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国忠
(南通市通州区实验小学,江苏 南通 226300)
诗经的时代,是一个诗歌全民化的时代。那是诗歌和普通人贴得最近的时代。然而现在,诗经时代,离我们越来越遥远了。诗经时代的远去,的确是“古典之殇”!面对古典之殇,每一个热爱民族文化的人,都会追问:诗经的时代真的如雪人一般消融了,再也无法重归了吗?
能否重归,首要的问题是如何恢复诗经时代的生态。诗经时代,是一个生活即诗、诗即生活的时代。我们的祖先之所以会迎来这样的“诗时代”,首先是因为有一个全民爱诗、以诗生活的文化生态。如果要让一年级的孩子重归诗经时代,就特别需要保护“诗的生态”——营造浓郁的诗歌氛围,让诗歌芬芳的音韵飘荡在教室里、操场上,飘荡在每个孩子的心中;让诗歌和生活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从而更好地养护孩童的诗心,让每个孩子都能拥有马斯洛所说的“尤赛琴”——健康、优美、卓越的心灵与精神,让每个孩子都成为海德格尔所说的“开花的树”,从而为一代人创造出一个可能的现代——“诗经时代”。
诗心是指一种良好的心态,绿色的心态——对整个世界有仁爱之心,对所有的遭遇葆有一种温情与善意,对所有的遭遇都能乐观地面对,对未来的每一天都充满希冀。事实上,爱,总能以某种神奇的力量,让人变得出类拔萃。因此,我们要养护儿童的诗心,带领他们进入诗经时代,就需要绿化他们的心态。使他们即使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不完美,也能够凭借幽默的力量加以化解,创获一种崭新的意义,释放一种正面的能量。
1.童质幽默,能够孵化快乐
当我们的孩童在学习与生活中,遇到一些尴尬的事情时,我们要鼓励他们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能够多一份自我解嘲与幽默,更加乐观地去面对学校生活。幽默之心,即诗心。有了诗心,儿童就有了一种神奇的本领——化无奈的尴尬为有趣的表演,化普通的生活为闪光的日子,化伤心的麻烦为快乐的享受。孩童有了这种绿色的心态,他们的生活就会向诗的世界开放,他们的童年时代也就化为诗经时代。
2.助力幽默,自然提取成诗
尽管儿童是天生的诗人,但缺乏“诗”的意识。因此,教师必须担当起“诗的守护神”的角色,默默地耐心等候童诗的来临。尤其是在“搞笑”的时刻,我们需要保持高度的警觉。去年下半年,我担任了一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中午需要陪同学生就餐。在打饭的时候,他们常常洋相百出,但是孩童天生乐观,而且习惯于采用“恩戈麦”的方式来即时地表达自我的存在。因此他们总会夸张地表演并且开心地自言自语。对此,我乐于做一个观察者,并不加以干预,尽量让一切自然地生长与成熟。有一次,“薄嘴唇”王雅琴打饭又盛汤,双手并用,忙得不亦乐乎。由于她顾此失彼,一只煮熟的虾“跳”到了地上,被踩在了脚底。就在此时,“薄嘴唇”开腔了:“我左手要托盘子,右手要端汤,哎呀,脚底还踩了一只虾。”好!够幽默的!我马上给她补了一句:“你实在是太忙了!”逗得全班同学大笑不已。那清脆的笑声,让我找到一种诗经时代的感觉。于是,我马上将刚才抓拍的照片做成PPT,用电子白板播放出来,同时配上浑然天成的一首童诗《我太忙》(使用拼音呈现):
我左手托着大大的盘子,
右手端着满满的汤,
脚底踩着一只逃跑的虾。
哈哈,手脚全都用上了!
我真忙啊!
能像哪吒那样三头六臂
就好了!
