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琳川
(西华师范大学,四川 南充 637009)
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思路
郑琳川
(西华师范大学,四川 南充 637009)
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新形势下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着力加强情感教育,实现思想引领;积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打造文化育人环境,发挥优秀文化的认同作用,实现文化引领;开展实践锻炼,将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计划,通过实践提升学生专业素质和创新创业能力,实现实践引领。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引领;文化引领;实践引领
近十年来,党中央、国务院、教育部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先后颁布了24号文件、16号令等一系列重要文件,2014年还专门出台了《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探索和改进,逐渐蓬勃发展,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推进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规范化、科学化和系统化的进程。在经济快速发展和改革不断深化的关键期,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加重要。
情感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主体是“人”,内容包括生活教育、生命教育、审美教育和情感价值教育,它重视人的情感体验,是人对生活最基本态度的集中反映,引导受教育者明确生活的价值,不断跃迁、提升自己的情感境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以人为本,以德为先,立德树人,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以关心关爱学生成长,关心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人格健全、心理健康的大学生作为首要任务。高校要高度重视情感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深刻理解情感教育中以人为本的中心理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人的价值认同的一致性。只有抓好情感教育,才能为实现思想引领奠定坚实的基础。
实现思想引领,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一个人的价值追求就是一条航线、一盏明灯,永远指引前行的道路,大学生应该是有方向的人,有目标的人,只有用正确的方向指引才能成就人生大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经过历史证明,在不断总结和创新中凝练出的核心内容,凝聚了精神力量,是我们的兴国之魂,也是每个公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更应该肩负国家使命,明确社会责任,践行公民品德,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个人的人生准则和永恒追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任务是“立德树人”,也即立崇尚之德,树栋梁之才,就是要通过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时代精神教育以及公民道德教育等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引导和教育广大学生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人格,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大学生行动的先导、力量的源泉。
实现思想引领,必须以人为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大学生,必须坚持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他们的主体感受,关注大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人文关怀,做到以理服人、以情动人,这样才能达到好的教育效果。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理念,旨在最终实现人的价值认同和价值实践。新时代的大学生主体意识越来越强,如果我们在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忽略了大学生的这种主体意识,必将引起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逆反心理,严重影响教育效果。
实现文化引领,要积极占领互联网平台。当今时代,互联网已经成为大学生收发信息、交流思想观念和价值理念的重要途径,不管是电脑、手机还是其他移动设备,不管是QQ、微信、微博等平台还是其他主题网站,几乎所有的大学生都离不开网络。21世纪是网络时代,谁占领了网络平台谁就掌握了话语权和主动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局限于传统的教育方式,要适应新形势,积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充分认识到网络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作用,充分发挥网络等新兴媒体的舆论传播作用,拓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途径。具体来说,可以充分发挥校园网络的引导优势,通过建立内容丰富、形式新颖、活动多样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网站;通过搭建微信平台、校园微博等,提供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的学习资源、典型案例、优秀作品,鼓励学校领导、教学名师、专职教师、辅导员和优秀学生典型进驻微博、微信,传达正面声音,主动掌握网络话语权。当然,也要做好网络监管工作,加强舆情监督,做好舆情的掌握和引导工作。
实现文化引领,要积极打造文化育人环境,增强文化熏陶功能。环境对人的影响不言而喻,高校要着力打造文化育人环境,增强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熏陶和陶冶功能。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现实环境和网络环境的净化工作,加强校内治安环境综合治理,加强对校园周边低俗娱乐服务场所的管理,加强网络信息过滤和监管,从网上到网下净化大学生成长的环境。同时,还要加强校风、学风建设,形成教师爱岗敬业,学生勤奋求实、崇尚科研、追求真理的良好学术氛围;开展各类学术讲座、专家论坛,开展科技竞赛,树立“学霸”“专家”“牛人”典型,提升高校的文化氛围和人文朝气。
实现文化引领,要积极发挥优秀文化的认同作用。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和价值观自信,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高校要立足地方地域文化,如“时代文化”“革命文化”“红色文化”等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成果,深入挖掘地域文化与时代的契合点,加强宣传和教育;通过组织学生见习、社会实践、参观考察等形式,加强大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名胜古迹、文化遗产等社会教育资源的了解;通过主题网站、专家讲堂等形式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任何理论的说教都不如其在具体的实践中体现得直接,理论的学习终归要在实践中不断检验,才能内化为个人的行为品质和习惯。
实现实践引领,要重视社会实践。高校应制定教学计划,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将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计划,认定实践学分;同时学团部门应大力组织开展各种社会实践、专业见习、志愿服务活动,通过实践提升学生专业素质和创新创业能力,使大学生在实践锻炼中增长各种才干,锤炼意志品质,养成务实敬业、乐于奉献的高尚品格。在此方面,西华师范大学进行了积极探索,多年来,以各种纪念日和党的重要活动为契机,以“青春建功新四川”等为主题,以学校集中组队和学院自行申报相结合的形式,坚持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实践队深入到四川20多个地市州的乡镇、农村、地震灾区、民族地区,以义务支教、宣传调查、文娱义演等形式开展实践活动,打造了“关爱留守儿童”“关爱空巢老人”“青石板行动”“学子之星”等暑期社会实践品牌团队。多年来,西华师范大学的大学生实践活动多次被《中国教育报》《中国民族报》及中国教育电视台、光明网、中国青年网等数十家新闻媒体报道,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反响,多次被评为“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
另外,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还要发挥教师的身正示范作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是学生最直接的榜样,是教育的引导者,教师爱岗敬业、严谨治学、廉洁自律的高尚师德是对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好的示范引领,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加强教师的培训和管理,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1〕詹丽萍,孙堂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研究〔J〕.社会科学战线,2013(9).
〔2〕朱小蔓.情感教育论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毛豪明.指向生活意义的情感教育〔J〕.教育研究,2006(8).
〔4〕贺治成,李辉.从公寓文化到文化公寓: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新视角〔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22).
〔5〕陈凯.中国梦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研究〔D〕.重庆:重庆工商大学,2014.
〔6〕邱国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3.
责任编辑 周 荣
G41
A
1009-1203(2015)01-0123-02
2014-12-30
郑琳川(1982-),女,四川雅安人,西华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