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马克思哲学本体论思想的当代解读
冯雪雪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哲学院,武汉430073)
[摘要]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学术界就一直对马克思哲学有无本体论和是何种本体论争论不休。学者们所持观点不一,分别有物质本体论、实践本体论和社会存在本体论三种不同观点。马克思哲学是与近代机械唯物主义不同的一种新哲学,它引入了实践概念,注重人的因素,在强调物质客观性的同时强调实践在社会生成中的重要作用,并将历史概念引入唯物主义观点中。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在当代视域内可解读为:现实性上是实践生成本体论;本质性上是社会生产关系本体论;总体性上是实践生成—社会生产关系本体论。
[关键词]马克思哲学;本体论;实践;生产关系
[中图分类号]B0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284(2015)02-0000-04
[收稿日期]2015-07-17
[作者简介]孙寿涛(1970-),男,山东莱西人,博士,教授,从事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
“本体”学说产生于古希腊,早在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就认为形而上学是研究存在之本源的学问,也即本体之学。从那以后,哲学家们就开始将本体论视为其建立哲学大厦的地基,纷纷开始追求这个永恒在场,超于时间性和空间性,排挤历史性的终极原因。于是有的哲学家诉诸于物质实体,有的哲学家诉诸于理性。尽管实用主义曾经提出过“拒斥形而上学”的口号,但是在反对形而上学的声音中正显示了对各种形而上学的承认,同时也体现了实用主义自己隐匿的本体论倾向。正如当代美国哲学家奎因的“本体论承诺”理论一样,每一个理论体系都会在一定的语境中有意或无意地规定一些对象、要素或者是事物的存在,像这样的规定就是奎因所说的“本体论承诺”。依照这个说法,任何一种哲学体系都不可能完全排除掉本体论而独立发展。所以,对于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解读根本不存在有无本体论的争论,问题恰恰在于存在何种本体论。
一、关于马克思哲学本体论的三种解读
如前所述,本体论概念由来已久,并且经久不衰。从早期火本原说、水本原说,到肇始于亚里士多德的物质本体论和起源于笛卡尔的理念本体论,再到后来的对马克思本体论的不同理解,关于本体论的争论不绝于耳。哲学家们都在试图为这个世界寻求一个终极关怀。关于人们对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的不同理解,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三种:
第一种是物质本体论。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马克思哲学的本体是客观物质性。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而世界的这种统一的依据就是世界自身的客观本性和规律。这种观点把马克思哲学的所有观点都置于这个先在的、客观存在的世界基础之上,认为人与世界发生各种关系的前提是存在着一个客观的世界,甚至认为人的实践之所以能够创造一个世界,就是因为存在着一个作为对象的客观世界,人与世界的不可分是以可分为前提的。物质概念是最高的抽象,是解释一切的最终原因,是本体。这种观点多见诸于马克思哲学的教科书里。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提道:“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源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在于它的物质性。”[1]
第二种是实践本体论。这种解读方式认为马克思哲学的本体是实践。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企图通过实践沟通主观与客观,走出肇始于笛卡尔的主客二分的尴尬境地。实践本体论大多认为马克思哲学提出的实践概念找到了一条由自在自然通往人化自然的康庄大道,认为人类通过实践不断的实现客体主体化和主体客体化,在不断的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实现自己和改造自己。在这个过程中,人化自然不断生成,人类自己也在不断的生成,整个世界是在不断生成中的。持这种观点的多是当代研究者。如有学者认为“马克思通过对人类实践活动的特质的揭示实现了对本体观的变革, 创立了一种以生产力为基础的实践本体观”。和“马克思就借助于把实践提升为物质的存在本体,提升为人和自然的一种现实的物质统一性的存在,宣告了传统本体论对超自然和超人本体的承认的无效,从而也宣告了传统本体论的终结”[2]。
第三种是社会存在本体论。该观点主张用社会存在解释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思想,用历史唯物主义解读马克思哲学,并将马克思哲学的一切问题归于劳动如何创造社会以及人类在社会中如何生产和生活。持这种观点的人首推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卢卡奇。基于对实践及其在社会历史中的地位的理解,卢卡奇非常重视“劳动”“物质实践”等这些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占重要地位的基本范畴,并且想要通过实践把社会和自然联系起来。如他指出:“马克思所做的批判乃是一种本体论批判,这种批判的出发点是:社会存在作为人类对其周围世界的积极适应,主要的和无法扬弃的是以实践为基础的。”“正是实践在社会存在中所占的核心地位,成了考察从有机界存在领域里对周围世界的纯消极适应方式到社会存在这一形成的钥匙。”[3]40卢卡奇的社会存在本体论虽然也强调实践,但较前两种观点,它更强调人作为社会存在者在实践中所起的作用,这是一个巨大的超越。如卢卡奇在《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上卷》中指出:“马克思曾经指责费尔巴哈,说他在忽略存在的社会性的同时必然把人理解为孤立的个体,因为费尔巴哈所说的‘人的本质’绝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人的本质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41-42
