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特色型高校科研管理体制研究

2015-01-30 23:33王巨克
中国轻工教育 2015年3期
关键词:科研经费科研人员管理人员

张 艺 王巨克 刘 浩

(天津科技大学,天津 300457)

一、前言

行业特色型高校具有显著的行业办学特色,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作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有重要位置,为国家和地区发展提供了大量的社会服务,在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始终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行业发展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在实际科研管理工作中存在着诸多弊端,比如历史上条块分割的管理格局,造成行业特色型高校的学科单一、科研管理行政化色彩浓、视野狭窄等问题。因此,深入分析当前行业特色型高校科研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寻求一套行之有效的科研管理体制,对提高科研水平和质量,推进产学研协作,增强高校影响力和竞争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行业特色型高校科研管理现状分析

1.学科发展水平不一,科研管理环境错综复杂

行业特色型高校由于起步时间、发展历程和资金投入等原因,科研水平差距较大。行业特色型高校中传统优势学科和专业因发展早投入大,取得了较多的科研成果,而有些学院因为起步晚、发展相对薄弱或教学任务量重,投入到科研的精力和时间相对较少,其项目、论文、成果转化等科研成果无法与传统优势学院相提并论。校级及二级学院之间科研情况差别较大,科研管理水平参差不齐。

2.科研管理队伍存在的问题

(1)缺乏专职管理人员,队伍稳定性差

目前,行业特色型高校及二级学院科研管理队伍数量普遍不够,尤其是专职科研管理人员。有些学校的科研管理人员由教师兼职担任,由于其本身担负着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因此放在科研管理工作上的精力就有限;有些学院专职科研管理人员还兼任重点实验室秘书、学科秘书、研究生秘书等,兼职多、负担重。另外,科研管理人员的生存环境和晋升空间堪忧,评优、福利、激励等方面没有政策性倾向。随着各高校对科研的重视,二级学院的科研任务量越来越重,而对科研管理人员的培养和重用明显不足,从而影响了科研管理队伍的稳定性,不利于科研工作的管理和发展。

(2)管理观念陈旧

目前大部分行业特色型高校仍然采用行政管理的方式来进行科研管理,这种管理模式是通过建立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不同等级的职权关系,运用行政、经济等手段,运用管理者的职权影响力而实现的[1]。高校中科研管理观念陈旧,普遍存在着重管理、轻服务的现象,缺乏人本和服务观念。例如,在科研项目的申报、立项、年度检查、结项等环节中,科研管理人员只是起到传话的作用,对科研团队及教师的科研状况和进展情况不甚了解,无法主动、有效地为教师提供良好的服务,影响了整个科研管理水平。

(3)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科研管理工作人员是高校科研管理活动的主体和核心,通过他们卓有成效的工作,可以把学校、学院、科研团队以及每位从事科研工作的人员密切联系起来。目前,很多科研管理人员缺乏管理能力,执行能力和决策能力不强,无法对科研管理工作进行很好的规划统筹,对内组织协调和对外交流沟通的能力相对较弱,加上自身工作的倦怠情绪[2],使得高校科研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不高、效率低下。

3.科研项目管理和经费管理不到位

在纵向科研项目的过程管理中,项目的申报、年度检查、结题验收等环节存在管理不到位的情况。例如,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过程中,很多高校管理部门及二级学院科研管理人员不了解国家基金委政策,对申报指南不熟悉,导致在形式审查和人员限项等问题上不能起到把关作用。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一些二级学院科研主管领导和科研秘书不能熟悉掌握学院老师的科研活动进展,“重申报、轻实施”的现象严重。在项目结题验收阶段,由于缺乏规范的验收制度,很多老师不通过学院自行联系组织结题会,导致学院不了解项目结题情况,验收材料没有存档。

在横向科研项目的过程管理中,一些科研管理人员与企业联系较少,无法组织教师与企业进行项目对接。对项目的研究进度缺乏有效的检查手段,对项目能否按照合同有效执行、能否按时结题缺乏监管和惩罚措施。

