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课:从“被动参与”到“深度卷入”
——基于“辩课”教研活动为载体的校本研修方式的实践与思考

2015-01-31 14:21储美琴周平健
中小学教师培训 2015年2期
关键词:年级组公开课研修

储美琴,周平健

(1.海安县李堡镇中心小学,江苏海安226631;2.南通市开发区实验小学,江苏南通226010)

一、缘起:无心插柳柳成荫

校本研修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在形式多样的校本研修活动中,组织“一人一课”(每次活动由一人上一节教研课)、“众人评课”是许多学校采用的传统做法,其目的在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专业成长。[1]这样的校本研修活动,或许在起步阶段能够给参与者带来不少的促动。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次数的增多,这种传统做法在教师眼里是否依然具有价值,是否能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我们通过座谈会、聊天等方式,邀请教师们谈谈这种校本研修方式中存在的问题。在广泛交流和深入对话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当前校本研修中存在的问题有:

1.参与性不高。就上课教师而言,往往是学期初就确定的人选。这就意味着,哪些教师可以上教研课、什么时间上教研课是可以预设的。对于没有机会执教公开课的教师,往往情绪上有想法,参与活动时把自己当作是“看客”。另外,在评课过程中,常常是每个年级组安排一位评课教师做代表发言,其他教师没有评课任务,自然也就不愿意补充发言。

2.协作性不强。对于绝大多数教师来说,他们只关心自己承担的上课任务,正常情况下是孤军奋战,独立备课、独立制作课件、独立试教,一旦上完教研课就万事大吉。在整个过程中,由于自己没有得到过别人的关心,所以对其他教师是否承担教研任务也不够关心,“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是一种典型的心态。

3.实效性不足。在快节奏工作的今天,很多教师需要参加的活动和处理的工作比较多,无论是听课还是评课,基本上是为了完成任务而疲于应付。有的教师认为,执教教师的课往往都是选择容易上得精彩、出彩的课,很多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疑难问题不容易暴露,评课时只能是赞赏的话多,有价值讨论的话题少。还有的说,在评课时,大家的发言内容差不多,形式化、散点化严重,听了许多“正确的废话”。

综上所述,“一人一课、众人评课”的传统做法暴露出来的问题,严重导致了校本研修质量的下滑。可见,很有必要改良这种传统做法,使之重新焕发校本研修的生机和活力。

一次听课、评课结束后,我正好经过一个年级组办公室,无意中听到几个老师正在争论着什么话题。驻足细听,原来几个人正在交流听课的感受。谈论的话题是公开课中的一个细节,谈论的氛围有点火药味,有赞成派的,有反对派的,谈论的时机是随和的,想说就说,谈论的结果是大家都欣然接受了对方的观点。咦!刚才评课时,怎么没有听到他们谈论这个话题呢?怎么没有听到这么精彩的对话呢?怎么没有如此轻松的氛围呢?听到办公室里传来会意的笑声时,我走进了办公室,了解他们是如何思考这种聊天式辩论课堂的想法。随后,我鼓励他们经常采用这种方式,捕捉“小话题”,关注“深研究”,多交流,多争论,多收获。

这次无意中的发现,引起了我对教师专业成长的思考:在校本研修中,怎样才能调动教师听课、评课的积极性,怎样才能让听课、评课真正促进教师的发展。这个年级组的交流活动能带给学校层面的教研活动什么样的启示?于是,一项名为“辩课”的教研活动方案出炉了。

二、谋划:未成曲调先有情

所谓“辩课”,就是教师在备课、上课的基础上,就某一主题或教学的重点、难点和疑点,提出问题,展开辩论,以加深对教学重点、难点或者热点问题的理解,真正促进上课教师与听课教师的共同提高。

我们把整个教研活动分为磨课、听课和辩课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磨课。由两位执教教师所在的年级组同学科教师进行集体备课、集体听课、集体评课、集体试教等。

第二阶段:听课。围绕同一辩课主题,由两位上课教师分别执教公开课。

第三阶段:辩课。这一部分包括以下三个环节:(1)执教者谈感受。执教者交流自己的设计思路以及上课后的感受。(2)备课者说缘由。由同年级组参与备课的教师讲述磨课过程中遇到的困惑、解决的策略、听课后的感受等。(3)听课者辩观点。将主题细化为若干个小话题,听课者选择一到两个小话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可以是对执教教师的追问,可以是对评课教师相同观点的补充,也可以是对评课教师不同观点的辩论。

三、探索:百花争艳竞芬芳

在明确了“辩课”的意义、要点、流程后,从2014年春季开学起,全校范围内分学科组(语文组、数学组、英语组)开展“辩课”活动。这里,仅以第二期语文教研活动为例,来谈谈我们的探索过程。

