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理论的创新与时代要求

2015-01-30 00:28周新军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邓小平理论马列主义理论

周新军

(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 企业战略专业委员会,北京 海淀 100081)

邓小平理论的创新与时代要求

周新军

(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 企业战略专业委员会,北京 海淀 100081)

创新是邓小平理论的一个最大特征。邓小平理论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的具体国情紧密地结合起来,从新的视角来重新审视马克思主义,并从新的高度来继承和发展它,敢于突破陈规,提出前人所没有提出的重大理论问题,分析和解决新形势下出现的新现象和新问题,显示了旺盛的生命力,将马克思主义发展到了一个新境界。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邓小平理论自身也面临着再创新。这就需要人们根据实践的发展,丰富、充实和完善邓小平提出的理论框架和思想内涵。

邓小平理论;创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深化改革;共同富裕

任何一门理论都需要发展,停滞不前,就会丧失生命力。发展就意味着通过一系列的理论创新来不断丰富和发展它,使之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了的实践发展的要求。邓小平理论继承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精髓,但又不是简单地重复它们原有的内容,而是在许多方面根据当代中国的特点和实践要求进行了一系列的重大创新,形成了一种崭新的科学理论体系,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将马列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推进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成为能够正确指导中国共产党和全体人民从事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伟大事业的思想理论武器。在当代中国,邓小平理论很好地回答和解决了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因而,它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不难看出,邓小平理论既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组成了一个完整的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又因为它的创新而具有了相对独立性。把邓小平理论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并列在一起作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既符合自然辩证法,又反映了一个政党思想理论体系的一脉相承。

一、邓小平理论的创新

邓小平理论博大精深,“它贯通了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1]是诸多创新的内在逻辑的统一。具体来说,邓小平理论的创新主要表现如下。

(一)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一大创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提法,不仅在马列著作中找不到,在其它社会主义国家党的文献中也找不到,是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出来的。如果要追根溯源,最早是毛泽东同志在1959年12月至1960年2月期间,在学习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曾谈到过关于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问题。当时,他结合学习体会,在总结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的教训时谈到,“社会主义这个阶段有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2]这只能说是初级阶段思想的萌芽,但不能等同于初级阶段理论,其概念的正式提出、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是在改革开放之后。1981年,邓小平亲自主持起草了在中共党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文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其中明确提出:“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的阶段”。[3]之后,他在不同场合又多次对这一观点进行了深化,尤其是在党的十三大召开前夕的有关论述,第一次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事关全局的基本国情加以把握,明确了这一问题是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出发点和根本依据。根据他的这一思想,从党的十三大开始,历届党的代表大会政治报告均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论述和总结,形成了比较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确立,使人们在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重大问题上,从长期的主观理想回到客观现实,重新认识和反思中国最基本的国情,探索一条正确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即是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为随后的一连串的创新提供了基础,包括基本路线的重新确定,一系列战略、方针、政策的重大创新等等。它使人们认识到,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既不能盲目乐观,也不能急于求成,而是要脚踏实地,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选择适合每个阶段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及其表现形式。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追求“一大二公”、纯而又纯的单一的生产关系以及兵团式的劳动组织方式,显然是违背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会给社会主义事业造成严重损失。

(二)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

1.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党内长期存在着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和定位不准的问题。邓小平理论抓住了这一最根本性的问题,深刻地揭示了它的本质,把人们从对社会主义的传统认识中解放出来,指导人们真正开始从科学的全新角度重新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4]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形成了固化的思维,认为一是公有制,二是按劳分配,三是无产阶级专政。曾经一段时期,还把“一大二公”、“平均主义”当成社会主义的本质,常常把属于社会主义的东西当成资本主义的内容而加以否定,相反,把不属于社会主义的东西强加到它的名下。本质问题上的模糊认识或错误认识,致使新中国的建设事业在一段时间内偏离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航向,从而使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受到极大挫折,物质财富遭受重大损失,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受到严重影响。

2.邓小平高度凝练和准确概括了社会主义本质。作为新中国建设事业的亲历者,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使邓小平深切感受到从理论上正确概括和提炼社会主义本质的紧迫性。为此,他对社会主义的本质进行了深层次的思考,将其高度凝练和准确概括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阐述在马列主义发展史上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创新,它把人们从长期困扰在姓“社”、姓“资”的束缚下解脱出来,使人们的思想得到了空前的解放,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大胆地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三)创新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关系问题,解决了世界性的也是世纪性的难题

