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小镇的建构路径

2015-01-30 17:16周旭霞
浙江经济 2015年6期
关键词:城镇城镇化小镇

周旭霞

特色小镇的建构路径

周旭霞

特色小镇建设是浙江城镇化道路的重要环节和突破点,是聚合资源、提升特色产业的新载体,是谋划大项目、集聚创新要素的新平台,也是打造品牌、展示形象的新景区

城镇化是我国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增长的强大内驱力,也是未来发展的关键战略。城镇化并不仅仅是户籍身份的改变、城镇人口的增长、空间面积的扩大,而是涉及经济增长方式、社会治理方式以及人们生活生存方式、文化价值观念等的全面变化。“千城一面”已成为当下城镇化建设的一个痼疾。城镇的发展在于发挥优势,能否具有生命力取决于城镇特色。城镇特色是一种比较优势、综合竞争力,一个没有特色、没有个性的城镇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可持续繁荣。

现实呼唤

城镇是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的聚集地,城镇化代表着社会发展的方向。城镇化是一个复杂、系统、全面的推进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实践、修复、提升的演进过程。

早在1995年,浙江省就开始对小城镇进行综合改革试点,并坚持把培育小城镇作为加快城镇化、加速工业化、有效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2007年,浙江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中心镇培育工程的若干意见》(浙政发〔2007〕13号)文件,提出有重点地选择200个中心镇,分期分批进行培育,并要求把中心镇培育成为县域人口集中的新主体、产业集聚的新高地、功能集成的新平台、要素集约的新载体。尽管中心镇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由于中心镇在发展规模、层次和潜力上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如何进一步明确城镇定位,突出城镇特色,让城镇的外在和内涵实现同步发展,建立与浙江社会经济转型相匹配的特色城镇化模式,是新常态下的重大战略性问题。

2014年下半年开始,浙江全面启动了实施特色小镇培育工程。特色小镇是浙江省政府为了重振历史经典产业,将浙江的文化竞争力转化为现实的产业竞争力,使浙江经济出现一批新兴经济增长点而谋划实施的“十百千”工程的重要部分。浙江有许多特色鲜明的区块,2015年浙江《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把这些区块的特色文化、特色产业集聚起来,按照企业主体、资源整合、项目组合、产业融合原则,加快规划建设一批产业、文化和旅游功能叠加的特色小镇,以新理念、新机制、新载体推进产业集聚、产业创新和产业升级。可以说,未来特色小镇建设是浙江城镇化道路的重要环节和突破点,是聚合资源、提升特色产业的新载体,是谋划大项目、集聚创新要素的新平台,也是打造品牌、展示形象的新景区。

遴选策略

一般而言,一些经济基础较好、产业有潜力或特色资源突出的小镇能支撑城镇未来发展。但小镇不可千篇一律,只有突出特色,才有发展前景。

“环城区布点”策略。随着城市居住功能的不断外溢,一些学者认为,中国城市化将从过去中心大城市建设的“单核”时代向“中心城区+特色小镇+……”的“双核”、“多核”时代迈进。这些整合郊区资源环中心城区布点的“特色小镇”,大多属于城乡结合部和新城新区,是城镇化发展活力最强的区域。由于中心城区有完善的经济结构,成熟的市场与雄厚的技术力量,能够孕育新的观念、迅速吸收和大量创造先进的科学技术文化,创造新兴产业,形成巨大的生产和流通能力。环绕中心城区布局特色小镇,城郊地区本来就具有良好的基础条件,依托中心城区,能够就近获取各种丰富资源。相对于中心城区高昂的运行成本,小镇拥有低廉的地价、劳动力以及大容量的环境等先天优势,更容易吸引创业型企业和小型企业集聚。这类小镇的建设对于有效疏解大城市功能,防止城市空间无序蔓延,预防和治理“城市病”,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和水平意义重大。城郊型小镇的特色,“特”在产业。2014年以来,环杭州主城区迅速崛起的全国首个云计算产业生态小镇、山南基金小镇、梦想小镇等,均承载着杭州的新兴产业。

“功能区带动”策略。城镇化需要产业的集中和人口的吸纳,实现产业与小镇发展的双轮驱动、双向提升,这是特色小镇的核心诉求。工业化无疑对此有着强大推动力,而雄厚的产业集群是浙江的优势与基础。所谓“功能区带动”,就是发挥拥有众多具有产业发展功能的国家、省市级园区的独特优势,以产业发展带动城镇建设的区域开发模式,体现产业和城镇协调发展、双向融合的理念,其形成路径是通过产业园区化—园区城镇化—城镇现代化—产城一体化,实现产业与城镇的匹配和融合发展。“功能区带动”策略是“以产带城,以城促产”,实现产城融合。推动经济发展从“单一的生产型园区经济”向多功能的“生产、服务、消费”等“多点支撑”城镇经济转型。如桐庐的分水、富阳的大源,已基本形成产业功能区与城镇化良性互动的发展态势。