1.第一阶段:磨课阶段

这一期语文辩课的主题是“童话该怎么教”,围绕这一主题,X老师选择的课题是一年级的《我的爸爸真伟大》,Z老师选择的课题是四年级的《走进王尔德的童话世界》。确定课题之后,X老师和Z老师所在的年级组全体语文教师都行动起来,要么翻看自己原有的资料,要么向同事借阅资料,要么上网查找资料,然后开始集体备课,共同研读教材,共同商定思路,共同选择教法,大到整节课框架的建构,小到某个细节的处理,在大家一次又一次的讨论和交流中,教学理念逐渐凸显、教学思路逐渐明晰、教学语言逐渐精确。然后,由上课教师结合集体的建议和自己的想法设计教案、制作课件。试教时,年级组内的其他教师共同参与听课、评课活动。交流中,上课教师根据大家的建议进行再加工,反复试教,直到满意为止。

2.第二阶段:上课阶段

2014年4月9日上午,全校所有语文教师集中在五楼多功能教室,分别观摩了X老师和Z老师的公开课。活动中,听课教师听得很认真,记得很详细,想得很深入,甚至上完课立即有教师交流起来。听完课,语文组负责人围绕“童话该怎么教”这一主题,结合两位教师课堂现场,提出三个辩课的子话题:童话教学中指导学生表演要达到怎样的要求?学生表演时如何保证观众的有效参与?童话教学中要不要进行创造性的复述。接着,通过家校通平台将这三个子话题发送到每个语文教师的手机上,让他们从中选择感兴趣的话题进行思考,为开展辩课活动做好发言准备。

3.第三阶段:辩课阶段

2014年4月14日下午,全体语文教师再次集中在会议室,参加辩课活动。本阶段分为三个环节:

(1)执教者谈感受。两位执教师分别做了大约5分钟的主题发言,发言时,主要交流了两点:一是这节课中有哪些教学环节是凸显“童话该怎么教”这一主题的;二是这节课中有哪些成功的地方和遗憾的地方。由于有了亲身的经历,两位执教教师谈得很具体,也很客观。

(2)磨课者说缘由。由两位教师所在的年级组各选派1人,汇报在磨课过程中,遇到过哪些困惑、是怎样解决的、小组内的成员是怎么分工合作的等等。这个环节中,磨课者的发言也是5分钟左右。

(3)听课者辩观点。根据主持人的串词,从第一个子话题“童话教学中指导学生表演要达到怎样的要求?”开始,到第三个子话题“童话教学中要不要进行创造性的复述”,大家各抒己见,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有的教师只是针对某节课中的细节来谈,有的教师把两节课的共同点结合起来谈,还有的教师跳出这两节课来谈。以下是第三个子话题的部分“辩课实录”。

主持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复述是一种常见的口语练习。在童话教学中,是否需要复述呢?接下来,我们进入第三个子话题:“童话教学中要不要进行创造性的复述”。对这个话题,你是怎么认识的?

W老师(三年级):在X老师的《我的爸爸真伟大》课上,虽然是一年级的孩子,但是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复述这篇童话故事,很不容易。我觉得,在课中让孩子复述还是有好处的。

B老师(五年级):我觉得,让这么小的孩子来进行创造性地复述,要求有点高,毕竟才是一年级的学生。

C老师(二年级):Z老师执教的《走进王尔德的童话世界》,上课对象是四年级的学生,这些学生在进行创造性复述这篇童话故事时,学生们的想象力丰富,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主持人:从你们的发言中,是不是可以这么说,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创造性复述是有难度的,而对于中高年级学生来说,创造性复述是合适的。

Z老师(四年级):对,这个观点我是赞同的。《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3-4年级)“阅读”部分第五条对复述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综观《语文课程标准》,出现“复述”这一术语的也仅此一处。由此可见,在小学中年级进行复述是适合也是必要的。

主持人:Z老师从《语文课程标准》的角度阐述了复述教学的时机,很有说服力。

Y老师(六年级):我有不同的看法,不一定要到中年级才开展复述教学。两年前,曾听过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在海安县明道小学执教《猴子种果树》,在课的末尾,薛老师通过填空的方式,让学生进行复述。虽然是二年级的学生,但是很多学生还是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把故事复述清楚。我认为,低年级也可以适度渗透复述的意识。

……

以上三个阶段就是一个完整的教研活动,从“磨课”到“上课”再到“辩课”,大约持续1个月的时间。从一学期的运行情况来看,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主动性进一步显现,活动的实效性进一步提升。由于同年级教师集体备课、磨课,集体设计教案和课件,教师的参与性和积极性明显提高。当然,我们也发现这样的活动形式还存在一些不足,我们将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调整和优化。

四、思考:风景这边恰独好

好的教研活动是一种欣欣向荣的力量,能够激发教师的参与热情,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成为推动教师团队发展的助推器。[2]“辩课”教研活动,既是对传统教研活动中优势的继承,也是对现代教研活动中亮点的吸纳。奥林匹克的格言是更快、更高、更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辩课”教研活动带来的积极作用,无疑是对奥林匹克格言的最好诠释。

