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进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浙江 杭州 310037)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以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为主要任务,加强基层服务型党支部建设。”这一论断表明了我党对转型时期的执政规律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对探索与建立基层服务型党支部,增强基层党支部的凝聚力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服务型基层党支部,是指基层党支部、支部全体成员根据中国共产党党章和中共中央十八大建设服务型党支部的目标,把服务作为基本价值取向和功能定位的一种基层组织模式和工作形态,不断强化服务意识,建设高素质的服务队伍,培养能够创造业绩的服务载体,健全服务制度,从而能够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不断增强党在基层合法性资源的一种基层党组织形态。根据中共中央建设服务型党支部精神,各地基层党支部的通过多种途径加强服务型党支部建设并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与中央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因此,明确基层党支部创建的标准,并阐明其实践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基层服务型党支部建设的意见》强调建设服务型党支部要达到有本领过硬的骨干队伍、形式多样的服务载体、健全完善的制度机制、群众满意的服务业绩等“六有”目标。根据这六个目标,基层服务型党支部建设的主要标准是:一是服务意识牢。党员干部能牢记党的宗旨,把服务作为一种价值取向和行为自觉,具有党员角色意识和党员的责任感、使命感。二是服务能力强。党支部有一支高素质的服务队伍,具有服务群众、服务社会的过硬本领。三是服务载体多。党支部能够通过多种途径,不断培育先进典型,打造服务品牌;不断深化服务内涵,拓展服务领域;不断丰富服务内容,整合服务资源。四是服务制度实。党支部有健全的服务制度,努力做到服务工作的全覆盖;有成熟的考核评价体系,能科学地评估党支部的服务活动。
一些支部不能根据党在基层社会所承担的中心任务而进行转变角色和调整职能,服务观念淡薄。有的支部对创建服务型党支部提出的时代背景、意义和内涵认识不深刻、领会不透彻,缺乏宗旨意识;有些支部没有实现从“管理”到“服务”的角色转换,以管理代替服务,以“家长式”命令取代服务,缺乏服务理念;有些党员干部对什么是“服务型”基层党组织,以及如何创建“服务型”党组织还存在模糊的认识;有些党员干部片面理解服务,缺乏对服务进行科学定位。
一些党员干部的思想观念、工作方法、能力素质与党的建立服务型党支部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有些党员干部的理论水平偏低,实践经验较少,传帮带等服务能力不强。有的党员干部思想保守、因循守旧,缺乏敢闯敢拼、开拓创新的锐气,服务质量不高;有的党员干部习惯于原有的“催粮催款”等老模式,工作方法简单,服务效率低下。
一些基层党支部缺乏阵地意识,服务载体不丰富。有的支部服务平台和阵地建设的创新不够,活动内容单一;有的支部不个性化服务不强,不能很好地根据实际情况发挥组织优势开展活动,不能凝练服务特色;有的党支部信息化水平不高,工作方法、手段仍囿于传统模式,不能及时掌握舆论的话语权;有的支部不能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服务方式单一。
一些基层党支部的考核、评价机制不健全,影响了服务效能,制约了服务的深度和广度。有的党支部考核标准不明确,干好干坏一个样。有的党支部缺乏健全的群众满意度测评机制,测评工作有时候出现“摆花架”、“走过场”的现象;有的党支部党员意见表达渠道不够通畅,没有充分调动党员参与服务活动积极性和主动性,甚至有的党支部还出现过“无人办事”的现象;由于经费投入不足,一些基层党组织还存在“无钱办事”的现象,导致党组织许多服务活动无法主动开展,致使党支部服务存在一定的“真空”和“盲区”。