“资源型驱动”策略。小镇是生态环境、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历史等系统集成的载体,也是资本、土地、资源、人力、技术等经济要素配置的空间。小镇特有的这种系统集成、综合载体的功能,决定了小镇“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资源型发展模式。特色小镇建设一定要适应“本土气候”,充分依托与利用资源、气候、地缘、人文等方面的优势,打造具有浓郁特色的现代农业小镇、商贸小镇、生态小镇和旅游小镇,并以特色小城镇为依托,发展特色文化、特色经济,开创特色发展之路,既能增强自身的综合竞争力,又能避免与城镇在结构上趋同和低水平重复建设。浙江《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兼顾茶叶、丝绸、黄酒等历史经典产业,把特色小镇建成产业小镇、文化小镇、旅游小镇。

投资策略

特色小镇建设需要大量的投入,资金问题依然是制约城镇化的一大瓶颈。过去,土地收益一直是地方政府获得建设资金的重要来源,在逐步减少政府对土地财政依赖的当下,完全依靠政府投入不现实,完全靠市场融资也不可行,探索多元化的投资建设模式极为必要。

2011年8月,北京市曾设立总规模100亿元的小城镇发展基金,投向全市42个重点小城镇。当时,首期启动额度50亿元,北京市政府安排了5亿元的引导资金,基金投资主要包括三类。第一类是特色产业培育和产业结构调整,如基金与产业园区合作开发建设厂房、仓储,搭建招商引资平台,推动小镇产业向集约化、生态化转变。第二类是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建设,如对于道路、公园、医院、学校等非经营性项目,由基金无偿实施一部分;对于供热、供气、供水、污水处理等准经营性基础设施项目,采取与企业合作建设的方式;对于可经营性服务设施项目,则和连锁企业合作开发建设、经营。第三类是旧镇改造与建设,如参与旧城镇改造,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提升当地居民宜居水平等。北京市采用了基金投资方式,既充分发挥了政府投资的引导、放大作用,也为社会力量参与小城镇建设提供了间接、集合式的良好投资渠道。

当今,特色小镇同样面临着3种投资主体。社会机构投资快,但缺乏建设系统性;政府投资着眼长远,但资金量杯水车薪;而设立小镇发展基金可以兼具两者特点,既可以保证资金的来源充足稳定,又改变了单一依靠政府投资建设的状况,同时能兼顾社会效益,优质资源的整合能力也较强。另外,也可将特色小镇的项目按非经营性和经营性分类,非经营性类的资金来源主要以财政资金或城镇化建设债券投入为主,而经营类的投资主体可以是国有、民营、外资等,按市场规则经营和获得收益。完善的投融资渠道、多元的投资建设局面,会增添特色小镇的发展动力。

价值实现

小镇的价值实现需要本着“发现价值、创造价值、传递价值”的原则,通过产业规划、空间规划,科学定位特色小镇的发展策略。

发现小镇的价值。实现特色小镇的价值,首先要善于发现小镇的价值。决策者和建设者们有必要深入“阅读”各个小镇的历史,了解小镇自然与人文演进的双重过程,把发现小镇价值、提升小镇内涵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扩大城镇外延的同时,提升城镇内涵,结合自身环境和文化特色进行城镇建设。规划要突出特色、品位、优势和竞争力,通过与山水绿化等自然环境要素结合,营造具有地方特色、民俗风情和天人合一、回归自然的环境空间和城镇容貌,使每个小城镇都能形成独特的风景线。

创造小镇的价值。按照“突出个性,彰显差异”的理念,突出不同城市的差异和特色,以有力的措施尽快解决城镇规划中的“同质化”现象。坚持产业为魂,强化城镇化的产业内核。依托现有特色产业,拉长产业链条,理性自觉地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路子,凸显城镇“靓点”。立足市场,培育壮大特色产业。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为依托,实现“一镇一特色”。利用农业和特产业等天然资源优势,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建设一批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基地。利用风景名胜及人文景观,积极发展观光休闲旅游业。不断加强小镇基础设施以及各类配套的发展,不断改善小镇环境、居住条件以及生活配套,增强城镇和人之间的相互吸引力,促进安居乐业。积极开展城镇风貌与景观塑造,彰显地域文化特色,提高城镇建设品位和文化软实力。

传递小镇的价值。沿海很多小镇是在城乡分割的经济结构背景下,伴随着乡镇工业、农村工业的发展而成长起来的,小镇建设随意性大、缺乏系统的科学规划管理。可参考日本、欧美等国特色小镇的建设经验,以人口、土地、空间视角科学推进特色城镇化建设的思路。明确城镇经济和文化主题,挖掘地域特色要素,特别是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和挖掘历史文化底蕴。扩大开放,加快集聚外部资源和要素、引进战略投资者。还要注重形成社会共识,凝聚各方力量,做大做强镇域经济实力,塑造个性化的城镇形象和品牌。充分挖掘城镇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民俗民风,提高小镇的品牌塑造能力和服务能力,使城镇有活力、有魅力,有效传递小镇的区域价值。

作者单位:杭州市社会科学院

猜你喜欢
城镇城镇化小镇
关于“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的批复
安安静静小镇
“CK小镇”的美好
2.5 MPa及以上城镇燃气管道与输气管道区别
熊的小镇
文化边城镇远
小镇(外一篇)
人口与就业
2016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在发力
城镇医保支出为何跑赢消费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