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泰兴花鼓”的文化价值与传承保护

2015-02-12 06:18高民绪刘洪春
体育研究与教育 2015年2期
关键词:泰兴花鼓体育项目

高民绪,刘洪春

自《江苏省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实施以来,全省各地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全民健身活动,民俗传统体育项目空竹、健身舞、石锁、花鼓等又焕发了青春与活力。作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泰兴花鼓”的历史已有300多年,其喜庆的特征、较强的观赏性和健身性已随着时代的发展愈发凸显。在江苏省第四届全民健身新优项目展示中,泰兴花鼓以动作优美、风格独特和极大的艺术感染性夺得桂冠。如何使这一项目得到有效的推广?如何对民俗体育进行保护及传承?这都是当下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的结晶,其价值属于历史也属于当前。我们在发掘其历史价值的同时也应对其进行保护及传承,并在所处环境不断变化的条件下对其进行新的改革。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当今年轻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高度的认同感,保持非遗的生命力。

1 泰兴花鼓的起源及艺术特色

泰兴是江苏省北部一座历史文化名城,置县于南唐升元元年,寓意“国泰民安、兴旺发达”,素有“教育之乡”“银杏之乡”“建筑之乡”等美誉。泰兴花鼓即起源于此。据《辞海》释:“花鼓舞”也叫 “打花鼓”,属于汉民族文化的舞蹈形式之一。打花鼓与花鼓词调形成于明代,起源于乡间,可以“日以继夜”的表演,又名“夜火灯”。是清代流行甚广且形成较为成熟的舞蹈。泰兴花鼓以艺人“谋生”为起源基础,通过在村头、庙会演出以获得谋生资本。随着时间的推移,“谋生”的作用已逐渐淡去,取而代之的是泰兴花鼓在新时代的背景下,融合时代特点,以“原真”为基点,以“创新”作为发展动力,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具有代表性的苏北民俗传统体育项目。泰兴花鼓热烈、欢快,喜庆色彩浓厚,表演时以莲湘、竹板、红灯、镗锣等为主要道具,舞步动作夸张风趣。主要动作特征表现为:挺脖、扭腰、摆胯、屈膝、颤脚,活腕等。舞步构成包含“喜鹊登梅步”“玉兔拜月步”“颠三步”“小跑步”“四方步”等,这几种主要步法在民族民间舞蹈中可谓“独树一帜”,具有显著的地域色彩;泰兴花鼓的曲调有:“花鼓调”“跨金索”“倒花篮”。整个曲调具有浓郁的苏北民间小调风味,乐曲明快、节奏跳跃,通篇洋溢着喜庆气氛。

泰兴花鼓表演人数通常为双数,比例为男女各半。在六人表演时最能达到较好的艺术效果,俗称“六人花鼓”;表演时可单独唱或跳,亦可唱跳结合;泰兴花鼓的唱词通常使用方言,呈朴实化、通俗化特征,唱词无固定格式,多出现一些祝愿性词语,祈求农民丰收、国家安泰;表演者在演出过程中为避免重复和单调,也会随意杜撰和编辑一些歌词加入曲中,为愉悦民众,一些带有幽默色彩的俏皮话也会掺加进来。如两人表演的“对子花鼓”。男子扮演丑角,手执镗锣;女旦腰系花鼓,手拿钱串子、手帕或莲湘。两人或走铁绳股子,或翩翩起舞,镗锣会随着舞步的节奏敲响,边舞边唱,譬如唱倒花篮调:

春季里来阳气泛上,

英台女女扮男装,

草桥结拜梁啊梁兄长,

哎呀哎嗨吆。

还有一种剪剪花调:

姐在房中笑嘻嘻,

好似鸡蛋剥了一层皮(伙家),

有红有白的,哎呀呀哎呦子呀伙家(一拍镗锣),

有红有白。

表演者有说有唱,活泼异常,特别是小丑的插科打诨、幽默风趣以及专业的手上表演功夫(将镗锣撂入半空,又转身接入手中),常赢得人们的阵阵喝彩。泰兴市文化馆工作人员从1956年至1957年深入乡间挖掘整理出泰兴花鼓。于1961年先后参加地区、省、全国业余文艺表演[1];南京军区前线歌舞团深入挖掘并借鉴泰兴花鼓的艺术特色所创作出的 《丰收舞》。表演模式主要由泰兴花鼓中“颠三步”构思而成;另外在舞蹈界较为知名并全国获奖的舞蹈《担鲜藕》,也是依据泰兴花鼓中的“颠三步”和“喜鹊登梅步”构思而成。这些成功范例,足以说明泰兴花鼓作为民间舞蹈有着重要的艺术价值和独到特色。