导致上述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有:历史文化渊源,由于长期封建残余思想的影响,一些党支部和党员干部官本位思想严重,服务意识淡薄;市场经济影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客观地拉开了党群干群之间的距离,一些基层群众存在仇官心理,对党的干部乃至党的工作有抵触情绪;腐朽思想的侵蚀,改革开放以来,资本主义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多种思潮也在不断地诱导、侵蚀党员干部,部分党员的党性淡化、理想信念退化、宗旨意识淡薄;队伍管理不严,有的基层党支部软弱涣散,缺乏凝聚力和战斗力,对党员管理、教育失之于宽、失之于软,党员缺乏组织归宿感;服务机制的缺陷,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许多制度还不够完善,一些好的为民措施难以落实,服务效果难以持久,服务机制难以健全。
服务意识决定服务质量和效果。基层党支部必须牢固树立宗旨意识,优化服务理念,始终牢记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坚持正确的服务定位,不断提高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力和凝聚力。
1.树立宗旨意识,引导思想行为。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思想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作为党联系群众的纽带,党支部必须强化宗旨意识,从党的事业成败和前途命运的战略高度,对建设服务型执政党的重要作用、内在规律、目标使命有深刻认识,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最高价值追求,努力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内化为党员干部和各级党支部的鲜明品格,把服务人民上升为一种历史责任,不断提高为群众服务的自觉性,才能把服务内化为理念,外化为行动。
2.优化服务理念,提高服务效率。优化服务理念,就要准确把握新形势下党支部的功能定位,牢固树立“领导就是服务”、“干部是人民的公仆”等服务理念,将管理寓于服务之中,把服务落实和体现到各项实际工作中。优化服务理念,要牢固树立服务也是生产力的意识。党员干部要充分认识到优质的服务可以提高办事效率,减少中间环节,直接或间接地转化为经济效益。党支部的党员和干部要努力提供优质的服务,确保各种服务措施到位,养成“办实事、求实效”的风气,真正把“服务也是生产力”的观念植根于工作之中。
3.坚持“以人为本”,强化服务意识。“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作为社会发展的主体,作为服务的主体对象,作为社会发展的目的和价值追求,指明了服务型党支部“为谁服务”的问题。“以人为本”还要求党的一切工作都要以人的全面需求和全面发展为立足点、出发点,都要把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真正为人民群众谋利益、谋发展,指明了服务型党支部“提供什么样的服务”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和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如果我们脱离群众、失去人民拥护和支持,最终也会走向失败。”
4.正确定位服务,理顺服务指向。坚持正确的服务定位,就是要把“服务”作为支部活动的一面“旗帜”,把服务作为党的工作的一面“镜子”。在具体工作中,各级党支部要把普通党员、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和工作的原动力,对“服务”进行科学定位:在上级党组织与下级党组织关系上,强调上级对下级进行服务;在党的领导干部与普通党员的关系上,强调领导干部对普通党员进行服务;在党员与群众的关系上,强调党员对群众进行服务;在大局与支部的工作的关系上,强调支部工作要服务于大局。
提升服务能力的核心在于党员干部队伍的服务能力。干部和党员素质能力的高低,与党支部的服务业绩息息相关。党支部要以促进党员个体的全面发展为目标,通过素质提高、思想引导、物质帮扶、权益保障、提供平台等方式,帮助党员解决实际困难,让党员感到组织的关怀和温暖,从而激发党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增强党支部的凝聚力。
1.强化书记的队伍建设,抓好领头羊。强化书记的队伍建设,必须加大党支部书记选拔任用力度,选拔“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以党员人才工程为抓手,把优秀党员骨干培养成基层党组织的带头人。强化书记的队伍建设,还必须加强党支部书记考核。通过建立考核档案,使支部书记工作有科学的评判标准,并能够以此强化党支部书记权责意识。对于那些考核优秀支部书记,必须拓展他们的上升空间,形成正确的用人导向,传递真心实意为群众服务的正能量。