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是没有商品和货币的社会,自然也就没有商品经济,更不可能有什么市场经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向来排斥市场经济,在他们看来,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因为它与社会主义是无法调和的,社会主义只能搞计划经济。可以说,正是在这种思想意识的指导和影响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完全排斥了市场经济。由此,新中国建立后,很快就走上了这一被后来的实践证明是僵化的经济发展模式。虽然毛泽东也曾主张社会主义可以搞一点商品经济,他说,“不能孤立看商品生产。商品生产,要看它与什么经济相联系。商品生产与资本主义相联系,就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相联系,就出社会主义。”[5]但遗憾的是,他后来没能再坚持。基于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和中国的具体国情,邓小平在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关系问题上进行了重大创新,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人们行为和意识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邓小平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6]如此一来,很自然地就把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有机地统一起来,进而使人们找到了发展生产力的正确途径,并最终坚定地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

(四)创新了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方式

“一国两制”构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恩列斯没有提出过,毛泽东也没有提出过这一构想。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是毛泽东经常思考的问题,但在统一方式上,开始考虑的是武力,后来想到了和平方式,但没有设想过“一国两制”这种方式。邓小平在谈到“一国两制”伟大构想时说:“我们提出这个构想时,人们都觉得这是个新语言,是前人未曾说过的。”[7]世界其他国家和平统一也没有采用过。“一国两制”是邓小平理论的一大独创。

二、邓小平理论创新的思想源泉

邓小平理论的创新不是凭空捏造的,也不是为了标新立异。它始终遵循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和时代发展的要求紧密结合起来的基本原则,同时,敢于突破陈规,不拘泥于原有提法,提出前人所不曾提出的重大理论问题。这就使得邓小平理论在运用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时能够做到原则性和灵活性的有机结合,因而,能准确分析和预判新形势下出现的新情况,并有针对性地解决好这些新问题。这些创新集中在一起,就形成了一种新的理论体系,即邓小平理论,并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

(一)邓小平理论坚持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1.邓小平理论是在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前提下的一种理论创新。邓小平理论秉承了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共同的精髓,即实事求是的精神,并使之进一步发扬光大。正是由于有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才有了中国的改革开放,才有了对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以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等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正确认识,才有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也才有了一系列的创新理论。邓小平说过:“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还说,“不解放思想不行,甚至包括什么叫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也要解放思想。”[8]可以说,不解放思想,就不会有任何创新。邓小平理论的全部创新,均来自于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

2.邓小平理论是在忠实于并始终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基本原则这个重要前提下的创新。邓小平说:“我是个马克思主义者。我一直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另一个词叫共产主义。”[9]他还说:“在改革中,我们始终坚持两条根本原则,一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一是共同富裕。”[10]在邓小平理论体系中,举凡对所有重大理论问题的创新思想都体现了这两个根本原则,因而它没有标新立异、离经叛道,这是它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中出现的马列主义修正理论最本质的区别。“一国两制”也是在保持整个国家的主体是社会主义的前提下提出的构想。“主体是很大的主体,社会主义是在十亿人口地区的社会主义,这是个前提,没有这个前提不行。在这个前提下,可以容许在自己身边,在小地区和小范围内实行资本主义。我们相信,在小范围内容许资本主义存在,更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11]

3.邓小平理论的创新体现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的一贯原则。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都是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的,邓小平理论也是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的。马克思、恩格斯特别反对生搬硬套。他们在抨击德国的哲学家们、半哲学家们和才子们时说:“在这种著作从法国搬到德国的时候,法国的生活条件却没有同时搬过去。在德国的条件下,法国的文献完全失去了直接实践的意义,而只具有纯粹文献的形式”。[12]恩格斯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答案,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13]毛泽东在延安整风时期也特别强调:“应确立以研究中国革命实际问题为中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则为指导方针,废除静止地孤立地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方法。”邓小平指出:“‘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14]“我们不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教条,而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提出自己的方针……离开自己国家的实际谈马克思主义,没有意义。”[15]在反对本本主义时,他还提出了令人深思的问题,“马克思能预料到在一个落后的俄国会实现十月革命吗?列宁能预料到中国会用农村包围城市夺取胜利吗?”[17]

(二)邓小平理论用新的视角来重新审视马列主义的再发展

敢于突破陈规,提出前人所没有提出的重大理论问题,是邓小平理论最大的特色和亮点。邓小平强调:“多年来,存在一个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理解问题。”“马克思去世以后,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在变化的条件下,如何认识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没有搞清楚。绝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的答案。列宁同样也不能承担为他去世以后五十年、一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的答案的任务。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17]邓小平毫不动摇地坚信马列主义,但从不盲从和迷信马列主义,而是坚持从实践出发。他说:“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这样的事,马克思的本本上找不出来,列宁的本本上也找不出来,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情况,各自的经历也不同,所以要独立思考。不但经济问题如此,政治问题也如此。”[18]因此,邓小平理论从中国当代的最大国情出发,在许多重大问题上不拘泥于经典作家的原有提法,敢于突破陈规,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才有了一系列的理论创新成果。

