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茂吉
(华东师范大学 社会科学部 上海 200241)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明确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而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问题的决定》 中进一步明确为:依法治国“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关人民幸福安康”。可见,“以人为本”是全面深化改革和依法治国的价值选择。通过对 《君主论》 进行解读,进而辨证分析马基雅维利的“重民”思想,对于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和依法治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重民”思想体现为一种政治理念,即政治上要“以民为重”,它与中国儒家的“民本”思想有着共通之处,是把握“君”、“民”关系的重要理论,其核心思想可以用“民意”和“民利”二词进行概括,即统治者在国家治理过程中要反映民声、为民谋利。在《君主论》 第九章“论市民的君主国”中,马基雅维利通过君主依靠对象(平民或贵族)的不同,倡导“重民”的国家治理学说,并将此思想贯穿于全书,其理论内涵可以进行如下概括:
马基雅维利指出,在一国各城邦之中,贵族和平民同时存在,并且他们之间是一种压迫与被压迫、统治与反抗的对立关系,而市民领袖“是依靠平民的支持而成为国家的君主”。如果君主公正无私,秉公执法,他的治国理念和统治方式“往往不能取悦贵族,但却能使平民满意”。而平民人数庞大且他们的“目的原本就比贵族的目的更正当”,这就决定了“一个人依靠贵族支持获得君主,比依靠平民的支持获得君权,在保持君权时困难许多。”此外,市民领袖在依靠平民而成为国家君主之后,还“必须同平民保持友好关系”,因为平民的要求仅仅只是不受压迫而已,君主完全可以做到这一点。如若君主维护平民权利,这势必赢得平民的好感和爱戴,进而使君权更加稳固,使“周围没有或者几乎没有想唱反调的人”。相反,“如果君主受到人们对他的敌意、仇恨,那他就得处处提防所有人、所有事。”即使君主为了巩固政权而修建了城堡,也无法挽救他,因为“一旦人民拿起武器反对你,往往外面还会有人帮助他们。”
统治者必须具备与时俱进和改革创新精神,其国家治理方式要“随时根据命运的风向和运气的转变而转变”,使两者协调一致。但马基雅维利认为“命运只是我们行为的半个主宰,剩下的一半或者将近一半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因此,统治者不应该完全相信命运,而应该“使自己的行为顺应时代精神”,这样“他就会治国顺利”,否则会走向失败。然而,马基雅维利同时指出,改革创新是有风险的,是不确定的。一方面,“适应了旧制度的人都会反对革新者”,而另一方面,人们对于毫无把握的新兴事物往往抱有怀疑的心理,一旦革新者的举措不能满足人们的期望时,便会招致攻击。因此,统治者改革创新的关键仍然在于“革新者推行新政是依靠自己,还是借助于他人”,前者是行政权力的彰显,而结果往往难以取得成功;后者则是人民意志的体现,追求反映民声,赢得民意,最终往往因为人们的信任和支持而取得成功。
统治者是“受人爱戴好”还是“被人畏惧好”这个问题一直是统治者把握“君”、“民”关系的难点,同时也考验着统治者如何在“保护民利”与“实施刑罚”之间做到平衡。马基雅维利指出,两者同时具备才是最好的,“但是,两者集中在同一个人身上难乎其难。当一个人必须在两者中做出取舍的时候,那么,被人畏惧要比受人爱戴安全得多。”但这种选择并不是鼓励统治者放弃“民利”而崇尚“刑罚”,相反,马基雅维利认为,“残酷但有为的君主”在执行刑罚的过程中损害的只是少数人的“民利”;而“那些仁慈但使国家混乱、凶杀、劫掠层出不穷的君主”却间接地放纵了罪恶行径的滋生,将会损害大多数人的“民利”,两者相较之下,前者比后者更显仁慈。此外,在统治者“被人畏惧”的方式选择上,马基雅维利也强调“即便不能赢得人们的爱戴,也一定要注意避免遭人憎恨”。要做到这一点,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不侵犯他的市民和属民的财产,不碰他们的妻女”,而只要涉及人们的生命权时,就必须有“适当的辩解和足够的理由”,做到有理有据,有法可依。
不得不承认:马基雅维利“重民”思想的落脚点仍然在于其“重君”思想,而他强调的“民”也仅仅是指“平民”,这也就说明马基雅维利的“重民”思想具有等级性和政治性,它将平民和贵族、贵族和君主、平民和君主天然对立,把“重民”仅仅看作是建立和维护统治的工具和手段,是为君主专制而服务的,这也是 《君主论》 在问世之初备受指责的重要原因之一。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央掀起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浪潮,而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以人为本,即反映民声,维护民利。辨证分析马基雅维利的“重民”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于推进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马基雅维利在 《君主论》 中强调:君主“必须同平民保持友好关系”,这是对“市民领袖”的必然要求。目前,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进程中,一方面强调在行政机构等公权力组织牵头下的公共权力组织、社会组织以及公民个体等主体的协调治理;同时也强调政府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与社会组织或公民个体等自下而上的政治参与和社会管理相结合,这都反映出:人民在国家治理体系中扮演着参与者和落实者的重要角色,这就要求我们党必须坚持和发展群众路线。“群众路线”自1929年在《中央给红四军前委的指示信》 中被明确提及以来,其内涵不断发展,时至今日,可以用“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四句话进行概括,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工作路线、领导作风和工作方法。为此,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要求我们党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个唯物史观的理论,在价值取向上,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决策方式上,坚持“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转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正确与否。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去坚持。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此外,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因此,在多元利益博弈的当下,除了要求我们党坚持群众路线,还要求我们党必须依靠制度化的措施来加深党员和执政者对群众路线的认识,其核心就在于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体要求,突出解决“四风”问题,使我们党的“群众路线”思想制度化、规范化和常态化,不受个人喜好和利益驱使而动摇。
