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雪峰
(北京教育学院朝阳分院,北京 100026)
“十二五”以来,北京市朝阳区教师培训工作走上了一条专业发展之路,即基于教师专业发展要求和岗位发展需求研制不同领域和专业的标准(如《朝阳区教师教学基本能力检核标准》),依据相关标准构建教师培训课程体系,在此基础上开发不同学段、不同学科的教师培训教材,进而依据教材并结合教学实践组织实施培训,最终进行培训效果评估的系统化和专业化路径。2012年3月,朝阳区启动了新教师培训教材的编写工作,召开了第一次教材编写工作会,到2014年6月,教材正式出版,历时两年有余。两年多的时间里,从组建编写队伍、编制教材体例、研讨教材样章、论证教材框架、明确编写要求、分工编写教材,到反复修改完善、反馈试用效果、通过全稿论证,最终于2014年3月交付出版社。期间的挑战与艰辛,非亲历者不能体验;期间的感想与收获,在此与大家分享,以兹能提供一些经验与借鉴。
确定切实可行、引领任务高效完成的工作目标,是做好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教材编写也不例外。为此,笔者依据《朝阳区教师教学基本能力检核标准》中的能力要点中合格层级的能力要素,结合近几年新教师培训的经验,梳理了以往新教师培训的三大任务:即形成良好师德规范,树立育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和素质教育理念;学会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情况进行教学设计,初步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和有效的教学技能完成课堂教学;形成广泛的专业阅读和深度的专业反思的学习习惯,初步学会教育教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基于上述任务,我们将这套教材定位成新教师上岗前应知应会内容的培训书、在工作岗位上边实践边学习的工具书以及顺利度过适应期的参考书。通过学习培训教材达到提升教师自身价值判断、公共关怀和追求心智教育生活的态度、习惯和能力。
根据上述基本定位,编写团队确定了如下三个编写目标——
应知应会目标:结合具体案例了解教育教学中最基本、最重要、最急需的应知应会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对可操作的训练内容的学习,为顺利从事教师工作奠定基础;
启发示范目标:通过编写适合新教师阅读参考的教育教学案例,启发新教师不断深入思考教育教学中的真实问题,并学会采用积极主动的态度解决所面临的教育教学中的问题;
持续发展目标:通过收整学习资源,为新教师提供可供进一步学习的资源素材、学习方法等,拓宽新教师的学习视野,养成学习、思考和研究的工作习惯。
上述教材编写目标,确立了本套教材突出实践性与兼顾学术性的价值取向。可以说,准确的编写定位、清晰的编写目标是教材编写的基础,也是教材编写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培训教材作为培训的基础,其编写理念和设计原则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师培训所能够取得的效果。因此,教材编写要具备一定的学术性,确保编写内容的科学性、编写思路的逻辑性、编写体例的严谨性、栏目设计的准确性以及教育教学案例的丰富性和深刻性等,以此突显教材的问题性、提高教材的可读性、增强教材的示范性、突出教材的可操作性。
这套教材是写给刚刚走上教师工作岗位的新教师的,他们最想学什么,最需要学什么,确实是个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依据近几年新教师教学现状和发展情况的调研分析,结合开展新教师培训的实际,笔者将集中培训中“教师基本素养”的内容编写成上册,目的是增强新教师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强化角色意识。其主要内容包括师德修养(包含教师礼仪礼节)、法律法规、教师心理健康、学生学习心理和班主任工作等。教材下册则主要聚焦新教师的教学基本功,目的则是提高他们的教学设计与实施的基本技能、教学评价和教学反思能力。
现在很多的教师培训都对基础培训表现得不是很重视。许多中小学教师在培训中不看重理论的学习,而急于去学习操作的方法。究其原因,就是没有在理论上好好下功夫。
为此,针对新任教师的培训需求,在培训教材中我们适时适度地穿插了“资料卡”“讨论交流”等栏目,目的就是要引导新教师学习与课程改革有关的基础理论或文件,使他们从以前那种对教育教学的陈旧认知中走出来,在培训中获得一种全新的教育观念。因为我们坚信:只有当教师把全新的教育观念充分地运用到他所在的课堂中时,学生们才能成为受益者。只有在培训教材中更多地强调这一点,教师才能更好地意识到教育观念转变的重要性。例如,在“释惑建构”部分,编者通过“案例分析”“资料卡”“讨论交流”等栏目对问题进行讲解或剖析,在呈现应知应会内容的同时,引导新教师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研究,从而自主建构起学习内容。