2 泰兴花鼓的文化价值

2.1 体现苏北文化的历史价值

花鼓这项传统的民俗传统体育项目活跃于我国的不少地方,如“凤阳花鼓”“海安花鼓”“鲁西南花鼓”“陕南花鼓”等等。在它们演进的历史进程中,不同地方的花鼓逐渐呈现较强的地域特征,成为区别地域性“花鼓”项目的重要标志。从江苏来说,苏北和苏南在自然人文环境、生活习惯、民众性格等方面有很大不同,江南花鼓的“细腻”和苏北花鼓的“粗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泰兴花鼓根植于苏北民间,受地域、人文环境、民众生活习惯的影响,形成了“粗犷”“朴实”化的民俗特征。它以独特的艺术风格与丰富的艺术语言,成为劳动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艺术形式之一,深得劳动人民的喜爱;泰兴花鼓的发展历史较为悠久。它以系统的民间歌舞艺术形式,集众家文化之长,通过丰富的舞蹈语境来表现人物、诉说故事等,把情绪性的集体歌舞与情节性的双人歌舞进行完美结合,体现了淮河流域苏北文化的主要特点,在苏北民俗体育项目中非常具有代表性。对于研究民俗传统体育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2.2 集百家之长的审美和艺术价值

泰兴花鼓在民间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对民众有着极强的吸引力,可谓是雅俗共赏、老少皆宜。花鼓舞起源于民间生活。它是劳动人民情感表露的一种方式。泰兴花鼓舞蹈语汇是艺人们在长期深入观察生活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能够准确细腻地表达劳动人民的情感。它以鼓为乐,形式上讲究整齐与律动的美感,通过优美的舞姿表达人民的劳动生活、风俗民情和对于美好未来的向往,具有较强烈的感染效果与视觉冲击效果,有完整的艺术形式和独特的艺术特征。

2.3 “祈祷”的“神性”价值及厚重的宗教色彩

钟敬文先生认为:民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3]。某一活动模式的不断反复形成了民俗,在民俗的反复中还往往遵循着严格的程序,这样,民俗中就伴随着一定的仪式。所以,民俗文化是一种寄寓于一定的精神寄托之中的民间文化,而仪式往往是整合民俗文化体的中介,因此,仪式性是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属性[4]。

中华上下五千年,汉民族一直是以农为本、以农立国。泰兴花鼓起源于民间,长期根植于封建小农经济的形态之中,必然和“农”有着最为直接的联系,通过表演来“娱神”“祈祷”,祈望农耕生产“连年丰收”、祈求“风调雨顺”。这些特征使其带有厚重的宗教色彩,成为当地民众不可或缺的一种精神寄托。人们通过花鼓舞来寄予希望,抒发情感,获得精神上的安慰。

2.4 超越舞蹈范畴的娱乐健身价值

有学者指出:舞蹈是随着生命的出现而产生的,“自娱”与“娱人”是体现舞蹈功能的最好诠释。我国古代有一美学观点:“心中喜乐,口欲歌之,手欲舞之,足欲蹈之”。花鼓舞主要通过舞蹈的形式来宣泄人们内心的情感,以达到欢娱身心的目的。“花鼓舞”属于民间广场文化。每逢佳节,民众们就会在铿锵、富有节奏的锣鼓音乐伴奏下跳花鼓,通过自我运动的形式来抒发丰收之后的喜悦之情。

花鼓舞的健身功能是伴随其娱乐功能所产生的。娱乐是人类得以健康的前提。人们在生产劳动的闲余,通过花鼓舞舒展筋骨、解除劳累、放松身心、调节自身情绪、培养高尚的情操。如今“泰兴花鼓”的表演方式以有组织的集体表演为主,在互教互学、表演观赏的过程中,促进了人际交往,达到了构建和谐社会的目的。

3 泰兴花鼓的保护与传承策略

3.1 历史的泰兴花鼓需融入现代时尚元素

余英时先生指出:中国文化的重建问题事实上可以归结为中国传统的基本价值在现代化的要求下如何调整与转化的问题[5]。就泰兴花鼓的传承而言,笔者认为应根据托罗普斯运动和项群理论,整合花鼓的共性动作,以使其更符合科学健身的要求。如选择广大群众喜欢做的动作,通过整理使之逐步成为花鼓的基本动作和舞步[6]。泰兴花鼓只有融入现代元素,才能焕发民俗传统体育项目的生机与活力。“原始性”是民俗体育的一个重要特点,在与现代元素融合的过程中要特别注重保护其“原真性”艺术特点的“核心”。在此基础上,融合现代式健身项目的理念,通过对全身各关节的健康塑造和加强项目分级式学习渠道,打造初级、中级、高级等不同层次的锻炼和学习需求;在创新性上,追求“好看”“好记”“好学”“好练”;在道具的选择上,也可进行一系列的创新,以使其发挥出历史和现代的璀璨光辉。

3.2 建立民俗体育推广的校园网络体系

学校教育网络是民俗传统体育传播、推广的重要途径。不少民俗体育项目本身对学生个体有着重要的培育和教化功能。目前我国民俗传统体育所面临的传承与发展困境主要是人才缺乏,而这一问题要靠校园民族传统体育的优先发展来解决[7]。