我让“薄嘴唇”现身吟“诗”,带着全班同学吟这首诗,分享她的那一份绿色的幽默与忙碌的快乐。这种分享,让孩童知道诗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有绿色的心态,有幽默的情质,就可能创造诗的生活和生活的诗,自然而然地吟出属于儿童的诗。
3.审美自嘲,自然反转成诗
所谓“自嘲”,就是运用嘲讽的语气和口气嘲笑自己。要想很好地达到心理调适的效果,儿童的自嘲需要走向审美,走向智慧。也就是说,我们应该提倡的是一种美丽的自嘲,反转的自嘲——通过自嘲,让原本丑陋的东西变成美丽的,让可恶的变成可爱的,让难过的变成欢喜的。鼓励学生将生活中的不如意化作快乐的养料,用审美的眼光看世界、过生活。事实上,儿童的自嘲是真诚的,往往能点石成金,化凡为圣,实现一种神奇的“逆袭”。同时,儿童式的自嘲还能制造幽默氛围,提升整个班级的情绪指数。比如班上的一个小女生吃完午饭,来学校的途中忽然下起了一阵大雨,把头发淋湿了,十分狼狈。进门的时候,眼泪汪汪的。我一边帮她擦拭雨水,一边安慰道:“小朋友,你应该开心才是。云姐姐喜欢你,送了那么多的珍珠给你呀!看,脖子上还挂着一串珍珠项链呢!”小姑娘听了,笑起来,比彩虹还要绚丽。因为一种审美反转的感受方式在她的心里开了花、闪着光。这不,过了几天,她在操场上摔了一跤,她不再哭,而是乐呵呵地向我“报告”:
我在操场上摔了一跤,
泥巴粘着我,
在我身上
画了一朵黑色的花。
好一朵黑色的花,全世界独一无二的花。这是开在孩子心田里的美丽的花。当摔跤也能摔成一首诗,也能用诗歌来紧密地表现而成为美丽的存在,诗经时代是否就已经回来了?答案是肯定的。因为用诗的方式来快乐地生活并表明自己的存在。
孩童,都具有足够的艺术潜能,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他们确实有一种神奇的本领——畅想。对于刚刚走进校园的孩子来说,畅想就是一种难得的财富。正如玛莎·努斯鲍姆(Martha Nussbaum)所言,畅想是一种能够把一件事情看作是另一件事物,能够从一件事物中看到另一件事物的能力。畅想的语言,是一年级的孩子进入诗经时代的通行证。
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游戏,正是他们畅想中的一个深层的要素。我鼓励孩子们充分运用生活中的自然材料去嬉乐玩耍,以游戏、娱乐的儿童方式去看待生命中的所有相遇。嬉乐化的畅想能让冰冷的世界重新温暖起来,让定式的思维重新灵动起来。我们发展儿童的畅想力,就是在保护他们的一百种语言。
1.陌生化观察,放飞一百种诗想
陌生化,是对常规常识的偏离,给予平常的事物一种不平常的气氛,变常见为新异,传递鲜活的感受,创获惊喜地发现。畅想,就是敞开思路,毫无拘束地尽情想象。陌生化畅想就是制造未知的新奇感觉,引发更自由、更神奇的想象。
螃蟹是一年级孩子所熟悉的小动物。他们因为熟悉就会对螃蟹有趣的地方视而不见。为了能够帮助学生重新找回新鲜的感觉,我就带着他们进行陌生化观察。我着重引导学生把螃蟹当作陌生的事物,当作是与其第一次见面。甚至忘记它原来的“身份”,恢复螃蟹这种熟悉的小动物在大自然中“未知的尊严”。然后展开童话式的畅想。我启发学生去想“螃蟹有那么多特长,那么多精良的装备,做什么工作最有趣、最合适?”这种陌生化的处理,使得熟悉的螃蟹得以“变形”与“转身”,足以引发学生的自由畅想——“螃蟹适合当饭店里的厨师。可以用两只大钳子灵活地切菜,熟练地做刀削面。”“螃蟹应该去当理发师,它的两把大剪子锋利无比,三两下,就能为顾客理出一个时尚的发型。”……让学生不断畅想:他们把螃蟹当作人类,让嬉乐成为工作;螃蟹是螃蟹,螃蟹也不是螃蟹。畅想的空间被充分地推展而敞开。
