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宛玲,王建国,崔明辰,宋国华,王福青,高凤兰,张福华,张延新
(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医疗系,河南 漯河 462002)
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现状调查
徐宛玲,王建国,崔明辰,宋国华,王福青,高凤兰,张福华,张延新
(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医疗系,河南 漯河 462002)
对国内39所院校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现状分析表明,课程设置较混乱、教学时数不均衡;课程设置老化,普遍采用以学科为基础的课程模式,普遍存在实践课和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薄弱。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应根据学生对应职业岗位的需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创新和重构课程体系,合理安排课程和分配学时,重视实践环节,加强人文教育。
临床医学专业;专科教育;课程体系;教学改革
课程体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课程设置一直是医学教育改革的重点内容。作为培养面向农村、社区医院医疗卫生人才的主体,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以下简称“该专业”)课程设置现状究竟如何?本调查根据所获得的资料,对国内39所院校该专业课程体系现状进行初步分析,为相应改革提供依据。
(一)资料来源与对象。
国内开设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39所院校,其中本科院校14所,高等专科学校19所,高等职业院校6所。学校分布于东部、中部、西部的22个省、市、区。
(二)方法。
人才培养方案或教学计划直接向有关院校索取,并走访部分院校。均为当前正执行使用中的人才培养方案。
(一)课程模式。
39所院校该专业课程体系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部分,必修课课程结构以公共基础课、医学基础课、医学专业课三段式模式为主。各院校基本都是以学科为中心的模式组织课程教学。课程基本按学科设置,理论课程大多为大班授课,实践课程多数以验证书本理论为主。
(二)课程数量。
各院校该专业课程总门数最高46门、最低28门,平均课程总门数36.44门,其中必修课平均29.74门占平均课程总门数的81.61%,选修课平均6.69门占平均课程总门数的18.36%;公共课最高14门、最低5门,平均8.59门,基础课最高15门、最低6门,平均9.1门,专业课最高18门、最低9门,平均12.1门。各院校开设课程涵盖了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1]规定的核心课程,包括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内、外、妇、儿科学等。
(三)教学时数。
总学时数最高院校为2266学时、最低1579学时,平均总学时数为1976,其中必修课平均1832学时占平均总学时的92.71%,选修课平均144学时占7.29%。公共课最高634学时、最低336学时,平均496学时,占必修课总学时的27.07%;基础课最高770学时、最低378学时,平均573学时,占31.28%;专业课最高990学时、最低450学时,平均763学时,占41.65%。
(四)理论课与实验实训课比例。
理论课时数,最高达1596学时、最低1020学时,平均学时数为1373.44学时,实验实训课最高752学时、最低仅有267学时,平均532.05学时;理论与实践课时数之比为1:0.39;毕业实习时间最长52周、最短28周,平均40.94周。有25所(占64.1%)开设有专业临床综合技能实训课程,学时多少不一。毕业考试有临床技能操作考核的院校23所,占58.97%。
(一)普遍采用以学科为基础的课程模式。
本次调查的院校均采用传统的以学科为基础的课程模式(Discipline-Based Curriculum Model,DBCM)。虽然自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国内部分高等医学院校陆续开始尝试进行教学内容和课程改革,课程改革要适应医学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但是,迄今为止我国医学院校仍然普遍采用以学科为基础的课程模式,变化不大。国际上当前广为推崇的以问题为基础的课程模式、以器官系统为基础的课程模式、以临床表现为基础的课程模式,在国内的普及率还非常低。传统的学科课程模式历史悠久,课程结构以公共基础课、医学基础课、医学专业课三段式模式为主,较好的体现了医学科学的系统性、基础性、完整性,比较有利于系统地、完整地传授各学科的理论知识。但随着医学和社会的发展,其弊端也日益明显:一方面,它落后于医学科学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发展趋势,课程内容不能及时反映当代科学技术、医学科学及相关科学的最新成果;另一方面,教师出于各种原因强调各自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学科之间内容时有重复,人文教育、基础医学教育、预防医学教育和临床医学教育严重脱节。
(二)课程设置较混乱、教学时数不均衡。
对照教育部1998年出版的《中国高等医药院校课程指导》,所调查院校该专业在核心课程设置方面与本科临床医学专业有70%左右相同,也就是说传统的专科课程体系确是本科医学教育的压缩版。但是本科临床医学专业其他约30%的科目,如神经科学、精神医学、家庭社区医学等,在专科层次多数不单独设置,主要内容安排在相关课程中。早在1981年,国家卫生部就颁布了《高等医学院校五年制医学专业教学计划》,与此不同,三年制医学专业却没有国家层面的教学计划或课程标准,各院校或压缩本科课程体系或相互借鉴制定各自院校的课程体系,课程设置较混乱。如本次所调查院校,开设医用化学课程的院校有27所占69.23%,把医用化学列为公共基础课的有10所院校,列入医学基础课的有11所,列入选修课的有6所;开设课程最多院校比最少院校多出18门,是其1.64倍。
