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性教育过程的影响因素及运行机制的优化

2015-01-30 02:27肖小华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受教育者党性教育工作者

□肖小华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教务部,江西井冈山 343600)

重视党性教育,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客观需要,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党的十六大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性教育的战略地位进一步凸显,各级干部教育培训机构按照党中央的要求,不断拓展党性教育资源,加强方式方法创新,党性教育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总体上看来,党性教育理论研究滞后于实践发展,特别是对党性教育过程规律把握得不够,致使党性教育不能在科学理论引导下,找到党性教育改革创新的着力点和抓手。因此,深入总结党性教育的经验,不断探寻党性教育的过程规律,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性教育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党性教育过程内涵

党性是“党的性质、目标、宗旨、作风、纪律、道德等各方面要素的综合反映,是共产党员的共有属性和基本特征”[1]。党性教育过程则是指党性教育工作者按照党组织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党员干部施加一定影响,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他们的党性修养,从而把他们培养成党组织所需要的人,为顺利实现党的奋斗目标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的过程。本文的党性教育,既指各级党组织对党员干部开展的党性教育活动,也指党校、行政学院、干部院校对受训党员干部的党性教育活动。

(一)党性教育过程是党性教育工作者主动地对党员干部施加教育影响的过程

党性教育有着鲜明的政治目的,是党的意志的表现和反映。党性教育发生的根本原因或动力就在于党性教育的基本矛盾,即党组织对党员个体的党性要求与党员个体现有党性水平之间的矛盾(差距)。正是这种矛盾的存在,党性教育过程才得以发生。

党性教育的基本矛盾贯穿着党性教育的全过程及各个方面,规定着党性教育的本质和内容。在党性教育过程中,党性教育工作者必须根据党组织的需要、党员干部的党性现状,采取一定的方式方法,有针对性地施加影响。从这一视角看,党性教育工作者在党性教育过程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组织需求永远处于第一位。

(二)党性教育过程是外部多种因素对党员干部的综合影响过程

教育是个系统工程,任何教育活动都要受到来自社会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如政治、经济、文化、地理、资源、民族、宗教等。党性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形式,仍受这一规律的制约。在党性教育过程中,来自社会方方面面的因素既综合作用于党性教育工作者,也综合作用于受教育的党员干部。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他们作为一个生活于既定现实政治社会中的人,除受主流思想影响外,还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在党性教育过程中,党性教育工作者是否对自己所传播的理论真信、真懂、真用、真心传播,党员干部对党性教育工作者所传播的理论、价值观是否认同和接受,除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自身因素有关外,还受社会风尚、制度建设、干部的考核考评、干部的选拔任用等方面的影响。同时,教育效果的“滞后”性的特点,又为各种外部因素的综合作用提供了时间,一些党员干部培训期间“激情澎湃”,充满了正能量,但一旦回到工作岗位上去,可能又被各种外界消极因素消减而“涛声依旧”。随着新兴媒体的兴起,信息传播的多元化、便捷化,更是放大了社会上各种消极因素对党性教育效果的影响力,其中从政环境和政治生态的负面影响对党性教育的效果冲击力度最为明显。从这一视角看,外部环境是影响党性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

(三)党性教育过程是党员干部对党性教育工作者传播内容的审视、接受、内化的过程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党性教育工作者对党员干部施加的影响是否能达到预期目的,是否较好地实现党性教育目标,不仅与党性教育工作者的工作能力、教育艺术、人格魅力及教育内容、方式方法、组织管理等相关,更与受教育者的自身情况密切相关。与普通教育相比,在成人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会对外界所传播的内容特别是价值观、政党主张方面的内容选择性吸收,从而表现出强烈的主观能动性。在党性教育过程中,党员干部这一群体比一般的成年人可能有更多的社会经验和阅历,更强的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能力,因而在教育过程中,他们会以更严格的审视、质疑、批判态度对待党性教育者传播的内容。可见,受教育的党员干部在党性教育过程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是制约党性教育效果的关键因素。

(四)党性教育过程是受教育者“知、情、意、信、行”相互影响、相互统一的过程

党性教育既不是单一的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也不是纯粹的态度、行为训练,而是集知识、技能、态度、行为于一体。其知识层面表现为对党员干部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奋斗历程和价值取向的教育;技能层面表现为培训党员干部的实践能力,从而更好地实现党的奋斗目标;态度行为层面表现为培养党员干部对党组织的忠诚度、情感。[2]从这一视角看,党性教育实施过程是党性教育工作者向受教育者传播党的理论、主张、价值观念,引导受教育者在已有理论、判断能力和价值观的基础上初步形成党组织所期望的思想观念,并通过情感激发、利益引导、制度保障等途径强化、巩固之,使之形成坚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从而自觉转化自我需要、自我认识、自我评价和自我修养,并身体力行的过程。

