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道家思想的理论要旨及时代价值

2015-01-29 22:32:13樊海源
知与行 2015年2期
关键词:时代价值道家

论道家思想的理论要旨及时代价值

樊海源

(黑龙江工程学院 思政部, 哈尔滨 150050)

[摘要]道家文化蕴含丰富的哲学思想。“道”是道家思想的最高范畴,它是世界本原,是终极性的价值根源,在历史交替中发挥过巨大作用。道家思想的价值意蕴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崇尚自然无为,应时顺变;第二,主张柔弱不争,虚空谦下;第三,认同正负转化,阴阳和谐;第四,倡导和平共生,反战倡和。道家思想对于当前中国改革的巨大启示:第一,改革应该坚持顺民意,合民心的唯一标准;第二,改革应该遵循贵时主变,因势利导的原则;第三,改革要以“无为”理念实现“有为”目标;最后,改革要破解小我与大我之矛盾,实现双赢共荣。

[关键词]道家 ; 理论要旨 ;时代价值 ;中国改革

[中图分类号]B2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284(2015)02-0000-06

Abstract:Taoist culture is rich in philosophical thought. "Dao" is the highest category of Taoism, which is the origin of the world, is the ultimate value source, and it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history of transaction. Value meaning of Taoism include the following four aspects: first, respecting for nature and inaction, smooth transition in due season; second, advocating soft attitude to life and humility; third, recognition of transformation between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harmony between Yin and Yang; fourth, advocating peaceful coexistence and opposing War and advocating peace. Taoism has great inspiration for China's current reform. Firstly, the reform should adhere to the sole criterion of the considering the public opinion consistently; secondly, reform should follow the principle of knowing and actively participating in social change, and the principle of actions guided adroitly according to circumstances; thirdly, the reform should achieve "promising" target by adhering to "inaction" philosophy; and finally, the reform should solve these contradictions between“the Self”and“the Big Self”, achieving win-win for prosperity.

[收稿日期]2015-08-10

[作者简介]杜盟(1989-),男,黑龙江哈尔滨人,硕士研究生,从事文化哲学研究。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核心内容之一的道家思想,“内用黄老,外示儒术”,千百年来一直为世人所推崇和研究,它不仅在中国历史上发挥过巨大的作用,而且对于世界的影响不容小觑。道家思想涵盖了哲学、政治、军事、养生、为人处世等内容,清代纪晓岚称其为“综罗百代,广博精微。”鲁迅先生也曾说过,“不读《老子》,不知中国文化”。道家思想倡导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以德化民、无为而治”的管理观、“少私寡欲、见素抱朴”的养生观、“涤除玄览、静观内求”的修养观都是我们助力中国改革的重要资源,也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巨大财富。

一、道家思想的最高范畴及其历史作用

道家思想的最高范畴是“道”,古往今来,对“道”的解读各有不同,关于“道”的认识也在不断发展,衍生出新的时代意蕴。

1.道家思想的最高范畴——道。金岳霖先生在《论道》中认为,“中国思想中最崇高的概念似乎是道”。“道” 是道家思想中核心概念和最高范畴,在《道德经》(以下涉及该经典仅出现章节)中,出现多次,“道”的特质表现在:第一,不可言说,只能内悟,“道可道,非常道”(《第一章》);庄子认为“道不可闻,闻而非也,道不可见,见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庄子·知北游》)。第二,无声无形,永恒存在,“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第二十五章》)。第三,一片混沌,不可区分,老子说:“先天地生,有物混成”(《第二十五章》)。庄子在《庄子·应帝王》中谈过“混沌之死”的寓言,也说明了“道”的不可分性。第四,其大无外,无所不在,“强为之名曰大”(《第二十五章》)。在《庄子·知北游》中,“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

