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贵海,王章琴,岳国军,李 冉,茍小霞,马 虎
(遵义医学院,贵州 遵义 563000)
医学本科生阶段性科研能力培养新模式的探讨
张贵海,王章琴,岳国军,李 冉,茍小霞,马 虎*
(遵义医学院,贵州 遵义 563000)
医学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已经成为医学生培养的重要内容之一。现根据临床医学本科生课程开设特点,探讨阶段性科研能力培养的目标和考核方法,旨在探索新形势下医学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新模式。
科研能力;医学本科生;阶段性
在医学快速发展的今天,医学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培养已成为医学发展的迫切需求。目前,许多高等医学院校虽认识到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但尚未形成行之有效的培养模式。根据本科生的课程开设特点,我们提出了“医学本科生阶段性科研能力培养新模式”,并设计具体实施方案和评价体系,使医学生在文献查阅、实验技能操作及论文撰写等科研基础方面得到尽可能的提高。
按照教育部、卫生部关于《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的通知要求,科研能力培养是医学本科生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大学生进行一定的科研活动是高校科研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医学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重要体现[1]。医学本科生参与科学研究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本科生的科研活动已被世界一流大学证实了的一种有效的人才培养途径,也是当今大学创建优质本科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需要特别加强的环节,必须予以重视,不断探索和完善[2]。
医学本科生除应具备扎实的医学理论知识外,还应考虑到学生毕业后医学再教育的有效衔接,使毕业生具备接受医学再教育的能力。为适应医学发展和医疗市场的需要,大多数医学生还需继续攻读硕士和(或)博士研究生,甚至从事“高、精、尖”医学领域研究。因此,在本科阶段,医学生需要构建科研思维和掌握基本科研方法,才能更好地适应医学发展的要求。
当前,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因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少数学生只有通过继续深造才能获得较好的科研培养,而绝大多数学生毕业后很难得到规范的科研训练[3]。本科生课堂教学多限于教材理论知识,实验教学也是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而对科研思维、创新意识虽有所了解,但尚未形成一个系统的培训体系,以致多数医学生缺乏科研思维,创新意识不足,究其原因可能在于:
现行的教学模式影响:多数医学院校人才培养仍沿用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实践环节以验证性为主,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少,学生参与科研实践机会少[4]。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仅限于老师讲授的理论要点的理解,对课程学习缺乏积极性与主动性,更谈不上创新思维的培养。教师在教学设计上也存在认识的误区,多局限于大纲要求的内容,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开发却没有纳入备课内容。
科研资源未能有效利用:在校的多数教师承担国家级、省部级及厅局级等不同级别的科研项目,拥有丰富的课题研究经验和培养学生科研思维的能力。本科阶段学生因尚未掌握文献检索方法,即使检索也缺乏目的性,以致图书馆的中英文数据库也很少被使用。随着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高年级的研究生已成为导师的得力助手,对于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应能发挥有效的“传帮带”作用。若上述资源能够得以充分利用的话,将能较大提高本科生的科研能力。
鉴于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现状,我们对其培养模式进行了深入探讨,根据每个阶段的课程开设特点,制订了阶段性的培养方案,拟定效果考核指标。
(一)试验对象的选择。
选未经科研能力培养的大学二年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为试验对象,未参加科研能力培养的同年级学生作对照,以“查阅文献能力、实验操作技能及论文撰写质量”为考核指标。
(二)阶段性培养方案。
第一阶段,从大学二年级开始至整个学年结束,医学本科生开始学习生理、生化、细胞生物学,免疫学等临床医学基础课程,在试验对象的教学计划中,有意识地激发学生查阅文献的兴趣。授课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结合自身的研究经验,让学生了解本学科最新研究进展及存在的问题,逐渐培养学生通过查阅文献进一步了解感兴趣的学科领域。在对学生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适当讲解部分《文献检索》内容,简单介绍中英文文献查阅及数据库使用方法,并结合自选题目进行练习及撰写综述。该阶段通过综述质量考核学生查阅文献能力来评价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效果。
第二阶段,从大学三年级开始至整个学年结束,学生开始接触药理、遗传学、检验等临床医学相关课程,实验对象参与感兴趣的科研团队,充分利用研究生教育资源,参加研究生导师课题组的课题汇报及文献讲座;课余时间参与课题组的基本实验操作,充分利用研究生的“传帮带”作用。同时,实验室为学生尽可能提供实验操作机会。该阶段以实验技能操作能力评价科研能力培养效果。
