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觉者之师”,走出教师专业化发展困境

2015-01-31 14:01苗成彦
中小学教师培训 2015年5期
关键词:专业化道德生命

苗成彦

(临沂市罗庄区教研室,山东 临沂 276016)

教育是一种专业,更是一种事业。教师队伍建设专业化不是未来教师发展的唯一方向,教师的发展不等于当下流行的教师专业发展,要关注教师作为具体而丰富的个体,强调个体生命发展的整体性,这一特征决定了教师的发展必然走向专业自觉和专业的全面回归,走“觉者为师”的发展之路。教师只有拥有发展的生命自觉、道德自觉和专业自觉,才配享“觉者之师”的幸福。把教师的发展引入幸福自觉的轨道,是走出教师发展专业化困境与危机的成功路径,也是实现把学生培养成为“人格健全、具有配享幸福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素养”的新公民这一基础教育目标的必由之路。

一、教师为什么最有资格享受人生幸福

教师作为“人”,也和普通人一样,有着实现人生幸福的梦想和追求。更为重要的是,作为知识分子的教师群体,比普通人更有追求幸福的渴望,更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更渴求精神的满足。这是由教师的劳动特点决定的。

教育是“关于人”的事业。教师是人,教师的工作对象也是人,教育教学的过程是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心灵共鸣、情感沟通和智慧碰撞生成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极其复杂的,充满丰富创造的劳动。教师从事职业创造劳动的过程中,不仅获得了维持生活的物质财富,更重要的是在获得物质待遇之外,享受到精神上的满足。[1]

成为“觉者之师”的教师视教书育人为高尚事业,不仅将“教师”作为一个“事业”来经营,而且教师在这个岗位上找到自己人生的真谛、存在的价值。成为“觉者之师”的教师在完成教育一代新人的伟大使命过程中,不断加强师德修养、教育素养的修炼,铸造为人师表的光辉形象,赢得令自己感受幸福的美誉,正如夸美纽斯称赞教师职业“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从人的完整发展意义上说,教师的幸福也应该是完满的,因而教师要自觉建构包括生理幸福、心理幸福、伦理幸福三者统一的幸福教育体系。“觉者之师”要有完满的教育幸福观,这意味着要不断建构教学专业化和德育专业化的教师专业完整体系,修炼自己的德与行,不断提升幸福的能力。康德曾提出道德配享幸福的学说,认为良好的德行是配享幸福的前提。[2]作为既教书又育人的教师,不断用自己的师德和人格力量影响学生的同时,提升了自己做人的品质,进而使自己的德行更加高贵,更能从自己所爱的事业中获得尊严,从而让教师获得浓浓的幸福感。于是,我们说,教师最有资格配享人生的幸福。

二、教师发展不完满:教师幸福感缺失的深层根源

作为人师,教师最有资格配享人生的幸福,教师幸福应该是终身的,而教师的应然幸福与实然却形成一个巨大的反差。教师缺失幸福感的根源,除了外部环境影响之外,其自身缺乏自主发展的意识和能力、缺乏持久发展的动力,是教师缺乏幸福感的深层根源。我们有责任帮助教师找到职业倦怠的根源,分析其中原因,采取有效对策,让教师回到教育幸福的轨道上来。

(一)教师自我生命意识的缺失

一般来说,教师发展不仅包括教师的专业发展,而且包括教师的生命发展。生命发展是教师作为“人”的发展,是教师发展的基础,即教师发展首先是作为“人”的发展,其次才是作为“师”的发展。由于功利主义的影响,导致教师自我生命意识的缺失,出现了一些有悖教育本真的现象。正确分析教师生命发展误区,以弥补教师发展生命意识的缺失。

