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媛媛,王学彬,黄志珍,金振宇,周欢畅,王 璐,赵树桐
媒介时代的到来导致“宅族”的“世界化”。从电视人、容器人,沙发土豆(Couch potato)再到“御宅族”,媒介诞生的族群趋向多元化。中国的“宅族”是日本 “御宅族”的升华。“宅族”作为一个新兴亚文化群体以其“新”“奇”“特”等特性吸引着人们的眼球和关注,并迅速俘获了一大群年轻人的“芳心”。时代发展伴随着文明病的蔓延。由于“宅族”长时间处于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对“宅族”的身体和心理产生极大的影响,由此也引发了社会对“宅族”健康问题的担忧。
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社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自身的健康状况不仅仅与自身的幸福生活密切相关,也与国家的兴衰荣辱、社会的安定和谐紧密相连。从这个角度来看,对大学生“宅族”健康的研究,不仅能正确认识大学生“宅族”现象,引导大学健康出“宅”,同时也对和谐社会的建设有促进作用。2000年6月世界卫生组织前干事Brundland在第五届全球健康促进大会上指出:健康促进就是要使人们尽一切可能让他们的精神和身体保持在最优状态,宗旨是使人们知道如何保持健康,在健康的生活方式下生活,并有能力做出健康的选择。[1]
采取方便抽样的原则,在上海市选取九所高校;随机选取在校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共计发放调查问卷1 080份。收回有效问卷920份,问卷有效率为89.84%。
问卷发放对象的基本信息数据分析结果见表1,其中将宅族的自我认同作为筛选宅族的主要标准,最终得到381个符合条件的样本。
表1 问卷发放对象的基本信息(n=920)
注:缺失值所占比例均小于总样本的5%,故在此未做显示。
问卷主体由基本信息、健康量表、宅行为与态度量表、体育意识与行为量表以及心理灰度量表和满意度量。各量表内部一致性信度见表2。
表2 各量表内部一致性信度
对上海市高校大学生进行了两次深度访谈。具体思路是采用非概率抽样中滚雪球抽样的方法,即从少数大学生入手对他们进行调查访问,通过他们的二次描述找到他们眼中的“宅族”,如滚雪球一样,最终筛选出典型的大学生“宅族”15名。访谈内容主要围绕生活习性、健康习惯、体育活动情况、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等几方面。
以“是否属于宅族”作为自变量,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健康危险行为作为因变量,通过方差齐性检验,P值分别为0.805、0.317、0.896,均大于0.05,故三者方差齐性。由表中数据结果可知,“是否属于宅族”在0.05水平上显著影响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健康危险行为(见表1)。
表3 以“是否属于宅族”作为自变量的方差分析结果
通过对大学生身体健康状况的调查(见表4),发现在非常符合这一选项中,分别是“经常觉得疲劳”“经常颈椎难受”选择频率高,第二为“颈椎难受”,第三为“打不起精神”;在比较符合这一选项下,排名第一的是“经常眼睛发涩”,第二为“经常觉得疲劳”;一般选项中,频率较高的表述主要为“经常觉得疲劳”“经常颈椎难受”。
表4 大学生身体健康状况(n=381)
对于心理健康的调查(见表5),发现大学生选择非常符合频率较高的表述是“经常感觉自己能力不足”和“经常感觉无聊”,分别占总数的7.3%、7.1%;选择比较符合频率较高的也是“经常感觉自己能力不足”,其次是“经常感觉迷茫”,人数分别达到了94人、88人; 一般选项中频率最高的是“经常感觉心里不踏实”和“经常感觉无聊”。
表5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n=381)
健康危险行为指个人或群体在偏离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的期望方向上表现出的给健康、完好状态乃至终生的生活质量造成直接或者间接损害的行为。[2]通过调查发现,在非常符合的这一选项中,选择频率最高的表述为“长时间看电子屏幕”,其次是“经常久坐不动”,再次是“经常熬夜”。人数分别为82人、59人、56人,所占比例分别为21.5%、15.6%、14.7%;比较符合这一选项上,选择频率最高的表述同样是“长时间看电子屏幕”,占样本量的39.9%,其次是“经常久坐不动”,占样本量的38.8%,再次是“很少参加体力劳动”,频数为105人,占总数的27.6%。以上数据表明健康危险行为中 “长时间看电子屏幕”“经常久坐不动”“经常熬夜”“生病很少看医生”等是大学生“宅族”中普遍存在的健康危险问题(见表6)。