道家认为“道”是世界的本原,创生出宇宙万物,“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第四十章》)。其中的“无”和“有”是“道”产生的两个不同阶段,“有”从“无”中生,即无中生有。道是天地万物存在的根源,“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第一章》),“道”既为“天地母”(《第二十五章》),又为“天地根”(《第六章》)。在《第四十二章》中,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本处于一片混沌状态,而一切生命万物包孕其中,“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第四十二章》)。《易经》也说“阴阳交合,物之方始,阴阳分离,物之方终。”万物皆由阴阳和合而成,相互交合,创生出万物。庄子在《大宗师》中也说道“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道家以“道”生万物,实现了将观察的视角从人扩展到宇宙的飞跃,回答了世界本体论的终极问题,它超越了宗教文化无法真正回答世界本源问题的樊笼,这种哲学认识的飞跃呈现出巨大的革命性特点,打破了一直以来中国人对于“天”的崇拜和敬畏。可见,“道”是支配天地万物、化生万物的最高实体,是最高的价值,是终极性的价值根源。

台湾学者陈鼓应先生认为《道德经》书中的“道”有三种意义:实存意义的“道”、规律性的“道”、生活准则的“道”。老子作为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阐释这一命题的人,揭示了“道”是世界基本原动力,万物皆由道所生,以道为源。这个“道”既是宇宙万物发展规律,也是创生万物的根本和始源,万物最终的归宿即为“道”,“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第十六章》)。既然万事万物皆有道,人类理应寻道、悟道、遵道、顺道。

2.道家思想在历史交替中发挥了巨大作用。道家思想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说:“事实上,在中国历史上,每当道家(道教)思想被认可的时期(例如唐初)经济的发展是较好的,社会是丰衣足食的。道家重生,不仅体现在看重个体生命,也体现在看重社会整体的生计发展。”[1]古往今来,历史交替,无不与政治制度息息相关。社会的大变动倒逼政治制度的革新,道家思想历来非常关注“变革”,认识也是最深刻的。在《论六家要旨》中,司马谈认为“道家使人精神专一……与时迁移,应物变化……因时为业……因物与合……圣人不朽,时变是守”,他认为“贵时主变”是道家思想的特点,在中国的历史上曾经出现两个道学双峰,即文景之治和贞观之治,都是运用道家思想解决治国安邦大问题的成功典范。汉高祖刘邦无为而治,与民约法三章,废除秦时严苛律政,实施休养生息政策,顺应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合民心,顺民意,他的治国理政为汉朝开创太平盛世奠定了基础。再如汉文帝在位期间,深谙道家思想,力行勤俭,即“治人事天莫若啬”(《第五十九章》)深得民心,他在位期间关押的犯人甚少。道家倡导的贵时主变、与时偕行,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戊戌变法、辛亥革命都是这一思想的现实体现,虽未真正拯救中国,但至少在历史上留下闪光的瞬间。真正运用道家思想取得成功的当属中国共产党,毛泽东运用道家“将欲取之,必故与之”(《第三十六章》)的思想,做出了撤离延安的正确抉择;得民心,顺民意,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终胜利,中国人民从此站了起来。1978年,邓小平以其远见卓识开启了中国的另一场革命——改革,改革开放三十几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验证了中国改革的必要性和正确性。1992年党的十四大,中国共产党顺应历史发展趋势,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中国改革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则是在新的世纪新的历程为中国改革吹响了新的号角,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未来我国各项领域改革进行了全面部署。

二、道家思想的价值意蕴

道家思想以老庄思想为核心,蕴含丰富的价值观念。“价值”,简单可以理解为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满足,客体可以为形而下之器物,也可以为形而上之精神,总之是对人的欲求、情感等方面的一种满足。《易·系传》中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对于人而言,形而下者器物层面满足人的需要是短暂的,外求的体现;而形而上者“道”——精神层面满足人的需要是恒久的,内求的结果。人类需要的满足透过世界有形与无形之中,潜在的选择是其价值观在发生作用,价值观念是文化心理结构的深层部分,对人的影响不可小觑。

我国学者赵馥洁认为,“道家将‘道’作为形而上学的宇宙本体和作为现实人生的价值根据,所显现的基本特性是不同的。”[2]道家思想蕴含着事物对立统一规律、循环运动规律,在价值观念的异同上,道家倡导的“无为”“柔弱”“不争”“寡欲”“谦下”与今人所追求的“有为”“刚强”“竞争”“多欲”“张扬”形成鲜明对比,道家以其独特的反向思维,构建起道家自然无为的价值体系。笔者拟从自然无为、柔弱谦下、正负转化、倡和反战四个方面来阐释道家思想的价值意蕴。

