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经济带的经济影响力与空间差异

2015-03-26 07:23朱丽萌张永林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云贵省市成渝

□朱丽萌 张永林

(江西财经大学江西经济发展与改革研究院,江西南昌 330013)

一、引言

随着区域发展战略调整,我国区域开放开发战略布局正在由沿海先行进入到沿海、沿江并重时代。[1]建设长江经济带是我国经济发展布局的最佳选择。[2]2014年9月,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长江经济带建设迎来了历史性的新机遇。

根据国家战略部署,长江经济带覆盖长江沿线11个省(市),具体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重庆、云南、贵州,长江经济带中有2个直辖市、124个地级市。区域总面积205.08万平方公里,2013年人口58160.06万人。

长江经济带跨越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带,承东启西,接南济北,通江达海,气候温暖、雨量充沛、支流湖泊众多,具有极其丰沛的淡水资源,矿产资源种类多样储量丰富,旅游资源闻名遐迩,更拥有丰盈的农业生物资源。长江流域水资源总量占全国河流径流总量的35.1%[3],居世界第3位。矿产保有储量占全国储量50%以上的有35种,钛,磷等占全国储量的80-90%以上,钒、硫铁等占全国储量的65%以上[4]。长江流域孕育了发达的长江经济带。2013年,长江经济带以占全国21.36%的国土面积和42.74%的人口,创造了全国45.62%的国内生产总值,43.04%地方财政收入,40.17%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4.70%的出口总额。

与我国其他地区相比,长江经济带资源优势明显,且拥有我国最广阔的腹地和发展空间,将成为世界上可开发规模最大、影响范围最广的内河经济带,成为横贯我国东中西部的“经济巨龙”和“中国经济脊梁”。在此背景下,重新审视长江经济带在我国的历史地位,未雨绸缪,意义重大。

二、长江经济带总体经济实力与空间差异

(一)长江经济带经济实力

1978年至2013年,长江经济带国内生产总值从1445.00亿元增至259525.08亿元,年均名义增速为15.99%,略高于全国年均名义增速15.52%的水平;经济总量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39.64%提升至45.62%,基本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地方财政收入从407.15亿元增至29677.32亿元,年均增速为13.04%,与全国年均增速13.00%的水平基本持平;地方财政收入占全国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从42.57%提升至43.03%,期间有过较大波动,进入新世纪以后,才基本保持平稳。但与长江经济带GDP的影响力相比,财政收入在全国的影响力相对较弱。

(二)长江经济带板块经济实力与空间差异

本研究将长江经济带划分为四大板块,分别是东部地区、中部地区、成渝地区、云贵地区。其中,东部地区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中部地区为安徽、湖南、湖北、江西;成渝地区为重庆市和四川;云贵地区为云南和贵州。这四大板块国土面积以中部地区最大,东部地区最小。

长江经济带四大板块国内生产总值以东部地区最高,以云贵地区最低,差距略有扩大之势。1978年至2013年,国内生产总值最高与最低之比从5.85∶1上升到6.00∶1,增速以成渝地区最快,以中部地区最慢。地方财政收入以东部地区最高,以云贵地区最低。地方财政收入最高与最低之比呈明显下降趋势,从14.30∶1降至5.14∶1,增速以云贵地区最快,东部地区最慢。

长江经济带四大板块人均、地均国内生产总值均以东部地区最高,以云贵地区最低,差距呈扩大态势。1978年至2013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最高与最低之比从3.02∶1略微上升到3.10∶1;地均最高与最低之比从14.15∶1提升至15.22∶1。人均与地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均以成渝地区最快,以云贵地区人均增速、中部地区地均增速最慢。

表1 长江经济带四大板块人均与地均国内生产总值比较

长江经济带四大板块人均与地均地方财政收入以东部地区最高,以云贵地区最低(云贵地区仅2013年略高于中部地区),差距呈明显下降趋势。1978年至2013年,人均地方财政收入最高与最低之比从7.77∶1降至2.261;地均最高与最低之比从36.561降至13.051。人均与地均地方财政收入的增速均以云贵地区最快,以东部地区最慢。