科研经费管理同样存在问题。一是科研经费管理观念存在误区。部分高校科研管理机构和科研主管院长对有关财务制度的认识不足,对科研经费的管理介入不够,将经费管理全部交给财务部门,财务部门又缺乏科研管理部门的配合与指导,常常导致科研经费使用制度执行困难。二是学校科研经费管理办法不健全。不同级别层次的纵向项目和横向课题,由于其经费来源不同,管理办法也应有所区别。但实际科研经费的支出比例较难控制,预算与实际支出差距较大,缺乏有效的经费管理办法。三是高校科研经费的管理监督机制不完善。当前,很多高校的科研管理监督意识不强,一般只在会计审核阶段对科研经费进行监管,缺乏一套完整的经费审核监督机制,审核尺度较为宽松,使得科研经费管理混乱[3]。

4.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产学研绩效机制不完善

目前大部分行业特色型高校的科研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因此高校更加注重纵向科研的申报及管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作为各高校获得国家资助的重头戏,主要偏重于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从而导致行业特色型高校及学院忽视了许多有市场潜力的实用型科技项目的研究,与企业、行业联系不够紧密,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这与行业特色型高校的特色和优势背道而驰。另一方面,科研管理中缺乏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和促进产学研协同发展的绩效奖励机制,许多高校只注重“学”和“研”,对教学工作量和项目申报、论文发表、专利申请等科技工作有绩效奖励,而成果转化和科研人员的切身利益关联不大,使研发人员对技术转让和形成产品的工作积极性不高[4],从而忽视了“产”对于高校学术地位的影响力,因此,应逐步完善产学研协同创新和绩效奖励机制。

5.科研成果评价和奖励机制的导向问题

许多高校科技成果评价仍以定量评价为主,主要包括高水平论文、著作、科技奖、专利和科研项目等。而聘期考核、职称评审和科研奖励也多以此为评定条件,直接关系到教师和科研人员的岗位津贴和奖金。过度量化考核导致了学术功利与浮躁,一些教师为了完成考核指标,发表的论文数量多但质量差、引用率低;完成的项目多但专利少、成果转化率低,能出产品的少之又少。出现学术研究重数量轻质量、追求短期效应等不良现象[5]。

三、科研管理体制的改革思路和对策

1.科研管理工作者应加强服务意识,提高综合素质

(1)创新科研管理理念

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及二级学院科研管理者,根本来说是为高校的科研工作提供服务的,因此首先要加强服务理念,要将服务意识贯穿于整个科研管理工作中。同时,要明确科研为教学服务、为技能与素质教育服务和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这三大任务。二级学院科研管理人员应及时将相关信息和通知传递给学院每位科研人员,协助科研人员完成诸如项目申报、成果登记等工作,这就需要科研管理人员具有良好的服务意识,还要建立完备的服务体系,才能主动有效地为教师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充分发挥教师的内在潜力,提高科研管理效率。在日常的科研管理工作中,科研管理人员应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原则,廉洁自律,对各种内部消息、文件以及科研人员的研究成果严守保密原则,对各种科研档案进行有序管理。

(2)熟悉各级科技政策

科研管理工作具有很强的政策性,科研管理人员要了解国家及地方的科技政策,熟悉所在高校的科研规章制度和管理文件,掌握各种科技工作的办理流程,能够为科研人员提供相关政策、制度及办事流程的解释和说明。同时科研管理人员要随时了解国内外的科研动态和国家的科技方针,树立具有全局性和前瞻性的思想和观念[6]。

(3)具有较强的专业学科知识

高校科技管理部门应该掌握全校科研状况,对项目申报、成果登记、报奖等有全局性考虑。二级学院科研管理人员应熟悉自身所在学院科研人员的基本情况和研究方向,及时了解已完成和正承担的科研项目及研究进展情况,便于加强项目过程管理,了解本院各研究团队在其学科领域现有的发展水平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并能够和科研人员就本院各方面情况进行较深层次的沟通,有效的处理和解决科研工作中出现的问题[7]。

(4)加强组织协调和沟通能力

科研管理人员全面负责高校及二级学院的科研管理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量大、时间紧、任务重。这就要求科研管理人员拥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很多科研工作需要科研管理者多方联络,发挥组织协调和沟通能力,集中各学院、各研究团队的力量,发挥综合优势,协作攻关,促进科研成果的产出[8]。