2.强化党员的教育管理,提升党员素质。强化党员的教育,必须加强对党员的思想教育,推进党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增强党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以提升党员的理论素质。加强党员的管理,必须严把进口、疏通出口。在党员发展工作中坚持数量与质量并重,严格规范党员发展的程序和标准,注重预备党员的适应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确保党员质量,同时对违法乱纪的党员,依照党章进行处理。
3.保障党员权利,发扬党内民主。保障党员权利是党的生命。加强党内民主建设是党的十八大的要求,也是服务党员的重要途径。保障党员权利,必须加强支部民主建设,尊重党员的主体地位,必须完善党员对党内重大事项“先知道、先讨论、先行动”的制度,保障和落实党员的知情权、选举权、参与权、监督权。保障党员权利,必须积极推进以民主管理、民主选举、民主监督、民主决策为主要内容的民主政治建设,认真落实党内民主评议、民主选举、党务公开、党员评议干部等制度。
4.实施党内关怀,健全帮扶制度。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和帮扶制度,为党员排忧解难,是服务党员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其一,各级党支部建立起针对困难党员、生病党员的帮扶制度,建立党员生日问候、慰问退休党员制度。其二,要不断完善谈心制度,注重心理疏导,服务党员身心健康。其三,要积极组织党员开展运动会、大合唱、技能比赛等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增强了党支部的凝聚力、向心力。服务党员还必须健全党内表彰制度,对优秀党员进行表彰,增强党员荣誉感,激励其他党员各方面的进步和提高。
创新服务载体是提升群众工作效能的动力源泉。毛泽东同志指出:“只有领导骨干的积极性,而无广大群众的积极性相结合,便将成为少数人的空忙。”建设基层服务型党支部,不能靠少数党员干部“独奏”,还要善于依靠服务载体去延伸服务触角,以党支 部的“点”,带动服务载体的“面”,逐步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全面覆盖”的服务网络体系。
1.实施服务活动,培育服务品牌。一是开展党员志愿服务活动。各基层支部要大力推广“党员工作室”、“半小时党员服务圈”、“党员服务日”形式,广泛开展扶贫帮困、政策宣传、法律援助等方面的志愿活动。二是培育党员志愿服务品牌。各党支部和党员要结合创先争优、闪光言行、群众路线实践等活动,及时总结先进事迹和典型案例,培育服务品牌,强化典型带动。三是实现党员干部参与志愿服务“常态化”。把志愿服务与“党员责任区”、“工人先锋号”、“青年文明号”、“巾帼文明岗”等创建活动结合,努力实现志愿服务的常态化。
2.搭建服务平台,密切联系群众。一是强化岗位服务平台。围绕岗位职责,制定切实可行的服务措施,为党员服务群众、发挥示范作用,实行设岗定责,深化“开门服务”、“党员示范岗”等品牌建设。二是搭建联系群众平台。各级党支部要建立党群服务中心,积极探索“群众说事室”、“群众信息服务站”等模式,为群众特别是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人群提供全方位服务,实现服务群众“零距离”。通过对基层困难群众的“结对帮扶”、“联点接亲”,扎实推进党员干部“接地气”、“充氧气”、“增底气”。
3.构建舆论阵地,增强回应性。美国学者丹哈特认为,“回应性问题是任何现代公共组织理论的核心”在信息网络时代,政党作为政治性现代公共组织,必须增强基层党支部对人民利益需求的回应性,以彰显党的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党支部要以电台、报刊、电视等为主要媒介,积极构建全方位、多层面的党支部服务信息平台,增强党支部汇集民意、服务群众、引导舆论的能力。同时,要广泛运用QQ 群、移动短信、微博等媒介,回应群众关切,倾听群众呼声,密切与群众的关系,使基层党支部的服务活动形成强大的合力。
4.积极占领网络高地,拓展服务方式。计算机网络是现代化资源和信息交流的重要途径。加快服务网络建设,有利于提高服务党员的效率。第一,要丰富网络学习资源,创办网上党校,将有关党的经典著作,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等资料放入网站,营造强有力的网络主流意识形态,用理论思想武装广大党员群众。第二,要创新网络交流平台,建立干群聊天室、实话实说等党员交流园地,关注群众的思想动态,在互动与交流的过程中,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引领主流意识形态。
制度是组织成员共同遵守并按一定程序办事的规程。创建基层服务型党支部,必须加强制度建设,制定科学规范的运作机制,实现服务功能从领导驱动转向制度驱动转变,强化服务效果,提升服务业绩。
