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建龙 朱 霞
(同济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杨浦 200092)
习近平《摆脱贫困》的反贫困思想
文建龙 朱 霞
(同济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杨浦 200092)
习近平的著作《摆脱贫困》有着丰富的反贫困思想。这些思想主要包括:地方贫困,观念不能“贫困”;立足自身脱贫致富;要搞“经济大合唱”,经济建设是主旋律;要有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把脱贫与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用开放意识推动扶贫工作;走发展大农业脱贫的路子。这些反贫困思想,虽然是习近平20多年前提出来的,但至今仍然具有很强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习近平;《摆脱贫困》;扶贫工作;经济大合唱;大农业
习近平在福建闽东地区工作期间,对当地的贫困问题非常关注。针对当地的贫困问题,他提出了一些脱贫致富的思想,采取了不少摆脱贫困的措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1992年,习近平在闽东地区工作期间的一些讲话和文章结集为《摆脱贫困》,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本书距今虽然已经20多年,但其中所包含的丰富的反贫困思想,对于我国今天的扶贫开发实践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986年,我国政府成立专门扶贫工作机构,安排专项资金,制定专门的优惠政策,正式启动全国范围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大规模开发式扶贫。据统计,1985年,中国农村人均收入200元以下的贫困人口有1.25亿,占当时农村总人口的14.8%,其中近4000万人的年均纯收入不足50元,占农村人口总数的4.4%。这些贫困人口大部分分布在18个集中连片的贫困地区。[1]闽东地区就是这18个集中连片地区之一。1988年,习近平到闽东地区担任宁德地委书记。刚上任,习近平就对闽东九县展开了认真的调查研究。“我六月到闽东上任,七月初至八月初,偕同地区几位领导同志,走了闽东九个县,还顺带走了毗邻的浙南温州、苍南、乐清等地。”[2]通过实地调查研究,他发现闽东“交通闭塞,信息短缺,是小农经济的一统天下。商品经济的发展较其他贫困地区,显得更为步履艰难。”[3]他在深入了解闽东地区的实际情况后,认为闽东是一只“弱鸟”。对“弱鸟”,有必要讲“先飞”的话题。“地方贫困,观念不能‘贫困’。”而“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但能否实现‘先飞’、‘先富’,首先要看我们头脑里有无这种意识。”[4]
习近平认为,闽东地区要脱贫致富,应先从思想观念入手,将“安贫乐道”,“穷自在”,“等、靠、要”等等,全部从脑袋里扫荡掉。“扶贫先要扶志,要从思想上淡化‘贫困意识’。不要言必称贫,处处说贫。”[5]所以,他告诫当地的党员干部和群众,必须要更新观念,解放思想,跳出老框框看问题。1988年10月,习近平在接受《经济日报》记者采访时强调要正确对待贫困问题,他说:“不能因为定为贫困县、贫困地区,就习惯于讲我们县如何如何贫困,久而久之,见人矮一截,提不起精神,由自卑而产生‘贫困县意识’。……我有个忧虑,就是‘贫困县’的帽子使某些人产生了不应有的‘贫困县意识’,影响脱贫工作开展。所以我提倡振奋精神,淡化‘贫困县意识’。”[6]理论是实践的先导,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应该说,习近平主张扶贫先扶志,主张先从观念上解放思想,从思想上淡化贫困意识,这无疑是一种深刻的反贫困思想。
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关系的原理,是我国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方针的理论基础,也适用于解决我国局部地区的经济建设、脱贫致富等问题。习近平到达闽东地区工作后,发现当地不少干部存在“等、靠、要”的思想意识,他们有希望国家多拨资金、多安排一些计划内原材料给他们的心态和想法。习近平认为,这种想法是不对的,很不利于扶贫开发工作的深入开展;脱贫致富应该立足自身去艰苦奋斗。习近平所主张的“立足自身”,与我们常说的“自力更生”是一个意思。即闽东地区的脱贫致富,必须把立足点放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而不是一味想着向国家伸手要钱要好处。所以,他强调说:“我们有必要摆正一个位置:把解决原材料、资金短缺的关键,放到我们自己身上来,……我们要把事事求诸人转为事事先求诸己。”[7]
