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青少年运动员竞赛状态焦虑的调查

2015-01-29 08:26张明珠
体育研究与教育 2015年2期
关键词:排球队躯体竞赛

张明珠

运动焦虑是指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对当前或预计到的具有潜在威胁的情境产生的担忧倾向;[1]竞赛状态焦虑是运动焦虑中的状态性成分,包含认知状态焦虑、躯体状态焦虑和状态自信心三个方面。认知状态焦虑是指在竞赛时或竞赛前后即刻存在的主观上所认知到有某种危险或威胁情境的担忧;躯体状态焦虑是指在竞赛时或竞赛前后即刻存在的对自主神经系统的激活或唤醒状态的情绪体验;状态自信心是指在竞赛时或竞赛前后运动员对自己的运动行为所抱有的能否取得成功的信念。[2]竞赛状态焦虑是一种常见的情绪反应,在运动员的训练和比赛中经常发生。这种现象已引起越来越多的教练员、运动员和心理学专家的关注。笔者通过对淮安体育运动学校长期在训运动员的竞赛焦虑状态进行调查与研究,证实了作为国家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的体育运动学校青少年运动员的心理状态对他们进入更高水平的训练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引起基层教练员、运动员和心理学工作者对竞赛状态焦虑的关注,笔者尝试性地提出了调节运动员竞赛状态焦虑的方法。

1 调查对象和方法

1.1 调查对象

随机抽取淮安体育运动学校50名参加江苏省第十八届运动会的青少年运动员为调查对象。在被调查的50人中,男运动员27人、女运动员23人。调查对象年龄为15岁至18岁,其中15岁12人,占24%;16岁17人,占34%;17岁12人,占24%;18岁9人,占18%。调查对象来自四个运动队,其中击剑队10人,占20%;柔道队14人,占28%;排球队12人,占24%;跆拳道队14人,占28%。调查对象分布相对合理,抽样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1.2 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通过万方数据库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并对其进行综合分析研究。

1.2.2问卷调查法调查采用由美国马腾斯等人以多维竞赛状态焦虑为理论而编制的运动竞赛状态焦虑量表(CSAI-2),由我国学者祝蓓里修订。[3]本次调查在赛前半个月采取随机抽样调查,由老师指导完成。共发放调查问卷50份,收回50份,有效问卷50份,有效率为100%。

1.2.3数理统计法将收回的50份有效问卷使用SPSS18.0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运动竞赛状态焦虑量表由三个分量表组成,每个分量表分别计分,各有9题;分值在9~36分之间,分数越高。表明认知状态焦虑、躯体状态焦虑、状态自信心越高。

首先,我们对不同性别的运动员竞赛状态焦虑的三个维度进行考查,见表1。

表1 不同性别运动员CSAI-2原始分数的平均数与标准差一览表(n=50)

由表1可以看出,男运动员的认知状态焦虑低于女运动员,分别为18.11和20.43;两者的躯体状态焦虑没有太大差异,女运动员略高于男运动员,分别为17.43和17.15;而在状态自信心中,男运动员高于女运动员,分别为26.15和21.65。

分析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源于青少年期,女运动员比男运动员对外界的各方面刺激更加敏感,女运动员对竞赛潜在威胁的整体感知比男运动员更加深刻。因而出现了女运动员较高的认知状态焦虑和躯体状态焦虑以及较低的状态自信心。

其次,我们对不同年龄的运动员竞赛状态焦虑的三个维度进行了考查,见表2。

表2 不同年龄运动员CSAI-2原始分数的平均数与标准差一览表(n=50)

由表2可以看出,随着年龄的增长,运动员的认知状态焦虑总体呈现出递减趋势,分别为21.50、18.29、17.83及19.56。但18岁运动员的认知状态焦虑为19.56,略有回升;不同年龄运动员的躯体状态焦虑总体也呈递减趋势,分别为18.17、16.71、17.83及16.44;17岁运动员的躯体状态焦虑略有回升,为17.83;随着年龄的增长,运动员的状态自信心总体呈现出递增趋势,分别为21.83、24.88、23.67及26.11。17岁运动员的状态自信心略有下降。

