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院校转型:理念创新与全面改革

2015-01-31 12:29□刘
职教论坛 2015年18期
关键词:职业院校人文转型

□刘 刚

本科院校转型:理念创新与全面改革

□刘 刚

要实现国家提出的部分本科院校转型的目标,必须对部分本科院校人才培养中的异化的人才培养倾向以及片面的人才培养实践作出深刻反思。以创新办学理念和突出职业教育本质特征为基本指向,在人才培养目标、学科意识、课程体系、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教育内容、实践教学等方面作出深刻改革,培养全面发展的应用技术人才。

办学特征;工具人;职业人;理念创新

2014年5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引导一批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教育部等六部门在印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中也提出“引导一批本科高等学校转型发展。支持定位于服务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本科高等学校实行综合改革,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发展。”在这一转型过程中,如何保持本科教育水平,突出职业教育特征,加强人才培养,是转型本科院校面临的突出问题。

一、部分本科院校人才培养中的问题:异化与片面

国家提出部分本科院校转型的要求,既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需要,也是实现本科层次人才培养优化的需要。当前,部分本科院校,甚至不少的职业院校存在着办学特征与人才培养规格背离、培养工具人和片面职业人等不良倾向。本科院校转型实质上是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型,是围绕培养目标实施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

(一)异化的工具人培养倾向

关于大学终极培养目标的讨论一直是高等教育发展史上最具争议的话题之一。纽曼认为教学是大学的唯一功能,大学的使命是培养良好的社会公民,即“有文化修养”“具备思想和行动上一切优良品行的绅士”[1]。洪堡在柏林大学的改革中提出,大学“不是关心生活的需要,而是纯粹地关心教育本身,关心作为知识的知识,关心心灵的培养,其次关心科学”,大学的培养目标是有修养的人即完人[2]。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实用功能日益显现,对大学培养目标的认识也在发生改变。秉持实用主义哲学思想的科尔就认为:在当代,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仍然是大学教育目标的重要内容之一,大学应通过专业甚至职业训练,使学生掌握就业所必需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3]。这对当代高等教育产生较大影响。技术革命之后,技术主义、技术中性论等也得到较大的发展,技术中性论认为,技术仅仅是一种达到目的的中性的手段或工具体系,是人类改造和控制自然满足自身需求的工具。在此思想影响下,资本主义早期出现了“工具人”假设,即认为人在生产活动中与机械一样,只是一种工具。

实用主义、技术中性论关照下的高等教育培养目标注重人的知识的实用性,尤其在地方本科院校发展进程中,在突出技术性办学特征的推动下,教育目标不同程度地存在异化和背离,并在一些学校导致人才培养的“工具人”倾向。其表现在教育思想上就是把人当作一种“器”、“物”和工具,教育目标就是为了“制器”,教育过程就是让受教育者接受技术化、程序化、标准化的灌输和塑造。部分高等院校在功能上更多地取向和体现了服务社会、适应社会,而相对较少地取向和体现个人的价值和自由发展。从某种程度上讲,高等院校成为整个社会大工业过程中的一个技术环节,在按照同一的目标,制定同一的标准化模具,进行同一的加工制作,不断地生产出工具人。“作为一类教育类型,高等职业教育和所有教育类型一样,它培养的对象是人,首先培养学生成 ‘人’,然后才是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4]本科院校要成功转型,必须牢牢把握这一方向。

(二)片面的职业人培养实践

办学特征既基于培养目标,又强化和影响培养目标,影响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职业性特征是高等职业院校的本质特征之一,它强调人才培养的规格和去向,强化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但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部分本科院校在教育实践中出现了背离,产生了“片面的职业人”培养倾向。本科院校转型必须扭转这种倾向。

