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反思应以“读”为本

2015-01-29 20:18:53陈洁
考试周刊 2014年18期
关键词:阅读方法语文教学

陈洁

摘 要: 传统语文教学往往存在不少弊端,收效甚微,教师要探索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还要进行必要的训练,切实强化语文教学效果。

关键词: 语文教学 以“读”为本 阅读方法

中学语文教师大多有这样的感受:课外花很多时间精心备课,查阅资料,设计教学思路等,课堂上讲得眉飞色舞、口干舌燥,但学生似乎收获甚微:学生口头表达语无伦次,“谈文色变”,写作无话可说,东拼西凑,虚情假意,勉强成文,语文能力很低。我针对上述现状分析原因,从教师角度探讨改变现状的方法。

一、原因

(一)“本末倒置”的课堂教学。如今,一些语文课已丧失了“读书”的本义,应改为“讲书”“听书”。原来老师讲,学生听,大家一致认为不好,“填鸭式”,“满堂灌”,认为老师不能过多地为学生包办代替,但又不能启发不到位,于是想方设法启发学生把老师要讲的话揣摩出来,说出来,由此而生成了五花八门的模式。“讲出味道”似乎成了语文课堂的终极目标,是主线;还有一条副线,就是为应考服务,于是又有了花样翻新的练习题,美其名曰“练”。可以说,语文课已丧失了“读书”的本义,应改为“讲书”、“听书”。前人提倡“读书”二字,着眼于“读”,是要让学生在读中积累语感、接受熏陶。一句话,是着眼于文本。语文教学不是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活体验出发,而是为教育而语文。解读作品不是从作品本身出发,而是机械地沉溺于对“中心思想”的提炼与解读。

“讲”和“听”着眼于理解,当然不错,但若用“繁琐的分析讲解,五花八门的语基知识,花样百出的练习题”(马智强语)代替了学生的阅读和领悟,就是在唱“空城计”,忽略文本,舍本逐末的结果,导致中学生所读文学名著不多,非文本的东西倒掌握不少。很多中学生知道《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作者分别是曹雪芹、罗贯中、施耐庵、吴承恩,但说不清思想内容、艺术成就的学生不少。懂得写作技巧的学生很多,如(1)拟题、开头技巧:贵新颖别致,忌俗套平淡;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化用诗词,活用新词,反弹琵琶法……但真正会在写作中自如运用的很少。九方皋“善相马”,但忘了马之雌雄,他是抓住根本,忽略枝节的。语文教学有时却抓住枝节,忽略根本。要培养或识别千里马,恐怕很难。

(二)语文教师忽视了学生的熟读和背诵。学生思想上没有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性。阅读量小就谈不上积累、领悟。中学生能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一篇课文的恐怕不多,能准确无误地背出几篇文章的又有几个?我曾组织调查本班学生课外阅读情况,调查结果表明农村中学生课外阅读量太小,不少同学读的只是中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而已,看过三本以上课外书的同学寥寥无几。

二、改变现状的方法

(一)让学生意识到要学好语文这一学科应以读为本。阅读范围影响一个人的写作水平,写作将促进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我认为,一个人的文化基础愈深厚,他的发展潜力愈大,将来事业上成功的可能性也愈大。

阅读对于一个人的生活很重要,简直就是财富。正如一个美国人曾指出的:“一个人阅读水平的高低,决定着他的知识总量的多少;知识总量的多少决定着他的工作质量的高下;而工作质量的高下则决定着他的工资总额的大小。因此,可以说阅读能力可以转化为一笔为数可观的经济财富。”

美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有这样一句名言:“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它把书对人的影响力、对人的心灵塑造说得形象而深刻。的确,对于一个审美观、道德观、人生观都正处在形成时期的中学生来说,阅读的作用尤其重要。

首先,语文教师必须在思想上对阅读教学给予足够重视。教师要启发学生明白阅读的目的和重要性,使学生从被动、被迫阅读变为主动、积极阅读;使学生具有强烈的阅读愿望,使阅读成为他们自觉的行动。“腹有诗书气自华”、“知书达理”。阅读影响一个人的审美观、道德观和人生观。