分析原因,可能是由于年龄较小的青少年运动员缺乏竞赛经验,对比赛缺乏正确客观的认知,因而出现了较高的认知状态焦虑和躯体状态焦虑以及较低的状态自信心。18岁运动员的认知状态焦虑出现回升,但仍然低于15岁的青少年。这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年长的运动员对比赛结果更为重视,导致认知状态焦虑出现回升。但同时经过多年训练,他们也积累了一定的比赛经验,或者是由于教练员或者心理老师的干预对其效果更加明显,使他们能够较为客观地看待比赛,所以分值虽略有回升,但仍未达到15岁运动员的高值。他们仍然能够保持较低的躯体状态焦虑和较高的状态自信心。

再次,我们对不同项目的运动员竞赛状态焦虑的三个维度进行了考查,见表3。

由表3可以看出,击剑、柔道及排球队运动员的认知状态焦虑无太大差别,分别为17.80、17.93和18.00;跆拳道队的运动员的认知状态焦虑最高为22.43。从躯体状态焦虑来看,排球队运动员的躯体状态焦虑最低为14.42;其次为柔道队运动员为15.50;再次为击剑队运动员,达17.70;最高依然为跆拳道队运动员,达21.21。在状态自信心中,击剑队运动员的状态自信心最低为21.70;柔道队和排球队运动员没有太大差异,分别为24.43和24.50;跆拳道队的运动员的状态自信心仍然最高,达25.07。

表3 不同项目运动员CSAI-2原始分数的平均数与标准差一览表(n=50)

由此可见,击剑队运动员的认知状态焦虑较低可能是与击剑队教练员及心理辅导老师长期有规律的干预有关;跆拳道队较高的认知状态焦虑源于跆拳道本身的项目特点,即近距离快速接触,比赛节奏快,运动员对比赛状况无法准确预知所致;排球队运动员的躯体状态焦虑较低,可能是与排球属于集体运动项目,队员之间的相互鼓励可以放松紧张焦虑情绪有关。在状态自信心中,击剑队运动员的自信心最低,根据日常训练及观察,在很大程度上可能是由于该队大部分队员的气质类型多属于多血质和粘液质导致;而跆拳道的运动员本身多属于胆汁质和多血质队员,加之教练员和心理老师的干预,所以能够保持较高的状态自信心。

为了深入探讨运动员竞赛状态焦虑三个维度之间的相关性,我们对其进行相关性检验,见表4。

表4 运动员CSAI-2各维度相关性检验一览表

注:**:在P<0.01水平上显著相关;*:在P<0.05水平上显著相关。

由表4可以看出,运动员的认知状态焦虑与躯体状态焦虑呈正相关,且非常显著(P<0.01);认知状态焦虑与状态自信心呈显著负相关(P<0.05);躯体状态焦虑与状态自信心也呈显著的负相关(P<0.05)。

根据调查对象的年龄特征,在一个时期的青少年运动员成人意识增强,他们迫切希望周围的人将他们当作成人对待,并得到他们的认可。在他们的潜意识中,比赛的成败直接影响着他们得到的认可程度。如果他们对比赛能够做出客观地认知和判断,根据心身交互作用理论,他们的躯体状态焦虑将会相应降低,状态自信心则会升高。这有助于他们在竞赛中有较好的运动表现。然而,这个阶段只有少数青少年运动员能够对比赛作出客观的认知,在很大程度源于他们该阶段的思维发展特点——二元论阶段。他们对问题的看法非此即彼,不能对问题作出客观全面的分析,于是出现了较高的赛前认知状态焦虑;如果他们的焦虑情绪没有得到及时的心理干预而缓解,会表现为手心出汗、心跳加快、呼吸急促及动作僵硬等生理与躯体症状。较高的认知状态焦虑会带来较高的躯体状态焦虑,进而降低他们的状态自信心。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男运动员的认知状态焦虑与躯体状态焦虑低于女运动员,而他们的状态自信心要高于女运动员。