关于如何立足自身,习近平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思路供当地干部们参考。立足实际,挖掘潜力,降低成本;通过对外引进资金,对内加强联系,建立稳定的物资协作网络;鼓励各县制定一些让利政策,以发展经济等。[8]显然,习近平对自力更生精神是有着深刻的认识和把握的。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民主革命胜利以及社会主义建设伟大成就的过程中,靠的正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自力更生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具体体现。自力更生精神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1945年8月13日,毛泽东在延安干部会议上指出:“我们的方针要放在什么基点上?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叫做自力更生。……我们强调自力更生,我们能够依靠自己组织的力量,打败一切中外反动派。”[9]从此,“自力更生”就成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相信自己,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斗争口号。习近平关于立足自身、脱贫致富的思想,是符合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正确主张。
缓解和消除贫困,实现全民族的共同富裕,是党和国家始终不渝的基本任务。缓解和消除贫困有赖于发展经济。只有经济发展了,缓解和消除贫困才有可能。因此,扶贫开发离不开经济建设。针对闽东地区的贫困状况,习近平提倡“经济大合唱”。他说:“一个地方的工作,方方面面,林林总总,也有主旋律——这就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10]他认为经济工作就像“一个合唱团,要做到异口同声,就得讲究一个主旋律、一种节奏。如果每个部门、每个单位都强调自己工作的重要性,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那非唱‘砸锅’不可。”[11]习近平所提倡的“经济大合唱”,有着深刻的涵义。
(一)贫困地区的工作,主旋律是经济建设
不管地方工作如何繁杂,经济工作都应该是中心工作。他曾经提到,他在一个乡搞调查时,发现那个乡政府的墙壁上挂了不少锦旗,又是“优秀”,又是“第一”,可惜都不是经济建设方面的。习近平认为就有问题,“挂了那么多锦旗,少了经济建设这一面就不风光。”[12]在习近平看来,那个乡政府干工作,没有分清主次,根本的经济建设却没有去大力抓,是在瞎忙乎。
(二)“经济大合唱”得有总指挥
习近平认为,地方的总指挥就是这个地方的党委、政府。党委和政府对规划、科研、生产、运输、销售、服务等各个环节都要重视,而参加“合唱团”的各部门、单位,尽管工作千头万绪,但都要“服从党委和政府的指挥。大家都要围绕着经济工作这个主旋律齐声合唱。”[13]
(三)要讲协调讲配合
习近平认为,“经济大合唱”,光有主旋律,不讲同心协力不行,搞内耗和摩擦更不行,而应该调动各个部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而且,各个部门要自觉配合,主动协调,力求达到“1+1>2”的整体功能效益。那么,“经济大合唱”要达到的效果,则是“每个部门、每个人都要有整体战略的意识,心朝一处想,劲朝一处使,声朝一处发”[14],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要把经济建设搞上去。
贫困是人类社会的顽疾。千百年来,人类社会一直在与贫困作斗争,但至今仍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把消除贫困、实现全国人民的共同富裕作为重要的奋斗目标,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根据世界银行统计,如果包括中国,1981-2005年,全球的贫困人口从18.98亿减少到13.73亿;如果不包括中国,在这25年中,全球贫困人口不但没有减少,反而从10.63亿增加到11.65亿。1981-2008年,中国贫困人口数量由8.35亿减少到1.73亿。世界银行行长金墉表示:中国在过去30年已使6亿多人脱贫,其他发展中国家对借鉴中国经验的需求与日俱增。[15]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富裕的目标依然任重道远。
习近平在闽东地区工作期间,中国的扶贫开发事业才刚刚起步不久,那时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是特别多的。习近平看到了当地的客观实际,意识到要摆脱贫困,绝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他说:“贫困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的具体条件,决定了它的发展变化只能是渐进的过程。根本改变贫困、落后面貌,需要广大人民群众发扬‘滴水穿石’般的韧劲和默默奉献的艰苦创业精神,进行长期不懈的努力,才能实现。”[16]他刚到闽东地区工作不久,就意识到了当地脱贫工作的艰巨性。他指出:“闽东的贫困面比较大,经过三年的脱贫,有了可喜的变化。但应该清醒地看到,现在的脱贫还是处于低水平,还不稳定,脱贫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要有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17]