表2 长江经济带四大板块人均与地均地方财政收入比较

1990 332 116 118 164 18.37 3.42 2.12 2.03 2000 947 304 287 333 58.49 9.67 5.67 4.76 2010 6122 1770 2361 1739 433.88 57.05 45.56 25.12 2013 9131 3432 4042 3439 656.82 112.22 79.05 50.35

(三)长江经济带省市经济实力与空间差异

仅以2013年为例,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中国内生产总值最高与最低之比为7.39∶1,人均最高与最低之比是3.93∶1,地均最高与最低之比高达57.68∶1;地方财政收入最高与最低之比为5.45∶1,人均最高与最低之比是5.63∶1;地均最高与最低之比更是高达118.66∶1。

表3 2013年长江经济带11省市人均与地均经济指标比较

三、长江经济带产业经济实力与空间差异

(一)长江经济带产业经济实力

1978年至2013年,长江经济带三大产业结构比从 32.65∶49.07:18.28 调整为 8.90∶48.35:42.75,呈现产业结构调整的良好态势。1978年,长江经济带第一产业偏重,占比高出全国3.4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占比高出全国1.1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发展严重不足,占比低于全国5.65个百分点。2013年,长江经济带第一产业偏重的局面得到根本性扭转,占比低于全国1.1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占比高出全国4.4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比与全国差距缩小,但低于全国3.35个百分点。

1978年至2013年,长江经济带第一产业增加值从468.77亿元增至23095.01亿元,年均名义增速为11.78%,略低于全国年均名义增速12.16%的水平;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全国的比重呈下降的趋势,从45.62%下降至40.55%。长江经济带第二产业增加值从704.64亿元增至125481.57亿元,年均名义增速为15.96%,略高于全国年均名义增速15.24%的水平;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全国的比重呈明显上升的趋势,从 40.38%提升至50.26%。长江经济带第三产业增加值从262.48亿元增至 110949.02亿元,年均名义增速为18.86%,高于全国年均名义增速17.71%的水平;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国的比重呈显著上升的趋势,从30.08%提升至42.31%。

(二)长江经济带板块产业经济实力与空间差异

长江经济带四大板块第一产业增加值以中部地区最高,以云贵地区最低;增速以云贵地区最快,以东部地区最慢。第二产业增加值以东部地区最高,以云贵地区最低;增速以成渝地区最快,以东部地区最慢;第三产业增加值以东部地区最高,以云贵地区最低;增速以东部地区最快,以中部地区最慢。

表4 长江经济带四大板块三大产业增加值(亿元)

1978年至2013年,东部地区实现了“二>一>三”向“三>二>一”的三次产业转型,中部地区、成渝地区实现了“一>二>三”向“二>三>一”的三次产业转型,云贵地区实现了“一>二>三”向“三和二>一”的三次产业转型。

(三)长江经济带省市产业实力与空间差异

2013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中上海产业结构已达到发达地区的水平,呈现“三>二>一”的产业结构,而其他省市除了贵州以外均处于“二>三>一”的工业化阶段。贵州产业结构之所以呈现“三>二>一”的特点,正是工业化发展不足造成的结果,并不表明贵州已经进入发达地区的行列,恰恰说明贵州仍属于欠发达的地区。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中有7个省市第一产业增加值占比超过10%以上,有4个省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不足40%。

表5 2013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三大产业结构(%)

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三大产业增加值规模差异明显。2013年,第一产业增加值人均水平湖北最大,上海最低,最高与最低之比为9.98∶1;地均水平江苏最高,云南最低,最高与最低之比为6.91∶1。第二产业增加值人均江苏最高,贵州最低,最高与最低之比为3.96∶1;地均水平上海最高,云南最低,最高与最低之比高达75.76∶1。第三产业增加值人均上海最高,云南最低,最高与最低之比为5.33∶1;地均水平上海最高,云南最低,最高与最低之比更是高达127.65∶1。