近年来,泰州市正在推进民间体育项目进校园活动。市体育和教育部门联合发布了《泰州市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特色学校评选标准》;市教育局、体育局等相关部门会定期召开“民间传统体育项目进校园”现场推进会;利用各级学校课间操和大课间的时间展示适合于在校园推广的泰州民俗体育项目如泰兴花鼓、抖空竹等。笔者认为,泰州市虽然已建立校园模式推广民俗体育,但力度远远不够。要想解决民俗传统体育传承的困境,就必须全方位、大规模地培养专业人才,从而使民俗传统体育的传承与发展产生内生力。首先,应建立区域性教育系统“全方位”“全覆盖”的传承体系,着力打造“民俗传统体育项目特色学校”,并进行命名挂牌;其次,应加大民间艺人走进学校的频率,满足学校对师资力量的需求,形成教育系统下民俗传统体育的覆盖体系,提高青少年对当地民俗文化的了解和认知。这样不仅在未来能造就一批重视民俗传统体育教育研究的理论工作者,更有利于民俗体育项目的挖掘、整理和有效推广。

3.3 加大传媒的传播力度,实现品牌效应

笔者认为,时下民俗体育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传媒。要充分发挥传媒的辐射功能,可通过与省市各级媒体联手,定期举办民间传统项目品牌评选、民间项目高手评选等活动,提高泰州花鼓的影响力。如泰州民俗体育项目“石锁”的推广就是利用传媒的辐射力量达到了较好的传播效果。先是央视三次来泰州拍摄,带头人“王秉荣”的表现让“石锁”这一民间体育项目重现了生机与活力,并发展成为泰州海陵的一张新名片;之后央视体育频道“体育人间”栏目组也应邀来到泰州,专门为王秉荣拍摄了专题片,使“海陵石锁”被更多的人所认识。因此,媒体对民俗体育行之有效的传播,对于民俗体育项目的推广并打造“品牌”效应具有重要的作用。

3.4 加强民俗体育项目社会体育指导员、骨干、爱好者的培训力度

一种技艺要想代代相传,经久不衰,其前提是“人”,即“师傅”。只有扩大“师傅”的数量及质量,民俗传统体育项目才能更好地落地开花。而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就必须组织相关人才的培训。培训须聘请优秀的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和花鼓传人授课,同时鼓励花鼓爱好者参加培训,重点组织社区、企(事)业、机关、学校的文体骨干并对其进行普及和培训,同时形成培训的定期性和常态化。

3.5 建立健全民俗传统体育项目单项体协,建立保护与监督评估机制

苏北各地要将民俗体育的保护纳入地方长期发展规划中。明确体育局、文化局等政府部门的具体责任与义务,形成市、县、镇、村四级的保护体系;设立苏北民俗体育项目传承与保护中的监督评估机制,定期或不定期对这些项目进行监督与评估,确保资金作用的有效发挥[8]。

在我国的群众体育管理总体模式下,市级单项体协承担着组织管理群众体育活动的重要职责,属于市级区域化范围内核心、基础和直接性的群众体育管理组织。要通过建立健全花鼓协会,进一步完善市、镇、村、社区的花鼓健身组织;扩大协会会员的数量,加快乡镇、村分会建设步伐,打造先进镇、村、社区并提供资金支持和制度保障;在市体育局和各单项体协的引领下,可通过定期举办花鼓特色镇、街的比赛,使赛会活动常态化,以更加完善“网络”推进民俗体育的传播。

[1] 《泰兴花鼓》简介.中共泰兴市委宣传部网[EB/OL].http://txxc.taixing.cn/Content.Asp,2008-6-24.

[2] 胡飞燕,左从现.江苏省社区全民健身新优项目创编理论与实践[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4):107~109.

[3] 钟敬文.新的驿程[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

[4] 涂传飞.民间体育、传统体育、民俗体育、民族体育概念再探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43(11):27~32.

[5] 余英时.文史传统与文化重建[M].北京:三联书店,2004.

[6] 张国栋,巴登尼玛.教育学视野下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与发展[J].民族教育研究,2009,20(6):94~98.

[7] 刘凤虎.从文化学的视角谈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与发展[J].体育与科学,2010,31(5):73~75.

[8] 刘红建.苏南民俗体育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4(8):57~60.

猜你喜欢
泰兴花鼓体育项目
我校被评为“河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基地
泰兴砖雕:方寸之间见大美
非遗中的“泰兴印忆”
探访“东方芭蕾”颍上花鼓灯“老带新”接力传承
初中体育项目练习中培养学生责任心的策略
幸福花鼓
开泰图兴——泰兴经济开发区的绿色崛起之道
花鼓灯小唱
从机械训练到有机训练
——一个体育项目实训的研究
江苏省“三会”换届合署大会在泰兴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