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知识边际性视角的高校体育课程内容优化

2015-02-12 06:18李加奎
体育研究与教育 2015年2期
关键词:边际课程内容大学生

李加奎

高校体育课程的功能是为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打好身体素质基础、养成自觉体育锻炼的习惯、具备较高的体育能力和体育文化素质,并且在其生活中能运用学到的体育锻炼方法坚持不懈地自我锻炼,保持健康的体魄,顺利履行自身的工作职责。然而,多年来,我国体育课程受单纯生物体育观、竞技体育观、人本主义体育观等的影响,许多高校体育课程的内容仍以竞技体育项目为主,内容陈旧、动作难度大、危险系数高,普通大学生难以掌握,而与当今时代接轨的休闲体育课程内容比较缺乏,“健康第一”“全民健身”和“终身体育”在现实中成了口号,难以兑现。

1 知识边际性理论与高校体育课程内容优化

知识不仅有量的差别,更有质的区别。不同质的知识对大学生未来的人生影响也有本质的不同。对于广大大学生而言,我国高校规模的爆炸式发展与经济发展不同步。随着就业压力的日益增大,决定他们命运的不再是知识总量而是他们是否拥有合理的知识结构。以知识的边际收益为标准,可以把知识分为超边际知识、边际知识和负边际知识三个层次。超边际知识是指那些知识产生的边际效益大于获得知识的边际成本的知识,具有经济价值;边际知识是指常规类知识。它产生的边际效益等于获得知识的边际成本,没有经济价值;负边际知识则是指那些无用滞后的知识,具有负经济价值。学习负边际知识越多,学习超边际知识的时间就越少[1]。大学生对自己进行教育投资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还为了获取利润(超边际收入),提高自身的生存能力和生活质量,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当高校体育课程内容提供的是超边际知识或边际知识时,大学生接受体育教育的需求就会增加;而当高校体育课程内容提供的是负边际知识时,学生就会放弃接受体育教育,体育需求就会下降。所以,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前提和关键是要通过制定合理、科学和与时俱进的体育课程内容,不断地向学生提供超边际知识和边际知识,及时删除一些滞后的体育课程内容(负边际知识),调整好体育知识结构与知识总量的关系。由于受时间、经济成本等的影响,大学生在校期间对知识结构和知识总量的学习需求会产生矛盾,因此,高校体育课程内容的设置必须坚持知识结构优先的原则,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加合理化、科学化和现代化。

2 体育课程内容优化的原则

知识是能力的基础之一,但知识不等于能力;知识可转化为能力,但知识与能力并不成正相关。因此,高校体育教师的职责不单是向学生传授尽可能多的“三基”(体育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更多的应当是体育观念和自觉锻炼习惯的养成、体育锻炼方法的传授和体育能力的提高。因此,在体育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必须树立差别性的知识观。差别性知识观,是指知识之间是有差别的。只有高质量的超边际知识才能充分地转化为能力,而低质量和过时的负边际知识则不能转化为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角色也在不停地互换,先是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体育“三基”后,学生由“客体”变为“主体”,而教师则由“主体”转为“主导”;当学生在体育能力提高阶段出现问题纠结时,体育教师就应予以提示、纠错和共同探讨,让学生在探索体育之路上不断向前延伸。为此,体育课程的内容必须及时更新,不断设计出各个体育项目富有创新性的方案,激发大学生学习和思考的热情。此外,在体育课程评价上,不能只考察学生的记忆力和模仿能力,更要注重对学生体育实践能力的考察。笔者认为,体育课程内容的优化要把握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则。

2.1 与时俱进,与学生的兴趣与爱好接轨

姚明曾经深有体会地说过:“爱好是一切的原动力。促我能够坚持的,更多的是爱好。任何教育手段和集训方式,都不应该太功利。教育是人自身追求更高精神境界的方法。如果是功利地去追求,就失去了教育的意义。”所以,兴趣与爱好是最好的教师。它会引导学生自主地参与体育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体育领域的潜能。如果体育课程以学科为中心,过分强调体育课程内容的科学性、系统性,不从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出发,不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和归宿,把学生当成传承体育文化的工具和载体,就会压抑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

2.2 因材施教,与学生的实际运动水平接轨

由于历史、经济和地域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各地区基础教育水平差异较大,特别是体育课程。受当地经济条件、师资、场地器材和领导重视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刚进入高校的大一新生体育“三基”呈较大差异。如果高校体育课程内容过于简单,仅仅是在复习基础教育中的体育课程内容,学生就会感到枯燥无味,产生厌烦;如果体育课程内容过于繁杂,体育教学内容竞技化,又会使学生望而生畏,丧失信心。因此,体育课程内容只有适应学生的实际身体活动能力和运动技术水平,通过学生自身努力能够完成时,学生才有信心,有体育锻炼的愿望。因此,体育课程内容的“标题栏”选择必须多样化,每个“菜单”可以采用下“拉式”内容,为不同学生提供不同的选择。

2.3 因地制宜,与学校的实际条件接轨

从2002年开始,我国大学课程管理实施了“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高校体育课程按照此管理体制的要求,通过体育课程内容的不同选择展示各高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各高校针对本校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本校的体育师资力量、场馆设施和校园的地形地貌开发校本体育课程。我国地域辽阔,“北冰、南水、东海、西山”资源丰富,因此,我国高校体育课程资源也很丰富,差异明显。许多高校都有自己的传统体育项目和特色体育项目。如南京工业大学江浦校区北倚老山国家森林公园,南临长江,自然地理资源丰富,地处丘陵地带,依山傍水,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因地制宜,开展“阳光体育长跑活动”“垒球文化节”,简便易行,便于操作,使学生在跑步健身的同时贴近大自然,体现出低碳绿色体育的文化氛围。2011年在全国103所高校进行评比,南京工业大学获得全国百所高校冬季阳光长跑中参与人数第一名、参与率第三名的好成绩。因此,体育课程内容的选择应与学校特点相结合,才能充分发挥本校的资源优势,开发出多样化、可供学生选择的体育课程内容。