2.多焦点切换,绽放儿童的一百种语言
在儿童畅想的过程中,角度一变,境界大开。正如林焕章在《童诗二十五讲》所写的那样:“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会有不同的发现;从不同的角度去想,会有不同的结果。”要让一年级孩子的畅想如同天空的彩虹一般绚丽,就需要引导他们不断地变换观察和思考的角度,用一双单纯、明亮的眼睛去看世界。
对于狗尾巴草,要让一年级的学生再有新的诗意的发现似乎就很困难了。怎么办?我尝试着引导他们不断地去变换身份,变换眼光,调整焦距,用一百种不同的方式去观察,用一百种不同的语言来表达。我带着一年级的孩子们在农场里的大片狗尾巴草丛中穿梭、追逐,努力从不同身份的人们的角度去观赏狗尾巴草,去寻获那如万花筒般变幻、如彩虹般绚丽的一百种诗想。我首先为狗尾草“引荐”了一个朋友——酷似狗尾草穗子的毛毛虫:“狗尾草和小黄狗在认亲,毛毛虫可着急了!这是为什么呢?能不能也用童话的方式来解释?”这一点拨,立即就诞生了一首认亲的小诗:“狗尾草,等一等,/狗尾草,别着急,/仔细看看我是谁?/我毛毛虫才是你的亲兄弟!”在此基础上,我还想让学生明白像生物学家那样观察,视点也是多焦距的,“你们想想看,如果你是一位生物学家,顺着小猫的心理去观察翠绿的狗尾草,会有什么奇特的发现呢?”视野一切换,诗语的泉眼就开始喷涌了——
奇怪,
盆里长出了绿色的鱼儿;
奇怪,
盆里爬出了绿色的老鼠;
奇怪,
鱼和老鼠不再怕我,
都大胆地和我握手。
一年级的孩子具有一种原始的单纯。他们因葆有贴心而富有诗心,是本能的缪斯(希腊神话中古老文艺女神的总称)。如果我们始终能够激发儿童的缪斯情态,推动生活化的分享,让童诗创写成为儿童生命的表现与存在的重要方式,那么,我们就重造了一个诗经时代,就帮助孩子们重新回到了他们本该回到的诗经时代。
1.保持强烈指向,提升浸入化指数
诗经时代,诗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诗。诗天然地和人们的生活和情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无论面对何种生命境遇,都能保持一种诗的虔诚、柔情与神秘。也就是说,诗的表达是每个人生活的第一反应。一年级的孩子,能否重回诗经时代,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孩子们对于诗歌的指向意识是否强烈。认识到这一点,我就常常将孩子们的注意点引导到诗歌的表达上来。我的口头禅就是:“说来听听,这里面有什么诗?”“有什么惊喜地发现?”在我的引导下,越来越多的孩子也有了自己的口头禅:“我有一首诗!”“我今天又有了一首诗!”“这算是一首诗吗?”渐渐地,诗的表达成为一年级孩子的第一关注,只要可能就在想诗、写诗、说诗。我们班数学老师的孩子有强烈的诗歌指向。早上,他坐妈妈的摩托车去上学。可是这辆摩托车每次都无法直接采用电启动,只有先按一下喇叭,才能实现启动。于是,他眨眨眼睛对妈妈说:“妈妈,我想到了一首诗——‘摩托车很听话,一按喇叭,它就飞快地跑起来’。”我们班还有一个小男孩也是成天地想着诗,上完了厕所还蹲在那儿琢磨写诗的事儿。最后妈妈只好把他抱出来。就在这时候,他忽然来了灵感,大声念道:“我蹲马桶上不动,/就像长在田里的萝卜。/妈妈用力,/把我拔起来。”
2.促进合作分享,提升愉悦化指数
创写儿童诗是用来分享的。只有通过合作分享,才能更充分地体味到写诗的无穷乐趣,进而让写诗成为一种自觉的生命活动。只有通过合作分享,才能感受到自己特别是他人诗作中的精妙之处,才能激发起更强烈的写诗冲动与更奇美的“诗想”,在孩子们写出了“螃蟹儿童诗”之后,我就鼓励他们合作分享,相互倾听,提升诗歌的温度。