(二)继承传统的诵读教学法。我国从宋代起就用“堂上琅琅,终日不绝”形容读书声。现在课堂上很少听到琅琅读书声。我们应该高度重视“读”这个环节,对课文反复诵读,指导学生读几遍课文,读出意境,进入角色。学生一遍遍地朗读,每一遍都是一种感知过程,在反复诵读中,诵读水平逐步提高;学生的理解、体会在层层加深。选入教材的都是大师的经典名篇,在诵读的过程中,学生而不但提高文学修养,而且开阔视野,不断扩大知识面,语言表达能力也有所提高,从而取得良好的效果。一篇文情并茂的诗文自有其整体的内在的美。如果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将其进行干巴巴的理性分析,片面灌输知识,学生觉得上语文课索然无味,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就会逐渐减退。何谈提高教学质量呢?只有在课堂上教师以声传情地范读,指导学生诵读,创设最佳教学情境,才能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中达到教学目的。因此,这种传统教学方法不应摒弃,而应继承,语文课堂上就应书声琅琅。

(三)学生熟记经典名篇。有的学生一听说要写作文头就痛,觉得没什么可写的,头脑一片空白。主要原因是知识储备不够,头脑里记的东西太少。如果能熟记一些经典名篇,就一定能提高表达能力。“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厚积薄发”。只有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才能“厚积薄发”,“下笔如有神”。诵读、熟记经典名篇,可以使学生积累大量妙词佳句,在诵读中不断丰富,语言“材料库”且在诵读中学一些表达方法。在说话和作文时,积淀在头脑中的材料就会呼之欲出,信手拈来,文思泉涌。试想,我们教学生熟记了多少篇经典文章,学生掌握了多少成套的词语、活的句子、完整的文章结构?如果我们能让中学生熟记默写三百篇好的文章,就一定会是另一番局面。但我们往往跨越了这个阶段,导致学生胸无点墨就进入了分析研究的“高层次”。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都是至理名言,说明了阅读对写作的重要性,熟读甚至背诵大量古今中外名篇,就储备了许多前人的思想成果,积累了许多感性的语言材料。说话、写文章是有所思、有所感而发;没有先驱者的启迪,不能从语言的储库里顺手拈来为我所用,是“发”不出来的。如果缺乏语感,那么要做到文从字顺也不能。因此,花拳绣腿、中看不中用的模式不要提倡,繁琐的讲解分析必须废止,脱离文本的练习应抛弃,语文课应回到起点:读书。语文教师的职责一是“解惑释疑”、“授之书而习其句读”,做学生的拐杖和助手,而不是越俎代庖,做不着边际的貌似“热闹”的讲解。二是教给学生读书方法,引导他们多读书,熟读书,读好书。

(四)教师点拨阅读方法。叶圣陶说:“教是为了不教。”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是给学生“鱼”,而是教给他们怎样“渔”。让学生在中学阶段尽可能多读书,拓宽阅读视野,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终身读书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首先,采取自读与教读相结合的方法。自读要求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独立钻研课文,理解课文。教读要求教师对学生作必要的启发、点拨和讲解,引导学生读懂课文。

其次,教给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

(1)朗读。以读为本,这一自古以来代代相传的学习方法,对于语文学习来说,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一篇范文,如果不让学生自己通过诵读领会,则如一盘佳肴而不让食客品尝,其后果可想而知。可以说,不读,无法学习语文。

(2)默读和速读。默读有利于提高理解水平,有利于加快阅读速度。

面向未来,我们任重而道远。迎接未来,我们信心百倍。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我们需要共同探索和不懈努力。愿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未雨绸缪,为创造语文教学的灿烂明天而奋发努力。

参考文献:

[1]柯尝贵.以“读“为本.中学语文教学,1996.8:11.

猜你喜欢
阅读方法语文教学
中国现代文学阅读方法的思考与研究
文教资料(2016年22期)2016-11-28 13:35:58
论学好英语的几大要素
东方教育(2016年17期)2016-11-23 10:18:35
浅谈中等职业学校语文阅读教学方法
书香阅读 心灵成长
文理导航(2016年30期)2016-11-12 15:12:22
浅谈如何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提高高中生英语阅读能力的策略
高年级古诗词教学艺术之我见
精心设计:培养语文兴趣的土壤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