆转,而高校在大学生公民教育的过程中将有很长的路要走。首先要加强公民知识教育,开设公民教育课程,将中国的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西方的普世价值理念融入到教育实践当中,加强公民的主体性教育和主体间性教育。同时,将大学生网络公民教育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当中,长期以来,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交给学生更多的是遵守义务、注重群体、强调公共利益,而公民的独立性、权利、自由、平等、民主等教育没有得到重视,消弭了公民的主体意识,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更多地引入主体性教育,并以多种形式潜移默化地渗透到教育过程中。

(二)建设网络平台,加强网络文化建设,使大学生的网络参与能力在实践中得以提升

哈贝马斯曾经说,“公民既不是炫耀自己权利的人,也不是顺从于合法权力的人,而是从参与中反观社会过程的意识主体。”可见,公民文化教育是需要在实践过程中习得的。培养大学生的网络参与能力,就要设立网络平台,通过“对话”“讨论”等形式,引领大家就社会公共事务、网络群体事件等进行互动与商讨,并最终达成共识。

一是要开发和建立各种红色教育网站,培育自己的网上社区,加强网络文化建设。要用先进的文化来占领网络舆论阵地,做好网络舆情监控与引导,激发大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和参与热情,用健康的网络文化感染他们,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二是利用开放型的网络交互平台与学生进行互动。如当前流行并被广泛运用的微博、微信、QQ 群、飞信、维客、BBS、SNS 社区、聊天室等已经成为大学生交流的重要网络平台,许多高校利用这些平台积极开展网络公民教育,引导大学生理性的实践参与。三是要发挥校园文化的引领作用,开展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教育活动,如动漫制作、“校园之星”网络评选、网络征文、网络比赛等等网络集体活动,来扩大网络对大学生们日常生活的影响,并使学生在日常参与中提升他们的公民参与意识。

(三)同社会其它教育主体合作,建立全方位、协同合作的网络公民教育机制

当前,网络社会的复杂性使得网络公民的培养面临诸多障碍,因此,必须考虑多方面教育主体的协同发展。在美国,“从政府网站、社区网站、中小学校网站、高校网站、专题性教育网站甚至到家庭网站,都充盈着浓厚的公民教育气息,这使得美国的网络公民教育形成了上下协同、立体的教育体系”[6]。可见,美国的网络公民教育已经突破了单纯的学校教育,形成了多方合作,协同的局面,实践也证明,这一协同局面有助于网络公民教育的全面铺开与相互促进。作为国际上开展网络公民教育较为成熟的美国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一方面大学的网络公民教育要与中小学的公民意识培养课程紧密衔接,以保证教育的一贯性与连续性;另一方面,要形成一个政府牵头、学校实施、家庭、社会支持的全方位、协同合作的教育机制,形成合力来促进网络公民教育的贯彻和实施。同时,新闻媒体等社会机构要加强网络公民教育的宣传教育,引导大学生自主自觉地开展网络公民教育的实践。

美国现代公共教育运动之父霍拉斯曼说:建共和国易,造就共和国公民难。有识之士也指出:缺乏公民意识,是中国与先进国家最大的差距。大学生作为时代的先锋和网络的引领者,他们的网络公民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我们只有响应时代的号召,明确当代大学生网络公民教育的内涵及其意义,从公民文化教育、网络技能培养、网络道德养成等基本内容出发,加强公民知识教育和网络文化建设,建立全方位、协同合作的网络公民教育机制。

[1]陈联俊,李萍.网络社会中的“网络公民”及其教育[J].学术论坛,2009,(5):198-201.

[2]网民[DB/OL].http://baike.so.com/doc/5441723.html,2014-11-22.

[3]冯建军.建立多元的公民身份体系[J].江苏社会科学,2013,(6):5-69.

[4]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第32次[R].北京:CNNIC,2013.

[5](英)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现代晚期的自我与社会[M].北京:三联书店,1998.

[6]杨勇.网络社会视域下美国公民教育探析[J].外国教育研究,2012,39(11):104-110.

穆建亚: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13623995296@163.com)。

2014年12月4日

责任编辑:李馨 赵云建

Network Citizenship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Meaning,Content and Path

Mu Jianya
(Teaching and Research Section of Moral Education,Nanyang Normal University,Nanyang Henan 473061)

Nowadays,human have access to the Internet age fully,the network becomes a way of life for people and the main platform for college students to participate in social public affairs,which also provides a practical fi eld for the citizenship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Network Citizenship Education.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cept of network citizenship education,Using the method of observation and Investigation,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 of current college students’ network citizen:Strong dependence on the Internet,The leader of the online world,the lack of citizenship in the network.From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citizenship education of the college students,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practical signi fi cance of network citizenship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currently,and builds the content of the network citizenship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civic culture education,network skill training,network moral cultivation.Based on this,the path of the network citizenship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network is proposed:strengthen the education of citizen knowledge,design the course of citizen education actively; launch network platform in order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network culture; establish a comprehensive,collaborative network Citizenship education mechanism,All of this is try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twork citizenship education in college and universities.

College Students; Network Citizenship Education; Meaning; Content; Path

G434

A

1006—9860(2015)03—0063—04

猜你喜欢
公民大学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我是小小公民科学家
论公民美育
我是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大学生之歌
十二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