1.崇尚自然无为,应时顺变。《尔雅》曰:“然,成也。”自然就会有成。《明道篇》中有“自然之道本无为”,道家的自然主义在道家思想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自然主义是道家的核心思想,“自然”一词,频繁出现在道家典籍之中,老子在《第二十五章》中说“道法自然”,这里的自然,不是指“自然界”,而是自然而然,本然,本真,本性,本质,不做作,不勉强。万物是顺其自然的,处于一种没有外力束缚的自然状态,本来就是如此,没有经过后天以及外力的作用,这种状态佛家称为“法尔如是”,一种本真的样子。在《庄子·应帝王》中,“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庄子认为,适应事物的发展,自然而然,无心而为,则天下就可以实现大治。在《庄子·马蹄》中,庄子指出,对于马而言,“烧之,剔之,刻之,雒之。连之以羁絷,编之以皂栈,马之死者十二三矣!饥之,渴之,驰之,骤之,整之,齐之,前有橛饰之患,而后有鞭荚之威,而马之死者过半矣!”马之所以会死,皆因人以外力来左右和影响它的存在状态,加速了马死亡的进程。同样,对于人而言,亦是如此。“彼民有常性,织而衣,耕而食,是谓同德。一而不党,命曰天放。”(《庄子·马蹄》)民众向往的是自由自在、怡然自得、没有统治者强制力干预的生活,这是人性的根本,这种生活状态庄子将其称作“至德之世”,老子所崇尚的“小国寡民”的生活亦如此。可见,道家思想珍爱和尊重人的生命,倡导对人实施人本主义关怀。《管子·白心》中说:“以时为宝”“时变为守”,是“贵时主变”思想的体现。

南怀瑾先生认为,“道法自然”是“老子千古不易的密语,为老子思想的精华所在。”[3]世间万物皆有规律可循,人类进化的过程就是认识规律、掌握规律、运用规律的过程,对于规律认识的越深入、越丰富,人类顺应规律的自觉能动性就越强。对于个体的人而言,终极一生无非就是求道——悟道——得道——做到的过程,这个道就是指安身立命的处世之道和健康长寿的养生之道;因此,人应顺道而为,不要离经叛道,更不能逆道而行,因为“不道早已”(《第三十章》),违背“道”就会加速事物的灭亡。道法自然不仅适应了万物自由生长的自然本性,也顺应了人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天性,是尊重自然、遵循自然规律的体现。

在《道德经》中,老子有12处提到“无为”,《第三十七章》“道常无为” 并不是无所作为,什么都不干,而是不要妄为、不乱为。英国李约瑟博士认为“为”是指“避免反自然的行为”,即避免拂逆事物之天性,凡不合适的事不强而行之,势必失败的事不勉强去做,而应委婉以导之或因势而成之。老子认为,凡事当适时而为,应机而动,它是一种合理之为,积极之为,摒弃妄自作为,勿凭主观臆断,不要人为地进行干预,用自己的私见以偏概全,应“顺天之时,随地之性,因人之心”。在《无知录》中,“天道无为,顺其自然趋势而为,无亲无疏,无彼无己也”。当你自然了,就会无为,就是达到你所要达到的目的,“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也就是老子所说的“为无为,则无不治”(《第三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第七十三章》)。可见,“无为”乃道之体,“无不为”乃道之用。庄子在《庄子·天道》中说“无为也,则用天下而有余,有为也,则为天下用而不足……上必无为而用无下,下必有为而为天下用。此不易之道也”。庄子提出的“君主无为,臣有为”的思想,说明“君无为”与“臣有为”相互配合,相辅相成。《管子·心术上》也说:“心之在体,君之位也;九窍之有职,官之分也。”上位不强差民意而妄为,百姓可以自化、自正、自富、自朴,社会恢复并保持和谐与秩序,就会国泰民安,天下太平。