(三)邓小平理论的创新是一个随着改革开放实践的不断深入和全面展开而逐渐丰富的动态过程

1981年,邓小平就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当时并没有进行详细的论述。直到1987年,党的十三大才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在此基础上,党的十五大又有了更进一步的阐述,尤其是在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国有企业改革、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等方面,这无疑是发展了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也是从对社会主义原则、社会主义优越性开始的。“我们相信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的制度优越。它的优越性应该表现在比资本主义有更好的条件发展社会生产力。”[19]在他看来,“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20]“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特点就是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21]、“搞社会主义,一定要使生产力发达,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我们坚持社会主义,要建设对资本主义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首先必须摆脱贫穷。”[22]当然,就理论体系而言,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完整表述,是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来的。

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很长的过程。早在1979年,邓小平在会见外国友人林达光等人的谈话中就指出:“市场经济不能说只是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1985年,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矛盾。1987年,邓小平提出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生产力的方法,把对市场经济的认识又向前推进了一步。“为什么一谈市场就说是资本主义,只有计划才是社会主义呢?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嘛。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好处,就可以利用。它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社会主义的,为资本主义服务,就是资本主义的。……我们以前是学苏联的,搞计划经济。后来又讲计划经济为主,现在不要再讲这个了。”[23]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对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关系形成完整的认识。“一国两制”开始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来的,后来扩展到香港、澳门问题。

三、邓小平理论的时代发展要求

邓小平理论是特定时代下的产物,与老祖宗的学说和理论一样,也面临着一个需要不断创新发展的问题。一是邓小平理论虽然博大精深、内涵十分丰富,但它并没有穷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一切规律和未来发展趋势的认识,需要随着实践的不断发展而不断加以完善。二是邓小平理论体系中有很多论述都是带有原则性和指导性的思想或者说是设想,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不断进行具体化。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我们既要做到正确理解这一理论的思想精髓,避免错误的认识,又要善于发现这一理论体系中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内容,并在新形势新常态下不断丰富和发展这一理论体系。事实上,在邓小平之后,我们党继续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重大理论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都是与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的,是不同发展阶段对邓小平理论所作出的重大理论贡献。笔者以为,在新的形势新常态下,邓小平理论需要在以下三个方面进一步丰富、完善和发展。

(一)关于改革的论述

可以说,改革与发展是邓小平理论的一条主线,贯穿在他一系列的谈话中。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宏大工程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十分看重改革的作用,认为它对于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视改革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他在很多场合和一些关键时刻都表达了继续改革和永远改革的思想。他所提出的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等领域的改革思想,为我们加快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航向。虽然我们党很好地解决了最高权力平稳过渡和领导干部终身制的问题,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目前面临的改革任务仍然十分艰巨。政治体制改革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已成不争的事实,如何加快政治体制改革是我们面临的一大挑战。这里的关键,是如何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在党内实现充分的民主,以解决“一把手”权力过于集中而难以监督的问题;实现领导干部能上能下,以解决能上不能下,官至退休的问题。实现党政分开,解决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问题等等。这些问题显然需要深化改革才能做到。

在深化改革的问题上,目前党内还存在着三种对改革不利的倾向:一是惧怕改革,唯恐触及自身利益,对改革不积极,能拖则拖,百般找借口。二是不勇于改革,只做一些改良,点到为止,虎头蛇尾。三是对改错的事情缺乏承担的责任和勇气。邓小平曾经说过,改错了收回来就是了。现在的问题是,有些领导明知道改错了,却不愿意承认,依然我行我素,结果是越改越乱。因此,需要对以往改革进行认真的总结,尤其是对一些徘徊中的改革或者有较大争议性的改革认真反思,研究新的改革方案,这才是符合小平思想的改革态度。例如,民众反映比较强烈的医疗体制改革、教育体制改革等,事关人民的生命安全和国民素质。

(二)关于共同富裕的论述

邓小平说:“共同致富,我们从改革一开始就讲,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一个东西。”[24]他心目中的社会主义是能够实现共同富裕的现实社会,并把它界定为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之一。因此,他主张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实现共同富裕,避免两极分化,并提出了一些先富带动后富的具体办法。近年来,通过国家政策的调整,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与东部发达地区的差距在逐渐缩小。但另一个问题却变得日益严重起来,就是个人之间的贫富分化似乎越来越明显,差距越来越大,并引发了一些社会问题,比如“仇富心理”等等。

