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宗友 王继云 苏丽亚
(阜阳师范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 安徽 阜阳 236041;中共中央编译局 北京 100032;中央司法警官学院 河北 保定 071000)
文化建设还要批判继承人类文化遗产,批判继承人类文化遗产是进行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这是列宁关于文化建设的基本观点。它启示我们,文化建设必须在既有文化基础上进行,就是说,文化建设离不开对以往历史文化遗产的继承,文化建设只有在继承中才能发展创新。
十月革命后的苏俄,文化建设任务十分迫切。这是因为不论是经济建设还是政治建设,都受到文化落后的严重制约。进行文化建设,苏俄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就是如何对待旧文化,是与之一刀两断,一蹴而就地革故鼎新,还是批判继承创新发展呢? 在当时的苏俄出现了以无产阶级文化派为代表的全盘否定旧文化的过左思潮。该派无视这个或那个民族在许多世纪里所创造的民族文化。他们断言,无产阶级文化应该是不分民族的,也就是说,是没有任何民族特色的,并建议工人彻底粉碎民族文化的大厦。对这种错误思潮,列宁进行了批判,他认为,对待旧文化应该采取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要批判继承旧文化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
针对无产阶级文化派的历史虚无主义观点,列宁指出:“只有确切地了解人类人类全部发展过程所创造的文化,只有对这种文化加以改造,才能建设无产阶级文化,没有这样的认识,我们就不能完成这项任务。无产阶级文化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那些自命为无产阶级专家的人杜撰出来的。如果硬说是这样,那完全是一派胡言。无产阶级文化应当是人类在资本主义社会、地主社会和官僚社会压迫下创造出来的全部知识合乎规律的发展。”他还说:“应该用批判的态度来掌握这些知识。”从列宁的这些论述我们不难发现,他对待历史文化遗产所采取的批判继承创新的历史唯物主义态度。列宁以艺术为例说,旧艺术中一切多少有益的东西都要加以保存,要用细心的态度来推动他们快速地向前发展,使之符合新的需要。列宁还反对对文化作简单的新旧区分,不能因为是旧文化就抛弃它,也不能因为是新近出现的文化就顶礼膜拜它。他说:“即使美是‘旧’ 的,我们也必须保留它,拿它作为一个榜样,作为一个起点。为什么只是因为它 ‘旧’,就要抛弃真正的美,拒绝承认它,不把它当作进一步发展的出发点呢? 为什么只因为那是‘新’的,就要把新的东西当作供人信奉的神一样来崇拜呢?那是荒谬的,绝对是荒谬的……我们是优秀的革命家,但我们不得不指出,我们也是站在‘当代文化的顶点’ 上。”
对于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列宁能够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进行科学分析,指出其不足和应该吸取的地方。列宁没有简单地把资产阶级时代的文化等同于资产阶级文化。他说:“社会主义能否实现,就取决于我们把苏维埃政权和苏维埃管理组织同资本主义最新的进步的东西结合得好坏。”这里,列宁把“资本主义最新的进步的东西”作为苏俄社会主义能否实现的重要条件。当然,“资本主义最新的进步的东西”理应包括文化。对于泰罗制,当时许多人认为它有榨取工人血汗的嫌疑而加以反对。列宁则提出不能全盘否定泰罗制,应抛弃其中的资本主义的一面,仔细地分离出一切能减轻工人劳动的因素。为了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管理、经营与纪律,尽快发展生产,列宁主张宁肯缴纳高昂的学费,也要搞租让。列宁的主张遭到了不少人的反对。但他力排众议,还是坚持搞租让。因为在他看来,搞租让不仅“在经济上对我们有很大好处”,更为重要的是“我们一定会获得科学知识和技能”。在这里,列宁从文化视野来看待租让这一事件,应该说,是有深远历史眼光的。
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和发展了列宁关于文化建设离不开对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吸收和借鉴的思想。始终强调要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吸收借鉴外来文化,“提出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正确主张,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开放包容的文化心态。”
关于历史、文化发展的继承性特点,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有一段经典论述,他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一切已死的先辈们的传统,像梦魔一样缠着活人的头脑。”马克思所揭示的人类历史(包括文化在内)发展的连续性和继承性的关系,适用于各个社会形态的演变过程。这里所说的“传统”实际上就传统文化,也就是文化遗产。就是说,文化的建设和发展不能没有基础,这个基础就是文化遗产,尤其是民族文化遗产。对此,毛泽东以来的中国共产党人有着清醒的认识和深切的体悟。
作为新中国缔造者的毛泽东,非常重视继承吸收文化遗产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毛泽东一再强调,“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中国现时的政治经济是从古代的旧政治旧经济发展而来的,所以我们不能割断历史,而要尊重历史的辩证发展。”这是非常重要的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作为反应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的文化,它的发展同样如此。中华文化经过上下五千的发展,有很丰厚的积累,这是我们发展文化十分重要的宝贵资源。毛泽东提出,对中华传统文化这份宝贵的历史遗产绝不能抛弃,而要进行承继。1938 年10月,他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指出:“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对于这些,我们还是小学生。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
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又指出:“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但是绝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必须将古代封建统治阶级的一切腐朽的东西和古代优秀的人民文化即多少带有民主性和革命性的东西区别开来。中国现时的新政治新经济是从古代的旧政治旧经济发展而来的,中国现时的新文化也是从古代的旧文化发展而来,因此,我们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绝不能割断历史。但是这种尊重,是给历史以一定的科学的地位,是尊重历史的辩证法的发展,而不是颂古非今,不是赞扬任何封建的毒素。”
