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利明
(中共阳高县委党校,山西 阳高 038100)
创新干部教育模式努力提升教学效果
——中共阳高县委党校的探索与实践
师利明
(中共阳高县委党校,山西 阳高 038100)
县级党校身处党校系统的最基层,在提高基层广大党员干部素质、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阳高县委党校在创新干部教育模式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如充实师资力量、打破单一教学模式、建立可持续教育长效机制、完善考核体系等,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其成功经验可为其他县级党校提供借鉴。
县级党校;模式创新;教学效果
县级党校作为县区思想理论宣传的大阵地和干部素质提升的大摇篮,在提升干部理论水平、推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在现实工作中,师资力量不足、教学形式单一、持续教育条件不完善、考核体系欠科学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党校重要作用的发挥。近年来,阳高县委党校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其经验可为其他县级党校提供借鉴。
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北京师范大学时曾指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由此可见,师资力量是一校之源,也是党校提升教学水平的根本。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不少县级党校在职教师为数较少,且结构单一,素质参差不齐,严重影响了党校教育培训的质量。
以笔者所在的阳高县为例,该县现有各级各类干部2 350多名,而县委党校授课教师只有4名,每年却要承担十多期的干部教育培训任务。这种小马拉大车的状况,只能使教师一专多任、忙于应对,很少有时间和精力认真钻研教学内容,提升自己的素质。
面对上述状况,我们广开思路,大胆探索,从两方面充实师资力量,建设多元化的教师队伍。一方面是向外借助师资力量。从2012年起,我们和省、市委党校建立了密切联系,结合本单位全年的教育培训任务,有计划地邀请上级党校的专家教授前来授课。这些专家教授知识渊博、经验丰富,能够将学科理论发展动态、国情省情、国内外情况比较等内容,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进行讲授,使学员们思维上受启迪、认识上再升华,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是向内聘任兼职教师。2013年,我们通过组织考察和评估,先后从本县纪检、司法、工商、科技等部门和单位选拔聘任了8名兼职教师,并由县委组织部和党校共同颁发了聘书。上面两种方式相结合,使阳高县委党校的师资力量得到了明显的补充,师资结构也由单一型变为综合型,不仅改变了县级党校师资力量薄弱的状况,而且焕发出勃勃生机。
在过去的教育培训过程中,党校教学往往采取教师讲学员听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这种单一化的教育培训方式呆板教条、枯燥乏味,难以激发参训干部的学习兴趣,影响了教育培训的效果。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我们从本县干部实际状况出发,积极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一)课题研讨式。每次开办培训班,我们都有计划地安排时间,组织学员围绕培训主题内容展开研讨。研讨课前学员精心准备,研讨会上争相发言,彻底扭转了以往那种教师全程讲、学员一直听的状况,并注重发挥学员的主观能动性,形成了教与学热烈互动、共同提高的良好局面。
(二)案例讲解式。自中央八项规定颁布之后,我们在举办科级干部培训班时,一方面由党校教师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性修养等内容进行授课,另一方面由从纪检、司法等部门聘任的兼职教师围绕典型案例展开剖析讲解。这种方式改变了过去那种纯理论的说教模式,不仅使培训过程生动活泼,而且贴近实际,使学员受到了很好的教育。
(三)现场教育式。阳高县大泉山是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批示的全国农业先进典型,这里记载着当地党员干部率领群众艰苦奋斗、改变面貌的光辉业绩,现已成为全县党员干部的重要教育基地。我们在举办新入党和新提拔的年轻干部培训班时,专门设置了参观基地、现场教育的课程。学员通过参观展览和现场体验,亲身体验到了发扬党的优良传统的重要性。这种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教育方式,使学员们理论上长知识、实践中受教育、思想素质上再提高,培训效果十分明显。
近年来,阳高县委党校从本县实际出发,成功探索了三种可持续教育途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完善教育组织体系。近年来,阳高县各机关单位、乡镇都建立了党员干部活动场所,并由当地领导同志负责该项工作。我们抓住这一良机,及时地与各级党组织联系,建立了县委党校、基层党组织、党员干部三位一体的教育组织系统,使干部长期教育有了良好的组织保证。如在前不久刚结束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我们通过这种组织体系,积极参加了64个基层党组织的学习教育活动,较好地解决了各级党组织教育中的理论难题,使学习教育效果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二)不断延伸教学课堂。自2010年以来,我们打破了过去上级安排、基层选派、党校等待的闭门式传统做法,主动把课堂延伸到了机关、工厂、农村。在具体工作中,我们针对基层的实际需求,由党校派教师、送教材,采取问答式、讲解式等灵活机动的授课方式,对本县广大党员干部进行学习辅导。据统计,自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阳高县委党校的教师深入基层,先后进行了120多场次的学习辅导,有力地促进了基层干部学习教育活动的经常化。
(三)巩固深化教育效果。在对干部进行教育培训过程中,我们从力求持续教育效果的思路出发,每期培训班结束时,都要围绕培训主题,拟定参阅题目,要求学员返回单位后撰写论文或调研报告。在此期间,党校教师还常常深入当期培训干部中间进行指导。此外,党校还成立了论文评选小组,对学员报送的论文或调研报告进行评选,对于那些优秀论文或调研报告除予以表彰奖励外,还分送给有关部门和领导参阅。这种教育方式,不仅进一步激发了参训干部再学习再提高的积极性,深化巩固了培训效果,而且使课堂教育得以延伸和持续。
科学认真地考核干部教育成绩,是促进干部认真学习、提升素质的重要保证。我们在学习借鉴兄弟党校做法的基础上,围绕“三个结合”积极探索干部教育考评新机制。
(一)课堂培训和期末考试相结合。近年来,阳高县委党校专门为培训干部建立了学籍档案。每期举办干部培训班,我们都要对参训干部的课堂表现和结业考试成绩进行百分制综合考评,并将考试成绩记录在档,及时反馈给干部所在单位的党组织。这种考核办法对参训干部既是压力也是动力,可促进他们自觉学习,强化了教育效果。
(二)理论考核和工作实践相结合。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归根到底是为了提高干部思想素质,在工作中发挥其正能量作用。我们为了巩固深化教育效果,在对参训干部进行考核过程中,通常把课堂参训成绩和工作实绩结合起来进行考核测评,以促进干部学以致用,用学到的理论指导工作实践。2014年,我们围绕中央的八项规定和纠正“四风”的要求精神,先后举办了十多期干部培训班。每期培训班结束后,我们都要深入基层调查了解参训干部的实际表现。这种跟踪考核办法,不仅能够促使学员将学到的理论与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而且可以提高参训干部的学习自觉性。
(三)党校教育和组织人事相结合。提拔选用优秀领导干部,应将干部在党校的学习表现作为一项重要参考指标。我们按照县委要求,及时准确地把参训干部的综合考核成绩反馈给组织部门和基层党组织,作为干部选任晋级的依据之一。这种考核办法,极大地增强了干部参训的积极性,也使党校教育工作越来越发挥着重要作用。如自党的十八大以来,由本县县委提拔选用的中青年干部和经各级党组织批准的党员,都在县委党校进行了认真的教育培训,他们现已成为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骨干力量。责任编辑冯耀明
D261
A
1009-1203(2015)01-0042-02
2015-01-05
师利明(1974-),男,山西阳高人,中共阳高县委党校副校长,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