邓小平侧重于地区之间的共同富裕问题,而对个人之间的共同富裕论述比较少。如何进一步完善邓小平的共同富裕理论,实现先富的人帮助后富的人,仍需要进行深入探讨,形成比较成熟的方案,才能把理想变成现实。目前,我国在收入分配问题上所进行的一些调整面临着比较多的障碍,通过工资调整、税收等方式,缩小个人之间的贫富差距,依然面临着极大的挑战。进一步看,这些调整措施属于“事后行为”,是在贫富悬殊形成后进行的一些补救措施。实践证明,其效果不明显,需要在措施制订上调整为“事前行为”,包括:合理确定公有制经营单位高管及员工的收入水平;规范企业和个人经营行为,使之依法合规;加大惩治腐败的力度,防止公职人员利用公权力进行寻租行为等等。通过研究制订一些“事前措施”,保证所有人的收入均是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和公平竞争获得。同时,也要有效防范平均主义,确保在效率不断提升、社会财富不断增长的基础上实现共同富裕。

(三)关于“猫论”

“猫论”在邓小平理论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历史地位,被认为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将社会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发展上的一个理论标志,其影响扩大到世界。它源自于1962年邓小平在谈到如何选择生产关系时引用了老搭档刘伯承经常提到的形象而又通俗的一句家乡话,不论“黄猫,黑猫,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猫。”[25]后来引申为“不管白猫,黑猫,捉住老鼠就是好猫”。这句话本身是说打仗,可以不讲规矩,不按老路子打,一切看情况,打赢算数。邓小平将它引用到生产关系选择上来,强调的是对待这个问题照样也需要看情况。“猫论”大大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思考问题的方式不再受以往意识形态的束缚,只要有利于发展生产力,就采用哪种生产方式和手段。

显然,“猫论”有一个重要前提,就是社会主义本质不能变,必须遵纪守法,必须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遗憾的是,这一理论长期以来被相当一部分人所误解,甚至有人将其歪曲为“为了达到目的,可以不择手段”。于是,有些人为了升官,不惜重金跑官要官;为了发财,有些人放弃了原则,践踏党纪国法,大肆卖官受贿;有些人抛弃了人性、良知、师德、医德;有些人以身试法,杀人越货,如此等等。造成对“猫论”误解的原因,不外乎两种,一方面,这些人没有正确领会邓小平的原意,做了误读。邓小平讲这句话是针对当时的形势说的。他说:“现在要恢复农业生产,也要看情况,就是在生产关系上不能完全采取一种固定不变的形式,看用哪种形式能够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就采用哪种形式。”[26]因此,“猫论”是特指在生产关系的选择上,要从实际出发。如果把它任意放大,放之四海,就必然会歪曲它的原意。另一方面,在《邓小平文选》中,论述这一理论的篇幅很少,只有一段话,因此,它本身确实也需要进一步丰富,不断充实它的内涵,才不致于发生误解。在新的形势下,在诚信、守法、合规,以及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下,如何进一步丰富“猫论”的内涵,解放思想,寻求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新途径和新方法,正是这个新时代所赋予的历史责任。

总之,邓小平理论除了以上三个方面,其他方面也需要不断加以完善,只是从相比较的角度看,这三个方面显得更为突出一些,紧迫感也要更强烈一些。邓小平理论是时代的产物,也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加以完善,才能更好地指导中国社会主义事业永续向前迈进。

[1]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J].求是,1997(44).

[2]龚育之、逢先知、石仲泉.毛泽东的读书生活[M].上海:三联书店,1986:164.

[3]张卓元.所有制结构的重大调整和公有制实现形式的重大调整——近二十年中国所有制改革的回顾与展望[J].沈阳:社会科学辑刊,1999(01).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2.

[5]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439.

[6][7][9][10][11][14][15][16][17][18][20][21][22][23][24][26]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3、102、173、142、103、38、191、292、291、291、172、260、225、203、364、323.

[8][19]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12,231.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77.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3:406.

[25]邓小平文选(1938-1965)[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305.

责任编辑:马树勋

A849.1

A

1671-2994(2015)06-0014-05

2015-08-19

周新军(1967-),男,湖南永州人,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企业战略专家委员会副秘书长,博士,高级经济师。研究方向:当代社会主义理论。

猜你喜欢
邓小平理论马列主义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结合的初始文本:《社会主义讨论集》
邓小平的城乡统筹发展思想及其现实启示
马列主义视野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性探讨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