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转场”:让教学环节过渡自然
——《中学数学》(下)2015年1~3月读刊随笔

2015-01-31 06:09江苏省宿迁市实验学校
中学数学杂志 2015年10期
关键词:转场一元二次方程课例

☉江苏省宿迁市实验学校 张 诚

☉江苏省宿迁市实验学校 张成品

经营“转场”:让教学环节过渡自然
——《中学数学》(下)2015年1~3月读刊随笔

☉江苏省宿迁市实验学校 张 诚

☉江苏省宿迁市实验学校 张成品

近读《中学数学》,有老师在课例立意的解读时提到一个观点[1]:文学、影视作品常常需要经营所谓的“转场”,比如在两个场景之间,采用一定的技巧实现场景或情节之间的平滑过渡,追求较好的转场效果.

笔者十分欣赏上述关于“转场”的观点,反观我们身边的很多课堂,教学环节看上去都是围绕一个所谓的教学主题,然而各个环节之间却呈现游离状态,过渡生硬,常常是教师那句“下面我们来看例1”“现在我们再来研究另外一种类型”之类的过渡语,从而将教学环节牵引到另外的话题.特别是研读《中学数学》(下)2015年1~3月,就能发现不少课例研究的文章都在教学环节的“转场”上有很好的追求,本文就选取相关课例文章,摘引赏析,与大家分享读刊心得.

一、课例摘引与赏析

课例1:来源于《中学数学》(下)2015年3月,详见文1.

读刊摘引:曹海燕老师在九年级“一元二次方程(第1课时)”教学设计中,放弃了教材上的生活情境,选用了学生在七年级就很熟悉的“一根长为24m的绳子围长方形”的生活情境,通过系列问题的设计,复习了算术方法、一元一次方程,并生成了一元二次方程,引入新知,类比一元一次方程定义一元二次方程;进一步回到开课的引例,通过问题“当围成一个正方形时,它的面积是多少”来引导学生探究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课例赏析:由于受到教材的影响,很多同行教学一元二次方程起始课时,总是只有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一般形式、解等概念,然后就是一大堆对于相关概念过度阐释的变式练习,把一元二次方程的起始课搞得无趣无味,而且各个环节之间关联度也不强,往往是习题拼凑式的新授课.而曹老师呈现的这节课,却通过一根绳子串起了整节课,使得各个环节都围绕在绳子这个载体上,追求了转场的自然、平滑的过渡,特别是在解决绳子围长方形的过程中又关联了算术解法及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的开平方解法等知识点,使得这些知识都形成了一个框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是一个整体”.

课例2:来源于《中学数学》(下)2015年1月,详见文2.

读刊摘引:邢成云老师在九年级“一元二次方程”复习课中,从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出发,引导学生选择不同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再思考根的判别式在公式解法中的作用,再到根与系数关系的应用,然后通过追问“这几个问题已经较圆满地解决了,复习到此,是不是感觉复习内容还有缺漏?”从而得到众生的回复“还有方程的应用没有复习”,教学环节有序过渡到方程的应用.

课例赏析:不少一元二次方程的复习课往往是先复习相关概念,然后安排典例讲解,最后是巩固训练、课堂小结,这样的教学环节必然是过渡生硬.邢老师的这节一元二次方程复习课却是基于一元二次方程研究的“基本套路”(章建跃语),引导学生从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不同解法、根的判别式、根与系数的关系、情境应用这样的环节进行复习,所以才有了教学过程中,师生问答中自然过渡到应用环节的精彩生成和无缝对接.

课例3:来源于《中学数学》(下)2015年2月,详见文3.

读刊摘引:茅玲玲老师在七年级“不等式起始课”教学中,以章前图“甲、乙两商场”的生活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构造出不等式,并类比一元一次方程定义一元一次不等式,进而探究不等式的性质和解法,最后回到开课阶段的问题情境,实现问题解决.

课例赏析:我们知道,按教材上教学的话,不等式第1课时通常是定义不等式以及不等式的解、解集,在数轴上表示解集,然后是相关巩固练习.而茅老师在这节不等式的起始课中,抓住教材上的章前图,以这个商场的情境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列出不等式,定义不等式,分析不等式的解和解集,又类比等式的性质探究了不等式的性质,从而利用不等式的性质解出简单的一元一次不等式,实现开课情境问题的解决.整节课由情境问题起,又由情境问题解决后结束该课,让学生经历了一次完整的“微研究”,又留下了值得进一步深入下去的不等式研究的话题.

