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佳琳
(肇庆中学,广东 肇庆 526060)
《论语·述而》载:“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教育家孔子所倡导的四项教学内容中,排在首位的是“文”,即文献、文学[1]87。可见文献典籍在教育中的重要性。
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到,“高中阶段,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性认识为重点,引导学生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然而,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传统文化便受到冲击。时至今日,在全球一体化的大环境下,欧美文化、日韩文化以各种方式不断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来,让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再加上目前中国学校教育的特殊性,当下的学生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存在一定的距离感、畏惧感,认识模糊、无所适从、缺乏自信[2]。因此,怎样激发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让他们对学习传统文化充满信心,从而成为文化的传承人是我们传统文化课堂教学中应解决的问题。对此,笔者有以下几点粗浅的认识。
这里谈的文化使命感,即让学生自觉认同中华民族语言习惯、文化传统、思想观念、情感态度等文化样式[2],以捍卫传统文化为使命,以成为传统文化继承人而自豪。
虽然现在的高中生看似爱时尚、追潮流,完全不“传统”。但根据教育心理学分析,他们正值青年早期,绝大部分人意识到了自己进入了成熟期,也了解自己的力量和能力。他们对自己为之奋斗的目标越明确,领会得越深,行动就越自觉,越富有自尊心。同时他们总想尽可能深刻理解和正确评价自己内心世界的道德,并在此基础上确定自己目前甚至是将来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以及选择自己的生活道路。这个时候鼓励、激发他们对自己力量的自豪感,会建立起他们强大的使命感[3]。
因此,在传统文化教育的课堂教学中,第一节课应让学生明确地认识到两点:第一,传统文化对于一个民族的重要性——由民族产生出文化,但亦由文化陶铸了民族。没有中国民族,便没有中国文化,但亦可说没有中国文化,也就没有了现在的中国人[4]56。第二,明确自己文化继承人的身份。文化即化人,一切文化都沉淀为人格,人的品行、等级、力量、眼界、气度、心态都是文化的表征[5],文化与人不可分割。既然身为中国人,捍卫自己国家的优秀传统文化也就责无旁贷。以此,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树立他们的文化自信,鼓励他们勇敢地扛起传承传统文化的大旗,并把它当成终生的使命。
在后续的传统文化课程中教授的思想教义,正是帮助学生构建深刻道德观的重要理论依据。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们会不断深入地认识自己,完善自己的价值观,梳理自己的道德信念,明确自己的人生定位,从而更加勇敢而自豪地肩负起文化传承的使命。
一堂课如果有一个好的切入点,就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传统文化教育课堂设计的切入方式多种多样,例如诵读文段、讲授历史小故事等。诵读文段能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感受文化气韵、熟悉文本内容,为接下来的解读文本做铺垫。讲授历史故事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解文化的历史背景。笔者认为,如果能以“说文解字”为切入点,更能直击文化本源。说文解字,从一个汉字的构造来解读这个汉字的文化内涵,从而引出一个文化专题的讲授。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青年人对解释、阐述事物、现象和相互关系表现出巨大的兴趣。”[3]可见,高中生在汉字的联想解读方面有很大的兴趣。
余光中先生在《听听那冷雨》中写道:“太初有字,于是汉族的心灵,祖先的回忆和希望便有了寄托。譬如凭空写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淅沥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6]85这里对“雨”字的解析,不仅说出了其本身的含义,更展示出了传统中国人浪漫的思想情怀。可见,汉字既是文化载体,更是中华文化的结晶。汉字多具有以形表意的特点,尤其是甲骨文、金文、小篆等,这些古汉字的字形更是直观地表现出其最原始的含义。所以,汉字,是很适合用来作由形到意、由表及里的文化解读的。
曾经听过北京四中闫存林老师的一堂传统文化示范课,讲授的是《孟子》中的“孝”,他先出示一张图片——。看到图片,学生们反应强烈。在讨论发言后,大部分学生认同:图的上半部分是一个老者的体态,下半部分是一个小孩子,小孩子搀扶着老者……这样直观的解读其实就已经揭示了中国孝道最基础最原始的含义。
所以,笔者在做传统文化课堂教学设计的时候,通常以一个汉字为切入点。而所选择的汉字,是能够“拎”起整个专题的核心汉字,以期达到牵一字而统全篇的效果。比如做《论语》相关篇章的教学设计时,分别选择了“仁”“礼”“义”作为三个专题的核心词,先出示这三个汉字的甲骨文或金文的图片,让学生通过对字形的分析来联想其文化含义。
而这种教学设计另一个特点就是以思想观点来编排教材篇章。中国哲学往往把一种思想观念凝炼为一个汉字:仁、义、礼、智、信、孝、忠、道、中、和……以“说文解字”为切入点,把能够体现统一思想的章节组织到一起,让学生对某一种文化观点进行全面认识,观其大意。而并非像讲授传统文言文课程那样,逐句释义、逐层解构。在讲授先秦诸子的经典篇章时,这样的方法可让学生宏观系统地了解各家的思想,领会先秦百家争鸣的灿烂文化。
余秋雨先生说过,“文化,是一种包含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它通过积累和引导,创建集体人格”[5]。可见,文化不仅存于书本教义中,更是化于人的言行举止中,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文化,也都是文化。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有生命力,就必须在当下的生活中不断被认识、被传播、被践行,让人们举手投足都满溢着传统文化的气息,让人们的品行气度都是传统文化的表现。所以在传统文化课堂教学中“博古论今”应当作为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点来思考生活、探讨人生,让传统文化内化为他们的思想品性[2]。而这种内化,就是对传统文化的捍卫与传承。
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讨论某一传统文化思想在当今社会中的意义,或者让学生在评价某种经典思想教义的过程中,认识自我。在河南沁阳一中张艳锋老师的优秀课例——《孟子的抱负》中,张老师设计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让学生讨论“抱负”“正心”在当今社会的意义,学生们通过《孟子》篇章的学习,深刻地认识到了“抱负”“正心”的价值,也能结合当下的新闻事实来谈论自己的见解。在台北市立中山女子高级中学庄溎芬老师的经典课例——《孟子论人性本善》中,庄老师引导学生评述各家人性论的观点,反思自我人生价值观,在课堂讨论中可以看出学生能够客观而深刻地评点各家观点、评论自我价值观。
宏观话题的讨论固然能够开启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让学生全面领会传统思想,微观事件的评点则更能让学生深刻体会经典教义的价值,产生与传统文化的共鸣。所以,在设计“博古论今”这个环节上,会精心选择与本堂课专题相符的具体事件,让学生能够针对具体的人、事来谈看法。例如,在讲授《论语》中的“礼”时,选择“旅游文明”这个话题让学生反思中国人的素养;讲授《孟子》的“善”时,选择201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拾荒助学子的“五保”老人刘盛兰的事迹和重庆女孩电梯摔婴案这一组时事,让他们分析人性的善恶;讲授《老子》的“有无相生”时,以“我的价值”为主题,让他们辩证思考人生,认清自我的价值。
总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课堂是让学生全面深刻学习传统的主战场。身为教师,我们应当不断钻研教材教法,总结教学经验,才能让学生真正学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文化的继承人。
参考文献:
[1] 柳恩铭.论语心读[M].北京:中华书局,2014.
[2] 祝安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随想七则[DB/OL].百度文库.
[3] 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五卷本)[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8.
[4] 钱穆.民族与文化,中华文化十二讲[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2.
[5] 余秋雨.何谓文化[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2:11.
[6]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M]//中国现代散文选读,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