表6 大学生“宅族”健康危险行为情况(n=381)
生活方式是人们长期受一定社会文化、经济、风俗、家庭影响而形成的一系列的生活习惯、生活制度和生活意识,是不同阶层人群在其生活圈、文化圈内所表现出的行为方式。[3]空间结构医学对疾病产生原因的观察范围在空间上拓展到人体之外的社会和物理环境;在时间上扩展到个体的个人生活习惯。健康问题可能是由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社会行为方式所导致。[4]如今,健康的概念己呈三维态势,包含着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主要方面。身体健康是人类生存的根本,心理和社会健康则是人性不断得到重视的必然。[5]
以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健康危险行为各分量表的因变量,以心理灰度、体育意识、体育行为、是否属于宅族、宅行为、E粘滞度行为等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统计,结果如表7。多重共线性容忍度均大于0.5,VIF值均小于2,故已排除自变量间多重共线性问题。
表7 以健康问题为因变量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注:*在0.10的水平显著;**在0.05水平显著;***在0.01水平显著,下同。
其中心理灰度主要指大学生心态与情绪的消极程度,E粘滞度行为则指宅族的网络行为。
自变量中除体育行为、是否属于宅族、负评价之外,其余自变量均与三个因变量显著相关。由于体育行为量表中的表述包括体育的直接参与与间接参与,所以关联性有所偏差;是否属于宅则与身体健康显著相关,而与心理健康、健康危险行为无显著关联;对于宅文化的负评价与身体健康无显著关联,而与心理健康、健康危险行为显著关联。
体育锻炼时间与身体、心理健康在0 .01 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与健康危险行为在0 .05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体育锻炼是有计划、有组织闲暇时间体力活动形式, 任何形式的体力活动都可以产生健康效益。[6]随着工业化和都市化的进展,大学生在学习、课余时间付出的体力消耗越来越少,多元化的网络销售产品数不胜数,天猫超市、一号店、饿了吗外卖、淘点点水果,甚至打车都可以网上呼叫嘀嘀打车;电话费、转账等的网上支付方式也日趋完善,足不出户便可解决。静坐不动的生活习惯,如学习、玩游戏、上网、看电视剧等体力消耗较少的活动愈加增多,以及交通方式的便利、日常饮食的丰富,世界范围内的人群肥胖以及相关疾病的风险也在不断增加,而女生的健康问题更为显著。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恋上了“宅生活”,体力消耗较少的宅行为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健康问题(见表8)。
表8 锻炼频率与健康分量表的相关系数
体育意识是体育文化的一部分,是客观存在的体育现象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人们对体育活动的感觉、理解、判断的总和。[7]意识是行为的前提,良好的体育意识有助于体育行为的形成,进而直接影响个人健康。体育意识作为影响人们参与体育的内在动因,在人们参与体育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8]因此,增强大学生体育意识对于增加大学生体育参与度有着重要意义。
随着新媒体形态的日益多样,网站、论坛、社交网站、即时通信、博客、微博、游戏等平台上的新文化现象不断滋生,并折射到社会亚文化和主流文化中。网络文化的发展使普通个体在文化舞台上的“话语权”不断增强。[9]大学生“宅族”之所以“宅”,一方面有硬件设备的支持;另一方面有网络软件的吸引,如网络平台的开放性、多元性、参与性等。网络文化形态多样,其意识形态、价值观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行为习惯、思维意识。网络亚文化是与网络主流文化相对而言的。在网络虚拟空间中存在的边缘文化,是网民在网络中逐渐形成、信奉和推行的一种特有的文化价值体系、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积极的网络亚文化能够被网络主流文化所接纳,成为网络主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消极的网络亚文化会对人们产生不良影响,[10]特别是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危害更大,在一定情况下甚至可能导致其违法犯罪。