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辉
固定资产效率浅谈
张 辉
对于企业的实际运营,固定资产效率体现了企业的生产总量与平衡生产,而二者之间的比值则关系到固定资产运用效率的高低。本文基于企业的固定资产效率进行浅谈,希望能够为企业的管理工作提供一份新的参考。
效率;经营平衡量;生产总量
目前,针对固定资产效率的实际核算工作,我国财会界还存在一定的争辩,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标准。但是在具体的工作上,业界较为认可基于固定资产周转率出发,对其效率进行考核。不过,该理论在具体运用的过程中,只是简单的把周转速度作为主要参考指标,一定程度地缺乏全面性,因此笔者认为其还待商榷。
首先,企业在对固定资产进行投资,其主要目的是基于企业自身的未来收益出发,根据需要所购置的相关实物资产。因此,其本质上应该属于一种产品或劳务,对此在《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中的使用寿命中也确有定义。因此,如果利用销售额度和平均固定资产净值的比值对相关固定资产效率进行体现时,其缺陷也就明显存在。首先销售额由价格与销量两大因素决定,价格波动对销售额的影响力可能更加直接。2011-2015年度大宗商品交易价格抛物线般频频跌落,众多企业采取以量取利的策略保障生存。因此,在销售额不变,价格下浮造成的销售总量的增加,不正反映设备资产被迫提升了效率吗。其次,就算销售额度和价格可以完全保持一致,但是在实际生产运营的过程中,任何企业都无法确保当期进行市场销售的商品均属于同期生产,因为其严重违背的资本市场运作的本质要求与条件。所以说在销售总量无法完全保证为当期产量的前提下,所体现的设备当期效率也就失去真正的意义。另外,企业的在成品与产成品均都利用设备资产制造产生,那么,不能销售的在成品消耗的设备效率如何反映?最后分母(平均固定资产净值)的代表性也值得考虑,企业年末新增设备资产还未投入,就将其作为当期设备资产的使用效率的考核数,可能有失公平原则。
其次,随着经营方式的多样性,越来越多的企业采取以租代购方式解决固定资产投入不足,同时近年来还出现了企业版的BOT运营模式新型模式,所谓企业版BOT运营是企业将需要巨额投资、专业管理的项目以服务协议方式委托建设方投资运行,企业将该项目的全部收入在合同期内全额支付,合同期满后建设方将该资产无偿划转。既然企业采取了以租代购与BOT方式解决了固定资产投资,其增加的收入考核企业购置的固定资产效率,将虚增固定效率。
最后,企业会计准则的执行力度及财务人员的业务水平也是导致固定资产周转率反应的固定资产效率难辨真伪。目前,国内部分企业还是习惯按照“税票”确认收入、费用,明明实际已经发生的经济业务不按权责发生制确认,非要“税票”结算之后才来账务处理;另外,国内企业重制度编制,轻制度执行;重流程编制,轻流程操作;重结果、轻监督的习惯造成结算滞后时有发生。会计事务所审计中常常发现我们部分企业固定资产已投运,就因结算手续没有完成,将其长期放置于在建工程中。虽然会计准则对各项会计业务的认定、核算条件、账务处理等做了详细指导,但实际操作中的职业判断却较准则相差较大,传统老带新的经验主义对准则的破坏力也不容忽视。因业务水平的缺陷造成的收入、固定资产账务不实,导致固定资产周转率结果的差异也影响资产效率的考核。
企业在投资建设时就已根据自身能力设定了生产规模,对设备的利用效率也设定逐年目标,然而经营中往往事以愿违。一般而言,企业在投资时对产业发展市场需求及筹资能力等基本判断之后,已初步设定了固定资产规模及生产能力,当年的产量与设计产量的比率本可反应设固定资产的效率高低。但鉴于国内企业现有的管理水平与行业财务信息交流平台的短板,其产量与设计产能比率反映的固定资产效率也缺乏公信度。如国内企业普遍存在设计规模及生产能力超出市场承受力的现象,致使经营生产往往过剩;同时,企业不断更新的设备改造和新增项目又不断新增固定资产,可能造成产能不断攀升。另外,人员流动造成设备管理信息的断链,也可能造成设备产能信息的缺失。
综上所述,对于固定资产效率,如果基于设计产能和经营情况进行分析时,其所通过生产量和设计产比值来体现的过程中存在较大的缺陷,尚不能完全真实体现到企业固定资产的实际使用效率。
“经营平衡量”,是指企业经营总成本与销售价格比值的产品数量,反应企业经营中保本的最少生产数量。“经营平衡量论”:就是将当期的生产总量(此处的生产总量,应综合考核在产品的成品约当产量)与“经营平衡量”的比值作为企业固定资产利用效率。其理由:(1)投资论证时就应防止产能影响企业发展;投资者投入资产就是要资产增值、保值,倘若投入资产不能满足经营所需的生产量,那么项目投资的前期论证就存在问题。(2)接受价格变化带来的固定资产效率变化;市场经济本身就是“过剩投资”的竞争过程,其任何企业都应承受竞争风向标“价格”的考验,因此价格波动带来的固定资产效率变化,投资者必须要有应有的心理承受力。(3)公允的比较平台;财务信息的主要目标就是反应企业与行业之间的差异,然而行业信息标准是什么,谁来提供、对标数据是否妥当等问题能否解决?纵观国际、国内的企业财务信息披露,除财务主表限制的财务信息可比外,涉及到企业的经营环节的问题,大家总是遮遮掩掩,不予公布。而经营平衡量是依据财务报告中的利润表中的成本费用总额与产品售价计算而来,其信息的收集方便、快捷,操作性较强。
当期生产总量与经营平衡量核算结果大于1即可表明企业充分发挥了资产的效能,反之,企业应分析效率低下的原因了。
“经营平衡论”不足。(1)受价格影响较大;作为经营平衡量核算的分母,价格高低将直接导致平衡总量的多寡,间接影响固定资产的效率。(2)结果存在超越或低于固定资产实际本能的产能效率;因经营平衡量是企业根据经营核算而来,企业某一时期的实际产能却是客观存在,两者必然出现差异。因此,“经营平衡论”的结果必然出现超越或低于固定资产实际产能效率。
任何企业对固定资产效率进行评判时,一定要避免出现单一指标的参考,一定要在多角度、全方面以及符合自身要求的前提下完成。对于财务指标的参考,一定要灵活运用,避免出现僵化的标准体制。不但要求其可以体现到企业的经营环境变化给财务信息的影响,还要求其根据条件变化而变化。
[1]伊爱玲.加强固定资产管理,提高资产运用效率[J].中国外资(下半月),2013,(10)
[2]阚玉敬.固定资产使用效率分析[J].当代会计,2014,(10).
(作者单位:陕西煤业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