四、长江经济带“三驾马车”实力与空间差异

(一)长江经济带“三驾马车”经济实力

1978年至2013年,长江经济带固定资产投资额从196.37亿元增至180536.76亿元,年均增长21.53%,高于全国年均增长20.42%的水平;固定资产投资额占全国的比重从 29.35%提升至40.38%,呈现波动上升的态势,但自2003年以后处于相对下降的态势。社会消费品总额从516.21亿元增至95522.01亿元,年均增长16.09%,高于全国年均增长15.45%的水平;社会消费品总额占全国的比重从33.12%提升至40.17%,呈现先升后保持平稳的状态。出口总额从38.07亿美元增至9873.96亿美元,年均增长17.21%,高于全国年均增长16.76%的水平;出口总额占全国的比重从39.05%提升至44.7%,呈现波动上升的态势,近些年处于相对平稳状态。

(二)长江经济带板块“三驾马车”实力与空间差异

长江经济带四大板块固定资产投资额改革开放之初以中部地区最高,成渝地区最低,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后,以东部地区最高,目前以中部地区最高,云贵地区始终处于最低水平;增速以成渝地区最快,以云贵地区最慢。社会消费品总额改革开放之初以中部地区最高,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后,始终以东部地区最高,云贵地区始终处于最低水平;增速以东部地区最快,以云贵地区最慢。长江经济带四大板块出口总额始终以东部地区最高,云贵地区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后,始终处于最低水平,在此之前成渝地区处于最低水平;改革开放至今,增速以成渝地区最快,以东部地区最慢。

长江经济带四大板块人均与地均固定资产投资额差异大,人均呈缩小趋势,地均呈扩大趋势。1978年至2013年,人均固定资产投资最高与最低之比从2.13∶1降至 1.87∶1;地均最高与最低之比从8.28:1升至9.19∶1。人均与地均固定资产投资额的增速均以成渝地区最快,以云贵地区最慢。

表6 长江经济带四大板块人均与地均固定资产投资额比较

长江经济带四大板块人均与地均社会消费品总额差异大,且呈扩大趋势。1978年至2013年,人均社会消费品额最高与最低之比从2.02∶1升至3.54∶1;地均社会消费品额最高与最低之比从9.47:1升至17.37∶1。人均与地均社会消费品额的增速均以东部地区最快,以云贵地区最慢。

表7 长江经济带四大板块人均与地均社会消费品总额比较

长江经济带四大板块人均、地均出口额均以东部地区最高,基本以云贵地区最低(改革开放初期成渝地区最低)。1978年至2013年,人均与地均出口额最高与最低之比均呈显著下降趋势,人均之比从 116.52∶1 降至17.69∶1;地均之比从508.67∶1 降至 86.92∶1。尽管如此,板块之间差异仍然巨大。人均与地均出口额的增速均以成渝地区最快,以东部地区最慢。

表8 长江经济带四大板块人均与地均出口总额比较

(三)长江经济带省市“三驾马车”实力与空间差异

2013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中江苏遥遥领先,贵州垫底。固定资产投资额最高与最低之比为4.93∶1,其占长江经济带比重超过10%的有5个省市,不足5%的有2个省市;社会消费品总额最高与最低之比为8.73∶1,其占长江经济带比重超过10%的有4个省市,不足5%的有4个省市;出口总额最高与最低之比高达47.75∶1,远超投资与消费品的差距,其占长江经济带比重超过20%以上的仅有3个,而其余省市均在5%以下。

表9 2013年长江经济带11省市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总额、出口总额比较

长江经济带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总额、出口总额人均与地均水平也存在较大差异,特别是出口差异巨大。2013年,长江经济带人均固定资产投资以江苏最高,地均固定资产投资以云南最低,其余指标上海均遥遥领先,而贵州均处于垫底状态。人均固定资产投资额最高与最低之比为2.18∶1,地均固定资产投资额最高与最低之比为26.35∶1;人均社会消费品总额最高与最低之比为4.91∶1,地均社会消费品总额最高与最低之比为72.45∶1;人均出口总额最高与最低之比为43.00∶1,地 均出 口 总 额 最 高 与 最 低 之 比 为633.74∶1。

