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 王 芹
低年级“微日记”初探
江苏王芹
激发学生的写话兴趣是低年级教师的首要任务,“微日记”灵活的形式给学生插上自由表达的美妙翅膀。
“微日记”特点内容训练方法
写话训练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是个难点,从低年级入手,鼓励他们写“微日记”,是符合他们心理特点的,它能使写话训练真正成为“童心、童真、童趣的自然流露”。日常教学中,我将“微日记”与写话训练相结合,巧妙地解决了写话难的问题。
(一)字数无限制
“微日记”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没有“不少于XX字”的限制,也不必考虑篇章结构的完整。学生在这种轻松的状态下写话,消除了对写话的畏难情绪,带着愉悦的感受倾情参与写话过程。
(二)记录内容新
“微日记”强调的是习惯的培养,每天都要写,所以内容一定要新。学生可以将每天见到的最有趣的事情、自己参加的最有意义的活动、心中的真实感受、得到的收获与反思等,都可以用最简短的文字记录下来。
(三)格式不固定
随意是“微日记”的最大特点。因为没有框框的限制,所以日记方式也会不拘形式:可以在日记首行标明自己当天的心情指数,可以用上幽默的网络词汇,也可以在日记中添加个性十足的图片……灵活的写话形式能让我们看到活泼的文字、发散的思维。
(一)有趣的动漫记录
动漫永远是低年级学生的最爱。当喜羊羊打败了灰太狼,当孙悟空舞起了金箍棒,当葫芦娃智斗蛇精……他们的眼睛发光,不由自主地发出“哇!”“天哪”等惊叹语。此时,就是最好的训练契机,教师可以先引导他们说一说,再指导他们有条理地写下来。教师也可以组织他们讨论:故事主要讲了什么?你最喜欢谁?为什么?在进行充分口头训练的基础上,教师引导他们把自己印象最深、最感兴趣的内容写下来。
(二)典型的句式仿写
一年级教材内容简单,句式典型,教师可以运用这些句式,让学生照着说一说,写一写。《家》一文的主要句式是:()是()的家。除了课文中蓝天、小河、鱼儿等事物,学生仿写的内容丰富多彩:“大海是鲸鱼的家,公园是花朵的家,池塘是小虾的家……”通过课文的阅读学习,学生能掌握句式,教师用心指导,学生的句式仿写就得心应手。
(三)熟悉的生活体验
教师要带着学生寻找生活中的乐趣。《看菊花》一文主要写了菊花的颜色和姿态,学生学完后,教师可以联系生活实际,指导学生观察公园里的花,果园里的果,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尝一尝……这样一来,学生的日记材料信手拈来,写出的内容富有生活气息。
(四)美妙的想象创作
给学生充分想象的空间,他们的思绪一定会飞得更高、更远。在写话训练中,教师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写出他们的内心世界。学了《秋姑娘的信》一文后,学生写了《冬爷爷的信》:“冬爷爷飘来朵朵雪花,给他的孩子们送信。一封送给上学的孩子,告诉他们穿好棉衣防感冒……”虽然没有课文写得那样有条理,但也充满了童真童趣。
(一)词句训练,精益求精
以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识字1》为例,可以训练学生看图写话。教师可以先指导学生有顺序地观察彩图,了解图中有哪些事物;再结合图画引导学生抓住事物的不同特点。如:()的柳树,()的桃花,()的燕子……然后关注动植物的动作或状态,启发学生观察想象:花儿有哪些颜色?长长的柳枝像什么?燕子从哪里来干什么?最后,再将这些单一的句子整理成一段通顺连贯的话。
(二)依托文本,授之以渔
模仿他人作品,从他人作品中汲取造句和布局谋篇的方法,学生有了这面“镜子”,就很容易找到写话的切入点。如学了《看菊花》一文,可以让学生说说你见过的菊花还有哪些颜色,还有哪些类似的叠词,再用上这些词语写写学校花园里的花朵。还可以模仿课文的结构,例如学过《秋姑娘的信》一文 ,可以指导学生观察春天,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写《春姑娘的信》。
(三)激趣课内,得益课外
写话能力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后才能“下笔如有神”。课外阅读却能使学生真正自主学习,广泛获取不同知识。如看图编故事《不给陌生人开门》,由于低年级学生几乎都与家人“形影不离”,很少遇到独自在家有陌生人来访的经历,那么在编这样的故事时,学生能理解图意吗?能编得生动吗?但有个学生写得棒极了,“我对陌生的叔叔说:‘门被爸爸反锁了,我打不开。’我委婉地拒绝了陌生叔叔开门的要求”。问他为何这么想,他说:“课外书上有很多这样的故事。”由此可见,“微日记”教学一定要遵从“激趣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四)夸张表扬,增强自信
低年级学生的日记本,有的乱七八糟,批改时无从下手。一次在批改时,我口头表扬了一个学生的某句话写得好,并把这句话在全班同学面前读了一遍,那个学生半天都很兴奋,于是我想到了一个激励的办法。当再次收到那些不理想的日记本时,我千方百计寻找好一点的词句,并告诉他老师很喜欢这些词句,能用上这些词的小朋友,就是“日记大王”。慢慢地,日记本上到处跳动着欢乐的波浪线,跳出了学生写话的信心、兴趣、潜能,跳出了学生写话的一方乐土。
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他们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需要一个自由表达的空间。“微日记”给他们插上自由表达的翅膀,记录了他们丰富多彩的生活,流露着他们的喜怒哀乐,彰显了他们无穷的聪明才智。
(作者单位:江苏省滨海县第二实验小学(城南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