课例4:来源于中学数学(下)2015年3月,详见文4.

读刊摘引:马公仕老师在七年级“直线、射线、线段”课例中,从学生画出直线、射线、线段的图形出发,研究这些简单图形的特征;接着在直线概念的基础上定义射线和线段,并通过实践概括直线性质、线段公理;再从两个点作图拓展到三点A、B、C,提出不同的作图要求,并要求用简洁的语言描述所画图形;最后课堂小结,特别是引导学生小结研究几何图形的方法.

课例赏析:直线、射线和线段这三种图形,七年级学生并不陌生,在小学阶段就已熟悉,然而学生进入初中还要学习这三种图形,该怎样引导学生学习呢?是“重复昨天的故事”吗?马老师基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明辨小学、初中学段的区别,从《几何原本》的高度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阐释,使得教学的重点突出,教学环节自然生长、平滑过渡,是一节有返璞归真的“几何味”的好课.

二、进一步的思考

1.精选“生活现实”,让教学环节找到“载体”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问题情境提出三种现实,即生活现实、数学现实、其他学科现实.生活现实往往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也是初中阶段很多数学知识的生长点和应用所在,然而能否精选生活现实是需要认真思考的,如上面的案例1、案例3中,由于两位老师精选了一个内涵丰富、易于变式生长的生活情境,使得他们的课堂环节都能在开课阶段提到的生活情境的统领之下,这就追求了整节课各个环节之间的“转场”效果.然而也有些着力解决应用问题的课堂,由于所选的生活问题过于零散,不同的问题情境之间缺少关联,使得课堂容量偏大,不同应用问题教学环节之间的转场生硬,教学品位不高.

2.重视“数学现实”,让教学环节“前后关联”

如上提及的,数学现实也是“课标(2011年版)”所重视的.特别是对数学现实的重视和开发,需要基于对初中数学的“深刻理解”(马立平博士语).在这个意义上看,案例2中,邢老师基于一元二次方程研究的“基本套路”组织学生复习;案例4中,马老师深刻认识到小学、初中学段直线、射线、线段的不同点、教学侧重点,预设出初中几何起始阶段的教学设计,使得学生在后续继续学习几何图形时,能将这节课中习得的几何研究的基本套路应用到后续的图形学习中,如研究图形的概念、符号语言、图形语言,图形的画法与性质、应用等,从而不仅使整节课的教学环节前后关联,学生也能感受到不同学段对相同图形学习的异同,而且还能在将来继续学习后续几何图形时,找到研究的方法,学会自主学习,发展了学习力.

1.曹海燕.串珠成线选情境,渐次展开求简约——以“一元二次方程(第1课时)”教学为例[J].中学数学(下),2015(3).

2.邢成云.基于问题,成于发现——涵育问题意识的“一元二次方程”复习课教学[J].中学数学(下),2015(1).

3.茅玲玲.“不等式”起始课的教学与思考[J].中学数学(下),2015(2).

4.马公仕.靠近“最近发展区”,聚焦初中几何特点——以七年级“直线、射线、线段”教学为例[J].中学数学(下),2015(3).

5.章建跃.中学数学课改的十个论题[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上),2010(3~5).

6.陈汉君,童莉,佘文娟,黄倩.儒家文化视角下华人数学教育的发展——专访2013年弗莱登塔尔奖得主梁贯成教授[J].数学教育学报,2014,23(3).

7.王光明,廖晶.“探索世界”范式及其对数学教育的启示——ICME12获奖报告述评[J].课程·教材·教法,2013,33(12).

8.郑毓信.“开放的数学教学”新探[J].中学数学月刊,2007(7).Z

猜你喜欢
转场一元二次方程课例
攻克“一元二次方程”易错点
“一元二次方程”易错题
影视动画分镜头设计中的画面转场研究
花开烂漫——彩墨画瓶花课例
对一元二次方程问题的深入思考
民用直升机新机交付转场模式研究
课例
分分钟,帮你梳理一元二次方程
《第六届全国中小学音乐课评比——课例选编》(DVD)
大型强制间歇式沥青搅拌站转场快速拆装施工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