2.主张柔弱不争,虚空谦下。“道”的基本特性是“无”,也就是“虚”,道是虚空的,“道冲,而用之或不盈”(《第四章》),但是其作用却是用之不竭的,“大盈若冲”“用之不勤”,道的最大作用是创生万物,无中生有,生生不息,“虚而不屈,动而愈出”(《第五章》)。老子认为,“夫唯不盈,蔽而新成”(《第十五章》)正因为不满,方能新陈代谢,推陈出新。譬如山谷,因其中间虚空,才能“常德乃足”(《第二十八章》),这皆是“虚”的价值。“月满则亏,水满则溢。”老子主张谦下,告诫后人要保持谦卑的态度,因为,“虚”方能容物,才能接纳,才能虚怀若谷。

在价值判断中,客体因自身的属性、功能实现了主体对客体需要的满足,价值就会产生。关于“柔弱”的认识,在《道德经》中有多处提及,老子认为物质运动是永恒的,同时认为“弱者道之用”,道创生万物的作用是柔弱的,唯有“柔弱”方能生存,即“柔弱者,生之徒”,老子揭示了生命的本质,“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第七十六章》)。老子从自然界的生物、人类世界的军事等角度阐发了“柔弱胜刚强”的道理,以柔克刚,长久存在的必然是柔弱之物,“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第四十三章》)用自然界中最常见的物质——水来说明柔弱的力量,“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第七十八章》)。老子认为,水等柔弱者是“善利万物而不争”的,水正是拥有不争的品质,“方能成海”,能“为百谷王”(《六十六章》)。水“处众人之所恶”,就像“道”一样,所以老子说“上善若水”,在《第八章》中论述了水的七个功能“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孔子也颂扬水的美好品格,“水有五德:有德、有义、有道、有勇、有法”。

3.认同正负转化,阴阳和谐。老子认为,运动是事物发展的规律,同时,事物由对立的双方相向而成,对立的双方不断向相反的方向发展,“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第二章》)。相互对立的东西是可以互相转化的,老子看到了对立事物的相辅相成,形成了阴阳和谐的思维方式。对立的双方,在相对和相反的关系中呈现出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相互形成,缺一不可。在《第二十二章》中,“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在此,老子展示出来的是与世人完全不同的价值观,在事物处于劣势时,老子看到了事物即将迎来的希望,越是在艰难的时刻,越是孕育着无限的希望,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物极必反、否极泰来。在《第三十六章》中“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即善于运用强大事物的发展,加速事物死亡的进程,来实现自己目的,这一思想被毛泽东成功地运用到军事战争中,在撤离延安的问题上,做出了正确战略抉择。在《第四十二章》“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损益是对待统一、如影随形的。损中有益,益中有损,老子告诫后人要看到事物的两面。《第五十八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事物是不断转化的,既要警惕顺境时蕴含的风险,拥有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的忧患意识;也要坚守在逆境中等待未来,养成韬光养晦、厚积薄发的内在修养。韩非子在《韩非子·解老》也说道“人有祸则心畏恐,心畏恐则行端直,行端直则思虑熟,思虑熟则明事理”,“人有福则富贵至,富贵至则衣食美,衣食美则骄心生,骄心生则行邪僻而动弃理,”实为对今人振聋发聩的警示。庄子在《知北游》中同样也说道“是其所美者为神奇,所恶者为臭腐,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道家认为事物正负之间是相互转化的,价值形成于负价值的否定,因此应善于在事物的负价值中看到它的正价值,福祸、善恶、多少、美丑、有无、敝新、洼盈等总是处于对立间的转化,要善于通过对立面的转化去追求正价值,如“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不善人者,善人之资”,这就是“损之而益”。

4.倡导和平共生,少私寡欲。老子是倡和反战的坚持者,崇尚和平是老子的衷心向往,这一理念源于他生活在礼坏乐崩的时代,频发战争,涂炭生灵,使得老子对战争深恶痛绝,在《道德经》中,老子告诫统治者“强取天下不可为”,切忌以武力夺取天下,不要以“有为”的方式实施统治。历史上“禅让制”被“世袭制”所取代,改变了以往“王道”治天下的格局,开启了用强政、暴政去控制天下的历史。老子说“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第二十九章》)。老子认为“有为”就是“取天下而为之”,“执天下而用之”,即强力、暴力取天下,这是不可取的。因为“天下神器”易碎,强取必败。因此老子提出“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第三十章》)。应该用道来辅佐统治者,这里的“道”当指统治者的德行、魅力,即王道。老子反对战争是因为战争戕害无辜,“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同上)。战争必定对人民造成伤害,又必定是早早衰败,物壮则老,无论是战胜一方,还是战败一方,都会付出惨痛的代价。春秋五霸,盛极一时,最终交替而衰。故此,选择武力和战争,是最愚蠢的做法,也是最残酷的行为。老子告诫统治者,运用武力造成的危害,必定会遭到报应。也就是老子在《第三十章》中所说的“其事好还”,即因果循环。因此老子提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第四十八章》)。