习近平关于脱贫致富要有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的论断,是建立在实事求是的调查研究基础上的,因而是正确反映客观实际的真理性认识,对闽东地区的脱贫致富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1990年4月,习近平特别指出:“经过四十年的建设,我们闽东地区和全国各地一样,在经济、社会发展上取得了很大成就。但由于各种原因,一些山区县、乡农民的生活离‘富裕幸福’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18]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人类精神文明发展的新阶段,指的是先进的科学文化水平,崇高的革命理想和良好的道德风尚。它同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和制度相联系、相适应,其成果为广大人民所享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涵盖文化建设和思想建设两个主要方面。文化建设主要是指教育、科学等各项文化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知识水平的提高。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文化建设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但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核心的思想建设更加重要,因为它决定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特质。党的十二大报告指出:“我们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一定要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个战略方针问题。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和我国当前的现实情况都告诉我们,是否坚持这样的方针,将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兴衰和成败。”[19]习近平高度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他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有着深刻的认识。他认为贫困地区的脱贫致富离不开精神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是实施脱贫致富战略的重大内容之一。”[20]“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过程的两个方面。两者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促进。那种‘一手硬,一手软’的倾向,那种认为物质文明建设是‘硬劳动’,精神文明建设是‘软劳动’,重硬轻软的做法,那种认为商品生产发展了,脱贫问题就自然而然地解决了的想法,都是违反辩证法的。我们脱贫致富的指导思想很明确:一方面把发展商品生产,建设社会主义经济作为根本任务和中心任务来抓,另一方面把荡涤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污泥浊水,净化社会风气,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作为一项战略目标予以重视。”[21]在发现寿宁县一些农民住宅人畜混居、卫生状况不好的情况后,他要求“县里要帮助农民规划农村住宅建设,将人畜分开,改变‘贫困—不卫生—疾病—贫困’的恶性循环状况。”[22]他看到当地畲族人民贫困落后,主张“要注意培养少数民族干部,还要注意发展、整理民族文化,办好民族中学”。[23]
事实上,习近平所说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不仅包括了农村的文化、教育的建设,还包括了道德、社会风尚等方面的建设。他主张“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宣传群众、武装群众、教育群众。通过一系列艰苦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使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思想扎根于人民群众心中”。要“通过批判,揭露假、恶、丑,使它们失去人心、失去市场。……坚决打击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的东西,持久、深入地开展扫黄打丑斗争。”[24]他强调,“我们要在脱贫致富的事业中,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不断继承老区革命传统,发扬老区革命精神,每一个人都要‘爱中国共产党、爱社会主义、艰苦奋斗、滴水穿石、锐意进取、无私奉献’。”[25]
在扶贫问题上,习近平认为要处理好改革开放与扶贫的关系。他说:“开放和扶贫对闽东来说,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所以,都应统一于商品经济规律的运动之中。”[26]在他看来,开放和扶贫虽然有一定差异,但彼此也是融合的,是相互依存互相促进的。所以,他主张“用开放意识来推动扶贫工作和在扶贫工作上运用开放政策。”[27]这就为当地的干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也就是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必须用开阔的视野、开放的思维和宽广的胸怀谋划发展。
(一)要眼界开阔
这就要求各级干部不仅要了解本地区、本部门、本系统的情况,还要了解全市政治、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不仅知道本区县、本市的情况,还要知道毗邻地区乃至全国、全世界发展的情况。坐井观天,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子,是不符合改革开放需要的,也是做不好扶贫工作的。
(二)要思维开放
要牢固树立在开放中求生存、在合作中求发展的思想观念,积极适应市场的需要,勇敢地走出去,大胆地请进来,学习借鉴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用创新思维来开展工作。