以上三种观点都有其可取之处,也都反映了特定时代的需求,不能予以简单的否认。马克思哲学本就是一种开放的、与时俱进的理论,是要不断发展的。在这里不禁让人想到伊壁鸠鲁的那句话:“渎神的人并不是那抛弃众人所崇拜的众神的人,而是把众人的意见强加于众神的人。”[4]12那么我们对待马克思哲学也应如此,笔者认为,对马克思哲学最大的亵渎不是那些不断提出不同解释方式的人,而是那些企图用一家之言终结这个争论的人。
二、马克思哲学的本质特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主义的,可是它却与以往的旧唯物主义有很大不同,也区别于一般唯物主义。唯物主义原则依然是它所坚持的,但是它却不同于以往的一切唯物主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1.表现在实践这个范畴的引入。马克思曾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4]54由此可见,马克思哲学的根本特征也就表现出来了——引入了实践的概念——对于世界不是简单地从客观的方面去理解,而是注重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从人的视角运用实践沟通主客二分的世界,解释世界并最终改变世界。实践是马克思哲学的主要特点,实践概念的引入解决了自笛卡尔以来的主客二分的尴尬境地。
2.是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一般地,旧唯物主义者都过分关注客观世界,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相反,人的主观能动性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发展了。马克思哲学的突出特点就是强调了人的地位。但是,这里的人不同于费尔巴哈所说的是静观的存在于这个世界,仅仅从事理论活动的抽象的拥有“类本质”的人,也不是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的外化,而是生活于这个世界之中,并不断的改造着这个世界的人。人类生活于这个世界,并运用实践不断的在先前的基础上改造着这个世界。人类生活于其中并由彼此之间的联系所形成的人类活动范围就是社会,社会是人和自然的本质的统一,那些认为存在一个脱离人自在存在的自然界的说法根本站不住脚,也就是说“被抽象地理解的,自为的,被确定为与人分割开来的自然界,对人来说也是无”[5]。马克思承认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认为那种自在自然界也许是存在的,但它对人来说是无意义的,对我们来说有意义的自然是人化自然,是那个被人类主观能动性改造过的自然,人在这里的重要地位由此凸显。
3.马克思哲学属于当代哲学。要明确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明确马克思哲学属于哪个时代的哲学。近代哲学大多在主客二分的世界里探讨终极真理,有以笛卡尔为首的唯理论和起源于培根的经验论,经过一代又一代哲学家的发展,后至黑格尔达到了顶峰。黑格尔企图用“绝对精神”这个概念来统摄整个世界,他建立了“同一哲学”并企图由此来解决近代主客二分的境地,可是,他仍然是在思维中达到这个统一,世界的万物由绝对精神外化而来最终又归结为绝对精神,整个过程仍然在思维这个范围内游走,所以黑格尔终归在他的唯心主义的世界里徘徊。而马克思所探讨的是否仍然是主客二分的问题呢?既是也不是。说它是因为马克思的确是通过实践这个概念来解决主客分离的问题,实践是沟通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桥梁。说它不是,是因为马克思不像近代哲学家那样一心只关注天上的事情,他将哲学家的视野由遥远的理性王国拉回到了经验的现实世界,开始关注人,这与现当代哲学家(如克尔凯郭尔、胡塞尔、海德格尔等人)是在一个问题域里的。马克思哲学不像有些哲学家所批评的那样,只关注集体而忽视个人,这是对马克思哲学极大的误解,马克思哲学无时无刻不关注人及其生活世界。他在博士论文里对自由意志的论述,对原子偏斜的合理性证明以及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对市民社会是国家基础的证明,无不显示出对人的关怀。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哲学不同于近代思辨哲学的问题域,它属于现当代哲学的问题域。
三、马克思哲学是实践生成—社会生产关系本体论
在当代视域内,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不能仅仅从一个方面进行考虑,我们可以从现实性和本质性两个方面给予解读。
一方面,在现实性上马克思哲学是实践生成本体论。在现实性上,马克思哲学有两点突破:新概念的引入和对世界的全新认识。第一点表现在“实践”概念上。既然马克思哲学属于当代哲学,那么他所讨论的主要问题自然不同于近代哲学“形而上学”的终极关怀,而是此岸世界的现实问题,也就是人和人类的生活世界的问题。马克思哲学对人的关心丝毫不亚于海德格尔等存在主义者对此在的关心。马克思的全部哲学都围绕着人展开。与海德格尔的此在一样,世界是此在在世生存的过程中一点一点向此在敞开,马克思哲学所讨论的世界也是和人类发生关联的世界,那个与人类隔离,孤立的世界对人来说就是无。不同之处是“此在”是在与他者接触时才展露世界,而马克思的人是通过实践在不断的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认识世界的。如前所述,马克思哲学的显著特点就是实践概念的引入,马克思哲学与以前的哲学的不同之处就表现在他要求的是改变世界而不是解释世界。马克思曾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最后一条中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4]57。那么哲学家们要怎么样改变世界呢?马克思在随后的理论中回答说:实践。第二点表现在对社会存在形成过程的全新认识中。马克思哲学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是其侧重点。马克思曾批判费尔巴哈,认为他的宗教是没有历史的,并认为他讨论的是一个排除时间性和空间性的永恒存在,尽管他正确反对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的“上帝”地位,却用“类本质”为人寻找了一个新“上帝”。马克思将历史概念引入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不崇尚任何神和永恒存在的终极关怀。马克思认为社会是不断发展的,人类从事着物质的生产、社会关系生产以及科学实验等实践活动并以此为基础不断创造着世界。人类通过实践不断的改造客观世界,把自己的目的和意志转化到客观世界中去,实现客体主体化;同时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使自身得到发展,实现主体客体化。人类就是在这样的实践中不断的生产着物质生活和人自身。这样的实践不会一劳永逸,而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世界不会处于一个已完成的状态,它始终是未完成或者可以说它永远也不可能完成,世界在这种实践中不断生成不断发展。正是在这些实践中人类社会不断的生成,历史性和具体性是人类社会的两个显著特征。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一直推动着社会的持续发展。所以说在现实性上,马克思哲学是实践生成本体论。