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都是大学生成长中很重要的两个组成部分。过于开放和过于严苛的教育方式都不利于大学生成长。与父母、老师的沟通是教育中的重要环节,尤其对于当代大学生,家庭的影响和教育对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尤为重要。学生的发展不仅仅依靠学校教育,而家庭教育也应讲究科学和以人为本。多数大学生为外地生源,监护人与其的沟通会受到很大的限制,因此无法了解子女的最新动态;而大学教育又处于一种“自由”环境,学生工作管理者也很难及时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因此合理、有效地利用新媒体的即时通讯或社交网络功能,在保证学生隐私的基础上,对大学生的动态得到及时了解,做到学校、家庭的双向沟通。
对于西方文化的日渐渗透,社会舆论应发挥正确的引导作用,为当代的大学生确立一个正确的导向。宅文化起源于日本,随后经台湾传入我国大陆。在这一传播途径中,社会的舆论导向对这一文化现象的传播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大众媒体应在尊重事实的前提下,科学理性地引导和宣扬这一亚文化,避免将一些过分崇尚个人主义、自由主义以及将“颓废”当作时尚的价值取向放大和误读,以抵制“三俗”为契机,积极培养和提高广大媒体和文化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品质。与此同时,社会应该正确地看待大学生“宅族”的行为和方式,给予其正确的评价和定位。
学生家长应注重及时了解学生的生活动态、学习动态。近年来由于各高校扩招,学生工作管理者与学生数量出现了一定的比例失调。一位辅导员要负责上百个学生,学校教育需要调整学生工作管理者的数量,保证其在职责范围内关注到每一位同学。另外,学校应与家庭做好双向沟通,不定期反馈学生状况。一旦学生出现问题,随即寻找解决的方法。
大学生“宅族”须对自身大学生生活做一个科学的规划,合理安排学习和闲暇时间。可以给自己适当的时间“宅”,但是更重要的是做好闲暇时间的详细安排与计划,不要让太多的时间在碌碌无为中度过;高校大学生“宅族”应当在审视自己身上的优点的同时,也要改进自身缺点;走出宿舍,参加集体活动,扩大自己在现实世界里的社交范围,通过沟通和交流,释放自己的压力,调整自己的情绪,以积极阳光的精神面貌告别“宅”生活。
当今科技的高速发展在给大学生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对大学生生活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大学生“宅族”就是当今科技高速发展的“衍生品”。大学生“宅族”产生的原因与大学生所接受的体育文化、网络亚文化等密切相关。与此同时,长期的“宅生活”对大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健康产生了负面影响。大学生的出“宅”之路可以从引领社会舆论导向、加强家庭和学校双向沟通、促进学生自我修正等方面入手,通过帮助大学生合理看待“宅”,提升大学生的健康水平,使其成为社会和国家的可用人才。
[1] 李红娟.体力活动与健康促进[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2.
[2] 百度百科.健康危险行为[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5387862.htm?fr=aladdin ,2014-12-04.
[3] 冯显威.医学社会学的演变与健康社会学的现状和发展前景[J].医学与社会,2010,23(7):1~4.
[4] 梁君林.西方健康社会学研究的发展[J]. 国外社会科学,2010(6):93~99.
[5] 陈青.扮演健康角色——评《健康社会学》[J].体育文化导刊,2003(12):70.
[6] 李红娟.体力活动与健康促进[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2.
[7] 李义志,骆慧菊.湖南省高校女大学生体育意识状况与行为[J].体育科技,2005(1):85~86.
[8] 杜春杰.体育意识的特征及培养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9(10):126~129.
[9] 百度百科.网络亚文化[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3086683.htm?fr=Aladdin ,2014-12-02.
[10]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