2.4 回归生活,与社会体育和休闲体育接轨

目前,许多高校体育教学内容存在着“千人一面”、差别不大、针对性不强、重点不突出、缺乏整合与创新等弊病。他们虽然本着“健康第一”的宗旨,把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能作为目标之一,要求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体育活动的能力,以保持健康的体质和相应的运动技能。但是,从体育教学的现状看,大部分高校体育课程在大学一二年级实施体育专项选项课,仅仅是每周两节体育课,考核大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掌握的“三基”情况,并不能全面反映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态度和体育能力的真实情况,大学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热情和行为受到抑制。把体育课程改革等同于体育教学改革,体育课程内外一体化又没有真正落实,造成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没有得到提高,体育运动能力也没能得到提升。究其原因,是体育课程结构不合理,体育课程内容陈旧单一,体育教学手段老套无创新,体育课程评价指标体系不科学。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体育观念也在不断更新。以健身、娱乐、休闲、兴趣为主的课余体育活动已逐渐成为大学生追求的时尚。选择难度不大,易于开展,学生喜闻乐见,对增进健康有较大实用价值的终身体育内容,可以保证高校体育内容与社会体育内容有机地联系;使学生在大学期间所掌握的体育能力能够适应未来职业和生活的需要,最大限度地发挥高校体育课程的教育引领作用。因此,高校体育课程内容应多增加一些娱乐、休闲等新内容。这些内容贴近学生生活,与社会体育接轨,容易走进学生的日常生活。除了篮球、足球、排球、健美操、健美等常规的体育课程内容以外,多增加轮滑、羽毛球、网球、乒乓球、游泳、健身跑、门球、抖嗡、跳绳、形体课、瑜伽、攀岩、定向运动、野外生存、拳击、散打、跆拳道、棒垒球、舞蹈类(街舞、体育舞蹈等)、民族传统体育(太极拳、气功、木兰拳、防身术、武术、八段锦、康复保健、养生功)、乃至高尔夫等体育课程内容(超边际知识和边际知识)。对那些基础教育阶段已经介绍过、危险性较大、技术不易掌握且生活中极少运用的项目,比如铅球、标枪、铁饼、链球、三级跳远、跳高等项目应逐渐淘汰(负边际知识)[3]。

3 知识边际性与高校体育课程内容的优化

体育课程内容是实现体育课程目标的手段。选择合适的体育课程内容是体育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就知识边际性的三个层次界定与体育课程内容的确定而言,负边际知识是指基础教育阶段已经掌握且与高校体育课程内容无关联性的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边际知识是指基础教育阶段没有掌握或已经掌握且与高校体育课程内容存在密切关联的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超边际知识是指基础教育阶段没有学过的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当然,知识边际性的三个层次是相对的。就同一体育课程内容而言,知识边际性的三个层次对于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结果。譬如对于身体条件好的学生是负边际知识,而对于体条件差的学生可能就是边际知识甚至是超边际知识。鉴于此,根据区别对待和因材施教的原则,在体育课程实施(教学)的过程中,体育教师必须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在自己授课班级内部施行“分层次”教学,或在开学初体育课选课前根据学生体育基础的好、中、差等不同层次制定不同的体育课程内容再进行“分层次”选课。

对于体育课程内容的学习,作为成年人的大学生已经过了学习体育技术动作的最佳年龄,但由于他们的逻辑认知能力高于身体认知能力,他们更愿意在复习巩固技能(边际知识)和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技能 (超边际知识)之后,教师能留出一定的时间给他们体验,慢慢领会技术要领,体验体育技能运用的乐趣。

4 结语

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必须以体育课程内容优化为前提,与时俱进地提高体育课程内容开发能力。体育课程内容优化要做到:(1)体育课程内容的确定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即培养他们体育认知的迁移功能,能举一反三,以知识创造生产力的能力;(2)体育课程是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必须亲身参与和体验才能真正获得,而仅有每周两节体育课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学校必须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能消化吸收体育课程内容的外部环境;(3)体育课程内容的科学选择远比教师传授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本身更重要。因此,必须把《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课外体育活动(校园体育文化节、校运动会、体育协会活动、体育俱乐部等、阳光体育活动)、运动训练与竞赛等课外体育内容纳入体育课程内容体系。真正做到课内外一体化,拓展体育课程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体育需要,真正优化体育课程内容。当然,仅仅是体育课程内容部分的优化是不够的,还必须对体育课程目标的实施和体育课程的评价同步优化,才能真正构建以终身体育和健康为主线的内容丰富,具有生活化、社会化、个性化的体育课程新体系,以保证学生体育能力与健康能力的不断提高,使他们成为适应体育生活的主动参与者和具有终身体育实践能力的现代化人才。

[1] 阎世平.从知识的边际性看高校人才培养方式的变革[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

[2] 黄佑琴,李平.高校体育课程内容优化的研究[J].成人教育,2010(9).

[3] 陆作生,伍少利.体育课程的编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4).

猜你喜欢
边际课程内容大学生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水彩画课程内容与教学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浅议导数和边际在量本利经济分析中的应用
析课程内容 谋教学佳策——“数的认识”模块知识的教学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追求骑行训练的边际收益
社会治理的边际成本分析
大学生之歌
能源投资基本功之正确认识能源的边际成本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