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刘奇
移动学习在职业教育中的适用性分析
文 刘奇
中等职业教育处于我国职业教育结构层次的最基层,为初高中毕业生打开职业的大门,为专科职业教育、本科职业教育提供了以职业为导向的新型生源,培养了一大批适应社会发展的各行各业专门性人才。当下,手机、智能平板等移动终端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将移动设备运用到中职实践教学中,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更容易达到教学目的。
1.实践性教学的现状
中职教育是培养专业技术类人才的摇篮,实践性教学为学生更快的接收新技术新知识搭建提供了良好的途径。中职教育的最大特点就是理论与实践的深度结合,打造适合市场需要的专业型人才。
近年来,职教改革有了很大的发展,积极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机制不断健全,开展60余次产教对话,出台5个行业职教专项政策。组建59个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成立校企合作联盟,建设职教集团。近日,在天津举办了现代学徒制国际研讨会,中国教育部将公布100多所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正式启动“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校企联合培养”的试点工作。
学校积极开展校企合作,顶岗实习是大部分中职院校采取的一种实践性教学方式。以湖北省十堰市科技学校为例,学校实行前两年半在学校学习,最后半年到相应定向企业定岗实习的“2.5+0.5”教学模式,根据选取的定向企业开办了模具设计与制造、工业机器人技术、数控技术应用等专业岗位定向班。其中数控技术应用定向班与万控集团进行合作,企业提供学生组长、车间调度、车间主任等管理岗位以及操作技术员、工艺员、高级工程师等技术岗位。试用期的月薪3 000元左右,转正后月薪一般在4 000元以上。专业岗位定向班不仅很好地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还为企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上手快、实践性强的专业人才,深受学生的欢迎。
2.实践性教学存在问题
德国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双元制”的教学模式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尤其是为二战后经济的恢复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双元制”致力于政府与企业合力培养应用型、高素质的劳动者,以一种工学结合的模式达到劳动者兼具实践操作能力与过硬的专业素质的目标。
近年来,我国大力提倡职业教育的发展,努力打破“重普教,轻职教”的局面,实践性教学的发展基于只实践不读书的传统学徒制。随着职教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实践性教学逐步正常化、规范化、科学化、合理化,但是,由于发展的不完善、不充分,实践性教学还存在以下问题。第一,校企双方缺乏有效统筹,校企双方虽然有合作,但是在培养学生的交流不多;第二,学生实践过程中缺乏理论学习时间,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强,在顶岗实习期间很少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在学校所学的知识进行具体应用;第三,企业师傅的积极性不强,在带学生的基础之上,很少主动反馈学生的情况,不利于职业教育的建设与发展;第四,学校教师实践操作能力不强,知识更新速度慢,难以跟上行业发展的步伐,对培养适应企业要求的人才形成了阻碍。
3.移动学习推动中职实践性教学健康发展
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渠道较多,在企实习期间缺少系统学习的机会大大减少,移动学习填补了此处缺失与空白。在实习期间,学生虽然在老员工之下进行学习,但是并没有教师授课的耐心,缺乏系统化的学习环境,学习气氛不浓,没有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良好的条件。
移动学习是一种泛在学习模式,提升了学习自主性,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与积极性。移动学习是一个开放、动态的学习系统,学生不再局限于师傅“手把手”教学,他们的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从主观来说,学生能得到满足感,学习从根本上说是学生自己的事情,移动学习使学生在师傅教授的知识基础上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拥有自己独立思考的空间,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补充,这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减少学习带来的压力。从客观来说,学生使用移动终端设备进行学习,大大提高信息量,延长学习时间,在移动终端上随时随地学习,减小学习的障碍。
移动终端的使用为实践教学实行移动学习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据Google发布的消费者网络行为报告显示,在全球智能手机使用率最高的10个市场中亚洲占据了5席,中国(大陆地区)的比例达74%,远高于美国的57%。移动设备的使用如此普遍,深受人们的喜欢,中职教育应充分利用移动设备的便携性、无时空限制、资源丰富、具有个性化等优势,培养一批专业化、精准化、现代化、高素质的职业人才。
在中职院校中,移动终端的使用对于师生来说已经相当普遍,学生用手机打电话、登录社交软件、看电影、看小说、玩游戏等进行一般性社交活动或是娱乐活动,而教师除了社交以外,很大一部分时间会浏览新闻、关注行业动态。总的来说,利用手机等移动终端进行实践性学习的情况还较为少见。在我校,师生的手机使用率很高,但以此作为学习工具的却少之又少。实践性教学的时间不确定性特点呼吁移动学习的出现,实现移动学习最基本的就是搭建一个集资源、管理、交流于一体的移动学习平台。