建构主义理论是目前西方较为流行的一种教育理论,它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1]
笔者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设计教材的编写思路,确定了以“话题——主题——问题”为线索的编写方式,将应知应会的内容用问题串联起来。当然,这些话题、主题和问题的遴选过程也是历经了几番研讨和多次取舍修改的。例如,在教材下册话题二“怎样上好课”中,我们设计了“怎样激发学习动机、怎样运用教学语言、怎样运用教学媒体、怎样进行课堂提问和怎样进行学法指导”五大主题,每个主题下又提出了若干问题。
本教材的编写没有采用以往那种过于学术化的演绎方式,而是采用了“问题解决”式的编写体例。为了使问题更有针对性,更加符合新教师的“口味”,我们通过问卷的形式调研了刚工作两年的新教师,征集了他们最想通过培训解决的真实问题,在此基础上,对新教师课堂教学基本功的能力要点进行了梳理和归纳,并据此不断完善教材的体例框架。例如,上册话题二是关于法律法规方面的,通过讨论交流,编者确定的话题名称由“法律法规篇”变为“做知法懂法的教师”。该部分内容以法律意义上的教师为切入点,引导新教师树立法律意识,通过案例学习提高新教师们在日常教育教学生活中所需要的职业敏感性,以此预防学生伤害事故,保障学生生命安全,努力运用法律知识分析和解决相关实践问题。因此,教材安排了“认真看待法律意义上的自己”“敏锐对待日常教育教学细节”“慎重对待学生安全大事”“坦然面对遇到的法律纠纷”四个主题内容。
依据建构主义理论中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即“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笔者将每一个问题的学习(培训)过程分为“引思聚焦”“释惑建构”“操作实践”和“拓展延伸”四个主体结构,在每个结构中又通过一些相对固定的栏目将内容呈现出来并有机联结起来。如“引思聚焦”的栏目为品读;“释惑建构”的栏目为案例分析、讨论交流、资料卡;“操作实践”的栏目为活动体验、归纳提炼;“拓展延伸”的栏目为资源链接、纵深思考。
上述编写体例和栏目的设计,目的就是希望突出教材的问题性,突显新教师应知应会的内容,便于编者丰富教材的案例,提高教材的可读性、示范性以及可操作性(包括培训中的可操作性和新教师自我训练的可操作性)。同时,利用问题创设学习情境,通过深度反思、对话交流和活动体验等学习方式促进新任教师更新知能结构,完成新知学习和问题解决,达到“以输出促输入,以表达促获得”的培训目标,帮助新教师完成对教育教学的意义建构。
教师培训教材编写还要充分体现实践性追求。笔者认为,所谓实践性追求就是要牢牢把握教材编写的针对性、实用性和趣味性原则。
不论编写哪种教材都不可能脱离它的使用对象。中小学教师是有着一定生活阅历和工作经验的成年人,如果供他们培训使用的学材采用大学教授写论文的语言风格编写,就会很不合适。[2]本套培训教材的使用对象是新教师,他们大多是1980、1990年后出生的年轻人,他们身处当今这个信息化的多元学习时代,获取知识或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元化,阅读方式也变得多种多样,学习习惯更是千差万别。如何才能针对当下年轻教师的特点,切实增强教材的可读性,吸引新教师们真的能静下心来,读得进去、学得明白,自觉结合本套教材对教育教学中遇到的真实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研究,确实是件很有挑战性的工作。
为此,在新教师培训教材的编写过程中,我们特别关注了当下新教师的教学水平、年龄和学历等实际状况,合理编写教材内容,创新呈现方式,以便最大限度地适应和满足新教师的学习需要,使教材更具有可读性与示范性。例如,我们在“拓展延伸”部分设计了“资源链接”栏目,意图就是要把与本主题相关,但对新教师学习又不是特别迫切急需的内容做一简要介绍,或者是将需要阅读的书目、网络上的资料进行适当推介,以引导新教师自主进行拓展学习和延伸思考。
上述做法,既可以使教材大幅“瘦身”,突出应知应会的主体内容,又可以引领学有余力的新教师拓宽学习视野,可谓一举多得。
教师培训的目的,不仅在于理论知识的获取,更在于以理论知识为引领,促进教师反思实践性知识。[3]因此,中小学教师的培训教材要做到实用,这也是实践性追求之一。首先,体现在教材里的内容要实用,也就是新教师学习了这些内容可以对他们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有益处。其次,在教材中传授的一些教学方法要实用,要做到教师易于掌握,掌握之后又能够很好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最终使学生受益。
为此,在新教师教材的编写过程中,编委们的共识之一就是要特别重视教育教学案例的编写。这套教材虽然是针对新任教师这个群体的,囿于编写教师的学科背景、知识经验等所带来的局限性,所以大家反复斟酌内容的编排是否合适,案例的选择是否恰当。同时,编委们对每个问题中的案例所涉及的学段、学科、主题内容进行统计,并进行适当调整、改进和完善,确保每个问题中涉及的案例尽量丰富,涵盖学科尽量广泛,关照中小学差异,以便新任教师能够看到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相关且适切的案例,并能得到启发,引以为鉴。