(2)在15岁至18岁的运动员中,随着年龄的增长,运动员的认知状态焦虑总体呈现出递减趋势,但18岁运动员略有回升;不同年龄运动员的躯体状态焦虑总体呈现出递减趋势,17岁运动员出现小幅回升;随着年龄的增长,运动员的状态自信心总体呈现出递增趋势,17岁运动员的状态自信心略有下降。

(3)击剑队运动员的认知状态焦虑最低,跆拳道队运动员最高;从躯体状态焦虑来看,排球队、柔道队、击剑队及跆拳道队运动员依次升高;在状态自信心中,击剑队、柔道队、排球队和跆拳道队运动员的状态自信心依次升高。

(4)运动员的认知状态焦虑与躯体状态焦虑呈正相关,且非常显著;认知状态焦虑与状态自信心呈显著负相关;躯体状态焦虑与状态自信心也呈显著的负相关。

3.2 建议

随着现代竞技运动水平的日益提高,运动员在身体素质、技战术水平上的差距越来越小,使得他们之间在激烈的竞争中获胜的可能性极大提高。在极其微小的差距中,众多学者、教练和运动员都一直认为:运动员竞赛时的心理状态直接影响着运动表现。在众多的运动心理状态中,最为重要的要数赛前心理状态了。[4]根据以上调查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不同性别、年龄和项目的运动员存在着不同的竞赛焦虑状态情况。提示运动训练工作者,运动员的竞赛焦虑状态必然存在,有必要引起重视。为了能够缓解运动员竞赛状态焦虑、提高运动员的心理能量储备,笔者尝试性地提出以下建议:

(1)心理训练常态化。基层教练员、运动员和心理学工作者应对体育运动学校运动员的赛前状态焦虑予以关注,并遵循循序渐进、专项结合、个别对待及重复性原则将心理训练融入到日常运动训练中。

(2)合理情绪疗法。心理辅导老师可以通过认知调节法进行不良情绪排解。根据美国心理学家艾利斯的合理情绪疗法,引起人们情绪困扰的并不是外界发生的事件,而是人们对事件的态度、看法、评价等认知内容。因此,要改变情绪困扰不是致力于改变外界事件,而是应该改变认知,通过改变认知,降低运动员的认知状态焦虑,进而改变情绪。

(3)放松训练法。以专业的方式对运动员进行心理放松训练。目前普遍采用的是美国芝加哥生理学家雅克布逊首创的渐近放松方法和奥地利精神学家舒尔兹提出的自生放松方法和中国传统的以深呼吸和意守丹田为特点的松静气功这三种放松方法。[5]研究表明,放松训练具有很好的抗应激效果。运动员通过基于心率变异性的生物反馈技术的放松减压训练进行定期训练,有助于降低运动员的躯体状态焦虑。

(4)合理归因法。美国心理学家罗特的控制点理论指出,人们通常包括内控者和外控者。内控者强调努力的重要性。他们相信自己发挥作用,即使面对可能的失败也不怀疑未来可能会有所改善,面对困难情境,能付出更大努力,加大工作投入;而外控者则更无助被动,他们面对可能的失败不会寻找解决办法,而是碰运气,更容易推卸责任于外部原因。[6]因此,心理老师要引导运动员进行合理归因,通过合理的归因,提高运动员的状态自信心。

[1] 魏高峡.优秀运动员赛前状态的脑功能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8.

[2] 祝蓓里.运动竞赛状态焦虑量表(CSAI-2问卷)中国常模的修订[J].心理科学,1994,17(6):359.

[3] 佟立纯,李四化.体育心理实验与测量指导手册[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

[4] 蔡冠蓝.重庆市青少年田径运动员竞赛状态焦虑的调查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2.

[5] 张忠秋.优秀运动员心理训练实用指南[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

[6] 郭念锋.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排球队躯体竞赛
2020丝绸之路数学竞赛
“铿锵小玫瑰”女排队接受表彰
胜负皆有收获
现在干什么?
谈一谈“排球队业余训练的管理”
创新思维竞赛(3)
高职院校排球队训练人文素质关怀策略研究
搬家
创新思维竞赛(6)
“人的躯体那能由狗的洞子爬出!”——叶挺将军囚禁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