1.创建移动学习资源库
随着移动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中职院校应积极应对信息化浪潮,逐渐实现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使得各种内容资源格式在各种移动设备上得以观看、使用,学校通过全面的网络覆盖、内容资源的制作、微课视频的上传创建一个丰富的教学资源库。
移动学习资源库的内容资源包含课内课外两个体系的内容:课内资源指教师在课堂教学时用到的课件、视频、音频、动画等课堂教学资源,包括公共文化知识、专业基础理论知识、题库、教材解析等;课外资源指与专业相关的实践指导内容,包括技术操作技巧、专业实践演练视频、实践难点解析、企业工作规范与流程等。学校积极开展课堂教学,以项目教学法、微课、翻转课堂、有效课堂比赛等形式提高学生学习效率,这些课程的设置与开展为移动学习平台创造了新的内容资源,丰富了资源的形式。
移动学习资源库的内容资源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丰富与精致并存,一方面,移动学习的一大特点是能够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为了全面打造一个好的移动学习环境,教学资源也应呈现小、短的特点,并能根据学生的个性随意组合;另一方面,中职院校以合作共建为基础,以开放共享为目标,实现内容资源的共享,让学生在学习平台之上获得同等的教育资源,众多学校的教育资源在同一个平台上展现,供学生随时随地进行使用,这促进职业教育教学与移动信息技术全面深度融合为主线,广泛参与、协同共建、开放共享,形成了产教结合、校企合作、校校联盟的工作机制。
2.搭建信息交流平台
相对于普通教育,中职教育是一个更加繁复的工程,涉及的不只是学生、教师、家长、学校、政府,还有企业的参与。信息的充分交流才能让各方的需求得到表达与满足,实现中职教学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最大化。现阶段中职教学的校企合作是一种以学校为主、企业为辅的模式,校企之间缺乏必要的交流,以至于培养的学生达不到到企业的就职要求,从而降低了中职教育的质量。
移动信息交流平台的建立为各方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第一,学生通过信息交流平台向教师、企业、师傅提出问题,为学生在课堂学习时提供了解相关企业与实践具体情况,在实践时提供了学习理论知识的途径。第二,发布企业招聘信息,实时动态关注企业的招聘信息,有助于学生实现充分就业。第三,学校与企业就合作培养人才问题进行交流,当学校培养的人才与企业需求不相匹配时,信息交流平台大大方便了校企之间的沟通交流,提高企业积极性,提升实践性教学的水平。
3.打造实践教学管理系统
实践教学是在学校的统一管理之下,让学生有机会进行实践操作,而不是抛弃对学生的责任。在学生实践期间,学校充分了解学生的实习条件、实习岗位、实习强度、学生与企业师傅之间的关系情况、实习效果,为学生的实习提供更好的条件,达到实行校企合作的要求与目的。
首先,学校应该建立学生档案,对学生的流动进行跟踪监测,观察学生的就业动向,做好就业统计,这对规划学校的专业设置,发展重点专业有指导作用。其次,学校建立学生实习登记表,让每个学生以一周为周期对实习进行记录,提出疑惑与问题,学校对此平台进行统一管理,针对学生的现实情况采取相应措施。最后,学校对资源平台和信息交流平台实行定期维护与更新,使移动学习平台发挥最大的作用。
1.满足学生学习要求
随着中职教育改革的深化,中职学生的道路选择趋于多样化,不仅仅是统一步入职业岗位,还可以选择继续深造。十堰市科技学校不仅与高校联办“3+2”分段制普通大专班,还创办了十堰市综合高中技能高考班和“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普通大专班。有意继续在学校接受教育的学生通过移动学习平台进行自学,实现自己的人生规划,教学视频、升学信息、习题测评等内容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需要。
2.增加教师教学的针对性
学生实习过程中遇到专业上的问题,通过移动平台与师生进行交流,不仅可以解决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还可为教师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不断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跟上专业发展的步伐,有助于教师实行针对性教学。
3.推动中职教育信息化深入发展
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水平较弱、学生的自主性不强都是推进教育信息化的阻碍因素,而移动学习建立在师生经常使用的移动终端之上,易获得说声的青睐。教育信息化的富贵面、涵盖面广,跨越了学校这个界限,在中职实践性教学过程中能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企业可以通过移动终端与校方随时进行沟通,告知校方企业人才需求,同时,校方针对企业的需求,动态完善教育活动。
移动学习是未来学习的一大趋势,它基于大数据、云平台、移动技术所打造的方便高效广泛学习的环境,不仅符合中职教师、学生逐渐所形成的生活习惯,还大大提高了实践性学习的效率,增加了实践性学习的自主性,为中职教育培养具有高思想素质和能力素质的现代化新型人才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1] 徐爱新.校企合作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中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7.
[2] 黄镜秋.中等职业学校“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4.
[3] 邢少军.移动学习在中职学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5(18):41.
[4] 罗国华.中职学生顶岗期间的移动学习[J].学园.2014(9):178-179.
作者信息
刘奇,本科,讲师,继续教育处副主任。湖北省十堰市科技学校,44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