另一方面,从本质性上我们可以认为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是社会生产关系。假如我们认为马克思哲学只是实践生成本体论的话,那么这个观点似乎有点过于轻率了。就像海德格尔一直强调的那样,我们总是把注意力放到存在者的身上,而忽视了存在本身。所以他极力呼吁我们应该关注存在本身,关注这个即遮蔽又揭蔽的真正本源。这个使存在者存在的存在才是始源性的。所以在解读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思想时,我们不能简单的诉诸于实践,要看到实践背后使实践得以可能的东西。这一点可以从下面两个方面来理解。
首先,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即是人的本质。马克思曾多次谈到人的本质,在其中一篇文献中说过,“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4]56。在马克思的哲学语境中,人并非是费尔巴哈强调的那种具有抽象的“类本质”的人,在其现实性上,他是生活于社会中,在一定生产关系中存在的人。人类要生存,首先要满足吃喝住穿等基本的物质生活需要。人类在社会中进行物质生产,于是便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此外,人类自身也要进行生产,进而结成一定的家庭关系和血缘关系。在这个意义上,人的本质确实可以认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其次,一切关系的基础是社会生产关系。在所有的社会关系中,马克思特别强调了社会生产关系,并认为它是基础性的关系。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导言”中认为:“在一切社会形式中都有一种一定的生产决定其他一切生产的地位和影响,因而它的关系也决定其他一切关系的地位和影响。这是一种普照的光,它掩盖了一切其他色彩,改变着它们的特点。这是一种特殊的以太,它决定着它里面显露出来的一切存在的比重。”[6]从这段话可以看出,马克思非常强调社会生产关系,并认为它决定了其他一切社会关系的地位和影响。人类要生存必须首先进行生产,生产物质资料和生活资料以及人自身,要生产就要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而这个结成的生产关系就是社会生产关系。人类的实践也是在这样的社会生产关系中才得以可能,这个“特殊的以太”在实践过程中却以“遮蔽”的方式退出,显现的是实践的过程和结果。马克思哲学从广义上来说是“全面生产理论”[7],它既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也包括生产关系的生产以及人自身的生产,但是就其基础来说仍然强调社会生产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思想是社会生产关系本体论。
综上所述,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在其现实性上有实践生成的特征,在其本质领域内则具有社会生产关系的特征,所以要概括马克思的本体论思想就不妨用实践生成—社会生产关系本体论。
四、结语
重新解读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思想在当今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我们生活的时代是一个知识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我们比任何时代都拥有更高的技术,也比任何时代都更关注个人的个性化发展。同时,我们也慢慢注意到了这个蜗居在地球上的渺小生物——人——的内心世界,所以出现了一批(如克尔凯郭尔、海德格尔、萨特等)存在主义者。被我们一直推崇的马克思哲学是否忽视了这一点呢?当然没有。马克思哲学至始至终都关注个人的全面发展,它并不像某些批评家指责的那么肤浅,它不只诉诸于实践还看到了实践背后的社会生产关系。也就是说,只要我们强调人的作用并通过实践活动不断认识我们的生存世界,才能有效的改变世界。我们生活的时代和马克思生活的那个时代是明显不同的,当今是信息化、电子化、基因化、网络化的时代,不同的时代铸就了不同的世界和不同的人,当今世界明显存在一个向心灵、理智倾斜的趋势。所以,基于对当今世界的这种认识我们有必要对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思想做出全新的解读,在这种“普照的光”的照耀下不断前行。笔者完全赞同卢卡奇的如下论断:“今天,若是试图让人们真正重新在存在的基础上对世界进行思维,那就只有通过复苏马克思主义本体论这条途径才能完成”[3]36。
[参考文献]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32.
[2]侯才.马克思对传统本体观的变革[J].华侨大学学报,2004,(1).
[3][匈]卢卡奇.关于社会存在本体论·上卷——社会存在本体论引论[M].白锡堃,张西平,李秋零,等,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35.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44.
[7]俞吾金.作为全面生产理论的马克思哲学[J].哲学研究,2003,(8).
〔责任编辑:张毫 焉涵〕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基金项目]教育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国化、时代化重点专项项目“马克思经济学本体论研究特征及当代价值”(12JD710001)