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汉城
摘 要:随着生态危机日趋严重,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出现了25处“环境”、39处“生态”的字样,并专设“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章节,首次提出了“美丽中国”。如何将生态问题以教育的形式渗透到中职德育课堂,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新课题。本文通过理清生态教育的理念,抽取适合中职学生德育课堂教学的生态教育目标,构建以生态教育为核心的德育课堂体系,使中职学生通过有效的生态教育课堂,获得对生态意识、生态情感、生态文明的新德育观。
关键词:中职;德育课堂;生态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4)12-0079-02
一、 中职德育课堂生态教育的理念与目标
(一)生态教育的核心理念
生态教育与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同时中国梦的实现更需要生态文明的提高与生态环境健康的发展,而这些发展都依赖于人的意识转向。构建有效的生态教育课堂,既能满足社会对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又能满足学生生态意识的培养。面对这一需求,首先要解决何谓生态教育核心理念这一问题,生态教育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其核心理念则从一般理念中演绎和抽象化而来。所谓生态教育,是改善人与自然关系的教育活动,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角度出发,引导受教育者世界观发生改变,树立起自觉爱护环境的生态意识、生态情感的生态发展观。可见生态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在和谐共生的核心理念范畴下,对生态教育的讨论进一步划分,将生态教育与中职教育的目标进行整合,明确中职教育中生态教育的总体目标。
(二)生态教育在中职德育中的目标
中职德育目标具有统一性和抽象性的特点,难免落入“高、大、全”的空洞俗套,但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职德育的目标正在逐渐生活化、具体化:“培养中职学生爱劳动、爱劳动人民的情感,增强中职学生讲安全、守纪律、重质量、求效率的意识”。但是中国在新的发展阶段以及经济转型的情况下,中职德育的目标尚未融合新的经济背景及社会发展的需求,提出生态教育的转型目标,正是生态教育在中职德育中需要寻找的新靶点。生态教育的目标定位能否融入到德育教育目标中,也正是教育思想在转变过程中所需要思考的问题。将生态教育的思想、目标、方法融入到德育教育的理念与目标中,建立起符合生态规律,符合中国梦的发展要求的教育生态系统,非常有必要。
生态教育的世界观也许有千万种,正如人们对中国梦的理解也皆不一样,但是全民良好的生态观意识的形成,则是生态教育的出发点,而生态文明的建立和可持续发展是生态教育的首要目标,明确生态教育的目标与地位,使得生态文明建设不能只是一句空口号。
二、中职德育课堂生态教育的系统构成
(一)以学生为中心的生态教育价值观
德育课堂中生态教育的主体仍然是学生,必须从学生的角度进行德育课堂设计,而生态教育在德育课堂中建设的着力点应是围绕学生为中心的活动课程。在德育课堂教与学的活动中,德育课堂的生态教育系统形成则有了载体,以活动为载体的生态教育,能将课堂内的活动开展到课堂外,使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关联互动,形成平衡系统,有利于生态教育的实际效果在德育课堂中实现,不只是将生态教育放在理论层次的认知上,而应是活动于学生意识中的实践感悟中,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目标的有效形式,也是以学生为中心的生态教育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途径。
以学生为中心的生态教育活动类型有三种,第一种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生态学习,第二种是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生态互助,第三种是学生与社区之间的生态互动。这三种类型的主体相互程度越高,则越能相互促进,并使活动教学的持续性和稳定性越强。
(二) 合理的生态教育课程结构
生态教育的课程设置并不是阶段性的,它的课程设置应该从持续性与长久性来考虑,生态教育的课程设置应该融于整体的德育教育中,其组织形式应是多样化,它在中后期的形成过程中,应脱离教育的权威化。注重课程结构的发展性与合理性设置,使得生态教育的课程结构能向终身教育过度,最终目标得到有效的实践。
生态教育的课程结构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课程结构的设置应具有活力。这里的活力能调节德育课程结构中的不良因素,启发对德育课程结构的合理化思考。二是课程结构的设置应符合现有的组织结构模式。虽然德育课程结构的模式存在不合理,但是生态教育作为一种新的理念融入德育课堂,应是“小改”的创新发展,而避免“大改”的破坏式发展,生态教育的融入应是渐渐形成,其课程结构的设置也不能跳跃性过大,但应有合理的发展,才能更好地融入整个德育结构的教学模式中。三是终身生态教育课程结构的形成。生态教育的理念上升到为每一个人的发展而努力,基于社会生态和谐的发展关系而促进每个人的发展,一直以来,强调生态教育或许只是生态环境与人的关系维护,但从另一层次强调,生态教育正是人的终身发展的目标之一。
(三)社区服务——生态教育的社会功能进一步深化
德育课堂的影响,虽为课堂的内在影响,却在课堂的范围外。生态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人对生态文明价值观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形成,而这一目标的形成,其最终行为是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美丽中国的建设。因而生态教育在课堂中的建设,还需要社会功能得到充分的释放,通过与社区联合开展学习,扩展生态教育的社会功能,扩大德育课堂的影响价值力。尽可能地接近国家社会的生态理念与德育课堂的生态理念理想状态,强化服务于社会的功能,即可防止学校内的生态教育偏失化,又能协调、激发生态教育价值观的共同形成。
每一个人的成长,不仅与学校教育有关,还会受到家庭及社区的影响,因此,生态教育的研究对象不仅仅局限于学生,还辐射到家庭及社区中的每一个人。了解这些人对生态教育的看法与理念,用直观社会体验的方法直接来假设生态教育的课堂问题,尽量使生态教育的课堂是基于自然、真实的条件下形成的。
三、中职德育课堂生态教育的系统评价
生态教育的评价不是为了评价而评价,而是通过建立有效合理的生态教育评价体系,找回生态教育对德育课堂失落的价值。生态教育评价指标的建立是依据学生的长远发展而建立,不应具有其它课程教学的甄别功能。因此生态教育评价指标的建立目的是以评价促目标,使其被忽略冷漠的生态教育的价值得到回归,以期达到德育价值增值的过程。
首先,生态教育的评价指标应在目标的基础上,结合学生个体成长的需要,以学生生态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转变及生态文明价值观的形成为核心价值。围绕这一核心价值观,如何落实、调节、激励生态教育的功能即为评价指标所要考虑的问题;其次,生态教育对德育课堂的价值应是可持续发展的价值,生态教育的评价指标应具有多重价值。
根据上述思考,对生态教育的评价指标可以系统建构如下:第一层次,目标层,是从宏观上而言,包括生态文明的建立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形成;第二层次,服务层,是针对生态教育所服务的对象而言,其对象主要包括社会层面和学校层面;第三层次,实施层,是指生态教育实施的具体指标,主要有三个方面,分别是环境指标、课程指标、学生指标;第四层次,机制层,是生态教育机制层面的建构,调整适合生态教育发展的机制与管理体制,使生态教育的发展与德育教育能处在平衡的状态上。(如下图所示)。
生态教育评价指标层级图
参考文献:
[1]潘泽泉.当代社会学理论的社会空间转向[J].江苏社会科学,2009(1).
[2]教育部发展规划司.2010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简明统计分析(Z).
[3]刘道玉.论学生本科课程体系的改革[J].高教探索,2009(1).
[4]高翔,蒋喜锋.学生的教育观:不可忽视的力量[J].江西教育科研,2006(5).
责任编辑 陈春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