二、影响党性教育过程有效运行的基本要素

从上述党性教育过程分析中可以得知,党性教育过程既是外界作用的过程,也是受教育者思想认识、转化、巩固并转化为意志、行为、品格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党性教育工作者、受教育的党员干部、教育内容、媒介载体、固化机制是其中最重要的要素。这些要素相互作用,共同推动党性教育过程的发生。

(一)党性教育工作者。党性教育工作者是党性教育过程中的传导者,是指有专业训练,能够有目的、有计划、科学地对受教育的党员干部传播党的理论、政策主张、价值观念的个体或群体,主要包括各级各类党组织中的党务工作者和各级各类党性教育培训机构从事党性教育教学的干部和教师,除此之外,还包括为党员干部授课的学者、领导、英模人物等。在党性教育过程中,党性教育工作者发挥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决定着党性教育方向、目标、内容、传播方式。同时,党性教育工作者的能力、威信、人格魅力直接影响着受教育者对他所传导内容的接受效果。

(二)受教育的党员干部。受教育的党员干部是党性教育过程中的接受主体,即受教育者。既包括党员干部,也包括在党校、行政学院、干部院校接受党性教育的受训者。他们的现实情况、社会阅历、知识积累、政治前途等差异性,决定了他们培训需求和培训目标的差异性。他们对外界传播内容的选择,是在“客观存在”的基础上来吸收、消化的。同样的教育内容和同样的教育方式,对不同的受教育者会产生出截然不同的教育效果。

(三)党性教育内容。党性教育内容是党性教育过程中的接受客体。党性教育内容是党性教育的核心问题,关系到党性教育的性质、方向和目标的实现。党性教育内容有一定的共性,理想信念、宗旨意识、组织纪律、道德品行等始终是党性教育的基本内容。但这些基本内容又是随着党的中心任务和教育群体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具体化的,从而体现出一定的时代性、现实性、差异性、针对性。因此,党性教育内容的确立必须立足于时代的发展变化和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遵循服务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服务于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服务于党员干部的健康成长的基本原则。

(四)党性教育传播媒介。传播媒介是教育者和接受者之间相互作用的载体和工具。主要包括显性媒介和隐性媒介两类。显性媒介主要包括活动媒介(如专题教学、现场体验、分组研讨、案例分析、音像教学、党性分析等)和管理媒介(如教学计划、教学组织、教学评估)。隐性媒介是相对显性媒介而言,主要是指那些融入受教育者生活、学习、交往过程之中,不为受教育者意识到的一种教育影响。隐性媒介在党性教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潜移默化作用。

除此之外,制度保障和教学环境也是影响党性教育运行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它们在党性教育过程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党性教育运行机制的优化与效果提升的对策

在过去一些党性教育研究成果中,大多数研究者关注的重点是党性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方法,忽视了对党性教育发生过程的起点、接受客体、外部环境的研究。因此,优化党性教育过程,提高其教育效果,既要加强党性教育发生的动因及教育者研究,还要加强受教育者的思想变化过程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一)明晰党性教育目标,重视党性教育目标的方向指引作用

党性教育的基本矛盾是党性教育发生的基础,离开党的组织要求,党性教育就失去了基点。因此,认真分析党组织需求,明晰党性教育目标,是优化党性教育运行过程,提升党性教育实效性的基本前提。各级党性教育机构和党性教育工作者要从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出发,以问题为导向,认真分析党员干部党性修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及与组织要求间的差距,研究党和国家对党性教育的需要;主动与党委、政府各部门沟通联系,分析和了解不同岗位对党性教育的需求;从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出发,分析不同党员干部对党性教育的个性要求。在坚持组织需求第一的基本原则上,兼顾岗位需求和党员干部的个性需求,确立差异性、针对性的党性教育目标。在此基础上,再从培训机构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党性教育教学设计、教学实践、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估,选择教学内容、方式、教师。

(二)夯实理论教育,发挥理性认同在党性教育中的基础作用

党性教育是一个“知、情、意、信、行”的相互作用、相互统一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知”是基础和核心,是“情、意、信”形成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是产生“行”的基础。可见,加强理论教育,夯实党员干部的理论基础,强化受训党员干部的政治理论水平,提升他们的理性思维和理性判断能力,是党性教育运行的起始阶段。

