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晶雄
(南京政治学院上海校区,上海200433)
“四个全面”:引领中国梦的新路标
王晶雄
(南京政治学院上海校区,上海200433)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要有正确的路标。由于“四个全面”是对唯物史观的新发展,是对中国改革开放实践的新总结,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飞跃,因此,必将成为引领13亿中国人实现中国梦的新路标。
“四个全面”;唯物史观;实践总结;理论创新
在我国改革开放进入到一个非常关键的时刻,在全国人民齐心协力实现中国梦的征途中,习近平总书记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了“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这一战略布局是对马克思唯物史观的新发展,是对我国30多年改革开放实践的新总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成果,必将成为引领13亿中国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路标。
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两次带领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这在我党历史上前所未有。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揭示了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在当今时代依然有着强大生命力,依然是指导我们共产党人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他还特别强调:“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只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我们才能不断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1]可以认为,“四个全面”正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唯物史观的新发展,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
“四个全面”的核心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义在于推动中国社会的全面发展,而社会的全面发展正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要求。
按照唯物史观,人类社会是一个由经济、政治、文化等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这就决定了人类社会必须走全面发展的道路。在批判唯心史观的过程中,马克思恩格斯从“现实的人”出发,以浓重的笔墨阐述了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2](P23)这说明为满足“现实的人”的生存需要,人类社会的第一种生产是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与此同时,在物质生活资料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人的新的需要以及人口的生产、社会关系的生产和精神、意识的生产,共同构成了唯物史观极其重要的“全面生产”理论。在马克思看来,“全面生产”是人与动物之间一个重要的区别,这是因为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而人的生产是“全面的”。由于人的生产是全面的生产,这就进一步要求人类社会必须坚持走全面发展的道路,否则,从某种角度来说人类社会还没有完全摆脱动物界。所以,习近平同志曾经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设”。[3]
是否坚持唯物史观社会全面发展的理论,直接关系到能否全面、准确地把握唯物史观的真谛。以考茨基为代表的第二国际理论家抓住了“全面生产”中的第一种生产却遮蔽了“全面生产”中的其他生产,把唯物史观简单地理解为“经济决定论”。由于“经济决定论”对社会发展具有严重的危害,所以受到恩格斯的尖锐批判。恩格斯指出:“根据唯物史观,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无论马克思或我都从来没有肯定过比这更多的东西。如果有人在这里加以歪曲,说经济因素是唯一决定性的因素,那么他就是把这个命题变成毫无内容的、抽象的、荒诞无稽的空话。”[4](P695-696)这说明在唯物史观看来,社会发展以经济为基础,但是,经济因素决不是唯一的因素,社会发展是社会各种生产、各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正如卢卡奇所指出的那样:“不是经济动机在历史解释中的首要地位,而是总体的观点,使马克思主义同资产阶级科学有决定性的区别。”[5](P76)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由于把资本的增值作为社会发展的目标,所以是一个畸形发展的“单向度的社会”,单向度的社会使人成为片面发展的“单向度的人”。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布局,既体现了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全面发展的理论,又与时俱进,根据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对“全面”进行了新的规定。所谓“全面”,就是要解决改革开放以来一度存在的重经济轻社会、重物质轻精神、重速度轻效益等问题,统筹经济、政治、法治、社会、生态和党的建设各方面工作,做到各领域、各方面不留死角、不留空白,实现社会的全方位发展;所谓“全面”,是指所有中国人在改革开放中都要有获得感,都要充分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都过上小康社会的生活,“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所谓“全面”,是指在中国这片辽阔的土地上,所有地区——无论是东南沿海发达地区,还是西部欠发达地区,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都要进入小康社会;所谓“全面”,是指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聚焦聚力促进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是“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全面小康。所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既继承了唯物史观,又发展了唯物史观,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如果说当年马克思提出社会全面发展的理论,是为了揭露和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畸形发展、片面发展,那么今天习近平同志提出“四个全面”,是为了适应中国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引领亿万中国人民团结一致奔向小康社会。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13亿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在经济上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创造了中国道路的辉煌,中国人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扬眉吐气,充满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业已成为世界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篇章。
但是,我们应该十分清醒地认识到,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我们还面临很多矛盾、很多问题。在社会发展方面,地区与地区之间、行业与行业之间发展并不均衡。据国家统计局的报告,2014年我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为0.469,虽然与2013年相比略有下降,但是,仍然处于0.4警戒线以上的高位区,说明我国的贫富差距处于非常严重的状态。我国虽然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排在世界80位左右,按照年收入2300元的中国扶贫标准,2014年底还有7017万农村贫困人口。与此同时,有些地区不顾民生、不顾自然环境,劳民伤财,大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以GDP论英雄,严重偏离改革开放的目标;在改革开放方面,由于受利益驱动,改革开放遇到了不少“拦路虎”,阻力重重。有些人还存在着种种模糊的认识,认为现在社会上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都是改革开放惹的祸,改革过头了,开放过度了,等等,甚至有些人希望“推倒重来”,重新回到“文化大革命”;在依法治国方面,社会上仍然存在着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情况,一些个人法律意识淡薄,人治色彩浓厚,社会缺乏公平正义,冤假错案屡有发生;在从严治党方面,一些党员领导干部理想信念缺失,人生观、价值观扭曲,言行不一,表里不一,知行不一,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严重,甚至在党内出现了像周永康、徐才厚这样的腐败分子,严重损害了党的形象。
