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抓“学点”,以点带点,破解“教什么”

2015-01-31 14:01傅登顺
中小学教师培训 2015年5期
关键词:例文周总理课文

傅登顺

(建德市教师进修学校,浙江 杭州 311600)

“教什么”的问题困扰了小学语文教学多年,也是目前语文教学的攻坚所在。薛法根老师提出的“三不教”:学生已经读懂的,不必教;学生自己能读得懂的,不必教;你教了学生也未必能懂的,暂时不教。尽管风靡一时,然而它只是回答了“不教什么”,而没有正面回答“教什么”和“怎么教”。语文“教什么”,还是应该回到语文教学的内在规定性上来。譬如,阅读教学所涉及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已有经验与学生阅读“这一篇”课文的距离和落差,阅读教学的目的,就是通过消除或缩短这个距离和落差而建立学生与“这一篇”课文的链接。阅读教学是如此,习作教学也不例外,其链接是为了解决学生如何从具体的交际环境出发,确定写作内容和写作方式。[1]其链接点就是教学所要抓的“学点”。“学点”对教师来说,是教学内容;对学生来说,是学习任务。语文教学仅有确定的教学内容、明确的教学任务肯定还是不够的,还需设计链接的通道。这个通道,对教师来说,是教学的环节和教学方法;对学生来说,是学习的进程和学习方法。[2]它应当包括教学的切入点、教学过程间的节点、教学目标的达成点、教学结果的生产点。为此,语文教学要善抓“学点”,以点带点,破解“教什么”。

王荣生教授把语文教材选文确定为五种功能,即定篇、例文、样本、用件和引文。[3]选文的功能是指一篇课文在语文教材和语文教学中派什么用场。语文教材的选文功能,不仅关系到语文教科书编纂策略,也涉及语文教师如何处理教材。只有依据选文功能找准“学点”,才能确定教学内容,明确学习任务,设计畅通渠道,展开有效教学。那么,教师如何从教材选文功能出发找好“学点”呢?

一、从“定篇”中善抓“张力点”

“定篇”的课文,是指文学、文化的经典,或素有定评的名家名篇,比如鲁迅等名家的作品、语文教科书中的古诗文等。学习这类课文的主要任务,就是熟知经典,透彻地领会课文的本身,从而积淀为文学、文化的素养。“定篇”课文的目的是“教课文”,不仅仅需要多读多背,关键在于真切地领会、切身地理解它历经淘沙的魅力和精神食粮作用。

经典作品明显高于学生的语文经验,包括他们的生活经验和思想水平,这种距离与落差就是学生阅读的“张力点”,也是阅读的内驱动力。教学中要使学生真切领会、切身理解,关键在善于抓准阅读的“张力点”,然后借助外力。如借助多媒体创设易于理解或感受的情境,提供对理解和感受有促进作用的权威的解读资料,提供构成互文的相关作品,以及语文教师在切身感受和较充分参考研究资料基础上的讲解。

如王崧舟老师《一夜的工作》的教学设计。一是借助诗曲《你是这样的人》的互文作品渲染气氛、体悟感情、推波助澜。课堂伊始,教师声情并茂地诵读诗人宋小明在1998年3月5日为敬爱的周总理100周年诞辰而创作的诗文《你是这样的人》,然后激励学生自由诵读,集体诵读,体验诗文对周总理怀念、赞颂之情,走近周总理;课堂结尾,全体起立,播放歌曲《你是这样的人》把师生对周总理的崇敬之情推向了情感之巅。二是教师组织学生通过周总理宫殿式的办公室内描写“陈设极其简单”之类的句子,展开对比教学。先是让学生猜测高大宫殿式的房子原来的主人是谁(清朝摄政王载沣)?地位如此之高原来房子主人会怎样布置(名人字画、文物古董、西洋沙发、黄金美玉珍宝、奇花异草、山水盆景)?再想象周总理办公室应该怎样布置(白石字画、沙发、电扇)?而课文中描写周总理办公室是怎样表达的?让学生感受周总理“极其简单”中的“极其不简单”。接着引导学生找出文中的“简单”又“不简单”之处(吃花生米简单,批阅文件不简单等)。三是出示周总理生命最后一段日程的资料——周总理发病与五次手术的日期,以及在重病煎熬下,还时刻不忘国家、工作、他人的嘱咐。

该教学设计通过互文对接、课文品读、资料补充三管齐下,有效地拉近和缩短学生理解、感受课文的距离与落差,消除了学生阅读上的“张力”,使学生真切地领会、切身地理解周总理为党为国为民的崇高品质和课文高超的表达艺术。一堂课中学生多次热泪盈眶,这不仅使学生学到很多知识,更多的是经历了精神上的洗礼。

二、从“例文”中善抓“方法点”