理论教育要收到预期效果,首先是理论本身要有彻底性和适用性,即在逻辑上必须完备周全,有内在的科学性,在内容上必须结合实际,对实践有指导意义。因此,在理论教育过程中,必须注重对马列主义经典著作的研读,必须把理论研究与探讨问题结合起来,与受教育者的工作、生活、学习结合起来,不能从概念到概念、用逻辑解释逻辑。其次,党性教育工作者必须对自己所传播的理论真信真学真懂,才能对自己所传播的理论讲深讲透讲生动。再次,理论教育要有生动性、吸引力、亲和力、感染力。适当的“灌输”和有效的重复是理论教育的根本途径,但“灌输”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并不仅限于专题课和专题报告两种方式,从某种意义说,“渗透”是一种更有艺术、持久力更长的“灌输”方法。

(三)实行正确引导,发挥利益认同对党性教育效果的固化作用

利益反映了特定阶段中人们的生产能力和水平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了解分析党性教育对象思想、行为变化原因和规律的重要视角。当前,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社会转型的出现,呈现出利益多元化和利益主体多元化的格局。由于受教育的党员干部所处的政治地位、经济地位、社会地位不同,他们对党的主张、党的方针政策、党的情感态度也不尽相同,对党性教育过程中所传播的内容的认同程度、接受程度也不一样的。同时,改造党员干部不合理的利益需求,引导他们正确处理利益矛盾,科学确立利益目标,合理选择利益实现途径,也是党性教育任务的题中之义。

因此,在党性教育过程中,有必要对党员干部加强利益引导,通过利益认同固化党性教育效果。客观分析利益多元化背景下,不同利益群体的思想、情绪、价值观念等的不同特点;尊重和关心受教育者的正当合理的利益要求,把思想教育与解决人们的物质利益相结合;把利益观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结合起来,促使受教育者利益理性的养成,合理追求利益,妥善处理各种利益矛盾。

(四)注重情感冲击,发挥情感在党性教育过程中的催化剂作用

情感无处不在,它以一种浸染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外界传播内容的接受程度。在党性教育过程中,受教育的党员干部总是根据已有的认识,从自己的情感出发,对教育内容进行甄别、吸收、内化,并成为自己行为的驱动力量或者约束力量,从而影响着行为的持久性和稳定性。一般来说,积极的情感总是有利于人们认识过程的发展,提高受教育者对外界所传播信息的接受度,深化对理论的认识,推进价值观的构建,固化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意志品格的形成。反之,消极的情感则会对外界传播的教育信息产生抵触、排斥,甚至即使已有一定的理论认同,但缺乏相应的情感支撑,行为外化的自觉性也会衰减。因此可以说,有效的党性教育过程,既是情感注入和情感唤醒的过程,又是一个情感关爱过程。

在党性教育过程中,培育和激发受教育者的情感主要有以下几条途径:以理导情,即从受教者的认知水平和结构出发,按照教育内容的逻辑顺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逐渐开启他们的情感大门;以情激情,即党性教育者用自己真挚的情感去影响、感染、激发受教育者的情感,产生情感共鸣;以境生情,即营造具体可感的教育情境,唤起受教育者求真、向善的信心与力量;以行固情,即通过社会实践,进一步丰富受教育者的情感,推动情感的发展。

(五)完善制度建设,发挥制度在党性教育中的保障作用

党性教育是个系统工程。建立健全党性教育制度,完善党性教育外部环境,既是保证党性教育有序有效实施的需要,也是形成党性教育合力,增强党性教育长效性的需要。一是要建立完善党性教育的组织领导机制,明确各级党委的一把手是党性教育的第一责任人,确保党组织在党性教育中的绝对领导地位和主导地位。二是要建立党性教育协同参与机制。明确相关部门的职责,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把党性教育与法律、行政、经济等各种手段相结合,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和强大持久的党性教育合力,努力破解党性教育的“小环境”与“大环境”的矛盾。三是要建立党性教育监督管理机制,用“铁规”匡正学风,对参训的党员干部严格要求、严格管理,净化党性教育环境。四是要建立党性教育训用结合机制。把党员干部参加党性教育的表现情况和学习效果记入党部教育培训档案,作为考核评价、培养使用的重要依据。

[1]晓山.切实提高干部党性教育针对性实效性[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4(6).

[2]陈燕楠.关于党性教育时代性和科学化的思考[J].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2(6).

猜你喜欢
受教育者党性教育工作者
实事求是是“最大党性”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对新时代教育工作者师德师风建设的探究
认识党性的五个重要维度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学习弱势学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对策的研究
浅谈初中语文“三段六步”教学法的策略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我们真的懂孩子吗?——一个教育工作者谈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
党性可“塑”——汉中实施“党性塑造”工程
德国早期儿童教育工作者严重短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