(三)要胸怀宽广
要带头容事,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团结干部群众努力奋斗。针对闽东的实际情况,习近平认为:“闽东经济发展应该是开放和扶贫的政策双管齐下,闽东的开放和扶贫工作应具有自身的特色。”[28]他指出:闽东的开放在摸索中前进,有四点要明确:第一,不要盲目照搬特区的做法,远离老城区搞孤立的开发区,只能依托现有的城镇,即只能走内涵发展的路子。第二,应加强软环境建设,如简化手续,减低费用,坚持一个窗口对外,防止政出多门、拖拉扯皮等。第三,把对外贸易工作和对台经贸工作结合起来。第四,把资源开发和对外开放结合起来,用具有闽东特色的资源来增强对外的吸引力。[29]习近平是1988年去闽东工作的,到1989年,闽东的脱贫工作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有87.3%的贫困户解决了温饱问题。”[30]在习近平看来,这还是远远不够的。他说:“开放意义上的脱贫,则要求扶贫工作迈上新台阶。闽东的改革应进一步深化,各项工作都要以改革总揽全局,扶贫工作也要贯彻改革精神。”[31]
习近平认为:“闽东要想从根本上脱贫致富,就必须走一条发展大农业的路子。”他所说的大农业,“是朝着多功能、开放式、综合性方向发展的立体农业。它区别于传统的、主要集中在耕地经营的、单一的、平面的小农业。”[32]闽东地区要脱贫致富,怎么走发展大农业的路子?习近平做了原则性的思考:第一,关于粮食生产问题。粮食生产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基础工程,抓好粮食的生产和供应,对于贫困地区来说至关重要。采取什么样的农业产业模式以达到农业增收、粮食增产的目的,需要贫困地区的有关领导积极探索。习近平认为,闽东地区要走大农业的路子,需要从战略层面精心布局,在实践层面抓好粮食工程建设。第二,关于家庭承包责任制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家庭承包责任制被实践证明是农村脱贫致富的一项重要制度,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需要不断完善。习近平认为,闽东地区要脱贫致富,需要在坚持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前提下进行完善,在稳定的基础上进行合乎客观实际的必要的调整。调整要以进一步解放农村生产力为目的,使农民更有效地行使自主权。第三,关于农业综合开发问题。在贫困地区搞农业综合开发,目的是要加强当地的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提高综合生产能力,使当地贫困人口尽快脱贫致富。习近平认为,闽东地区要脱贫致富,就需要向农业多层次、深层次进军,追求大农业的经济效益。第四,关于科技兴农问题。科技兴农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也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一个重要抓手。习近平认为,闽东地区要脱贫致富,需要做到科技先导,并抓好与之相应的配套服务工作。第五,关于为大农业服务的问题。大农业是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科学管理方法的社会化农业,对科技和服务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习近平认为,闽东地区要脱贫致富,需要走大农业的路子,因此,强化服务意识和加强服务措施是非常必要的。[33]习近平发展大农业的思想,就是依靠科技发展现代农业的思想,它对于闽东地区的脱贫致富十分具有针对性。
以上的反贫困思想,虽然是习近平20多年前提出来的,但至今仍然具有很强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显示出了习近平作为地方官员的远见卓识和从政智慧。
[1]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编.中国农村扶贫开发概要[Z].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3.
[2][3][4][5][6][7][8][10][11][12][13][14][16][17][18][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习近平.摆脱贫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1、1-2、2、7-8、68、2、2、10、10-11、10、11、12、13、7、63、148、149-150、8、8-9、152、156、97、97、97、97-98、98、98、178、179-189.
[9]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132.
[15]刘永富.继续向贫困宣战[J].求是,2014(20).
[19]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25.
责任编辑:许如江
D619
A
1671-2994(2015)06-0025-04
2015-09-17
文建龙(1968-),男,湖南东安人,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共党史与党建,思想政治教育。
朱 霞(1979-) 女,江苏扬州人,中国人民解放军边防学院政治理论教研室讲师。研究方向:党的创新理论,民族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