1.强化服务导向,提升服务效率。其一,基层党支部要完善组织格局和设置方式,形成系统的服务网络和有效的资源整合机制。基层党支部在完善原有的层级式结构的同时,必须打破原有的组织框架的限制,根据服务需要,取长补短,改变单个基层组织单打独斗又力不从心的局面,构建更加扁平、精简、弹性的组织体系。其二,基层党组织要从实际出发,设计科学、规范的运作机制,实现服务流程、服务方式科学化,制定和优化服务群众的运行程序,将服务目标变为现实的核心要素,使服务行为规范化、长效化、流程化。
2.建立民主机制,确保党内民主。加强制度建设,必须健全民意收集、民事反映、民情分析、民声回应等制度,对人民群众的呼声要听得到、听得懂、听得进,确保服务的有效性与针对性,使服务型基层党支部建设获得广泛的群众基础。同时,基层支部要进一步加强民主建设,完善议事规则和程序,推行党务公开,建立党内事务民主恳谈会、民主听证会、党员议事会制度,激发党员民主参与服务全过程的积极性。
3.健全考核体系,实现科学评估。加强制度建设,必须进一步完善党员干部考核考评体系,增加群众在党员干部考核评价中的话语权。在测评内容的设置上,可以借鉴“360 度考核法”,全方位地体现群众意愿。根据老百姓的关注与期盼,不断调整优化考核内容和指标。在测评结果上,坚持测评结果突出群众因子,把群众满不满意作为考核政绩、实施奖惩、整改工作的重要依据,把服务业绩作为党员干部考核奖惩、选拔任用的重要标准,引导全体党员干部把服务落到实处。
4.加大制度供给,提高服务能力。建设服务型党支部,必须加大党支部的制度供给,不断提升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以工作的业绩不断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愿景。为此,必须加大对基层党支部的“输血”力度,建立稳定的基层党支部的经费保障制度,强化服务活动的物质支撑,让基层真正有能力有钱办群众想办的事。同时,推进场所设施标准化建设,积极推进支部服务中心建设,努力实现支部服务中心与公共服务中心、便民服务中心的融合,强化综合服务功能,保证基层组织“有场所议事”。
根深则叶茂,本固则枝荣。在服务型党支部建设的过程中,各级党支部要以服务作为组织与动员社会的基础和依据,增强党在基层社会的政治感召力和合法性,把服务作为政党组织行为的功能定位和活动方式,通过服务行动,为建立服务型政党和服务型政府打下坚实的基础。只有在服务理念的指导下,党才能不断增强意识形态的包容性与灵活性,逐步实现意识形态的话语转换与创新。只有这样,党才能避免干群关系变成“蛙水关系”甚至“水火关系”,才能和他们“鱼水情深”、“水乳交融”、“血肉相连”,才能使意识形态得到最广泛地理解和支持。只有基层党支部获得群众的支持,党才能获得强大的生命力和持久的战斗力,才能有效地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聚发展共识,共筑中国梦。
[1]赵凤.高校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三个维度[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11).
[2]余倩花.高校服务型学生党支部建设的路径探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
[3]姜玮.基层服务型党支部建设的四个着力点[N].江西日报,2013-10-28.
[4]习近平.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李雄舟.论服务型执政党对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贡献[J].人民论坛,2013,(20).
[6]毛泽东选集(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美]罗伯特·丹哈特著,项龙,刘俊生译.公共组织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8]鲁月棉.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实践困境与对策思考[J].上海党史与党建,2014,(1).
[9]崔海英.高校加强服务型学生党支部建设的若干对策[J].上海党史与党建,2014,(4).
[10]胡绿叶.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的路径选择[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13,(2).
[11]郝宇青,佟亚洲.服务型执政党建设:时代变迁背景下的政党功能转换[J].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