2.健全项目管理和经费管理制度

(1)创新科研项目过程管理体制

针对项目过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必须创新科研项目过程管理体制,促进科研项目管理工作的优化运作和良性循环,以推动科技创新和产学研协同创新。首先,要改变条条框框的管理模式,减轻科研人员的负担,简化办事程序。科技处及二级学院科研管理人员应明确各自职责,建立一支布局合理、分工明确、优势互补、执行力强、综合素质高的科研管理队伍。高校还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以提高科研管理人员办事效率。其次,在项目过程管理中科研管理人员应加强监管和审查力度,完善监督机制。再次,完善科技档案管理制度对于掌握项目的过程管理至关重要,对项目的申请书、中期检查报告、年度进展报告、阶段小结以及项目实施过程中产生的变更申请等材料应做好存档工作。科研管理人员应积极投入到项目的申报、检查和验收工作中,掌握科研人员的项目进展情况。

(2)完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

行业特色型高校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不断完善及规范科研经费管理制度。首先,引导科研人员树立正确的科研经费管理观念,高校科技处和财务处应加强科研经费的规范化管理和培训,改变少数科研人员经费私人化的错误思想,使科研人员了解如何正确使用科研经费。其次,针对不同类别不同级别的课题,对其科研经费制定不同的经费管理制度,明确规定不同性质科研经费的使用细则。对纵向项目的经费预算进行细化,提高预算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减少预算与实际支出的差距。对于横向项目的资金管理坚持效益原则,对于技术开发、技术服务、技术咨询以及技术转让等项目采用不同的经费分配比例,资金使用可以适当“宽松”。再次,完善科研经费监管机制。高校必须建立健全的科研审计机制,使科研、财务和审计部门对科研经费的使用管理全过程配合协作,共同监督[8]。

3.完善成果转化和成果评价机制,提高产学研协作

首先,行业特色型高校应积极贯彻国家、地方关于鼓励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2014年国家颁布了 《关于深入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加强和改进知识产权管理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职务发明人合法权益保护 促进知识产权运用实施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多项政策;天津市等地方政府也相应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科研管理工作者应将相关政策进行宣讲,确保科研人员及时了解。

其次,行业特色型高校应制定激励科技成果转化的规定,促进产学研协同发展,如成立科技成果转化中心。高校科研奖励规定中除了对知识产权进行奖励外,更应该对成功实施技术转让和专利转让的教师进行一定经费额度的奖励。项目取得产品后,校成果转化中心根据成果成熟度和经济社会效益对其进行评估并给予一定资助,帮助联系企业,加快转化速度。

最后,行业特色型高校应从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两方面建立合理的科研和产学研绩效评价体系,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对高校牵头的产学研项目,以其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为指标进行评价,保证从事技术开发和成果推广应用的研究人员与从事基础研究的教师具有同等待遇,以提高科研人员进行成果转化的积极性。在职称晋升、各种人才称号推荐甚至干部提拔中除了对教学工作量和科研、著作、论文等要求外,还要与产学研结合挂钩。

[1]张育人.高校教师科研管理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J].科教纵横,2011(9):281.

[2]杭国荣.基于激励机制下的高校科研管理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1(8):98-99.

[3]赵芳林,李中国.高校科研管理面临的机遇、问题及其对策建议[J].中国电力教育,2011(25):30-32.

[4]马媛媛.新升地方本科院校科研管理中激励机制的思考[J].科教纵横,2011(9):292-293.

[5]周芳检,雷志柱.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产学研结合与科研管理机制创新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1(13):88-91.

[6]胡轶.对院校科研管理人员和科研团队建设的几点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11(25):211.

[7]陈曦.高校二级学院科研秘书工作对科研管理工作质量的影响[J].价值工程,2012(13):228.

[8]郑斐.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措施[J].长沙大学学报,2010(3):39-40.

猜你喜欢
科研经费科研人员管理人员
科技部等五部门联合发文开展减轻青年科研人员负担专项行动
科研人员揭示油桃果实表皮不长毛的奥秘
科研人员破译黑猪肉特征风味物质
以“5×3”立体模式打造外派管理人员队伍
医院行政管理人员职业倦怠与对策探讨
川东北地区高校科研经费预算管理研究
企业科研人员激励问题及对策研究
浅谈高校科研经费的信息化管理
加强高校科研经费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科研经费腐败”有多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