1.导致教师生命意识缺失的社会原因

社会赋予教师以知识的传授者、纪律的维护者、家长的代理人、社会的楷模等诸多角色,而“蜡烛”“灵魂的工程师”等美誉的背后更体现了社会和众多家长对教师的期待。在这样的美誉下,教师的责任更大,压力也更大。很多教师在教育中逐渐失去了自己,失去了生命本身的价值和意义。如果把这种牺牲看成是只对别人有意义而对自己毫无意义的行为,那么就意味着自己只不过是一件工具而不是一个体现着人的价值的人,教师便会失去了主动发展的意识,教师处于“被管理”“被规划”“被研究”“被读书”“被写作”“被展示”等种种形式的“被发展”局面,就会产生职业倦怠与抱怨,就不会有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就会有厌教、弃教的念头。如果他仍在从事着教育工作,那么他只是把教师职业当作一种“谋生”手段,不会再有专业的追求和发展的愿望。

2.教师生命意识缺失的工具主义根源

工具性主义教育价值观把教育作为社会发展的工具,它看到的只是教育的外在价值,看到教育如何适应社会的要求,为它服务,唯独看不到教育本身的价值。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教师就要配合“生产”什么样的“人”,在这里,生产出的“人”不过是工具而已,人的价值在这种教育中荡然无存。

教育的目的应该指向人的灵魂,是意志的砥砺、心灵的圆满,进而让师生共同体验到一种精神上的幸福。在应试教育背景下,教师会把教育的全部价值都维系于学生的“分数”和“升学”,而全然不顾学生心灵的陶冶和生命的成长,那么教师的教育生活就很容易变得单调而毫无生气,就会被琐碎的、日复一日的“知识传授”所桎梏、窒息。一个体会不到教育过程的愉悦和幸福的教师,如何让学生幸福成长?如果这个工作充斥着焦虑、倦怠和满腹牢骚,何谈教育的幸福?

(二)教师发展的德育专业化缺失

专业发展是教师作为“师”的职业发展,是教师发展的有机构成。教师发展应该是教师生命与职业生命和谐发展的完整统一,也是教师实现职业幸福的源泉所在。

然而,很多一线教师受技术主义的宰制,疲于应付繁忙的日常工作,他们的付出已经接近于体力工作者了。而自己学习和进修“充电”的材料却被极度缩减到“教科书+参考资料+学科培训”的小框框里。他们期望通过培训找到提高成绩的锦囊妙计,尤其是可以直接运用到课堂中的教学技术和方法。教师在这样的培训中就等同于技术人员,在专家那里学技术,到课堂中实践运用,这就导致教师失去了主动性和创造性,成为不折不扣的“教书匠”。教师只会教书,不会育人,是情理之中的事。

教育永远是一项道德的事业,既没有无教育的教学,也没有无教学的教育。因此,教师的专业发展既有教学专业化的发展,也有德育专业化的发展,是教学专业化和德育专业化的完整发展。[3]我们不否认教师学科知识的掌握和教学技能的提高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作用,尤其是在新教师成长中的作用。但无论是对新教师还是成熟教师,如果教师的专业发展只走一条技术化的道路,那么最终会失去“教育”的“生命价值”。因为“教师职业主要不是技术型职业,教育技术不足以体现教育活动的真谛,教学技术不是教师职业实践的根本,不足以作为教师专业化的根据,无法支撑起教师专业化”。[4]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不完满,决定了教师将一直在“匠师”的层面徘徊,实现不了教师专业的完满、和谐发展,因此教师的教育教学不能独立地创造,成为不同意义上的“工具”符号,导致教师幸福的优势不能显现和发挥出来。

综上所述,在教师发展这个主题上,出现了“两个不完满”的问题,即教师自身发展的不完满和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完满。教师自身发展的不完满,使教师缺失了作为一个人的生命自觉;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完满,使教师缺失了作为一个职业人的专业自觉。这一切导致教师在追求幸福的路上要么浅尝辄止,要么方向不明,始终享受不到职业生涯带来的幸福感觉。

三、践履教育自觉,做配享终身幸福的“觉者之师”

