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科技学院机电工程系 金 标 高银桥 徐志强
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建立的学习环境,扩展师生“导与学”的时空和能力,使导师的“导”与学习者的“学”协同活动的程序和策略体系,称为基于网络的“导—学”协同教学模式。
表1 基于“世界大学城”云平台的“导—学”协同式教学模式流程构架
1.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导—学”协同式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建构主义的“意义建构”强调个人经验及原有认知结构与事物的性质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的结合,也就是将主观与客观相结合。
2.学情分析
(1)学生特点分析
以广东科技学院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学生为例,该专业有88位学生,具有如下特点:学院均为每位学生开通了“世界大学城”个人云空间账号;基本上掌握了利用网络进行学习的基本方法;学生遇到问题能主动利用网络工具进行查询,积极配合教师完成各项学习活动;现实中还存在着学生自控能力较弱的情况,需要教师引导、帮助。
(2)课程教师队伍分析
教师均接受了“世界大学城”教学云空间的培训,能利用该空间进行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应用。
3.教学设计
(1)《汽车构造》课程体系的重构。《汽车构造》课程标准中将课程模块以工作任务为单位进行细化,并对工作任务进行知识属性标注,明确其属于理论性知识还是实践性知识,适合学生讲演、教师讲授还是自学。《汽车构造》课程部分任务分配如表2所示,各模块的重要知识点可由学生课堂讲演、教师导评完成。
表2 《汽车构造》课程部分任务分配
(2)云空间教学资源建设。教学资源的建设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课程的相关资源库的建设,主要包括课程导航系统、视频库、动画库、课件。这一部分资源主要用文字、图片、视频和动画形式来体现。二是促进学生深入学习的作业实训资料库、拓展学习库、自测题库的建立。
4.教学实施与效果评价
教学效果评价主要通过对学习者学习心得、学习反思、互动评价和在线自测以及传统试卷综合来完成。
专业课程教师首次尝试应用基于“世界大学城”云平台的“导—学”协同式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对参与教学实验的88 位学生进行简单的课程效果问卷调查,有81 人作答。《汽车构造》课程效果反馈表如表3所示。从表中可看出该教学模式效果良好,深受学生欢迎。
表3 《汽车构造》课程效果反馈表
虽然基于“世界大学城”云平台的“导—学”协同式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仍然有不少问题有待深入研究和实践,例如在“导”的方面,如何进一步做好网上异步课堂的教学组织工作,如何提高形成性考核的科学性问题等。
[1]黄宜梁.基于综合网络的“导—学”协同教学模式[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
[2]张海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实践反思[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