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舆情影响因素分析

2015-01-30 14:50苟灵生
广东教育·职教版 2014年12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苟灵生

摘 要:本文从舆情信息和舆情环境等因素具体分析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舆情影响,并提出科学地建构起科学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确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方法。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舆情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4)12-0042-04

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面临有利条件,也面临严峻挑战。面对新形势、新情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极为紧迫的重要任务。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广义环境因素

广义上讲,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指影响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和发展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广义上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思想政治教育所面对的外部客观存在,是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以及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展的一切外部因素。

“中国传统思想教育就是一种立足于官方政治的工具主义的德育思想”,借鉴关于社会科学知识场域因素,权力场域所处的层次不同于其他场域,思想教育是指令,是依附于其他行政手段的需求,是教育价值、解释政治化政策,并使之准确无误地付诸实践为职责与使命。

任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都是在一定环境中进行的,舆情和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社会转型期,环境的多维性、复杂性、开放性和变化性进一步增强,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日益突出。在经济社会发生深刻变化的广义环境时代背景下,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认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舆情信息因素

从传统的社会学理论上讲,舆情本身是民意理论中的一个概念,是民众对执政者不断改善民情状况的一种诉求和意愿的集合。从现代舆情的意义上讲,大学生舆情本身并不是对民意规律的简单概括,而是对“民意及其作用于执政者及其政治取向规律”的一种描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舆情信息多元化、复杂化,大学生具有对社会现象和问题反应高度敏感,大学生群体自身心理发展不成熟、不稳定,在新网络环境的影响下,大学生就更易受被社会生活中的不良风气、不良生活方式、不良情绪的感染,极易染上迟到、旷课、酗酒、打架、吸烟、沉迷网络游戏与色情等不良风气,甚至其他更为严重的不良恶习。

国际国内形势、学校政策制定、校园环境、后勤服务等问题都也容易引起大学生对自身利益需求的一种诉求和表达,影响往往带有这一群体的倾向性态度、意见和情绪。但大学生思想教育的诉求方式不够成熟化,大学生群体表达直接、富于质疑、参与热情高,但社会阅历少,缺乏对信息的鉴别力和综合分析能力,从众心理强,容易被误导。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舆情环境因素

从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来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人和社会的发展变化都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引起的,比如:政府设立学校并通过教育沟通,影响、改变学生的知识结构(心理素质)从而改变学生认知与识别事物的思维模式(思想、意识形态)进而从提高个体的道德品质,改善社会整体的文化形态。随着大学生学习、生活的空间扩大,政治与经济领域无法进行设定和控制。高等教育从精英阶段到大众化阶段不只是量的增长,而且是“质”的变化。所谓“质”的变化,包括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扩大、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等一系列的变化。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问题,实际上涉及的是教育与其他场域间的问题,实质上是教育方式独立性的缺失,从某种角度看乃是政治、经济因素,尤其是社会环境、行政权力、就业创业,经济利益场域对管理场域的支配影响,教育方式自主性缺失最为根本的原因是教育场域内的制度所导致的。

四、确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方法

面对上述状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最具有实践意义的是将关注视角转换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独立性问题的解析上来。据此,主张教育方式在意识到教育场域与其他场域关系的基础上,应当对影响因素加以彻底的质疑并与之决裂,进而科学地建构起科学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确立正确的方法增进教育的自主性、主体性和舆情性。

1.关注个体的不同心理需要和个性特征

由于大学生群体的新变化,每一个学生的心理状态、生活状况、学习情况,就业困难、家庭贫困、社交焦虑、情感危机等实际问题。

关注他们的不同心理需要和个性特征,采取多元多样的管理方法,确立多元化的培养目标,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从而把蕴藏在每个学生身上独特的聪明才智和自主性能力充分激发、释放出来。使大学生建立更完备健康的现代人格、加强日常沟通,高校管理者应能应势利导,切实地帮助大学生克服困难,必能取得很好的成效。对话精神正是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大学生管理变革的总诉求、总概括和总取向。

2.因势利导,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性

(1)是有意识地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性人格。加强日常的沟通与疏导,及时纠正一些错误的舆论和非理性的思维,对于中偏激的、不合理的思想及时疏导,同时,打破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界限,强化责任感和道德意识。

(2)是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一切通过学生,通过一切学生,”成为大众化条件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宗旨和名言。要求把学生置于一切管理活动的出发点和中心,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激励学生,培养学生的主体性。

3.多举措改进、建立优质健康的舆情区域

(1)是保证大学生群体的话语权。发挥学生的自主精神和主观能动作用,及时关注、了解、疏通大学生网络舆情,准确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培养学生的自主性,高效合理地解决大学生遇到的实际、现实问题。

(2)是合理利用多媒体、互联网的技术。尤其在大学生群体中,网络的使用与重要性已不言而喻,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将产生积极的、有益的影响,及时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各方面疏导沟通,科学合理地利用网络舆情,建立反映出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优质健康的舆情管理区域。

总之,通过对话的理念与路径,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形成新的管理理念与思维,形成一种新的管理机制,适应大学生群体的新变化、新特征,促进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实现大众化高等教育的新的精英诉求。

责任编辑 赖俊辰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