如果把“定篇”课文的阅读教学定位在“教课文”,那么“例文”类课文的阅读教学,则应该是“用课文教”,即通过这篇课文的阅读教学,使学生学会这篇课文相对应的阅读方法(包括习作方法),这就是叶圣陶先生的“例子说”,目的是指导学生形成新的阅读方法。

面对一篇课文中“方法点”多元的状况,教师可借鉴薛法根老师的“三不教”,从“为谁教(学情)”“教到什么程度(年段目标)”“教什么(教学内容)”三个方面来确定教学内容的新的阅读“方法点”。课文中的两类“方法点”,教师要善于区分、利用和整合。一是课文中包含的本体知识点(语言知识、文学知识、文章知识和文化知识等)。二是阅读主体与课文对话的知识点,比如阅读知识(核心是阅读方法)、写作知识(核心是写作策略)、口语交际知识。尽管语文课学生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听、说、读、写、思的语文能力,似乎前一类知识与阅读教学关系不大,其实不然,处理不好将成为阅读的障碍,影响阅读教学的持续性。“例文”的课文教学,要善于从课文中抽出“语料”展开相对独立的理解或感受,指导学生形成新的阅读方法。教学时要处理好“语料”教学与文本知识的整合。如文本中出现这个知识,还是要教这个知识;确实需要教某个知识点或某几个知识点,那就要把它教透;某个知识点,或某几个知识点对课文理解或感受关系不大,但教师觉得用这篇课文来教是比较适合的;学生缺乏某一知识,对课文的理解或感受可能不到位,那就必须“随文学习这个知识”。这些都是展开“方法点”的“例文”教学必须考虑的,也是考验教师教学素养之处。如《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掌握“借景抒情”“借物喻人”的阅读方法;《窃读记》的重点是指导学生如何就“窃读”中“知趣”写具体的阅读方法。再如,有些课文是接近学生习作的很好例子,或典型的文体,或文章的某种写法,譬如,“人物的神态描写”“人物间对话描写”“文章过渡”“设置悬念”等。还有些课文本身就是学生“仿写”的好例子,如学了《跑进家来的松鼠》之后仿写《我家的梅花狗》《我家的小猫》等。

作为“例文”的课文,关键要善于抓住“新的阅读方法”内容而展开教学,否则,“例文”就难以真正发挥其“例文”应有的作用。

三、从“样本”中善抓“问题点”

把课文当“样本”教,教学中主要目的是“组织学生交流和分享语文经验”。而其前提需要“唤起、补充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文学作品的教学中常常是教师“带着学生欣赏”。

关键的地方是,语文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专业地预料学生们阅读“这一篇”课文会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即善于抓住“问题点”,并采取相应的有效对策。在教学中,则要及时地应对和解决学生现场的问题和困难,包括语言、文学、文章等语文知识问题等。

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组《慈母情深》是一篇典型的母爱“样本”课文,重点是领会、理解贫困之中母爱之“深”之“切”,“我”对母亲感激、崇敬之“深”之“切”,以及课文的高超表达特色。教学前,教师要充分考虑到课文的特殊背景可能给学生阅读带来的问题和困难。为缩短这个距离与落差,为顺利教学扫除“问题点”,在教学中要设计三方面,以“唤起、补充学生的生活经验”。一是课文描述的背景材料——三年困难时期、家庭的背景、母亲一个月的收入、一元五角钱的分量,并提供视频资料、工资单、消费单等。二是对母亲外貌、动作、语言富有特色的描写,尤其是母亲从缝纫机后面站起来的“慢镜头的特写”等。三是挖掘课文隐含着的对比写法,如母亲的瘦小与母爱深沉,挣钱的艰辛与付钱时的坚决,收入的微薄与买书钱的昂贵,母亲的支持与女工的反对,“我”的内疚与母亲再次付钱的淡定等。

学生在阅读中遇到困难,他们未必会当堂提出来;学生在阅读中出现的问题,他们往往意识不到,这就需要教师发挥其主导作用,教前有预设,教中有调整,教后有引领。[4]回应学生的问题,也不应该是一一作答,而应该通过补充阅读等手段尽量使其自主解决问题。

四、从“用件”中善抓“引发点”

由这篇课文引发其做其他事情,或者用这篇课文做与它相关的听说读写活动,这就是把课文当“用件”来教。“用件”类型的课文,已经从学习对象退化为学习材料。把课文当“用件”教,已经不是阅读教学中常规意义上的“学课文”。但也不能说与阅读教学无关。当这篇“用件”所引发的事情是阅读相关的材料,或者用这份学习材料去阅读其他材料,就有可能引发阅读学习,从而有意识地使学生学到新的阅读方法、阅读策略。