面对这些矛盾和问题,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及时制定我们的新战略。从党的十八大开始,经过两年多时间的思考,习近平同志在全面总结30多年改革开放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四个全面”的宏大战略布局,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新要求,回应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新期待。这一战略布局提示我们,若要解决当前社会的各种矛盾,只从单个领域、单个层次上着手是难以奏效的,必须从整体出发,加强顶层设计,加强整体谋划。根据“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以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为基本条件,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改革开放实践的全新总结,十分宝贵。
我们党历来十分重视理论创新,不断用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业已成为我们党领导人民克服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的重要条件,“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系统、具体、历史地分析中国社会运动及其发展规律,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不断把握规律、积极运用规律,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1]
“四个全面”是马克思主义与不断变化的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对我们党关于社会发展总体战略布局的新发展。进入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总体布局,我们党形成了一系列十分重要的理论成果。早在改革开放的初期,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地指出,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一重要思想后来成为党的十二大的重要亮点,“两个文明一起抓”成为我国新时期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举措。根据改革开放的新情况、新特点,1986年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又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三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在“三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基础上,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总体布局由“三位一体”扩展为“四位一体”,把社会建设融入到总体布局之中。根据国际、国内情况的新变化,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使社会总体布局扩展到“五位一体”。从“两个文明一起抓”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反映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
也许有人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党的十八大确立的“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已经非常全面,为什么还需要提出“四个全面”的总体布局?“五位一体”与“四个全面”又是一个怎样的关系?
应该看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确立了小康社会的基本框架,对中国梦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然而,有了战略目标以后,还需要一系列的战略举措和具体条件,根据当下的中国实际,最重要的条件就是全面深化改革,让改革为实现小康社会提供不竭的动力;全面依法治国,让法制给小康社会和改革开放保驾护航;全面从严治党,让党心凝聚民心,给小康社会提供思想保障。这三个方面各有侧重,一旦重叠形成合力,将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扫除各种障碍,使古老的中国大地再一次焕发勃勃生机,再一次展现社会主义的新天地、新蓝图。
依据唯物史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但是,“并非只有经济状况才是原因,才是积极的,其余一切都不过是消极的结果。这是在归根到底总是得到实现的经济必然性的基础上的互相作用。”[4](P732)恩格斯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社会各要素“互相作用”的结果,是“合力”推动的结果。改革开放、依法治国、从严治党实际上反映了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在一定条件下的反作用。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不断调整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的那些旧体制、旧关系,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的那样:“物质生产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但上层建筑也可以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有着作用和反作用的现实过程,并不是单线式的简单决定和被决定逻辑。我们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方案,是因为要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仅仅依靠单个领域、单个层次的改革难以奏效,必须加强顶层设计、整体谋划,增强各项改革的关联性、系统性、协同性。只有既解决好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的问题,又解决好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的问题,这样才能产生综合效应。”[1]这意味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然使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在一个新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实现新的统一,从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全面发展。所以,“四个全面”与“五位一体”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四个全面”是对“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新拓展,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飞跃。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是几代中国人孜孜以求的共同理想,为了实现这一理想,必须要有正确的、清晰的路标。“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由于是对马克思唯物史观的新发展、对中国改革开放实践的新总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成果,质言之,“四个全面”由于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所以,必将成为引领亿万中国人奋发图强、齐心协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路标。
[1]新华社.推动全党学习和掌握历史唯物主义更好认识规律更加能动地推进工作[N].人民日报,2013-12-05(1).
[2]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3]习近平.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N].人民日报,2012-11-19(1).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卢卡奇.历史和阶级意识[M].杜章智,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责任编辑缪开金]
The“Four Comprehensives”:A New Guideline for Realizing the Chinese Dream
WANG Jing-xiong
(Shanghai Campus,Nanjing Political College,Shanghai 200433,China)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relies on a proper political guideline.The“Four Comprehensives”has been viewed as a great development of the theories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a new advancement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With the historical experience drawn from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of China,the“Four Comprehensives”has become a new guideline for realizing the Chinese Dream.
the“Four Comprehensives”;historical materialism;the experience drawn from socialist practice;theoretical innovation
D616
A
1674-0955(2015)04-0027-04
2015-02-15
王晶雄(1960-),男,浙江宁波人,南京政治学院上海校区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