另外,为了增加教材的培训空间,在教材中我们还设计了“活动体验”栏目,目的是使新教师在训练操作或任务驱动中,强化对教师职业特点的认同感。例如,在“如何构建良好师德素养”问题的最后,编者提出了如下“活动体验”的内容:工作后,你是否觉得自己很忙?是否很长时间都不会像上学时那样安静下来看看书?是否能经常思考自己工作的得与失?请你结合“终身学习”理念写一篇反思,规划一下自己的职业生涯。
这样的问题完全是从新教师自身成长的角度提出来的,自然亲切,富于亲和力。既明确提出了自觉规划职业发展方向和路径的具体要求,又表达了一种发自内心的期待。
中小学教师培训教材在编写上还要做到语言表达轻松和幽默,体现趣味性。具有趣味性的教材,能够激发教师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心情愉悦的过程中牢固地掌握教材上的内容。这样的教材,一方面可以提高教师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还有利于教师们自己培养出幽默感,这种幽默感对他们日后的教育教学活动也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为了突出趣味性,在新教师教材的“引思聚焦”部分,我们通过“品读”那些耐人寻味的名言或故事等,聚焦将要学习的问题,轻松灵巧又发人深省。例如,在教师礼仪这个内容一开始,编者提供了流传于澳大利亚的题为“微笑的力量”的故事。
之后,编者又给出点评:这个真实的故事告诉我们,真诚的微笑能够融化心灵的坚冰。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微笑的巨大力量,它让我们更加坚信:微笑是严冬的炭火,微笑是盛夏的浓荫,微笑是沙漠的绿洲——“微笑是金”。社会学家把像“微笑”这类能够传递信息和情感的面部表情、身体动作等体态称为“体态语言”。
进而编者提出教师体态语言的问题:教师的体态语言在教育生活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师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无不影响着学生的心灵和情感。最后将这部分内容聚焦为五个问题:教师的标准站姿是什么?教师常用的坐姿有哪些?教师行走的基本要领有哪些?教师的常用手势包括哪些?教师怎样使用表情与学生交流?从而开启了关于教师礼仪的学习。这样的教材编写形式就像在给新教师们讲故事,娓娓道来,亲切自然。当新教师们阅读着这样的教材的时候,感觉一定是舒适温馨的。
教材编写是一件十分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在我区新教师培训教材的编写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例如,怎样从“教材”向“学材”转变,充分体现“学材”的功能;怎样从“文本”向“对话”转变,驱动新教师带着任务开展自主学习,促进他们深度反思并提出真实且有价值的问题[4];怎样才能让教材融教科书、配套的网络平台和数字化资源包等于一体,使教材呈现方式更加立体多元,从而使培训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培训形式更加灵活多样,有力地把培训课堂内外有机联系起来,以满足不同学习风格的教师的培训需要。[5]这些或许是我们更高的价值追求。另外,主编的领导力、学术水平,编委的执行力、反思深度,团队的凝聚力、创新精神以及领导的支持力和包容心态等也都是影响培训教材质量的重要因素。
作为培训教师,编写出适合培训对象开展有价值的学习,并能促进他们进行更为广泛的专业阅读和更为深度的专业反思的教材(学材),是我们重要而艰巨的任务。培训者要相信每个教师都是天生的学习者,每个教师都能在学习中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结合自己所教学段学科的教育教学实际,创造性地开展有意义的学习、实践与反思。让我们为此而努力吧!▲
[1]陈捷.《Intel未来教育》教师培训教材之建构主义思想[J].中国电化教育,2001(7):44-45.
[2]王文颖.中小学教师培训教材编写的理念和设计原则[J].教育界,2013(5):100-102.
[3]张恰.论基于实践——反思取向的教师培训教材设计模式[J].教师教育研究,2010(11):53-56.
[4]张恰.教师培训教材设计的转型与创新——基于教师专业发展范式的特征分析[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8(10):15-17.
[5]刘学兵,史亮.迈向多元学习时代[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4(12):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