毫无疑问,培养职业人是高等职业院校的出发点和归宿,在现代社会,一个自然人要想成为一名职业人,必须经过较长时间的专门的知识学习和技术培训,才能具备职业岗位需要的特殊的知识和技能。职业教育的起点是“人”,是接受职业教育的社会人,终点也是“人”,是从事职业活动的“职业人”。一名学生从进入高等职业学校开始,就已经在一步步走上职业人的培养道路,选择的专业基本明确了未来的职业去向,学习的专门技术直接为从事未来职业所需,毕业就业即成为一名具有专门技术的职业人。但是,现实情况是,部分本科院校,甚至不少的职业院校由于过于突出人才的职业针对性,却忽略了人才的全面发展,强化了职业人的社会属性,削弱了其自然属性。如有人强调高等职业教育要求学生从学校走向工作岗位基本上就能上岗,没有明显的过度期[5];有人强调高等职业教育必须瞄准职业或职业岗位的需求,不怕“专”[6]。过于突出这种观念,加上人文教育的缺失,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忽略了职业理想、职业道德等职业人特有的人文素质的培养,一旦发生背离,培养出来的往往是“片面的职业人”。

本科院校转型中必须消除这种 “片面的职业人”的培养倾向。高等职业教育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一种狭隘的职业训练,而是一种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形式之一,多种教育形式丰富了全面发展的内容,并使之得以实现。“现代职业教育应以全面发展的完满职业人为培养目标,建构与此相适应的完整的课程体系,彰显主体观照的教学实践。”[7]转型后的本科职业院校要在传授学生职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给予学生职业生活的体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态度,进而增进对职业意义和个人价值的理解。在转型过程中,可以发挥原有的学科相对完整的优势,加强人文教育,在保证职业人属性的同时,适度加强学生的社会人属性。

二、本科院校转型的两大任务:创新办学理念与凸显本质特征

(一)转型必须创新办学理念

1.树立技术人文教育理念。本科院校转型要改变和纠正教育教学中实际存在的“工具人”培养倾向,就要以转型为契机,正确识辨技术的人文价值,正确识别技术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把技术和人文相结合,树立技术人文教育理念,培养作为技术主体的学生具有自觉的自主选择技术及承担对技术产生后果的责任意识和能力。

现代技术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产物,技术一经产生就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一方面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生活的自然环境,一方面也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层面和角落,对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技术对人类的巨大意义和正面价值是无容置疑的。但我们也要清楚地看到,技术在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时,并不能掩盖其具有的诸多缺陷,随着人类对自身价值的不断反思,一些人文主义者在坚持不断地对技术提出批判,并力图通过人文精神的张扬,确立一种能够指导人类驾驭技术理性的价值理性。20世纪五六十年代,英国教育学家阿什比提出,技术人文主义是解除技术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分裂和隔阂的最后方法,“技术是与人文主义不能分开的。”[8]英国哲学家怀特海也认为“没有纯粹的技术教育,也没有纯粹的人文教育,二者缺一不可。”[9]只有通过人文的视角去研究和探讨技术,正确识辨技术与人的关系,以人文主义指导、运用和提升技术,才能使技术得到健康、有序的发展,被人类积极、妥善的利用,进而为人类创造更加光明幸福的前途。

2.树立职业人文教育理念。本科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不仅仅是具有职业技术和知识的职业人,而是培养具有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责任和职业素质的全面发展的职业人。所以,有人认为本科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包括五个方面:强调技术、突出应用、注重技能、关注创新、兼顾人文[10]。全面发展的职业人一方面要具备普通公民的人文素质,另一方面要具备与其职业相适应的职业技术、能力和素质,要具有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责任和职业情感等。本科职业院校培养全面自由发展的职业人,必须在转型中结合职业性特征树立职业人文教育理念。

转型后的本科职业院校应该树立职业人文教育理念,从培养狭隘的仅仅面向职业岗位的职业人,拓展到培养既具有职业知识和技术,又具有职业适应能力、职业道德情感的全面发展的职业人。职业人文教育理念的核心是职业人文精神的教育,这种人文精神包括对自身从事职业的生命意义和价值的理解和追求、对职业活动中人与人关系的认识、对职业活动中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以及对职业活动中人与社会关系的认识等方面。

3.树立实践人文教育理念。实践是人的生存方式,实践的形态包括生产活动、社会交往活动和精神生成活动。生产活动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形态,社会交往活动是人与人相互关系的实践形态,精神生成活动是人与自身精神关系的实践形态,三者并不是独立的活动,而是同一实践的不同方面的规定,任何人的实践活动都是三者的统一。所以实践本身就具有人文性。在高等职业院校,实践教学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学生要实现全面发展,并顺利进入职业生活和社会生活,必须通过教学尤其是实践教学得以实现。在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的实践过程中,学生不仅能获得知识、技能的提高,而且在这一过程中会伴随着世界观的形成或改造、社会生活基本素质的养成,最终实现了个人能力、个性发展和个人价值的充分统一。