马基雅维利在 《君主论》 中强调,统治者要想建立稳固的执政之基除了需要人民的支持外,还“在于良好的法律”,并且把“执行刑罚”看作是损害少数人而维护多数人利益的仁慈行为。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问题的决定》 中明确指出:“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因此,我们党有必要依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首先,依法规范党的领导。依法治国是相对于“人治”而言的,即是以法律为准则来治理国家。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除了规章制度的制定外,执行和落实更为重要,正如习近平在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二次会议上指出:“制定出一个好文件,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关键还在于落实文件。”而我们党作为政策的执行者和落实者,必须依法执政,“牢固确立法律红线不能碰、法律底线不能逾越的观念,不要去行使依法不该由自己行使的权力,更不能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要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行使权力,“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从而防止权力的滥用,提升党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的治理能力和防腐意识。其次,坚持依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还必须依法规范公民行为。依法治国为公民的政治参与、社会管理提供了条件,同时也为公民的民主监督提供了法律保障。但是依法治国在为我们党提出要求的同时,也为每个公民提出了要求。每个公民在依法行使个人权力和维护个人利益的同时,还必须自觉学法、遵法和守法,不能以身犯法、以身触法,对任何违法犯罪行为抱有侥幸心理,防止任何以“主人身份”的名义实施扰乱社会公共秩序,危害国家安全和个人生命、财产的行为,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虽然本文对马基雅维利在 《君主论》 中的“重民”思想进行了梳理和论述,但在当下,辩证分析马基雅维利的“重民”思想,就应该纠正其名为“重民”,实为“重君”的价值取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改革的人本取向。党的十八大报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进行了概括,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身就具有鲜明的“人民性”,它是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价值目标,是同“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内在规定相适应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改革的人本取向,就是要增强执政党和公共权力组织对于“重民”思想的价值认同,在深化改革的进程中,“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始终坚持把人民作为价值主体,把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价值目标,把人民的意见和建议作为价值评价的重要标准,实现听民意、谋民利、得民心,在思想上形成对“重民”思想的价值认同。此外,价值认同不是简单的价值认知,还需要将对“重民”思想的价值认知践行到改革实际中,尤其是民生问题的解决上。伴随着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增强,国内生产总值的“蛋糕”已经做大,但仍然无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平等”和“公正”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必须“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正确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推行积极的就业政策,健全社会保障制度,进行环境保护,真正做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当下,中国共产党应该使自己的价值选择和价值取向符合改革发展的方向,借鉴马基雅维利国家治理学说中“重民”思想的积极成分,夯实群众基础,坚持群众路线,齐心协力,共建共享,为全面深化改革以及依法治国建立良好的群众基础。
[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2]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决定召开十八届四中全会[EB /OL].http:/ /news.xinhuanet.com /fortune /2014-07 /29 /c_1111854271.htm.2014.
[3][意]马基雅维利著,王水译.君主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
[4]毛泽东选集(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6]习近平:坚定制度自信不是要固步自封[EB /OL].http:/ /news.xinhuanet.com /politics /2014-02/17 /c_119373758.htm.2014.
[7]法律红线随意触碰、法律底线任意逾越的“司法腐败”现象[EB /OL].http:/ /forum.home.news.cn /thread /133812989 /1.html.2014.
[8]习近平: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EB /OL].http:/ /news.xinhuanet.com /politics /2013-01/22/c_114459610.htm.2013.
[9]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