学生的健全完整发展必然呼唤教育专业的全面回归,而教育专业的全面回归需要教育的自觉,这就迫切要求唤醒教师发展的自觉,它包括教师发展的生命自觉、道德自觉和专业自觉,即教师的文化自觉。教师发展只有拥有教育的文化自觉,才能找到幸福的本源。唤醒教师发展的自觉,就是要唤醒教师的生命自觉,做拥有生命自觉的“觉者之师”;要唤醒教师的道德自觉,做拥有道德自觉的“觉者之师”;要唤醒教师的专业自觉,做有智慧之美的“觉者之师”。[5]这是时代赋予我们教师的神圣使命。

教育的基础目标是培养生命自觉之人,这就要求教师首先是生命自觉之人,具有自我生命意识,自身要有“明自我”“明他人”“明环境”的特征。李政涛教授认为,拥有生命自觉的“觉者之师”,具有对生命、对教育、对文化的自觉,教师不只是职业,也不只是专业,而是一种生活方式。[6]觉者之师的重要使命在于以自身的生命自觉培育学生的生命自觉,在培育与唤醒学生生命自觉的同时,自己的生命质量和自身的幸福感也得到不断提升。

拥有生命自觉的“觉者之师”,不仅关注学生当下的幸福,更关注学生未来生活的幸福,他会立足于自我,反躬自问的同时,努力培养教育者的兴趣素养,保持教师的职业激情,从而不断成就自我;他会自主发展,拥有自我专业发展意识,养成自主学习与自主探究的习惯,掌握自我反思策略,修炼自我建构能力,优化自我调控与评价机制,不断实现自我的超越,逐渐走出职业倦怠,成就教师终身职业幸福。

教育的伦理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有道德自觉的“完整人”,这就要求教师回归职业素养。首先是完整的道德自觉之人,拥有道德自觉意识,做到既教书又育人,既会教书又会育人。做有道德自觉的“觉者之师”,视教育为一项道德事业,不断追求教学专业化和德育专业化的专业完满发展,做完满的“教育人”。“觉者之师”的根本使命是在不断提升学生生活品质和伦理幸福的同时,也不断提升着自身生命的质量和为师者的职业尊严,自身也充分享受人生的伦理幸福。

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智慧之人,要求教师视幸福为教育教学的重要价值追求,首先应成为能够综合多种智能的智慧人。“觉者之师”自觉确立崇高的教育价值信念,不断提炼自己的教育哲学主张,形成符合科学规律的教育理念,指导着自己的专业发展;“觉者之师”会自觉把读书、写作、研究、实践、反思作为自己的专业生活方式,在与学生、与自我、与生活、与大师、与文本进行心灵对话的同时,不断享受着人生的高峰体验,使自己的人生智慧迈向更高的顶点。

孟子有“三乐”,其中一乐是“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作为教师,要面对各种不同的学生,要怀有“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梦想,抛弃“精英化教育”的传统旧观念,把每位学生都培养成有用的人才,让他们去实现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今天看来,一个只知道教知识、练能力的教师,不一定是真正意义上的合格教师,只有懂得将“人性”和“道德”弥散在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日常行为中的教师,培养优秀学习者品格的教师,才是一名真正的师者。[7]作为学校,不仅要关注学校的课程与教学,更要关注教师的人文精神、道德修养、工作热情和抗挫能力。唤醒教师发展的专业自觉,需要学校营造积极向上的教育文化,需要对教学进行审美化改造,全面建设文化的课堂、文化的校园,从而实现教育的文化自觉,为师生架设通往幸福的桥梁。▲

[1]檀传宝.做一个配享幸福的教育家[J].人民教育,2014(17):1.

[2]赵志毅.德育原理与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3]班华.让教学成为道德事业[J].教育研究,2007(2):12-16.

[4]叶澜.论教师职业的内在尊严与欢乐[J].思想.理论.教育,2000(5):6-11.

[5]叶文梓.觉者为师——教师专业化的超越与回归[J].教育研究,2013(12):97-101.

[6]李政涛.教育呼唤“生命自觉”[J].人民教育,2010(23):9-12.

[7]姚虎雄.回到常识:再谈“素养为重”[J].人民教育,2014(14):67-69.

猜你喜欢
专业化道德生命
生产专业化促进农户收益提升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促进幼儿园保育教师专业化成长的策略
对幼儿园听评课专业化的思考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