毛泽东以上两段经典论述,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关于对待传统文化的原则与方法。首先,对中国几千年来形成的文化遗产,毛泽东能够辩证地进行认识,既发现其中有糟粕,又强调其中有许多珍品。这体现了毛泽东对待传统文化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也为研究、吸纳传统文化解决了人们的思想认识问题。其次,毛泽东指出了优秀传统文化对文化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意义和价值。这就是为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提供了必要条件。再次,毛泽东提出了承继历史文化遗产的方法论。这就是“绝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就是说要批判地继承和发展。还有一点也是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毛泽东强调我们不能割断自己的历史,要尊重自己的历史。在历史虚无主义还有市场的今天,毛泽东的这一思想无疑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和针对性。
毛泽东同样以宽广的胸怀对待外国进步的文化,他说:“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量的原料,这种工作过去还做得很不够。这不但是当前的社会主义文化和新民主主义文化,还有外国的古代文化,例如各资本主义国家启蒙时代的文化,凡属我们今天用得着的东西,都应该吸收。”在1956 年4 月的《论十大关系》一文中,毛泽东再次指出:“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但是,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用。”这些论断表明了毛泽东是如何对待外国文化的。不难发现,毛泽东不但强调学习外国文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强调要“大量吸收”外国文化中“一切真正好的东西”。还强调了学习外来文化的目的,这就是把它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作为我们今天文化建设的借鉴。此外,毛泽东还一再指出,学习外国文化不能盲目,必须有分析有批判,不能照抄照搬。在文化全球化肆虐的当今世界,在“全盘西化”论还一定程度存在的今天,毛泽东的这种对待外国文化的思想依然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在引进西方的科学文化时,必须首先看一看是否违反四项基本原则,是否对人民大众有利,对精神文明建设和发展中华民族新文化有利,然后决定对它们的弃取。”
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开拓了包括文化发展道路在内的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关于如何建设与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他认为文化建设不能脱离世界文明发展大道。必须从中国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中吸取营养,才能使之健康发展,源远流长。他从我国文化建设的具体实际出发,提出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和方法。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秀的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不能割断历史,要正确对待民族传统文化,不能采取民族虚无主义的态度,对民族文化要结合时代特点加以发扬光大。邓小平十分重视对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的继承,把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精神源泉。他认为对待传统文化,要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的分析,分清民主性的精华和封建性的糟粕,去伪存真,去粗存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服务。对待外来文化,邓小平提出要利用、借鉴和吸收外来文化中的积极有益的成分,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服务的思想。他提出:“我们要向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经营管理方法以及其他一切对我们有益的知识和文化,闭关自守、固步自封是愚蠢的。”邓小平还提出了对待外来文化的方法。邓小平主张“一定要用马克思主义对它们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方法进行分析、鉴别和批判”。这实际上指出了学习西方文化的基本方法和指导原则,即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认识资本主义文化,要从这种文化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方法上进行分析鉴别和批判吸纳。不能全盘接受,要分清糟粕和精华,去粗存精。
江泽民、胡锦涛同志对祖国传统优秀文化和外来文化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有着深刻的认识,强调在文化建设中既要吸纳祖国传统优秀文化,做到古为今用,又要借鉴外来文化,努力做到洋为中用。就是说,在文化建设中既要承继历史,又不盲目排外。江泽民指出:“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不允许毒害人民、污染社会和反社会主义的东西泛滥;必须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而又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时代精神,立足本国而又充分吸收世界文化优秀成果,不允许搞民族虚无主义和全盘西化。”在文化建设中“学习外国,必须坚持为我所用的方针,进行认真鉴别。对什么东西可以学,什么东西不能学,要做到心里有数。对可以学的东西,也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消化吸收,不能囫囵吞枣、生搬硬套,更不能邯郸学步、失其故步。”江泽民更是把继承发扬我国传统文化和学习借鉴外来优秀文化看作是关系国家前途和命运的大问题。他深刻地指出:“保持和发展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大力发扬民族精神,积极吸取世界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是关系广大发展中国家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科技革命日新月异,随着科技革命的迅速发展,文化全球化趋势越发明显。在全球化进程中,“文化成了一个舞台,上面有各种各样的政治和意识形态彼此交锋。文化绝非什么心平气和、彬彬有礼、息事宁人的所在;毋宁把文化看作战场,里面有多种力量崭露头角,针锋相对。”在这种背景下,胡锦涛指出:“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就是说,在全球化的今天,要将我国丰厚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发掘好利用好,实现传统文化的转型和再造。也就是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使之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符合现代文明要求。正所谓越是民族的才越是世界的。对于国外文化,胡锦涛认为应结合我国实际辩证取舍、择善而从。他强调指出:“要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辩证取舍、择善而从,积极吸收借鉴国外文化发展的有益成果,更好地推动我国文化的发展繁荣。”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以深远的历史视野审视传统文化在我国文化建设中的基础作用,用宽广的视野检视外来文化在我国文化建设中的借鉴作用。强调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对外来文化则强调要积极学习借鉴。