第三阶段,从大学四年级开始至毕业共两年的时间,学生开始全面接触临床医学课程,包括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进入教学医院见习和临床实习。通过上述两阶段的科研培养,学生对医学理论知识已有相对全面了解,对科研过程也有了初步认识。因此,在本阶段培养计划中增加了科研实践内容,从实施简单的科研课题着手,包括选题、实施及撰写论文等。该阶段以论文质量评价科研能力培养效果。
(一)培养效果考核。
1.查阅文献能力:文献综述是在确定选题后,在对选题所涉及的研究领域的文献进行广泛阅读和理解的基础上,对该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学术动态和新技术等内容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及评论,并提出自己的初步见解和研究思路。使学生通过一年的课内外的文献查阅,达到较熟练的使用常用的数据库,学会针对研究课题进行文献检索,了解国内外研究的新进展及热点,提出课题设想,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综述撰写,然后对综述选题的科学性、内容的逻辑性及设想的创新性等方面进行评价。
2.实验技能操作能力:在学期末学生从生理、生化、药理、细胞生物学及免疫等不同学科中选择一项实验技术进行操作,以最终的实验操作成绩评价学生的实验设计和动手能力。
3.论文撰写质量:科研论文是科研质量及创新性的集中体现[5],论文质量的评价从选题的科学性、文献的利用分析及统计分析能力等方面来进行评价。
(二)阶段性培养过程中需要注意问题。
1.合理安排科研活动:本科生科研活动目的是为了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是一种基于专业知识基础上的探索性学习。首先要保证医学理论知识及临床技能学习时间;其次要合理安排时间,避免本末倒置。科研能力培养的目的是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是对理论知识的深化,但不是医学本科生的核心任务。
2.制定适宜的教学计划:营造一个良好的学术氛围,提倡教师将科研思维、科研方法引入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科研方法及养成良好的学术道德,但应避免盲目性、随机性及主观性。教师在授课前要制定好教学计划,按照课程的不同特点,确定各阶段的实施目标。例如在生物化学课程的第一章介绍蛋白质电泳法进行分类时,可以扩展介绍电泳的原理及种类;在学习第二章核酸结构时可以补充实验室RNA提取的纯度鉴定和完整度鉴定等相关内容,这样既使理论内容变得更生动,又能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
3.不断完善实施计划:在每个培养阶段完成后,要认真评价实施效果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整改措施,以便及时修订下一阶段的培养计划。
通过阶段性科研能力培养新模式的建立,学生的科研思维和创新意识将会有较大提高,同时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主动性,将为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铸造新的活力。
[1]教育部,卫生部.教高〔2008〕9号关于印发《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的通知》[S].2008.
[2]刘海燕.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的比较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06(2):55-57.
[3]陈静芳,周光纪.如何加强医学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5(4):48-49.
[4]臧伟进,王 渊.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西北医学教育,2006(1):37-38
[5]张秀军,于玉领,沈 琼,等.医学本科生早期接触科研训练的探索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3):54-55.
Building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ies for medical undergraduates
Zhang Guiai,Wang Zhangqin,Yue Guojun,et al
(Zunyi Medical College,Zunyi 563000,Guizhou,China)
Research capacity training has already become one of the important contents for medical undergraduate students.Now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linical medicine undergraduate courses to explore phased goal of cultivating the ability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assessment method,which aimed at exploring a new model of medical undergraduate students research ability training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Research Capacity,Medical Undergraduate Students,Stages
G64,R318.14
A
1002-1701(2015)07-0012-02
2014-09
张贵海,男,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高等医学基础与临床教学研究。
*通讯作者
10.3969/j.issn.1002-1701.2015.07.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