(1)在“童诗工作坊”中,以师生合作提升童诗的妙趣。也就是对那些较为平淡的想法进行转化,让童诗更有味道。例如,有个孩子写了这样的一首小诗:“螃蟹的背很有趣,圆圆的,大大的。它背着一个‘椭圆’。”伙伴们觉得“背着一个椭圆”比较有意思。我就启发孩子们用音乐的眼光来观察,学生就又发现了“架子鼓”;再启发他们去找一找乐队成员,他们就发现了“潮水”。最后,小诗人对诗歌做了修改,并取题为《敲鼓手》:“我的身子是一面鼓,走起来就是架子鼓。/潮水来了,我们一起演奏。/咚咚咚,/咚咚咚。”通过师生的合作修改,创获了更有味道的诗。朗读和倾听这样的童诗真正能够成为一种享受。
(2)在“网络大诗园”中,以生生合作提高童诗的人气。一年级的孩子都比较情绪化,他们极容易受到同伴的影响,为了发挥相互关注的积极效应,我们可以利用校园网建设“童诗大花园”。有个学生根据“螃蟹是吹泡的高手”这个“诗想”,写了一首诗:“螃蟹喜欢吹泡泡,从早吹到晚,练成了一位高手。”我指导他把小诗发到班级的“童诗大花园”里,再发动其他的孩子去阅读这首诗,发表自己的评论。有的“小网友”刚提出螃蟹可能是在享受完美餐之后才吐泡泡的,马上就有人贴出了小诗《刷牙》:“我的牙齿特别好,/吃饭特别香,/因为我特别讲卫生,/吃完东西都刷牙。/噗噗噗,噗噗噗。”还有人认为螃蟹是在潜入水中后才吹泡泡的,随即就有人写出了《珍珠泉》:“螃蟹在水里吹泡泡,/泡泡排着队伍往上跑,咕嘟咕嘟,/吹动了一河的珍珠。”还有同学想到螃蟹是在夏日雨后出来吹泡泡的,几分钟后就有了跟帖《彩虹》:“夏日的雨后,/螃蟹一边散步一边吹泡泡。/噗噜噗噜,噗噜噗噜,/泡泡一个接一个飞到蓝天上,/成了七色的彩虹。”……一个晚上,这首小诗就“火”了。不仅吸引了全班同学的目光,还受到了本校乃至周边学校小学生的关注。这是螃蟹的节日,这是童诗的狂欢。网络的人气越高,参与的人越多,就会有更多的孩子进入诗经时代。
3.推动高频运用,提升仪式化指数
诗经时代,写诗是为了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我们要让一年级的孩子进入诗经时代,就需要强化孩子们运用童诗进行表达的习惯,无论是自己创作的童诗,还是别人的作品,都要活化为自我生命的表现与存在方式,而且要做到能用就用。在这个方面,我的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让学生把所有的故事都要写成诗发布出来。雨天,蝴蝶闯进了教室,我马上让孩子们用《闯进教室的蝴蝶》来表达对一个小生命的关切:“外面下着大雨,我们正在上课。一只蝴蝶闯了进来,飞到东,飞到西。请问你是不是进来躲雨的?”小伙伴们纷纷换牙了,有些羡慕,有些急切,小男孩用《愿望》来表达自己奇怪的愿望:“我的牙齿,掉下来吧!我希望你,快快地掉下来,像老奶奶那样才好。因为别人该掉的牙齿都掉了,我的牙齿也不能落后呀!”数学课上,玩尺子被没收了,必须幽默一把,奖励他来把《尺子》:“上课了,老师讲课了。正在玩的尺子,被没收了。老师讲完了,该做题目了。‘尺子还给你。’‘不用了,您留着玩吧。我这儿还有一把……’”放学后,校门前的路有些堵,在等待的时候,来一首诗《放学后的道路》:“放学了,热闹了;校门口,人真多。所有的道路,都被堵满了。”……如此童诗成为儿童生活的必需品。如此,一年级的孩子永远成为缪斯,一年级的所有日子都成为童诗的节日,一年级也就自然地成为诗经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