该专业理论课时数,最高院校是最低院校的1.56倍,实验实训课时数最高院校是最低院校的2.82倍;毕业实习时间最长院校是最短院校的1.86倍,教学时数差别巨大。另外,国内该专业课程设置中依然存在专业必修课和基础课课时数比例过大,公共基础课、人文课程和选修课比例过小,课程结构不合理。
(三)实践教学有待进一步加强。
学校与医院相对分离,临床教学和实践环节薄弱,基础课程与临床课程分离、重理论轻实践确依然是影响我国医学教育发展和教学质量提高的突出问题。各院校该专业平均理论课时与实验实训课时比例为1:0.39;毕业实习时间最短的院校仅有28周。有14所未开设专业临床综合技能实训课程,占35.9%。16所院校毕业考试没有临床技能操作考核,占41.03%。这与教育观念、办学历史、办学条件等的制约,以及实践教学资源过于稀缺不无关系。近年来,医学院校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而教育资源相对紧缺。有的院校甚至采用观摩形式上解剖课,更谈不上早期接触服务对象、早期接触临床、早期深入专业领域。实践课教学薄弱、忽略学生自学能力培养,造成医学生实践能力差、知识结构不合理、缺少创新性思维、欠缺自我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差等问题。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质量难以保证[2]。
在医学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课程体系直接体现着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环节。医学课程的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是否具有先进性和科学性,对于医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与能力能否适应未来职业生涯的需要具有决定性的作用[3]。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应符合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内在需求,课程设置必须从学生的基础和本专业就业及所对应职业岗位的需要出发,创新和重构课程体系,合理安排和分配学时,重视实践环节,加强人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
[1]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2:3.
[2]王建国,徐宛玲.医学专科生就业意向调查与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5):38-40.
[3]黄 蕾,徐 磊,蔡巧玲.我国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现状分析[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1,31(6):852-855.
Present situation of curricula of the three years clinical medicine programs
Xu Wanling,Wang Jianguo,Cui Mingchen,et al
(Medical Department,Luohe Medical College,Luohe 462002,Henan,China)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curricula of three-year medicine programs of 39 medi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ound that the curricula are not well thought out and teaching hours are not balanced.Curricula are outdated and discipline-based.Practical sessions and humanistic studies are given enough attention.The curricula should tailor to the need of job market.Education objectives should be clarified.Curricular should be revamped.The courses and teaching hours should be rearranged.More focus should be put on practical sessions and humanistic education.
clinical medicine specialty;college education;curriculum system;teaching reform
G642.3
A
1002-1701(2015)07-0065-02
2014-01
徐宛玲,女,本科,教授,主任医师,研究方向:心血管内科与高等医学教育。
河南省高等学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教高〔2012〕859;河南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创业研究立项课题(JYB2014193);漯河市社科规划调研课题(SKGH-2014-067)。
10.3969/j.issn.1002-1701.2015.07.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