老子还深刻的剖析了统治者发动战争的原因,即统治者的欲望,老子在《道德经》第四十六章提出“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咎莫大于欲得,祸莫大于不知足。”正是因为统治者无尽的欲望,使得战争频发,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统治者的“有为”断送了人民希求“无为”的生活。老子认为战争是“有为”的方式,而战争的目的在于“以兵逞强于天下”,更是违背自然天道的“妄作”,其结果必然是“凶”,“故有道者不处”。老子告诫统治者不要为了满足一己私欲而穷兵黩武,否则“民不畏威,则大威至”《第七十二章》,“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第十三章》),奉劝统治者要“去甚、去奢、去泰”(《第二十九章》),懂得“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四十四章》),老子对个体感性生命的珍重,倡导贵生、益生、厚生,不仅对于维护当时社会秩序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今天维护世界和平也同样具有借鉴意义。

三、道家思想对于中国深化改革的时代价值

当前我国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瓶颈,将道家思想特有的价值标准和价值取向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对于中国改革大有裨益。

1.改革应该坚持顺民意、合民心的唯一标准。众所周知,改革是利益格局的新调整,利益归属的再分配,因此,改革势必要触碰到少数人的利益。对于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调整,必然会产生不同的声音,老子说“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第四十二章》),表面上的损实则为益,有益于人民群众的改革必然要勇于推进。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是衡量国家和政府推行改革的唯一标准,使全体人民受惠于改革成果是改革的最终目标。老子说“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第四十九章》),得道的统治者即圣人以百姓的意志为意志,作为一个君主或国家,不以自我为中心,不要有自我意志,更不能以自我意志来决定好恶、判断是非,对于今天而言,领导干部在推行地方部门改革时,要始终奉行利为民所谋的原则,将最大利益带给人民群众,让利于民众,这样才能“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第六十六章》),人们才能“乐推而不厌”(同上)。改革若要得到人民的拥护,就要积极发扬民众的积极性,人人均应成为改革的动力,没有民众参与的改革,就不是成功的改革。政府一定要厘清职能角色,要“守位”,行使好为民众服务的职能,甘当民众的公仆,行无为之道;不能“缺位”,履行好政府应该履行的职责,提升政策制定、政府咨询能力,要有所作为;坚决不能“越位”,政府插手干预过多,束缚市场主体自主参与市场竞争,要简政放权,放权于民,这样才能“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第五十七章》)。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以牺牲百姓利益为代价,老子说“企者不立,跨者不行”(《第二十四章》),即是告诫后人欲速则不达,因此改革不能急功近利,浮躁冒进,这在中国历史上都有过深刻教训,追求短期效益,超越自我本能,好大喜功的结果必然给人民带来灾祸。

