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生态学视角下的和谐课堂文化建构——以信息技术课程实施为例

2015-01-30 01:33南昌工学院赵宏丽李素明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2015年11期
关键词:共同体建构信息技术

南昌工学院 赵宏丽 李素明

一、信息生态学的概念界定

信息生态学是关系信息自身与生命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研究,是涉及信息、人和环境之间关系的新型学科。由此,以信息生态观和以人为本的角度,从系统的、生态的、和谐的视角来建构信息技术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课堂文化,其目的是把关注点放在信息技术和人以及与课堂文化实践活动的联系上,实现信息技术课堂文化的人本化、生态化、和谐化发展。因此,信息技术课程实施中生态和谐课堂文化就是能为师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实现教学目标、进行和谐课堂文化活动的一个“人本化、生态化与和谐化”的系统。

二、信息生态和谐课堂文化建构模型

事实上,在信息技术课程实施过程中,有一些深层次的课堂文化不和谐问题已成为制约构建生态和谐课堂文化的瓶颈。因此,如何运用生态和谐理念促进信息技术课堂文化教学改革,大幅度提升信息技术课程实施质量的问题,是世界信息技术生态和谐的课堂文化建设且深入发展的关键。目前,我们正在运用信息生态学理论解决信息技术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不和谐课堂问题。

以系统的生态学观点来建构和谐课堂文化的信息生态,可以使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彼此互相促进。笔者以信息生态学理论为指导,结合信息技术课程的实施来建构和谐课堂文化模型。如下图所示:

图1 信息生态和谐课堂文化模型

从以上模型可以看出信息生态学系统理论是整个模型的制高点,也是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的生态因子,对建构信息技术的和谐课堂文化环境起指导作用。

从主体人的层面来看,教学主体是人,包括教师和学生,师生是学习共同体的文化权力共享体,作为核心文化体的学生是信息文化意义的建构者,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学习是课堂文化意义学习的过程,不可以仅仅视为知识的传输和储存的过程。然而,教师则是和谐课堂文化的体现者,也是和谐课堂文化权力的分享者,教师这一职业本身带有明显的和谐课堂文化建构特征。

关于信息生态和谐课堂文化模型中两侧的“民主平等、对话交流”和“系统开放、多项互动”,它们是整个模型图的外延环境。这种外延环境与教师、学生、课堂之间,生态和谐文化之间存在着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关系。

三、信息生态学视角下信息技术和谐课堂文化建构的有效策略

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以及对和谐课堂文化与信息生态学相关理论的一些研究,对建构信息技术和谐课堂文化的有效策略和方法有以下三点看法:

1.构建学习共同体,追求和谐共享的课堂文化

“生态”系统最大特点是“和谐”。在信息技术课程实施过程中要千方百计地构筑学习共同体,这个学习共同体是以追求和谐共享的课堂文化为目的。教师要关注学生个性差异,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是信息文化意义的建构者,最大限度地唤醒学生的文化意识,同时,点拨并引领学生从被动的学习状态中走出来,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通过共同体之间的民主平等、相互理解、相互对话,对和谐的课堂文化进行整合,从而建立共同体的学习目标,共享课堂文化的和谐。

2.构建民主平等、对话交流的课堂文化网络

信息生态学视角下的和谐课堂文化建构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其民主平等性。把学生看作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看作是教学活动的主导,师生双方在信息技术课程实施过程中是平等的。教师要从多角度去考虑学生的问题,准确地把握学生各方面的需求,为他们提供合适的课程内容。平等的民主氛围的形成有利于学生在和谐的课堂文化中主动参与学习,从而解决了学生被动地接受式学习的困境问题。

3.建构尊重差异、彰显个性的课堂文化

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的出发点和归宿就是使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收获、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因此,构建尊重差异、彰显个性的课堂文化已成为教师们共同的追求。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信息生态学系统遵循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和思想,为在信息技术课程实施过程中构建生态和谐的课堂文化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1]陈 曙.信息生态研究[J].图书与情报,1996

[2]阎光才.教师“身份”的制度与文化根源及当下危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3]陈永轩.漫谈初中物理教学[J].中学教学参考,2010

猜你喜欢
共同体建构信息技术
爱的共同体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共同体的战斗
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