(二)转型必须突出职业教育本质特征

本科院校在转型过程中必须适度弱化普通高等教育的定位,突出高等职业教育的特征。一般意义上认为,高等职业教育具有技术性、职业性和实践性,对应普通高等教育的学术性、学科性和理论性。本科院校转型必须在保持本科教育水平的基础上增进技术性、突出职业性、强化实践性。

1.培养规格增进技术性。技术性特征是指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类型是面向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是高等职业院校区别于普通高等学校的基本特征。技术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才类型的技术性,人才类型可以分为学术型、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高等职业院校“主要是技术型人才”[11],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的学术型、工程型人才;二是教学内容的技术性,学习内容主要是以技术和能力训练为主线的生产、管理与服务的工艺、方法、规则、制度等知识系统,有别于普通高等学校强调学科的基础、前沿和发展方向。

2.培养去向突出职业性。职业性特征是指高等职业院校要为学生的职业作准备,为学生毕业后的求职、工作、创业作准备,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的第一线提供合适的人才。职业性也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专业设置的职业性,以社会的职业分类及岗位类型为依据,设置具有很强职业针对性的应用型专业;第二,就业去向的职业性,培养的人才具备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基本素质、职业能力和必备的知识和技术,是适应生产、服务、技术、管理一线需要的高技术、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其就业去向是原来预定的专业岗位(群)。正是就业去向的职业性才使得高等职业院校广泛开展的 “订单式”人才培养具有可行性并取得明显效果。

3.培养过程强化实践性。实践性特征是指通过实践,学习提高技术,培养学生熟悉职业特点,适应岗位要求。高等职业院校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培养学生掌握职业岗位所需要的技术,才能提高技术性,完成职业性。实践性明显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主要有两点:一是教学计划突出实践教学,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教学计划中的实践教学时数基本都在50%左右;二是教学过程强化实践,在条件保障中,除了要求有熟悉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之外,还必须具有比较完备的、先进的技术设备设施和仿真性的实践教学环境等。

三、本科院校转型的现实路径:全面推进改革

部分本科院校转型是国家的一项重要战略部署,理念转型是前提,实践改革是保证。拟转型的本科院校必须在人才培养、学科意识、课程体系、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教育内容、实践教学等方面作出深刻改革,着力培养全面发展的应用技术人才。

(一)人才培养目标

本科院校转型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要从主要培养学术型人才转为主要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要结合应用技术型人才目标适度调整教学内容。与原来的高等职业院校相比较,转型后的本科职业院校具有相对较强的学科和学术优势,必须抓住转型机遇,按照《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的要求,积极培养经济和社会重点领域的技术技能人才,如:适应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的技术人才、流通人才、经营和管理人才;适应工业转型升级需要,掌握新技术、具备高技能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具备高尚职业道德、较高人文素养、通晓国际标准和高超技术技能的新型服务人才;以及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能源产业、海洋产业、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等。

(二)学科意识

大众化高等教育必然出现就业大众化。由于人才数量众多,毕业生就业不再是精英职位的追求,更多的是基于市场的需求,应定位于大众职业性工作[12]。本科院校转型必须相对淡化学科、强化专业、针对职业。普通高等学校一般强调学科类群的综合性和完整性,其专业设置强调围绕学科发展构建交叉、联合、融合的学科体系。高等职业教育则强调职业针对性和专门性,其专业设置强调以职业岗位为依据,以就业为导向,构建以职业类群和岗位类群为基础的实用、能用、好用的专业体系。所以,本科院校转型必须围绕职业性优化专业结构,主动对接职业和岗位需求,调整改造与办学层次与需求不对称的专业,增设面向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专业。发挥本科教育的学术技术优势,积极增设反映未来产业变革和技术进步趋势的新专业。