关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和价值,习近平强调,它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他指出:“在5000 多年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这里可以看出,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要把传统优秀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转化为人们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形式,发展为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服务于现代社会的新内容新形式。实际上,把传统优秀文化进行转化、发展的过程就是文化建设的过程。鉴于此,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他还提出要深入挖掘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使之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源泉。
对于国外文化,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要积极学习借鉴,为我所用。在2013 年8 月19 日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他指出:“对世界形势发展变化,对世界上出现的新事物新情况,对各国出现的新思想新观点新知识,我们要加强宣传报道,以利于积极借鉴人类文明创造的有益成果。”这里所说的“三新”(新思想、新观点、新知识)实际上就是文化。习总书记的意思是说,对这些有益成果要积极学习借鉴以建设我们自身的文化。
习总书记还为我们指出了学习借鉴我国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的方式方法。他说:“对于我国传统文化,对国外的东西,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经过科学的扬弃后使之为我所用。”这就告诉我们,不论是对我国传统文化,还是外国的文化,采取全盘接受或虚无主义的态度都是不可取的,正确是做法是扬弃。因为不论是我国传统文化还是外国的文化都存在着精华与糟粕,所以,必须要去粗存精、去伪存真,进行科学的扬弃。这样才能丰富发展我国的文化。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人很好地坚持和发展了列宁关于文化建设要充分利用文化遗产的思想。正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采取了比较正确的态度,使得我国的文化建设在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都能获得比较好的发展。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表明,什么时候我们正确处理了传统文化、外来文化与当下中国文化建设的关系,中国的文化建设就能获得顺利发展。反之,一旦不能正确处理传统文化、外来文化与当下中国文化建设的关系,文化建设就会出现曲折。对于我们来说,要继承和发扬列宁关于文化建设必须利用文化遗产的思想。就是要既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积极学习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因此,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建设优秀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扩大文化领域对外开放,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
[1]列宁选集(第4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列宁论文学与艺术[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3]列宁全集(第34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4]李培锋.马克思主义视野下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3.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6]唐月民.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人的先进文化观[J].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2002,(1).
[7]戴知贤.毛泽东文化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8]毛泽东选集(第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9]毛泽东文集(第7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0]朱宗友.对邓小平文化建设思想三个问题的思考[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7,(1).
[11]邓小平文选(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2]江泽民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3]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14][美]爱德华·W·萨义德著,李琨译.文化与帝国主义[M].上海:三联书店,2003.
[15]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16]胡锦涛.在十六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7 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03 年8 月12 日)[N].人民日报,2003-8-13.
[1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18]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