2.改革应该遵循贵时主变,因势利导的原则。2013 年年底,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指出:“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这是历史唯物主义态度。”[4]改革是永久性课题,面对瞬息变化的社会,领导干部应该以积极态度对之做出说明,并以某种方式积极地参与进去,善于掌握社会变化的节奏,即为“贵时”;以一种积极的态度来入世,参与社会的变革,即为“主变”。道家思想着力于对现实世界进行客观分析,善于把握事物发展态势,因时而动,“动善时”(《第八章》)。相机而行的“有为”,这种“为”不是“妄为”“乱为”,而是真正的“有为”,否则“劳而无功,身必有殃”。选准改革的时机非常重要,提前不行,时机不成熟,就会拔苗助长,徒劳无功;拖延也不行,天时已过,贻误时机。所谓天时地利与人和,当时机到来必须要抓住时机。改革时机的选择尤为重要,它包括两个因素:主观因素及客观因素。主观因素既包括领导干部的判断力、决策力、执行力,还蕴含着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的意识,拥有祸福相依、警钟长鸣的危机感;客观因素则是现行制度是否具有合理性,“故礼仪法度者,应时而变者也。”道家主张统治者在推行政治制度时,当变革是必然的选择时,要善于顺势而为,乘势而上,鼎故革新,这一理念对于我们今天的改革和政治制度的选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改革要破解小我与大我之矛盾,实现双赢共荣。中国改革的集中体现是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作为实现现代化的内在驱动力,其根本就在于市场主体能够最大限度地追求利益最大化,于是乎出现了唯利是图、权钱交换、利益相争,甚至你死我活,人与人之间感情疏离,人性冷漠,尔虞我诈,社会乱象丛生,市场经济的“利”与道家思想的“道”构成了现实矛盾。因此,如何破解利益至上与道义精神的统一,必须要正确认识追求功利与实现现代化的内在关联。老子认为,“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第四十六章》),人的欲望无止境,人的欲望催使人必然采取“有为”方式,从物我来看,人对自然的恣意破坏,造成人与自然的不和谐;从人我来看,最终必然会加剧人人竞争,人物相夺,这种“有为”,既破坏了人与自然间的和谐共生,也加剧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分歧,因此,应以道家人生哲学的“无为”作为人类的最终追求,把现代文明的“有为”精神与道家的“无为”人生智慧结合起来,“有私”变“无私”,“有欲”变“无欲”,“有争”变“无争”[5]。具体说:首先,提升个人修养和道德情操,少私寡欲,淡泊名利,降低一己私欲,控制不必要的欲望,做自我的主人,不做欲望的奴隶,厉行勤俭节约,俭以养德,懂得知足,珍惜拥有;其次,要遵循有序、合法的竞争规则,反对无序竞争,懂得合则生财、斗则两败的道理,人与人之间竞争不是你死我活,非此即彼,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懂得合作方能共赢,既要看到个人的小我利益,还要兼顾他人利益,更要顾及国家利益,正确处理义利关系,善于谦下不争,超脱豁达;再次,打造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社会舆论与大众媒体要加强积极导向,为改革创造一个稳定、安宁的发展空间,以德来净化这个私欲的现代社会,摒弃虚伪、丑陋、低俗的价值取向,从而唤起人性对至真、至善、至美的向往和追求。

总之,道家思想蕴含了丰富的理论价值,为当前中国改革与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理论依据,因此,应充分挖掘道家思想的精神财富,尽快实现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相信道家思想必将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发挥出更多的、积极的智慧力量。

[参考文献]

[1]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中译本)[M〗.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

[2]赵馥洁.中国传统哲学价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75.

[3]南怀瑾.老子他说[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153.

[4]习近平.推动全党学习 历史唯物主义 [EB/OL〗.http://news.sohu.com/20131205/n391289444.shtml.2013-12-05.

[5]龚群.道家思想的现代意义[J〗.现代哲学,1998,(1):79.

[6]崔大华.道家思想及其现代意义[J〗 .中国哲学史,1995,(1):36-40

Theoretical gist and the Contemporary Value of Taoism

Fan-Haiyuan

(DepartmentofIdeologicalandPoliticalTeaching,HeilongjiangInstituteofTechnology,150050Harbin)

Key words: Taoism; theoretical gist; contemporary value; China reform

〔责任编辑:崔家善〕

文化创新研究

猜你喜欢
时代价值道家
界与域的环境伦理思考——基于道家自然观之凭鉴
漫画道家思想
中老年健康(2017年9期)2017-12-13 16:45:11
漫画道家思想
牢记道家养生“十不过”
红土地(2016年6期)2017-01-15 13:46:11
“全面从严治党”理论体系重点问题研究综述
理论导刊(2016年12期)2016-12-27 17:35:50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时代价值、核心思想与哲学意蕴
山东青年(2016年9期)2016-12-08 18:13:48
论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正义观及其时代价值
山东青年(2016年9期)2016-12-08 17:31:51
抗大思想文化建设的时代价值探析
文教资料(2016年22期)2016-11-28 14:07:07
法治中国视域下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育
群众文化活动的时代价值及其管理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