(三)课程体系

以技术人文教育理论为指导重构课程体系。转型后的本科职业院校树立技术人文教育理念,就是要求学生要正确认识技术的人文意蕴,正确认识技术与人的关系,以人文为导向,以技术为手段,既具有人文精神又具有正确发明、操作和使用技术的素质、能力及意识。其主要内容包括树立和谐技术观、学习技术发展史、培养技术责任意识和感知技术之美等。美国哲学家芬伯格很具体地提出,教育“可以把技术和技术系统与自然整合起来;把技术和伦理与美学符号整合起来;把技术和工人与使用者的生活学习等整合起来;把技术和其工作与使用的社会组织整合起来。”[13]

(四)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

本科院校转型首先要修订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大幅度增加实践教学时数,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普通高等学校强调三大功能,本科职业院校有开展科学研究的比较优势,在转型中要积极开展力所能及、切合实际的应用性研究,加入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强化与企业的协同创新,与企业合作建立技术技能积累创新平台,建立校内实习实训场所和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包括联合组建技术研发、工艺设计、装备研制等实验室、开发中心、实验实训平台等。

(五)教育内容

以职业人文教育理念为指导重塑教育内容,培养学生具有职业素质、职业能力、职业精神和职业情感的教育思想。其主要内容包括职业价值观教育、职业道德教育、职业情感教育、职业美学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等。职业人文教育理念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中的人文素质教育思想和一般意义上的人文教育思想,是一种职业性特征决定的特殊形态的人文教育理念。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著的《学会做事——在全球化中共同学习与工作的价值观》一书中,提出了一种新的着眼于人的可持续发展的职业教育模式,这一模式针对职业教育的实际,强调了人的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提出了在职业教育中进行以人的尊严、劳动的尊严为中心的价值观教育的方法、途径,并提出了可操作性的教学模块。这实际上正是职业人文教育思想的体现。

(六)实践教学

以实践人文教育理念为指导强化实践教学。转型后的本科职业院校树立实践人文教育理念可以理解为在实践中正确认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的关系。本科职业院校转型,要在实践人文教育理念指导下,加强实践教学、开展实践活动。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学生自身以内在体验的方式参与教学过程,不断地获得知识、技能及道德行为等多方面的提升,不断地习得和积累社会生活经验,逐步养成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素质,这样在教育育人根本目的得以实现的同时,也满足了包括人的社会生存、社会适应、社会发展在内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在实践中学生直接面对操作对象或者大自然等认识对象,能够感知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实践中往往需要许多人共同完成一项生产活动或调查研究,在这一过程中能够体验到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在实践中的历练,能够认清自身的优点和缺点,能够磨练自己的毅力和意志。

[1]约翰·亨利·纽曼.大学的理想[M].徐辉,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87.

[2]威廉·冯·洪堡.立陶宛的学校计划[M]//瞿葆奎.联邦德国教育改革.李其龙,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7.

[3]刘宝存.科尔大学理念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2002(10):7-12.

[4]刘刚.问题与路径-高等职业院校人文教育策略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

[5]王明达.关于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几个问题[N].中国教育报,1995-09-23(2).

[6]王浒.谈谈高等职业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1995 (2):9-14.

[7]陈鹏,庞学光.培养完满的职业人——关于现代职业教育的理论构思[J].教育研究,2013(1):101-107.

[8]张金福.大学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结合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173.

[9]国家教委教育发展与政策研究中心.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的动向和趋势(第三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205.

[10]涂向辉.本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及其内涵探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27):15-20.

[11]杨金土,孟广平,严雪怡,等.论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J].教育研究,1999(4):57-62.

[12]谭菊华.大学生就业视野下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127-132.

[13]安维复.走向社会建构主义:海德格尔、哈贝马斯和芬伯格的技术理念[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2(6):33-38.

责任编辑 蔡久评

刘刚(1969-),男,河南信阳人,河南科技学院职业技术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副教授,教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

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人文主义视野下高等职业院校办学理念演变与归向”(编号:2012BJY014),主持人:刘刚;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人文社科)支持计划(编号:教社科[2014]295),主持人:刘刚。

G710

A

1001-7518(2015)18-0030-05

猜你喜欢
职业院校人文转型
基于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学建模实践活动探索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聚焦转型发展 实现“四个转变”
转型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