如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七组即人物描写一组中的《“凤辣子”初见林黛玉》一文,有一位教师在教学时,选取文中描写王熙凤的穿着打扮:“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下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鱼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缂丝石青银鼠褂,下罩翡翠撒花洋绉裙。”以及询问林黛玉“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的两段内容展开教学。王熙凤穿着打扮一段,教师没有让学生花时间去弄明白描写服饰的词语出处、语义,而是让学生先罗列出所有词语后,让学生反复读这些词语,读着、读着学生从啰嗦、拗口、陌生的词语堆砌中,逐渐领悟了作者对王熙凤极度奢华的穿着打扮铺陈描述的良苦用心,是借此暗讽王熙凤炫耀其在贾府的特权与地位。关于王熙凤询问林黛玉的一段,教师让学生反复读,并要求一遍比一遍读得快,读着、读着,学生又明白了王熙凤询问时根本不给林黛玉留有回答与喘息的时机,明里示关心,暗里显淫威,目的是给新来的林黛玉来个下马威。此教学设计,不是为了让学生学习言语知识,也不是为了了解故事情节,也不是为了学会细节描写,而是让学生经历一次读懂《红楼梦》意蕴的历练,发挥“用件”的教学功能。[5]

五、从“引子”中抓“延伸点”

把课文当“引子”来教学,主要是为了发挥“由节选引向整篇作品”“由选篇引向整本书的阅读”的功能。

语文教科书中的课文,有些是长篇作品的节选,有些出自名家的作品集。这些课文,在教科书中被处理为相对独立的单篇,很多时候教师在教学中除了加上一点关于作家、作品的背景介绍外,与其他单篇作品几乎没有多大差异。这样的教学可能是有问题的。长篇节选的作品,其教学的主要指向,应该是立足这一节选,引导学生更好地阅读长篇作品或整本书。这就是“引子”课文的教学价值所在。

把课文当“引子”教,一般应该在课文教学前,或课文教学中,或课文教学后,要对作家背景和作家系列作品做一专题、全面的评述。或以作家为中心的专题,全面地评述这个作家;或以一部作品或一类作品为中心的专题,就全面地评述这部作品或这类作品。学生通过课文“引子”引出作家和作品,从而拓展阅读视野,使之成为提升阅读品质的“延伸点”。

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的教学导入设计:(1)课文的题目很特别。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2)本文的作者巴德·舒尔伯格是美国著名的畅销书作家。除了这篇课文,它的代表作还有《醒着的梦》《聪明的糊涂和糊涂的聪明》《我喜欢这个不讨人喜欢的人》。自己读一读课题。一读完这样的题目,你有什么感觉?(3)用意思相对的词来拟题,是作者巴德·舒尔伯格的写作风格之一,题目中的对比给学生产生强烈的冲击,不仅使学生想了解作者的作品风格,还可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课文教学结束前,教师设计了班级读书会,推荐学生用两周课外时间去阅读《在滨水区》《码头风云》《什么使萨米逃走》《醒着的梦》《聪明的糊涂和糊涂的聪明》《我喜欢这个不讨人喜欢的人》等作品。课外阅读过程由班级读书会组织,阅读完成后由班级读书会组织巴德·舒尔伯格作品阅读班级交流活动。

长篇作品的阅读以及整本书的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虽已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要打通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在链接中发挥很好的作用,还需要积极提倡、精心组织、深化研究。

综上,教材选文的五种功能,在现用的教材中尽管没有明确规定,但在三类课文中(精读、略读、选读)还是有规律可循的。[6]首先,“定篇”“例文”两类课文主要分布在精读课文中,发挥“教课文”和“用课文教”的阅读理解和领会的透彻功能;“样本”“用件”“引子”类课文主要分布在略读课文和选读课文中,主要发挥阅读的示范功能。前两者主要是“照单全收”“夯实基础”;后三者主要是“择其所用”“一课一得”培养技能。其次,五类选文功能的课文,在教学中应辅以其他方式方法,或媒体情境的创设,或权威结论的运用,或相关资料的补充,或互文阅读的充实等,但不能喧宾夺主,本末倒置,影响选文功能的发挥。另外,选文的五种功能是从不同国家、不同版本的语文教材中抽象出来的,具体到某一种教材,五种功能是难以与每篇课文一一对应的,需要教师依据选文功能和教学需要进行个性发挥,这是对教师课程素养的考验。尽管各种版本的教材对五种选文功能都没有明确的说明,但它毕竟是一种教材编写与发展的方向或趋势。为此,教师一定要从学情基础、年段要求、课文特点、教师特长出发,努力探索,善抓“学点”,以点带点,最终破解“教什么”。▲

[1]王荣生.话题:语文教学的内在规定性[J].语文教学通讯:B版,2011(9):7-9.

[2][3]王荣生.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与途径[J].课程·教材·教法,2012(7):84-91.

[4][5]赖端云.混沌阅读[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例文周总理课文
周总理“喝”饭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以例文引路,促妙笔生花
例文引路,读写相随
“未来的桥”写作指导及例文展评
背课文
1958年我在应城见到周总理
走进淮安周总理故乡 追寻一代伟人足迹
周总理运筹援越扫雷——访海军原副参谋长来光祖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