表10 2013年长江经济带11省市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总额、出口总额人均与地均比较

五、结论与建议

1.长江经济带在我国具有突出的战略地位,但进入新世纪以来,长江经济带的经济影响力进入相对平稳的状态,这与国家所期待的长江经济带的作用和地位有距离,需引起高度关注。

2.长江经济带“三驾马车”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但固定资产投资额占全国的比重自2003年以后处于相对下降的态势,且2013年仅为40.38%,低于人口占比2.36个百分点,低于GDP占比5.24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总额占全国的比重自2005年后也呈现略微下降的局面;出口总额占全国的比重2013年也出现相对下滑的态势。长江经济带将有可能面临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加大投入,拉动内需,发展外向型经济,是长江经济带应对发展困境的必由之路。

3.长江经济带产业发展态势良好且朝着转型升级的方向发展,但农业增速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占全国的比重呈下降的趋势;现代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仍低于全国的占比。这与长江经济带“鱼米之乡”的地位不符,也表明长江经济带现代农业和服务业发展潜力巨大。建议长江经济带在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关注农业的发展,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促使服务业和制造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4.长江经济带四大板块各有千秋,东部发达地区经济效益和外向型程度最高,但地方财政收入增速和出口增速最慢;中部地区农业相对发达,经济总量排名第二,但增速最慢,人均产出水平与成渝地区相当,与东部地区差距大,特别是第三产业增速最慢;成渝地区经济发展迅速,投资增速最快,工业化进程最快,出口增速也最快;云贵地区财政增速最快,但经济总体欠发达,经济效率低,仍然面临投入不足,消费严重不足,外向型经济最不发达,工业化基础薄弱等突出问题。长江经济带的崛起必须充分发挥各大板块的优势,弥补其不足。东部地区仍要进一步对外开放,提高生产效率,转变发展方式,推进高科技产品出口,促进产业高度化;中部地区要进一步做大经济总量,显著提高生产效率,加快先进制造业发展,提高现代服务业水平,积极推进城市化进程;成渝地区要继续保持经济发展的良好态势,充分发挥“三驾马车”的积极作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再上台阶;云贵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步伐,加大投入力度,想方设法拉动内需,推进工业化,显著提高生产效率,改善居民生活水平,以扭转经济欠发达的态势。

5.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差异大,加强合作发展空间巨大。上海产业结构已达到发达地区的水平,呈现“三>二>一”的产业结构,其他省市除了贵州产业结构呈现“三>二>一”的特点以外,均处于“二>三>一”的工业化阶段。上海是龙头,应进一步发挥龙头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江苏和浙江要进一步加快产业转型发展,共同推进长三角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第六大城市群;湖北应在长江中游城市群发挥龙头作用;江西和湖南则应加强与湖北的合作,共推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崛起;重庆和成都要加快一体化进程,成为西部对外开放的高地;云南和贵州要促进省域城市群的崛起,培育增长极,成为对东南亚开放的桥头堡。

[1]徐旭忠,田建军,朱旭东.长江经济带:经济巨龙发展潜力世所瞩目[J].半月谈内部版,2010(9).

[2]陆大道.建设经济带是经济发展布局的最佳选择——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J].地理科学,2014(7).

[3]雷静,张琳,黄站峰.长江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初步研究[J].人民长江,2010(3).

[4]中国统计年鉴2013[R].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猜你喜欢
云贵省市成渝
几百万鲱鱼的集体行动
你的喜欢,我会记得
2020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大事记
弯腰也是一种成功
没钱
省市大报头版头条
省市大报头版头条
其他省市怎么做?
省市大报头版头条
成渝双城到同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