1.“更快”——促进了教师专业的快速成长

在这个教研活动中,成长最快的是上课教师。一个月的时间是短暂的,也是漫长的。从课题的选题到教案的确定,从课件的制作到反复的试教,从正式的上课到汇报的感受,处处都是围绕上课教师这个轴转动的。正如一位教师所说:“这一个月里,我的头脑里始终就是公开课、公开课、公开课。走路时想着课,睡觉前想着课,甚至梦中还是课。”为了上好这节课,上课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要正确领悟集体备课的成果,要融合自己的独立思考,要锤炼课堂教学语言,要预设多种不同的课堂生成情况,等等。可以说,这是一个阵痛的过程,也是一个成长的过程。很多老师用“破茧成蝶”来形容这段经历。有的语文教师说:“我以前教这篇课文时,都是按照《语文备课手册》上提供的教案教学的,经过小组内的几轮打磨,原来这节课还可以这样来教。”有的数学教师说:“这次我借助电子白板来演示图形的变化过程,感觉比以前用嘴巴来说效果好多了。”还有的英语教师说:“这次上课,虽然很苦很累,但是很值得,我发现身边有这么多好的帮手。”成长是最好的福利。在“辩课”教研活动中,让教师得到更快的成长,是我校开展这一教研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2.“更高”——提升了团队力量的高效成长

彼得·圣吉认为,“共同愿景是团体中成员都真心追求的远景,它反映出个人的愿望。”每一个教师在他们内心都有一定的专业诉求。把每个教师的力量汇聚起来,就能形成强大的团队力量。[3]与以往教研活动不同的是,我们非常强调团队的智慧。一节课不是一个人教学实力的展现,而是一个团队集体智慧的展示。这就要求一个年级组的同学科教师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同选题、共同备课、共同听课、共同评课,遇到困难一起想办法解决。在一次“磨课者说缘由”的环节中,一位磨课者这样说:“我们这个英语组都是青年教师,由于教学经验不足,遇到的困难比较多,比如有一个表演环节,是课前让学生排练后表演,还是在课中直接表演呢,哪种效果更好?我们在两次试教中分别运用这两种方式,比较教学效果,大家再来决定选择哪种方式;课件中,有个动画互动环节,我们请计算机高手来帮忙;执教老师在课中容易忘词,我们就安排一个人陪着她一起背诵,在空教室里,边背诵边试教;学生表演时需要的头饰,我们安排一个绘画基本功较好的老师负责制作。”这位磨课者的心声或许可以道出一个团队中每个成员的作用。相互帮助,相互学习,其实也是一种成长。“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团队的智慧是无限的。”

3.“更强”——优化了学校层面的强效成长

目前,我校共有三个学科组:语文组、数学组、英语组。让每个教师成长,让每个学科组成长,进而实现学校的整体发展是我校追求的目标。就教师而言,我们倡导“参与”意识,即积极参与、全程参与、全员参与。如何要求100%的教师都参与辩课呢?我们提倡“不说空话、废话、套话,只说实话,不求多、但唯真”,一段话也行,一句话也罢,但必须要说。之所以提出这样的“刚性要求”,就是让每个发言的教师都带着自信、迈着轻松的步子走出会场。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发言的教师会感到一种尊严和荣耀,我们有理由相信:下一次教研活动,他会更积极、更主动。[4]就学科组而言,我们鼓励多种“辩课”模式共进。比如,语文组总结出的“对比式辩课”,寻找两节课中的共同点进行对比;数学组提炼出的“拓展式辩课”,不拘泥于这两节课,而是向课外延伸,融入别人的课来整合观念;英语组概括出的“结构式辩课”,从两节课的结构入手,进行辩论。不管哪一种辩课模式,都有其存在的理由。“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正是因为每一个学科组整体实力的提升,才促进了学校整体教研力和教学力的提升。

“辩课”教研活动犹如一颗种子,播撒在教研工作这块肥沃的田野里。我们经历了播种时的等待,也迎来发芽时的“惊喜”。我们更期待着“长叶”“开花”“结果”的兴奋。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是学校发展的永恒的话题。今后,我们会进一步加强“辩课”教研活动的充实、完善和拓展,让每一位教师在“辩课”教研活动中从过去的“被动参与”转变为“深度卷入”,从而带来自信、促进成长、走向成功。▲

[1]魏光明.深度参与:全面、全程、全员——对校内“一人一课”教研活动的改良实践与思考[J].江苏教育,2014(19):43-46.

[2]张俊平.教师,做个思想者[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2.

[3]陈洪杰.“辩课”第十站记事[J].小学数学教师,2013(7-8).[4]许培军.通过听评课提升校长教学领导力[J].中小学管理,2010(3):14-16.

猜你喜欢
年级组公开课研修
中小学骨干教师“双减”项目式研修模式探索
一主六维:深度卷入的研修模式
梅州市中小学生2015—2018年体质健康的动态分析
“研训导一体化”教师研修方式的实践与探索
裸课,语文公开课的一次自发性嬗变
踢毽子
第一次公开课
公开课
公开课,希望不再是作秀
浅谈幼儿园年级组管理与教研组管理的利与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